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三高”之 瞭解高血糖

一、高血糖的概念

高血糖就是血糖比正常血糖高。我國血糖的標準如下:空腹血糖(FPG)的正常值為3.9~6.1mmol/L,餐後2小時正常血糖為4.4~7.8mmol/L;空腹血糖≥8mmol/L或餐後2小時血糖≥11.18mmol/L為糖尿病;空腹血糖在6.1~7.8mmol/L為空腹血糖受損(IFG);餐後2小時血糖在7.8~11.18mmol/L為餐後血糖受損(IGT)。IFG和IGT是介於正常人和糖尿病人的中間過渡階段的“高血糖”,這種人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三高”之 瞭解高血糖

診斷是否患有糖尿病不能單憑空腹血糖的檢查結果,很多患者堅信自己沒有糖尿病,甚至拒絕做有關糖尿病的進一步檢查,就是因為單位體檢的空腹血糖正常。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糖尿病的診斷標準為:

1.有典型糖尿病症狀

①一次空腹FBG≥7.0mmol/L;②或者一次OGTT後2小時血糖≥11.1mmol/L;③或者一次隨機血糖≥11.1mmol/L。符合上述條件中任意一項可診斷為糖尿病。

2.無明顯糖尿病症狀

①一次空腹FBG≥7.0mmol/L;②或者一次OGTT後2小時血糖≥11.1mmol/L;③或者一次隨機血糖≥11.1mmol/L。符合上述條件中任意兩項可診斷為糖尿病。

2010年美國糖尿病協會的糖尿病診斷標準:

(1)糖化血紅蛋白A1c≥6.5%*。

(2)空腹血糖FPG≥7.0mmol/L。空腹定義為至少8小時內無熱量攝入*。

(3)口服糖耐量試驗時2h血糖≥11.1mmol/L*。

(4)在伴有典型的高血糖或高血糖危象症狀的患者,隨機血糖≥11.1mmol/L。

*在無明確高血糖時,應通過重複檢測來證實標準1~3。

國內目前對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多采取2010年美國糖尿病協會的糖尿病診斷標準,少數偏遠地區仍採用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糖尿病的診斷標準。

“三高”之 瞭解高血糖

二、高血糖的危害

患者在介於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的中間過渡階段的“高血糖”階段,如不進行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善如最常見的“腹型肥胖”和“多吃少動”,就容易發展為糖尿病,而糖尿病是一種會合並多種併發症需積極治療的疾病,患者早期多會出現下乏力、口乾、體重波動等非特異性症狀,很多患者不會重視,沒有及時到醫院去就醫,往往造成其他嚴重疾病的發生時,比如發生了缺血性腦血管病住院了,才知道自己是個糖尿病患者,那種典型的“多飲、多食、多尿、體重減輕”即“三多一少”多見於較為年輕就發病的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發病率低,多有家族史,而我們常見的2型糖尿病,多見於中老年人,多無典型臨床症狀,大多靠有經驗的醫生檢查發現,所以筆者也在各種健康教育的場合提倡單位體檢應增加糖化血紅蛋白。下面就跟大家說說糖尿病有什麼樣的併發症吧。

糖尿病的併發症:

(1)糖尿病的急性併發症包括: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非酮症性高滲性昏迷、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低血糖昏迷和腦血管病急性發作。

(2)糖尿病的慢性併發症包括:

感染、糖尿病腎病、心臟病變、腦血管病變、周圍神經病變、眼部病變、糖尿病足等,而且容易發展為腎功能衰竭、尿毒症、失明、冠心病和腦血管病的慢性進展等。

“三高”之 瞭解高血糖

三、為什麼會得糖尿病

1.遺傳因素

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顯的遺傳異質性。糖尿病存在家族發病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臨床上至少有60種以上的遺傳綜合徵可伴有糖尿病。1型糖尿病比2型糖尿病具有更強的遺傳傾向。

2.非遺傳因素

進食過多,體力活動減少導致的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非遺傳因素,使具有2型糖尿病遺傳易感性的個體容易發病。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統異常,在某些病毒感染後導致自身免疫反應,破壞胰島素β細胞,促使糖尿病更早發病。

四、高血糖會引起腦血管病

腦血管病有各種病理類型,但最常見其病理基礎都是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直接原因不在於血糖的高低,而在於血脂的多少,血糖和血脂是可以相互轉換的,尤其血糖對低密度膽固醇LDL-C的影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越高,低密度膽固醇也相應增加,而低密度膽固醇在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中,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