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谷歌Sidewalk新規劃:未來城市的現實迴歸?

前言:

google旗下Sidewalk Labs的多倫多濱水區規劃引發了廣泛關注,被認為是面向“未來城市”的重要探索。近日,該項目的總體規劃草案即MIDP(Sidewalk Labs Master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Plan正式對外發布,內容多達1500餘頁,資深智慧城市專家王鵬先生第一時間對此文本進行了分析和解讀。轉發供各位師友參閱,感謝王鵬先生授權轉載。

文中提到,在與Sidewalk的交流中Sidewalk的團隊覺得中國的智慧城市建設很領先,希望去阿里和一些項目學習,MIDP中相當多的內容都看起來像是借鑑了雄安等案例的一些做法。這也與我們關於中國在未來城市新物種這一領域處於世界前沿的感覺是一致的。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wepon智慧城市與城市智慧,二維碼在文末,推薦大家關注!



谷歌Sidewalk新規劃:未來城市的現實迴歸?


1

離google旗下Sidewalk Labs中標併發布多倫多濱水區規劃已經過去了一年半。這期間,其重新定的未來城市觀念更新了人們對智慧城市和ICT技術的認知,在國內也掀起了未來城市研究與實踐的風氣(參見本人文章《智慧城市|阿里與谷歌的決勝之戰》)。但創新之路註定艱難,哪怕如google也不例外。最近一年無數擁護者不遠萬里前往多倫多朝聖,可惜看到的永遠只是一個小小的展廳。

谷歌Sidewalk新規劃:未來城市的現實迴歸?

初心:新技術革命與新的城市時代

因為北美對數據隱私的關切、對經濟發展前景的質疑,項目在一個又一個聽證會中艱難推進。現場講座、圓桌會議、鄰里會議、36人討論小組、臨時活動和偶爾的原型演示與公眾交流……試圖擺平當地居民、多倫多濱水區政府、當地政界人士、聯邦政府及其在舊金山的企業主(google母公司Alphabet)等利益相關方。

谷歌Sidewalk新規劃:未來城市的現實迴歸?

艱難的聽證過程

Sidewalk最初那個震驚了幾個行業的本子,我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個真正使用ICT技術深刻改造整個城市系統的完整思考。城市傳感網、開放數據API、無人駕駛為主的交通系統、高度混合的用地、新的路網結構、實時動態路權、高層木結構和預製建築、主動需求管理、高優先級步行系統、智能垃圾處理系統……呈現了一個近乎科幻的可以基於數據驅動和運營的未來城市圖景。

相比以前全球範圍內的政府投資驅動的未來城市和智慧城市實踐,這雖然只是一個頂層設計,但是實實在在立足於Google的投資生態和技術能力,從市場化角度思考數據運營和城市運營,並在探討可持續盈利和發展的路徑

當然居民們的擔心也不難理解:他們顯然不希望看到一個有利於硅谷,而不是當地居民的社區,畢竟利用用戶個人信息盈利是互聯網公司的基因。Sidewalk Labs一直強調它事實上,或主觀上是獨立的,並且沒有計劃把Quayside碼頭區項目作為收集個人數據的方式。但人們仍然對此感到擔心,認為規劃中遍佈的集成傳感器和智能攝像頭是用來採集個人隱私的,即使技術上已經儘可能規避這個可能性。

2

一年多的艱難博弈,一再推延的MIDP(Sidewalk Labs Master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Plan)越來越被大家所期待,輿論幾乎認為這是Sidewalk最後的機會。在這樣的壓力下,我們終於在2019年6月看到了1500頁的MIDP。事實上,這四個厚厚的本子不可謂不用心,作為一個起步區詳細規劃,完全可以指導具體建設,連未來幾十年的道路斷面設計演進和靈活的室內壁櫥設計都已經考慮到了。但在另一個角度說,這又是一個平庸之作,是一再妥協退讓後已經毫無激情的無奈之舉。

總體規劃草案中顯示,目前Sidewalk將計劃已經擴展為190英畝(77公頃)的“創新發展和經濟加速區(Innovative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Acceleration IDEA)”。其中,擴大範圍包括開發一個佔地近8公頃的Villiers Island工程,在這將為初創企業創建一個“城市創新園區”(Urban Innovation Campus)和一個新的Google加拿大總部。


Sidewalk Labs的首席執行官Dan Doctoroff在週一接受採訪時表示,如果此計劃獲得批准,Sidewalk Labs將在未來的20年內,花費13億美元在多倫多建設這個未來社區。最終目標是到2040年創造大約44,000個工作崗位,每年43億美元的稅收收入和至少380億美元的投資。

谷歌Sidewalk新規劃:未來城市的現實迴歸?

