03.04 初中常見的修辭和作用是什麼?

王錚堯


我是張旭語文,很願意與您一起探討問題的實質!

修辭手法,是初中語文中要求學生掌握的語法知識,中考語文試題中都有涉及修辭手法的考題。

學習、掌握修辭手法有兩個用途。

一個是寫作文時,為了讓語言生動、形象、鏗鏘有力,要使用修辭手法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一個是分析文學作品時,要對作品的語言特色進行評判時,要運用到修辭知識。

初中語文學習中,常見的修辭手法及其作用如下:

01、比喻。

定義是:

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點的乙事物來描寫或說明甲事物。

作用是:

A、可以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以此引發讀者聯想和想象。

B、使語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強的感染力。

C、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淺顯、具體地表達出來。

類型:

A、明喻。結構為:甲像(好像、彷彿、似等)乙。

B、暗語。結構為:甲是(成為、變成等)乙。

C、借語。結構為:乙。

舉例:

葉子(本體)出水很高,像(喻詞)亭亭的舞女的裙(喻體)。(朱自清《荷塘月色》)

02、擬人。

定義是:

把事物人格化,將本來不具備人的動作和感情的事物變成和人一樣具有動作和感情的樣子。

作用是:

A、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作者的情感。

B、讓讀者感到所描寫的物體顯得更活潑、親近。

C、使文章更加生動形象。

舉例:

波浪一邊歌唱,一邊衝向高空去迎接那雷聲。(高爾基《海燕》)

03、誇張。

定義是:

是為了達到某種表達效果的需要,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方面著意誇大或縮小。

作用是:

A、用言過其實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質,或加強作者的某種感情,強調語氣,烘托氣氛。

B、能引起讀者豐富的想象、聯想和強烈共鳴。

舉例: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毛澤東《七律·長征》)

04、排比,

定義是:

是一種把結構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關、語氣一致的詞語或句子成串地排列在一起。

作用是:

A、使行文有節奏感,琅琅上口,有極強的說服力。

B、能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和氣勢,深化中心。

舉例:

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也紅起來了。(朱自清《春》)

05、對偶。

定義是:

是用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相對應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辭方式。

作用是:

A、語言凝練,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富有節奏感和音樂美。

B、使兩方面的意思互相補充和映襯,加強語言的感人效果。

舉例: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06、設問。

定義是:

為了強調某部分內容,故意先提出問題,明知故問,自問自答。

作用是:

A、通過一問一答,強烈地表達了作者的情感並引起聽者的深思

B、引出下文。

舉例:

誰是最可愛的人呢?我們的戰士,我覺得他們是最可愛的人。(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

07、反問。

定義是:

是用肯定或否定疑問句的形式來表達否定或肯定的含義。反問是無疑而問,把要表達的確定意思包含在問句裡

作用是:

A、加強語氣,發人深思,激發讀者感情,加深讀者印象,增強文章的氣勢和說服力。

B、為文章奠定一種激昂的感情基調。

舉例:

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嗎?(聞一多《最後一次講演》)

08、借代。

定義是:

指不直接把所要說的事物名稱說出來,而用跟它有關係的另一種事物的名稱來稱呼它。

作用是:

可以引人聯想,使語句擁有形象突出、特點鮮明、文筆精煉、具體生動的效果。

舉例: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臧克家《有的人》)

09、反覆。

定義是

是根據表達需要,有意讓一個句子或詞語重複出現。

作用是:

A、強調,增強語氣或語勢。

B、起到反覆詠歎,表達強烈情感的作用。

C、使詩文的格式整齊有序,而又迴環起伏,充滿語言美。

舉例: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魯迅《記念劉和珍君》)

10、襯托。

定義是:

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類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別的事物作陪襯。

作用是:

能突出主體,或渲染主體,使之形象鮮明,給人以深刻的感受。

舉例: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 《贈汪倫》)

11、對比。

定義是:

是把具有明顯差異、矛盾和對立的雙方安排在一起,進行對照比較。

作用是:

可以突出好與壞、善與惡、美與醜的對立,給人極鮮明的形象和強烈的感受。

舉例: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諸葛亮《出師表》)


張旭語文


初中八種常見的修辭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用在記敘、說明、描寫中,能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給人以鮮明的印象;化無形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體, 使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

