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如果康熙擒鳌拜时失败了,孝庄太后会有什么对策吗?

宋安之


如果鳌拜真的想要造反,无论孝庄做什么都没用。对于一个铁了心想要造反的人,除非杀了他,不然做什么都阻止不了他。

反之,如果鳌拜铁了心的忠于大清,孝庄或许只需说一句“这是一群小孩子跟你闹着玩的,鳌卿家不要在意,哀家这里给你赔个不是了”,然后再赏赐给鳌拜一些东西,这件事也就这么过了。



所以,事实上康熙擒鳌拜失败后,清朝会发生什么,不是取决于孝庄有什么对策,而是取决于鳌拜是不是忠于大清。如果鳌拜要反,孝庄唯一的对策就是想尽办法杀掉鳌拜。如果鳌拜不反,孝庄无需做什么,只需简单的几句“掏心窝”的话,这件事也就过了。



那么在那个时候,鳌拜真的有反心吗?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康熙对鳌拜动手之前,鳌拜并无反心,相反他对康熙的曾祖皇太极、父亲顺治还很忠城。

当年皇太极因突然驾崩,来不及立遗诏时,是鳌拜等两黄将领确保了皇太极一脉的皇位不旁落于他脉,在他们“不立先帝之子,就兵戎相见”的声嘶力竭下,多尔衮放弃了对皇位的觊觎之心。



顺治帝在位时,他不惧多尔衮几次三番威胁他的生命,在三次被论死,曾经与他共同扶立顺治的两黄将领都相继投靠多尔衮,过上了位极人臣的荣华富贵的生活时,多尔衮就是不降于多尔衮,而是始终都忠于顺治。

其实当初鳌拜完全可以为自己的利益去投靠多尔衮,毕竟在当时朝堂上几乎都是多尔衮的党羽时,鳌拜这么做本无可厚非。但是鳌拜却并没有这么多,他不惧于任何的威胁,哪怕多尔衮曾几次三番想要他的命,他也始终不愿意附和多尔衮。



而从他对故主皇太极忠心耿耿,对顺治也是坚守忠诚,这种种事情来看,鳌拜对于皇太极一脉绝对是一片赤诚,绝对是难得的忠义之臣。也就是如此,顺治帝亲政后,他得知鳌拜与索尼等人曾立誓“一心为主,生死与共”,遂视为他为心腹重臣。

所以试想看,就是这样曾经为了皇太极、顺治忠诚到连命都不要的鳌拜,他会在康熙的时候有反心吗?显然不会。在康熙时期,鳌拜完全没有理由有反心,要权,贵为四大辅政大臣之一的他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要地位,他已贵为二等公,已算是人臣所能得到的爵位的极限;要财,无需多说,一个辅政大臣会缺钱吗?所以根本没有什么让他有反心。



所以说在康熙对他动手前,鳌拜根本无任何的反心。说白了晚年的鳌拜虽骄横跋扈,贪赃枉法,但是也只是对政敌,对天下而言,对于皇帝,鳌拜始终都是忠心的,这点毋庸置疑。

其实康熙之所以会对鳌拜动手,绝非是鳌拜想造反,只是康熙想早点掌控皇权,然后接着鳌拜去立威,仅此而已。



当然,如果康熙在对鳌拜动手失败后,鳌拜是否还会保持着对皇太极一脉的忠心,这里并不能得到绝对的答案,毕竟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谁也无法知道结局会如何。但是从之前鳌拜种种的表现,宁死也要忠于皇太极一脉来看,鳌拜会继续忠诚于康熙的几率,也有近乎九成。



所以我们可以大胆的猜测下,康熙对鳌拜的抓捕行动虽然失败,但是此时孝庄肯定会站出来说道“小孩子贪玩,鳌爱卿不要当真”,就这样一场危机似乎就能迎刃而解,毕竟鳌拜还是忠于康熙,忠于大清的。

事实上,鳌拜的忠,清朝的皇帝都知道,不然晚年的康熙也不会恢复其名爵,康熙的儿子雍正也不会赐予祭葬,追封一等超武公,更给予世袭罔替这样的厚待。



只能说自古无情帝王家,一个皇帝为了自己的利益居然能牺牲掉一个死忠于自己的忠臣,这真的是蛮无情的。


澳古说历史


孝庄对于康熙智擒鳌拜一事提前准备了预案,没想到第一个预案就引的鳌拜,以身犯险,鳌拜自以为胜券在握,没想孝庄才是大清的“狮子头”!