起步區Quayside的效果圖


Sidewalk最初的團隊,是定位於一個科技公司,其構成包括IT工程師、規劃和諮詢人員、地產開發人員,如果說最早的文本是這幾個團隊完美合作的產物,那現在這個看起來只是一個還不錯的地產項目。在弱化了最敏感的城市感知網和數據開放運營之後,我們發現原來所有的可運營的新模式都變得面目模糊。

規劃的目標收縮到了有限的幾個城市創新領域,這跟我們流行的智慧城市、生態城市、智慧社區、綠色建築的技術水平並沒有什麼差別,當然換句話說也體現了對城市和社區發展的基本共識。

交通

強調行人和慢性系統優先,這麼冷的地方為了讓行人出來還得把地面加熱,一直堅持的六邊形地磚及其技術體系不少下本;需要sidewalk出錢的輕軌LTR這次也重點強調;貨運放到地下解放地面空間;還有通過無人駕駛、共享出行和MAAS服務減少私家車,動態路緣管理和停車定價,自適應交通信號燈,可調路燈等成熟技術概念也有延續。此外,還提出了鄰里轉運中心和解決最後一英里貨運的智能集裝箱。

谷歌Sidewalk新規劃:未來城市的現實迴歸?

慢行優先的交通穩靜交通

谷歌Sidewalk新規劃:未來城市的現實迴歸?

道路斷面

谷歌Sidewalk新規劃:未來城市的現實迴歸?

谷歌Sidewalk新規劃:未來城市的現實迴歸?

谷歌Sidewalk新規劃:未來城市的現實迴歸?

智能集裝箱和地下運輸管道


公共空間

強調濱水區近人尺度開放空間的精細化設計,這可以說是整個空間設計最為用力的部分。為了增加城市活力,人行空間不僅地面要加熱融雪,建築還要遮風擋雨;物聯網的部署使公共城市傢俱實時在線,可以方便管理維護,還可以編程控制城市燈光投影秀。舒適的公共空間的價值在於,儘可能延長人們在室外(尤其是寒冬)的活動時間,創造商業活力和商業價值。

谷歌Sidewalk新規劃:未來城市的現實迴歸?

谷歌Sidewalk新規劃:未來城市的現實迴歸?

公共空間設計和技術增加人們在室外的活動時間


住房和建築

延續了高層木結構和模塊化建造的技術思路;強調通過戶型設計和建造技術照顧低收入人群的可支付性;靈活的低層空間可以適應從城市制造業到實驗性零售到藝術、文化和社區等多樣性的空間。

谷歌Sidewalk新規劃:未來城市的現實迴歸?

谷歌Sidewalk新規劃:未來城市的現實迴歸?

低成本快速建造提供豐富的可支付住宅供給

可持續發展

這部分算是技術亮點,低碳、彈性、可再生能源和智能電網,主動需求管理的綠色建築,清潔的熱泵系統用於製冷和制熱,旨在增加垃圾回收利用率的智能處理鏈,厭氧消化製造沼氣,以及積極雨洪管理(也就是我們的海綿城市了)。

谷歌Sidewalk新規劃:未來城市的現實迴歸?

熱泵為主的清潔能源空調系統

谷歌Sidewalk新規劃:未來城市的現實迴歸?

智能氣動垃圾收集系統

谷歌Sidewalk新規劃:未來城市的現實迴歸?

主動雨洪管理

谷歌Sidewalk新規劃:未來城市的現實迴歸?