2.擬人:能使讀者對所表達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產生強烈的感情,引起共鳴。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體、生動的效果。

4.誇張:可以引起豐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徵,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

5.對偶:形式上音節整齊勻稱、節奏感強,具有音律美;內容上凝練集中,概括力強。

6.排比: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相同句式構成排比,增加語勢,起強調作用,強烈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議論文往往用排比增加語勢,起到了強調論證觀點的作用。用來說理,可把道理闡述得更嚴密、更透徹;用來抒情,可把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7.設問:形式為自問自答。作用是:引起讀者興趣,引起讀者思考。在結構上還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啟下、使條理清晰的作用。


小智教育


修辭手法

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的相似點,用一事物來喻另一事物。

作用: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用在記敘、說明、描寫中,能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給人以鮮明的印象;用在議論文中,能使抽象道理變得具體,使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最常用的還是生動形象。

借代:借代不直接說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與其相關的事物來代替。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體、生動的效果。

誇張:誇張指為追求某種表達效果,對原有事物進行合乎情理的著意擴大或縮小。

作用:烘托氣氛,增強聯想,給人啟示。可以引起豐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徵,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

對偶:它是一對字數相等,詞性相對,結構相同,意義相關的短語或句子。

作用:形式上音節整齊勻稱、節奏感強,具有音律美;內容上凝練集中,概括力強。

排比:排比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組合而成。

作用:可增強語言的氣勢,強調內容,加重感情。用來說理,可把道理闡述得更嚴密、更透徹;用來抒情,可把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設問:無疑而問"。往往明知故問,自問自答或提出問題不需要確定答案。

作用:引起讀者思考。用在標題上,能吸引讀者,啟發讀者思考,更好地體現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開頭或結尾處,除引起思考外,還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用在議論文中,能使論證深入,脈絡清晰。

反問:反問的特點也是"無疑而問",用疑問句的形式表示確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問號,有的打感嘆號。

作用:以加強語氣,增強表達效果,起強調作用

擬人:作用:使事物人格化,使語言富有神采反覆:由二個相同的詞語或句式構成反覆

作用:主要起強調作用

★修辭方法及表達作用答題方式:

比喻,擬人: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了…,表達了…情感。

排比:表現了…,抒發了…,增強了…語勢,加強了…感情。

反覆,誇張:突出了(強調了)…(的情感),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設問:自問自答,引起讀者思考…,使文章有起伏。

反問:加強語氣,增強語勢,表達了…(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模式:(1).點明何種表現手法(2).表現了什麼內容(3).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此句運用了…從而生動形象表現了..表達了…這一句採用了…的修辭手法…(作用)論述了…(內容)。


武嶽風華


初中常見的修辭手法及其作用有:

(一)比喻

1.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的相似點,用一事物描寫或說明另一事物。

2.分類

(1)明喻。本體、比喻詞和喻體同時出現。常用的比喻詞有:像、好像、彷彿、如、恰似等。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一樣。例如:

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茅以升《中國石拱橋》)

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朱自清《荷塘月色》)

(2)暗喻。又叫“隱喻”,本體和喻體同時出現,但用“是”“變成”“成為”等詞代替“像”一類的比喻詞。例如:

全澱的蘆葦收割,垛起垛來,在白洋淀周圍的廣場上,就成了一條葦子的長城。(孫犁《荷花澱》)

(3)借喻。本體和比喻詞都不出現,而是借用喻體代替本體。例如:

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魯迅《故鄉》)

狂風緊緊抱起一層層巨浪,惡狠狠地把它們甩到懸崖上,把這些大塊的翡翠摔成塵霧和碎末。(高爾基《海燕》)

(4)博喻。指用幾個喻體從不同角度反覆設喻去說明一個本體。例如:

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塘月色》)

3.作用

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

(二)比擬

1.概念

把甲事物當作乙事物來描述、說明的修辭手法。

2.分類

(1)擬人。把物當作人來寫,賦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例如:

而波浪一邊歌唱,一邊衝向高空,去迎接那雷聲。(高爾基《海燕》)

(2)擬物。把人當作物來寫,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情態或動作,或把甲物當作乙物來寫。例如:

她們看見不遠的地方,那肥大的荷葉下面,有一個人的臉,下半截身子長在水裡。(孫犁《荷花澱》)