在康熙想要将鳌拜罢官免职之时,孝庄做了哪些万全之策?

孝庄太后自皇太极经顺治帝,再到康熙帝可以说见惯了刀光剑影的场面,毫不夸张的说他对朝中每一位大臣都是了如指掌,而且其对政治也是不属于任何一个男人,孝庄太后的几项对策足以保康熙和大清万全。

内松外紧,故布疑阵,攻其心,扰其外,圈地为牢,逐个击破,擒贼擒王!

深夜康熙带领“五名敢死队”,密报孝庄除贼(鳌拜)计划,孝庄太后曾经在奉先殿劝阻顺治帝不要放弃大清的江山,但是以失败而告终,这次孝庄太后同样是在这个地方,面对的同样是大清的皇帝,她做出的选择依然是支持康熙。

当然支持不仅仅是口头上的,孝庄太后告诉康熙用了两次热河调兵,首先攻心于康熙,

“我以密掉热河五千精兵,黎明前即可到京,巴哈里勤王护驾,”

其次攻心于五名敢死队,

“我以密掉热河五万精兵,黎明前即可到京,巴哈里勤王护驾,”

听到五万精兵,康熙嘴角泯然一笑......

大赦九门提督伍六一义父,以安抚九门之首之忠心,让其死保禁宫,以保内廷安全,待将鳌拜活捉后,其虾兵蟹将不足为患!

孝庄深知内廷最后一道关卡就是九门提督一职,显然伍六一便成了重中之重的人物,相信给到伍六一密旨的定然是孝庄的旨意,再或许是孝庄假借康熙之意授意给伍六一密旨,将内廷除伍六一外全部大换血。

当然大赦伍六一之父也有胁迫和诱惑之意!

孝庄假意病重,引鳌拜单身上钩,殊不知前期与鳌拜交手过的侍卫已然被孝庄和康熙训练成了死士,以命相搏,换取似锦前程!

康熙深夜带死士向孝庄请命,孝庄太后给他们先是画了前程似锦的大饼,后是告诉他们,人这一辈子能干成一件大事,等年老了回首往事的时候都是值得的,此时以后的侍卫已然可以以一当十,可以说是提前燃烧了自己的力量。

在与鳌拜拼命的过程中,轮番上阵,吐血爬起,致死不休!

内外包夹,分圈屠杀,在内活捉鳌拜,在外屠杀班布尔善,里应外合。

九门禁闭,九门提督伍六一紧锁城门,带兵对班布尔善等人突袭,鳌拜被侍卫缠身,终以寡不敌众,被生擒,而班布尔善及兵勇不善厮杀,最终被伍六一所剿灭!

康熙之所以能够如此顺利的产出鳌拜及其党羽,其中大半是孝庄太后密谋策划,只是康熙不知其全部竟而已!

我是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一家汽车公司的失效分析师,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吐槽。

有关汽车,日语,英语,自考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谢您的阅读。


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


鳌拜是两朝权臣,出身满族瓜尔佳氏,鳌拜年少时,擅长骑射,忠勇智慧,在皇太极时期的攻克皮岛一役中,立首功,被赐号“巴图鲁”(勇士)。后来跟随多尔衮入关,鳌拜屡立战功,是清军的第一等战将。大战山海关,打明军;攻打北京城,打李自成;进攻四川,打张献忠,鳌拜不愧为满洲第一勇士。打仗勇猛,政治上还要站对队。皇太极死后,他反对拥立多尔衮,不久被人告发“擅发兵丁守门”,被论死两次。顺治七年,鳌拜再次因包庇罪论死。

有人说这是多尔衮的打击,但依我之见,皇帝新立,大臣握权,打击鳌拜已经是当时的一种政治正确,所以打击鳌拜是前朝就遗留问题。曾经调停中立的孝庄太后何等聪明,准备了10多年想灭鳌拜,怎会没有失败的预案。灭鳌拜,前台是康熙,后台是孝庄。假如康熙失败,孝庄一定有后备方案。