創新的賬單結構可以讓客戶有機會提前選擇每月的能源預算

就像他們使用手機數據計劃一樣


數字創新

這部分相對於當初的設想也許尤其顯得保守,篇幅不少而創新不多,但其實也算是將數字孿生的概念深化和具體了。遍佈城市的集成傳感設備變成了部署城市的USB接口(基礎設施上安裝考拉接口方便後期安裝傳感器等各種智能硬件),光纖入戶和wifi覆蓋都作為技術點了(這在我國一線城市的地產項目裡都不好意思說了)。當然,也有些新的小想法,比如自帶自動駕駛功能可回收的智能垃圾桶、用於人流計數的便攜設備等。此外,數據安全和數據標準當然不可缺少,將城市數據分為四類詳細探討其開放和應用策略。

谷歌Sidewalk新規劃:未來城市的現實迴歸?

公共服務

以15分鐘步行生活圈(在最近國內的規劃裡很流行,也許是反向輸出了)構建為核心,包括學校、托幼和醫院等服務設施,藥房和雜貨店等生活設施,餐館、商店和公園等休閒場所,最重要的是大量的工作機會。

谷歌Sidewalk新規劃:未來城市的現實迴歸?

此外值得一提的還有對

弱勢群體的特別篇幅,比如通過穿戴設備和尋路信標等技術手段方便殘疾人出行;應對社區養老的設施考慮,比如高度可調的水槽或游泳池。

谷歌Sidewalk新規劃:未來城市的現實迴歸?

谷歌Sidewalk新規劃:未來城市的現實迴歸?

針對殘障人士的可穿戴設備和信標


作為一個更為常規的城市設計成果,其起步區方案已經做到了建築尺度,甚至個別交通節點內部都有了詳細的設計,以說明其精細的思考。景觀設計方面,連每公頃種多少顆樹都有精確的考慮,並說明其對低碳、淨化空氣和減少雨洪風險的價值。

谷歌Sidewalk新規劃:未來城市的現實迴歸?

谷歌Sidewalk新規劃:未來城市的現實迴歸?

Quaydide的各種專項規劃分析圖


未來的ICT技術與未來城市空間規劃的互動響應關係是個非常難回答的題目,需要對二者都有非常深刻的理解。當初sidewalk講的無人駕駛對城市道路系統和用地形態的影響,算是非常好的思辨樣板,也是整個故事的最大亮點之一。由於MIDP設計重點是小尺度的起步區,所以並沒有突出原來強調的、更多體現在中觀尺度的用地功能混合和去TOD化的路網結構,以至於總平面圖看起來並沒有什麼特別。事實上,這次強調的輕軌線因素加入以後,TOD已經是必然的結果。雖然沒有特別提TOD概念,但起步區的建設強度和傳統的空間手法已經迴歸了設計師的日常經驗。


還有個很有意思的點,就是出現了一個“生成式設計”工具,這往往是建築師和規劃師涉足智慧城市領域最容易想到點,也就是先把自己的工作過程數字化和智能化。最近在國內流行的“小庫”的功能也非常相似,包括生成路網、日照分析和建築平面強排。基本邏輯是按地塊基本規劃要求自動生成若干方案供比選。

"這個設計工具沒有為設計提供唯一答案,相反,它有助於人們根據不同的目標權衡利弊。例如,較小的公園和不規則的街道網格可以幫助減緩陣風,對多倫多這樣的寒冷地區尤為重要。但從使用出發人們更需要大型公園以及較直的街道。哪種設計最好?通過顯示3D的可視化街道和每種決策對設計可能的影響,生成設計工具可以提供可靠的信息,使這些困難的決策過程可以變得公開、 透明、可理解。"這樣看來,生成式設計工具的意義並非我們習慣的降低開發商的成本或者設計師的工作量,而純粹是作為一種公眾參與工具。

谷歌Sidewalk新規劃:未來城市的現實迴歸?

谷歌Sidewalk新規劃:未來城市的現實迴歸?