3.作用

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

(三)借代

1.概念

不直說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稱,而借用與它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的修辭手法。

2.分類

(1)特徵、標誌代本體。即用本體的某種特徵、標誌來代替本體。例如:

“沒有?——我想笑嘻嘻的,原也不像……”花白鬍子便取消了自己的話。(魯迅《藥》)

(2)具體代抽象。即用客觀存在的具體事物代替抽象的事物。例如:

槍桿子裡面出政權。。

(3)專用名代泛稱。即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專用名稱來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例如:

你們殺死一個李公樸,會有千百萬個李公樸站起來!(聞一多《最後一次講演》)

(4)部分代整體。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某部分代替本體事物。例如:

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毛澤東《卜算子·詠梅》)

3.作用

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四)誇張

1.概念

為達到某種表達效果,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方面著意擴大或縮小的修辭手法。

2.分類

(1)擴大誇張。指故意把客觀事物說得“大、多、高、強、深……”的誇張形式。例如: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

(2)縮小誇張。指故意把客觀事物說得“小、少、低、弱、淺……”的誇張形式。例如:

一個渾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兩把刀,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魯迅《藥》)

(3)超前誇張。指在時間上把後出現的事物提前的誇張形式。例如:

花裡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彷彿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朱自清《春》)

3.作用

揭示本質,給人以啟示;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加強聯想,以創造意境。

(五)對偶

1.概念

用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意義上密切相關的一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相同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辭手法。

2.分類

(1)正對。指上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補、相襯的對偶形式。例如: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登高》)

(2)反對。指上下句在意思上相反或相對的對偶形式。例如: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自嘲》)

(3)串對。又叫流水對,指上下句在意思上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係的對偶形式。例如: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3.作用

便於吟誦,易於記憶;用於詩詞,有音樂美;表意凝練,抒情酣暢。

(六)排比

1.概念

把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來加強語勢、強調內容、加重感情的修辭手法。

2.分類

(1)句子排比。例如:

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

(2)句子成分的排比。例如:

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朱自清《春》)

3.作用

內容集中,增強氣勢;敘事透闢,條分縷析;節奏鮮明,長於抒情。

(七)反覆

1.概念

為了表達強烈的感情,有意重複使用某個詞語、句子或句群的修辭手法。

2.分類

(1)連續反覆。接連重複相同的詞語或句子,中間沒有其他詞語出現。例如:

山谷迴音:“他剛離去,他剛離去。革命征途千萬裡,他大步前進不停息。”(柯巖《周總理,你在哪裡》)

(2)間隔反覆。相同詞語或句子間隔出現,即有別的詞語或句子隔開。例如:

好像失了東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一個國。(魯迅《“友邦驚詫”論》)

3.作用

用於說理性文章,起強調作用;抒情寫景,感染力強。

(八)設問

1.概念

無疑而問,自問自答,以引導讀者注意和思考問題的修辭手法。

2.分類

(1)一問一答式。例如: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首先有它的物質基礎。(賈祖璋《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2)幾問一答式。例如:

啊,是誰,這麼早就把那親愛的令人心醉的鄉音送到了我的耳畔?是誰,這麼早就用他那吱吱哇哇的悅耳動聽的音樂喚來了玫瑰色的黎明?是一個青年人。(峻青《鄉音》)

3.作用

引起讀者注意,啟發讀者思考;有助於層次分明,結構緊湊;可以更好地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

(九)反問

1.概念

一種為了加強語氣,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的修辭手法。反問一般只問不答,答案暗含在反問句中。

2.分類

(1)用肯定句表達否定的內容。例如:

太陽會從西邊出來嗎?