其一:三大辅臣不和,可借力打力

四大辅臣索尼、苏克萨哈、遏比隆、鳌拜四人并不能够团结,四位辅政大臣之首的索尼是四朝元老,位高望重,但已年老多病,畏事避祸,为了避免争端,在很多事情上不详过问。而且孝庄给康熙迎娶了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苏克萨哈属正白旗,与鳌拜相比起来,苏克萨哈倒也算是忠臣了,鳌拜与苏克萨哈虽有姻亲,二人却是政敌,在康熙六年的时候,鳌拜收集苏克萨哈24条罪状,弹劾苏克萨哈,萨克萨哈被满门抄斩。遏必隆虽然性格中和,表面上附和鳌拜。但鳌拜位虽居四辅臣之末位,但自恃军功高,网络罪名除死苏克萨哈,这一点早已让索尼和遏必隆警惕。康熙布局擒鳌拜的时侯,把他的的亲信都安排到了各地,怎么不会暗地里联合索尼和遏必隆。可以说康熙已经控制了京城里的力量,就算是康熙失败,孝庄也会让两位大臣除掉鳌拜。别忘了,孝庄才是幕后导演!

其二:康熙先发制人,鳌拜并无反意

前面说过,鳌拜自恃军功,为人傲慢。在顺治朝就被多尔衮数次弹劾,打击鳌拜,已经成为一种政治正确。就如同杨宇霆一样,在张作霖手下起起落落,受人打击,这也是张作霖的用人智慧。而到了张学良执政时,终于多年的媳妇熬成婆,自恃张学良的长辈。虽然像鳌拜一样并无反意,但却是张学良的眼中刺肉中钉。同张学良除掉杨宇霆一样,纵使康熙失败了,鳌拜也没准备什么策略,孝庄仅凭宫中警卫就可除掉鳌拜。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孝庄时经历三朝的人物,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才让康熙放手去做。

其三:孝庄太后才是幕后导演

看看康熙登基时孝庄对康熙说了些什么,《孝庄秘史》中谈到:“孙儿,你要昂首阔步地走,记着,这天,由你来撑,地,任你来踏,这天下的人都是你的臣民,去吧!”

康熙,这位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期间,何等的丰功伟绩!除了天资,孝庄的后天教诲更是重要。“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这是孝庄死后康熙讲的。可以说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是历事三朝的伟大政治家!可能在后人眼中只记得是少年康熙扳倒了鳌拜,但实际上如果没有康熙背后的孝庄太后在默默“撑腰”的话,也许康熙王朝也就不是本来的模样了。


历史课课代表


孝庄之所以放心大胆让康熙“擒鳌拜”,是因为她把背后所有厉害关系都看得清清楚楚。所以,放心啦,她知道棋子放在哪里便无后顾之忧!所以不是有无后手的问题,而是需不需要后手的问题?


鳌拜本质不过一家奴耳,上位之路靠的是表忠心!

鳌拜虽然是满清第一巴图鲁,但是他的出身并不高,他只是镶黄旗的一个护军统领而已。他所有的功绩都是因为她死心塌地地追随皇太极。所以在孝庄面前,他只能以家奴自称。

在皇太极驾崩后,豪格与多尔衮的储位之争。他是坚定的豪格支持者,原因只有一个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拥有对正黄旗和镶黄旗的继承权。所以他与正黄旗的索尼等八人密谋阻止多尔衮上位,并且誓死兵谏,”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可从死先帝于地下。

在多方斗争与妥协以后,多尔衮作出让步,拥立皇太极第九子,年仅6岁的福临继位,由郑亲王济尔哈朗和多尔衮一同辅政。这个格局不过缓兵之计,目的就是多尔衮为了在大清仍能保持团结的情况下,一步步实现自己的野心。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斗争仍然继续,各种势力仍然在做着权力上的争夺。多尔衮重点打击豪格,而豪格的拥护者鳌拜自然是处于被“迫害”的行列。

这就使得鳌拜彻头彻尾成为多尔衮的反对者。顺治亲政后,得知鳌拜、索尼等人当年曾经盟誓“一心为主,生死与共”,认为鳌拜是个大忠臣,所以把他视作心腹肱骨。而鳌拜的表现也表现得可圈可点,顺治14年(1657)冬,孝庄病重,鳌拜昼夜于宫中侍候,都顾不上自己休息吃饭。



性格决定命运,鳌拜性情刚愎,器量狭隘,势力愈张,骄横日甚。

所以顺治18年(1661)正月初8,顺治驾崩的时候,鳌拜、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4人成为了托孤辅政大臣。这4个人里索尼是正黄旗,鳌拜和遏必隆是镶黄旗,只有苏克萨哈是正白旗的。所以这四个人之间仍然也是内斗不止啊!