生成式設計工具

3

更重要的是,作為事實上的開發商,如何解釋城市的經濟發展動力和企業的回報是整個故事中最糾結的部分。一系列投資和政策措施將為多倫多帶來創新產業集群和人才以及城市活力,甚至google新總部都可能在此落地。Sidewalk信誓旦旦要使多倫多成為未來高科技領域的領導者,這需要在發展模式上做真正的創新,而不僅僅是把流行的科技元素堆砌在一起。


Sidewalk原本的故事邏輯是以數據為主線串聯起城市的規劃、設計、運營、管理的全過程,通過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改造完成城市運營的互聯網和物聯網化改造,最終佔據城市的流量入口和數據資源,並通過城市各部門的市場化運營變現。但為了回應公眾的質疑,MIDP不惜揮刀自宮,去掉了其核心的盈利能力,宣佈“放棄不直接與公共利益相關的收入來源”,包括“數據商品化”和“尋求減稅”。


數據運營並不是簡單的採集和倒賣數據,而會作為未來城市的基本運行邏輯,融入城市的血脈。去掉了這個主線以後,方案變得平庸不說,這個失去了初心的項目能不能成立都成了問題。MIDP中提到,“科技從來不是Sidewalk的目標,只是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工具”。但工具沒了鋒芒,真的目標也就不知何時實現了。當然,也許MIDP只是故意在弱化這些劇情以減少阻力,畢竟行文中基本的數據採集和應用接口都在,只是並沒有像最初那樣大肆渲染罷了。畢竟如果濱水區最終很遺憾地沒有實現城市數據運營,恐怕北美在這輪城市革命中是會毫無懸念地落後於中國了

。客觀的說,這版MIDP的中提到的技術,已經完全和國內幾個未來城市示範區的水平相當,而且國內項目無疑會遇到更小的阻力而更早落地。5G不是對手,亂花錢不是對手,漠視隱私也不是對手,你說你拿什麼拼……

一個可能被忽略的問題是,作為關注可實施性的規劃,與之前的概念規劃有個重要的區別,就是技術可行性。當初為了中標,並充分描繪未來願景,提出的必然是一個相對遠期的技術構想。如何與近期的實施相銜接,是所有未來城市項目面臨的挑戰,也是城市智能產品研發的難點所在。Sidewalk曾來中國與我們團隊有過交流,並提出採購citygrid集成傳感器用於濱水區的項目,也成為我們這個超前產品難得遇見的知音。我們也瞭解到其實很多概念規劃裡提出的技術都尚未出現,且還沒有合適的技術和研發團隊,真到落地的時候,如此龐大的技術體系幾乎是不可能短期完成的。所以最終呈現一個成熟技術的拼盤也就不難理解了。


尤其令我感同身受的是,最近幾個月在探索的智能基礎設施,同樣試圖從底層改變城市的運行邏輯,但以大廠進行超前研發之困難,幾乎必定是無法完成的。所以在技術研發層面,如何建立一個有效的機制去培育和鼓勵城市創新,漸進式實現理想,而不是自己操刀研發一切,才是Sidewalk的核心任務。


在與Sidewalk的交流中還有個有趣的信息,就是他們覺得中國的智慧城市建設很領先,並希望去阿里和一些項目學習。這跟國內大廠之間彼此羨慕互相抄襲最後殊途同歸的套路非常相似。眾人仰視的Sidewalk也不例外,事實上MIDP中相當多的內容都看起來像是從雄安等案例中“借鑑”過去的,這種抄來抄去分頭改改也是一種迭代創新方法吧。

結語

MIDP的內容非常豐富,筆者也只是粗粗瀏覽,難以在一篇短文中及時完整概括,所以本文只是提取一些自己關心的技術相關話題討論。其公共政策方面的探討其實更為深入和可借鑑。作為一個市場化主體,其盈利的原則和邊界,與政府和公共利益的關係,都做了詳細的界定。這也是很多技術和運營限制的前提條件,充分說明智慧城市建設的複雜性。歷次技術革命和城市革命的經驗已經告訴我們,技術因素雖然重要,但技術的變革和社會經濟、生活方式的變革是互動作用的。技術可以先行,但並不能一路絕塵。


廣州君和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公司總部位於廣州,致力於BIM諮詢、BIM招投標、BIM碰撞檢測、BIM施工全週期等領域,為客戶提供從軟件、企業培訓、設計、諮詢到工程實施的、運維生命全週期BIM解決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