(2)用否定句表達肯定的內容。例如:

在這薄靄和微漪裡,聽著那悠然的間歇的槳聲,誰能不被引入他的美夢去呢?(朱自清《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

3.作用

加強語氣,發人深省,激發讀者的感情,加深讀者的印象,增強文章的氣勢和說服力。

易混修辭格辨析

1.借喻與借代的區別。

借喻與借代是兩種不同的修辭手法,考生在運用時稍不留心就容易誤斷。

二者的不同點是:借喻是比喻的一種,被比與用來作比的兩個事物之間有相似點,沒有相關性,因而本體、喻體之間即使沒有比喻詞“像”也可以加“像”字,換成明喻;借代是用相關的事物來替代所要表述的事物,本體與借體之間沒有相似點,只有相關性,因而不能加“像”字來換成明喻。

  例如:有缺點的戰士終究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究不過是蒼蠅。此句中的“完美的蒼蠅”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動的傢伙。換成明喻,可以寫成“反動的傢伙像蒼蠅”。

2.比擬和比喻的區別

比擬是仿照“擬體”(被模擬的事物)的特徵摹寫本體,重點在“擬”;比喻是用喻體喻本體,重點在“喻”。在比擬中,本體和擬體彼此交融,渾然一體,本體必須出現,擬體一般不出現;比喻的本體和喻體一主一從,本體或現或不現,而喻體必須出現。

3.對偶與排比的區別

對偶一般有兩個語言單位,而排比有三個或三個以上的語言單位。對偶必須對稱,排比要求結構大體相似,字數要求不甚嚴格。典型的對偶句上下兩聯是不重字的,而排比經常使用同一詞語,使句子互相銜接,給人以緊湊之感。對偶以平仄對仗為佳,排比則無此要求。

4.比喻與象徵的辨析。

在概念上,比喻是使語言形象化的修飾詞句的語言手段,屬於語言學範疇,而象徵則是通過一些具體形象,使人產生聯想,從而表現與之相聯繫的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表現作品主題的藝術創作手法,屬於文藝學範疇。從運用上看,有的用象徵構思全文,有的用象徵刻畫主要人物,有的用象徵進行暗示,製造氣氛或抒發感情,總之象徵意義帶有全局性,而比喻常限於局部。從特點上看,象徵是以物示意,以具體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體的比方具體的,具有鮮明性。

例如:巴金的《燈》通篇把燈光作為光明的象徵,作為人們理想、希望、力量和勝利的象徵;高爾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徵革命先驅者和預言家大無畏的革命精神;《藥》中“紅白相間的花環”象徵了革命的希望前景。但是《拿來主義》的“大宅子”則只是用來比喻中國、外國的文化的,不具有象徵意義。

當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徵也含有比喻的性質,從表現抽象的精神來說是象徵,從表現具體的人來說是比喻。即便是這樣,比喻與象徵也是有區別的

5.設問與反問的區別。

設問不表示肯定什麼或否定什麼,而反問則明確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內容;設問主要是提出問題,引起注意,啟發思考,而反問主要是加強語氣,用確定的語氣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

例如:現在我們要向外國學習,將來我們從落後轉化為先進了,還要不要學呢?那個時候,外國仍然有許多值得學習的好東西,我們仍然要向人家學習,這有什麼不好呢?

在這一段話中,前一問用了設問,後一問又用了反問。





蓉城老師說語文


初中常見修辭手法及作用

常見的修辭方法有:比喻、比擬、借代、誇張、對偶、排比、設問、反問。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體的、淺顯、熟悉的事物或情境來說明另一種抽象的、深奧、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種修辭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種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簡縮為:甲(本體)如(喻詞:像、似、若、猶、好像、彷彿)乙(喻體)。暗喻的形式可簡縮為:甲是(喻詞:成、變成、成為、當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關係,暗喻則是相合關係。借喻:只出現喻體,本體與比喻詞都不出現。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作用:能將表達的內容說得生動、具體、形象。給人以深刻鮮明的形象,使說理更透徹。

(2)借代。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關係的名稱來替代,如以部分代全體;用具體代抽象;用特徵代本體;用專名代通稱等。

作用:可引人聯想,形象突出、生動、具體、使特點更鮮明。如: ①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一針一線代群眾的一切財產) ②不要大鍋飯。("大鍋飯"代抽象的"平均主義") ③花白鬍子坐在牆角里吸旱菸。(花白鬍子是以特徵代本體) ④千萬個雷鋒活躍在祖國大地上。("雷鋒"以具體的形象代抽象的共產主義思想)

(3)比擬。把人當物寫或把物當人來寫的一種修辭方法,前者稱之為擬物,後者稱之為擬人。

作用:使具體事物人格化、語言生動、形象。如: ①做人既不可翹尾巴,也不可夾著尾巴。(擬物) ②蠟炬成灰淚始幹。(擬人)