鳌拜和遏必隆本身都是镶黄旗,愿意不愿意那都是同盟,更何况遏必隆相对还是比较腹黑一点的,万事不出头。而索尼年纪又大了。所以正白旗的苏克萨哈就成了鳌拜的眼中钉、肉中刺。

在辅政期间,鳌拜的野心是得到了进一步的膨胀。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一直被康熙看在眼里,恨在心里。鳌拜很善于打仗,但是政治上仍然非常幼稚。

看看其他三个辅政大臣做了什么?你就知道鳌拜为什么会是这个结局了。

索尼在死前上书请康熙提前亲政。因为他提前得到孝庄赐婚,将自己的孙女嫁给康熙做皇后,保证了赫舍里家族未来的荣华富贵。

而苏克萨哈也是被鳌拜压着,没实权,所以不如趁此机会,直接请辞辅政大臣。这就意味着鳌拜和遏必隆也应该下岗了。这样一下子反而成了康熙的忠臣,整个正白旗面临的”不公正”的政治待遇都将改写。

而遏必隆虽然鳌拜做什么,他都不发一言。但是康熙4年(1665年)就把二女儿送进宫里了,当时连个封号都没有,人家任然啥话都不说,结果康熙16年(1677年)立为皇后,是为孝昭仁皇后。而自己也仅仅身陷囹圄一年而已,很快就得到了康熙的宽释。

再来看看鳌拜,只知居功自傲,目空一切。结果别人审时度势,各有所得。而他被康熙打翻在地,用来立威!所以真正厉害的人都不在表面,而在背后。表面越张狂,结局越荒唐!


即便康熙失手了,接下来只需要康熙一道诏书,鳌拜仍然无法掀起大浪!

因为此刻上三旗,正红旗、正白旗都已经站队到了康熙旗下,而所谓的鳌拜的镶黄旗,也已经有一半现在康熙旗下。到时候无非是考验遏必隆得态度,废话女儿在宫里呢,康熙明确了鳌拜的罪状,难道自己还要跟鳌拜一起造反不成?

即便鳌拜仗着自己的武功,打出所谓”清君侧”,形成抗衡局面。此刻只需要孝庄一道诏书,以皇太极遗孀的身份,诏令镶黄旗回归。如若不然,鳌拜是要自己打自己耳光吗?

更何况,入关以后,经过顺治朝的汉化。皇权意味着什么?作为臣子,鳌拜又有什么资本跟康熙斗?

《康熙王朝》里有个班布尔善叛乱,被九门提督铁丐吴六一平定。这是艺术创作,但是也从另一个方面来展示了,如若鳌拜动刀兵最后的结果,呗剿灭,也只有被剿灭。


其实从前往后,都显示了孝庄在康熙身后布局的身影。但是孝庄更多的是不干预。在这整个过程中,他她只动了一个棋子,那就是替康熙娶亲,把赫舍里家族拖下水,和康熙捆在一起。其他她甚至连问都没问一句。然而正是因为这步棋,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把整个棋局都走活了!


炒米视角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鳌拜自小习武,刚刚成年便随皇太极四处征战,在一次次的战役中,为皇太极夺得一场场的胜利,为满清入主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

顺治临终时便把幼子玄烨托付给了他,让鳌拜好好扶持新帝,可是顺治帝死后,鳌拜看着当时年幼的康熙,他开始越俎代庖,用辅政大臣的名义铲除异己,群臣慢慢以鳌拜为首。

使得康熙空有皇帝之名,真正的实权掌握在鳌拜手中,完全没有一国天子的威严。

康熙对他恨之入骨,渐渐对他起了杀心。

康熙召鳌拜进宫,设计捉住了鳌拜,在他要下令将他处死的时候,鳌拜掀起了自己的衣服,露出了身体上的累累伤痕,这是他早年出生入死经战沙场的证明,康熙最终将他囚禁起来,让他老死狱中。