(4)誇張。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描繪的一種修辭方法。

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質,烘托氣氛,引起聯想,使表達的事物更突出、更鮮明。如: ①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三千丈"為擴大誇張) ②芝麻粒兒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兒"是縮小誇張)

(5)對比。是把兩種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並舉加以比較的方法。

作用:能使語言色彩鮮明,事物的性質、特徵等更加鮮明突出。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②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6)對偶。用結構相同或相近,字數相等的一對短語或句子對稱排列起來表達相對或相近的意思。

主要作用是整齊勻稱,節奏感強,高度概括,有音樂美。如: ①滿招損,謙受益。 ②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③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流水對) ④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扇面對)

(7)排比。把內容相關、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一般要三個或三個以上)短語或句子連用的方法。

作用:增強語言氣勢,深化思想內容,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如: 但這回卻很有幾點出於我的意外。一是當局者竟會這樣地兇殘,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國的女性臨難竟能如是之從容。

(8)反覆。根據表達需要,使同一個詞語或句子一再出現的方法。反覆可以是連續的,也可間隔出現。

作用:突出思想,強調感情,有時能夠加強節奏感。如: ①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 ②敵人從哪裡進攻,我們就要它在哪裡滅亡,敵人從哪裡進攻,我們就要它在哪裡滅亡。

(9)反語。即通常所說的"說反話"--實際要表達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從此可以不必"驚詫莫名\

教師教育信息化


1.比喻:用在記敘、說明、描寫中,能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給人以鮮明的印象;化無形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體, 使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

  2.擬人:能使讀者對所表達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產生強烈的感情,引起共鳴。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體、生動的效果。

  4.誇張:可以引起豐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徵,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

  5.對偶:形式上音節整齊勻稱、節奏感強,具有音律美;內容上凝練集中,概括力強。

  6.排比: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相同句式構成排比,增加語拋,起強調作用,強烈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議論文往往增加語勢,起到了強調論證觀點的作用。可增強語言的氣勢。用來說理,可把道理闡述得更嚴密、更透徹;用來抒情,可把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7.設問:形式為自問自答。作用是:引起讀者興趣,引起讀者思考。在結構上還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啟下、使條理清晰的作用。;用在一段的開頭或結尾處,除引起思考外,還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用在議論文中,能使論證深入,脈絡清晰。

  8.反問: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強語氣,起強調作用


張如超vlog


初中語文常見修辭方法及其作用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的相似點,用一事物來喻另一事物。

作用: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用在記敘、說明、描寫中,能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給人以鮮明的印象;用在議論文中,能使抽象道理變得具體,使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最常用的還是生動形象。

2.借代:借代不直接說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與其相關的事物來代替。

借代的種類

①特徵代本體。例如:大鬍子凶神惡煞地吼叫著。

②具體代抽象。例如: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③專名代泛稱。例如:我們的時代需要千千萬萬個雷鋒。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們要多讀點魯迅。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體、生動的效果。

3.誇張:誇張指為追求某種表達效果,對原有事物進行合乎情理的著意擴大或縮小。

誇張的幾種形式

a、擴大誇張。例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b、縮小誇張。例如: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誇張。例如:看見這樣鮮綠的麥苗,就嗅出白麵饃饃的香味來了。 作用:烘托氣氛,增強聯想,給人啟示。可以引起豐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徵,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

4.對偶:它是一對字數相等,詞性相對,結構相同,意義相關的短語或句子。

作用:形式上音節整齊勻稱、節奏感強,具有音律美;內容上凝練集中,概括力強。

5.排比:排比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組合而成。

作用:可增強語言的氣勢,強調內容,加重感情。用來說理,可把道理闡述得更嚴密、更透徹;用來抒情,可把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6.設問:“無疑而問”,往往明知故問,自問自答或提出問題不需要確定答案。

作用:引起讀者思考。用在標題上,能吸引讀者,啟發讀者思考,更好地體現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開頭或結尾處,除引起思考外,還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用在議論文中,能使論證深入,脈絡清晰。

7.反問:反問的特點也是“無疑而問”,用疑問句的形式表示確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問號,有的打感嘆號。

作用:以加強語氣,增強表達效果,起強調作用。

8. 比擬

把物當作人來寫,或把人當作物來寫,或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其形式特點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寫“人”或“物”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

(2)比擬的種類

①擬人。例如: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紅旗飄飄把手招。

②擬物。例如:咱們老實,才有惡霸,咱們敢動刀,惡霸就得夾著尾巴跑。 擬人:把物當作人來寫,賦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寫人的詞來描寫物。

作用:使事物人格化,使語言富有神采。

9.反覆:由二個相同的詞語或句式構成反覆。

作用:主要起強調作用。

技巧點評

⑴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在多數情況下,“像”“好像”“彷彿”表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情況不是比喻。

①表示比喻的:他長得很像他哥哥。

②表示推測、揣度的。如:他剛才好像出去了。

③表示例舉。如:攀枝花有很多風景優美的去處,像二灘水庫、米易溶洞。 ④表示想象。托起它,好像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

⑵怎樣區分設問和反問:設問和反問都是有疑而問,但是設問是自問自答,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反問則是問而不答,以加強語氣。如: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呢?我們的戰士。(設問)

難道你就覺得只是樹?(反問)

⑶借喻和借代的不同。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種,側重於“喻”的喻體和本體相似的關係,借代的借體和本體是相關的關係。借體與本體之間沒有相似點。②借喻可以換成明喻,借代不能。

⑷怎樣區別排比和反覆:排比句至少是三個句子,反覆句是兩個以上的句子。排比句的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意思相關有共同的詞語。反覆句是兩種以上相同的語句重複,為了突出強調。

如: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排比)

海鷗在暴風雨來臨之前呻吟著,呻吟著。(反覆)

答:連用兩個“太遲”是運用反覆的修辭手法,強調了對春天的盼望已久,因為母親冬天過得太艱難,可見“我”對母親的愛!

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褲子上的裂縫比作傷疤,把”我“內心的愧疚表現的更強烈!

曲徑通幽出自唐代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禪院》,含義是彎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靜的地方。


育成網絡教育


初中常見的修辭手法主要有比喻、擬人、排比、誇張、借代、對偶、設問、反問八種修辭手法

一、

比 喻

1、定義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間的某些相似之處,用一個事物來比方另一個事物。多用一些具體的,淺顯的、熟知的事物來說明抽象的、深奧的、生疏的事物。

2、三個要素

(1)本體:即被比方的事物;

(2)喻體:即用來作比方的事物;

(3)比喻詞:用來表示比喻關係的詞。

3、常見比喻詞

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猶如、有如、彷彿、好比、一樣、成了、是、變成等。

4、典型例句

(1)露似珍珠月似弓。

(2)陽光下盛開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

(3)雲彩好似一朵朵潔白的羽毛,輕輕地飄浮在空中。

(4)岸邊的華燈倒映在湖中,宛如顆顆寶石綴在湖面之上。

(5)小河清澈見底,如同一條透明的藍綢子,靜靜地躺在大地的懷抱裡。

二、

擬 人

1、定義

擬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將本來不具備人動作和感情的事物變成和人一樣具有動作和感情的樣子。

2、表達效果

賦予事物以人類的行為特點,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作者的情感,讓讀者感到所描寫的物體顯得更活潑、親近,使文章更加生動形象。

3、典型例句

(1)波浪一邊歌唱,一邊衝向高空去迎接那雷聲。

(2)錄音機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叭”地一聲,不唱了。

(3)青蛙唱著戀歌,嫩蒲的香味散在晚春的暖氣裡。

(4)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兒低唱,蟋蟀們在這裡彈琴。

(5)鳥兒將巢安放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跟輕風流水應和著。

三、

排 比

1、定義

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意義相近、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排列起來,藉以增強表達效果。

2、表達效果

(1)用排比來說理,可收到條理分明的效果;

(2)用排比來抒情,節奏和諧,顯得感情洋溢;

(3)用排比來敘事寫景,能使層次清楚、描寫細膩、形象生動;

總之,排比的行文有節奏感,琅琅上口,有極強的說服力,能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和氣勢,深化中心。

3、典型例句

(1)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

(2)山朗潤起來了,水長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3)保衛家鄉,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

(4)我和書的故事實在是太多了,為書而歡樂,為書而哀愁,為書而被處罰……

(5)他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的意志是這樣堅韌和剛強,他的氣質是這樣的淳樸和謙遜,他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四、

誇 張

1、定義

誇張是對事物的性質,特徵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誇大或縮小。一定要注意:對某一個事物進行擴大或者縮小的描述,但不是豪無邊際沒有原則無限的,不同於說大話,而是藝術的擴大或縮小。

2、三個要素

(1)擴大誇張:對事物形狀、性質、特徵、作用、程度等加以誇大。

(2)縮小誇張:對事物形象、性質、特徵、作用、程度等加以縮小。

(3)超前誇張:把後出現的說成先出現,把先出現的說成後出現。

3、典型例句

(1)柏油路曬化了,甚至鋪戶門前的銅牌好像也要曬化。

(2)石油工人吼一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3)她還沒有端酒杯,就醉了。

(4)這巴掌大的地方,怎麼能踢球呢?

(5)十幾天的時間一眨眼就過去了。

五、

借 代

1、定義

借代是不直接說出本體事物的名稱,而借用與本體事物相聯繫的其他事物來代替本體。

2、表達效果

恰當地運用借代可以引人聯想,使語句擁有形象突出、特點鮮明、文筆精煉、具體生動的效果。借代的修辭效果可以用十六字概括: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3、典型例句

(1)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2)旌旗十萬斬閻羅。

(3)你們殺死一個李公樸,會有千百萬個李公樸站起來!

(4)然而圓規很不平,顯出鄙夷的神色,彷彿嗤笑法國人不知道拿破崙,美國人不知道華盛頓似的。

(5)令人捧腹。

六、

對 偶

1、定義

對偶又叫對仗,是一種結構相同、字數相等的一對短語或句子,表達相近或相反的意思。

2、表達效果

整齊勻稱,節奏感強,高度概括,表意凝練,易於記憶。

3、典型例句

(1)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2)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3)霧裡看花,水中望月。

(4)踏遍萬水千山,走遍海角天涯。

(5)策馬奔騰,共享人世繁華;杯酒當歌,唱出心中喜悅。

七、

設 問

1、定義

說話、寫文章時,為了強調自己的看法或結論,有時先提一個問題,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然後由自己來回答所提出的問題。可以直白的說就是自問自答。

2、表達效果

提醒人們思考,有的為了突出某些內容。

3、典型例句

(1)她敢從成把的火柴抽出一根,在牆上擦燃了,來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嗎?她終於抽出了一根。

(2)什麼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為。

(3)學好考古一定要了解地理嗎?一定要。

(4)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5)幸福生活是如何得來的?是靠我們的雙手創造的!

八、

反 問

1、定義

反問就是無疑而問,用疑問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答案就在問句中。用問的預期表達確定的意思或加重語氣。

2、表達效果

反問表達的意思更堅定,使讀者確信無疑,毫無辯駁、懷疑的餘地,進而達到強化語氣、強化情感的作用。

3、典型例句

(1)這不是偉大的奇觀嗎?

(2)難道沒有應該責備的地方嗎?

(3)那怎麼是一樣的呢?

(4)晚了也得去,怎麼可以逃學?

(5)你如果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會做嗎?


LSH若塵


常見修辭:

比喻、擬人、排比、誇張、反覆、反問、設問、對偶、引用、借代。

作用:

比喻:擬人 生動形象、富有情趣。

誇張:把事物特徵表現的淋漓盡致。

排比:增強語氣、增強表達效果。

反覆:突出思想、渲染感情、富有音樂性。

反問:增強語氣、增強表達效果。

設問:啟發思考、加深理解。

對偶:結構整齊、節奏鮮明、音韻和諧。

引用:富有文采、具有說服力。

借代:形象鮮明。


王錚堯


初中常見的修辭有比喻、比擬、借代、誇張、對偶、排比、設問、反問。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其作用是使所寫“人”或“物”色彩鮮明、描形象,表意豐富。比擬其作用是使所其作用是使所寫“人”或“物”色彩鮮明形象,表意豐富。借代其作用是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以事代情。誇張其作用在於烘托氣氛,增強聯想,給人啟示。對偶其作用有:便於吟誦,有音樂美;表意凝鍊,抒情酣暢。排比其作用在於加強語勢,強調內容,加重感情。設問目的是強調問題,以引起人們注意,啟發人們進行思考。反問以加強語氣,增強表達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