孝庄太后是辅佐过二任皇帝的,她的心计谋略是非常人能比的,她一直站在幕后,不显山不露水地为康熙扫除权力的障碍。


如果康熙擒鳌拜失败了,孝庄太后肯定还有后招,不会让康熙处于被动的局面。 孝庄利用鳌拜排除了政敌,统一了朝政,当时康熙年轻,要是失败了,只要鳌拜不反,就说这是小孩子们玩的游戏,说几句场面上的好话,赐几件赏赐也就过去了。

孝庄深知内廷最后一道关卡就是九门提督一职,伍六一便成为很重要的角色,伍六一接到孝庄太后的密旨,将内廷除伍六一外全部调换,为康熙擒鳌拜提供了强有大的助力。


以上为个人观点。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既然是假设,那咱先不谈康熙的各种准备,就说康熙擒鳌拜失败了,他奶奶孝庄会怎么办吧。

第一,肯定是压着玄烨赔礼,安抚鳌拜。

大玉儿十分隐忍,当初她势力不够之时,为赢得多尔衮支持,可以与之周旋,甚至不惜施之女性手腕,对于一国太后而言,实为不易。

而今孙子在位,大玉儿更是多了些经验,但凡为着这一脉传承,再下点身段也无妨。

赶紧的,让玄烨表态:此为戏耳。中堂受惊了。

然后给鳌拜加官进爵,送些美女,厚厚地赏赐下去。


鳌拜不是傻子啊,肯定知道小皇帝想干什么了,但他此时虽然气焰嚣张,倒还没准备谋反。受了一惊,且忍下这口气,收了太皇太后的那些赏赐再说吧。

第二,加紧扶持其他势力。

暂时安抚住鳌拜了,得盘算用另外的势力来牵制这个心腹大患呐。

老滑头索尼就不要躲在一边享清闲了,拉出来遛遛。

苏克萨哈死了,没法子。把遏必隆拉到自己这边来,他虽然也心怀不轨,但比鳌拜好对付,先把他拉过来对付鳌拜,过后再收拾他。

然后从宗室中找几个可靠的掌旗的,伺机打杀鳌拜。

最后,就是告诫玄烨耐心等待,别再轻举妄动了。

擒杀不成,且示弱以怠其心,待自己的力量大了再徐徐图之。在此期间,密切关注鳌拜,寻找他的破绽,时机一到,雷霆一击!

以上猜测纯属猜测,欢迎来辩,我是钱多多读文史 。


钱多多读文史


说到底,鳌拜始终把康熙当做一个“孩童”来看待,要说鳌拜有反心,就是生擒鳌拜的康熙估计心里也会打一个大大的问号。鳌拜的悲剧就在于,他忘了面前的这位少年虽然比不上自己的资历和威望,但他却是大清帝国唯一的代言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最终是要大权独揽,独掌乾坤的。

鳌拜为何能得到顺治的赏识?

鳌拜是皇太极一脉最为勇猛的武士,满洲镶黄旗人,早年曾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与鳌拜的勇武相比,之所以后来能荣登辅政大臣之列,他的忠心却是最大的亮点。

当年皇太极突然病逝,权力出现真空,在多尔衮与豪格为了皇位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是鳌拜联合了索尼等人,向多尔衮施压,歃血为盟,发誓只有立先帝之子为皇帝才能不负先帝的厚恩。

鳌拜的背后站着满洲上三旗皇太极的所有心腹,他们的突然加入,让势在必得的多尔衮也不得不掂量掂量强行登基带来的后果。最后在代善的主持下,双方各退一步,选择了6岁的皇九子福临登基,这才避免了双方的兵戎相见。

虽然多尔衮虽然没有如愿当上皇帝,但却以皇叔之名强行拿下了摄政王的位置,虽不是皇帝,但却可以代幼小的顺治发号施令,鳌拜因为此前与多尔衮为敌,从此彻底登上了多尔衮的“黑名单”,整个顺治朝前期,鳌拜过得很不如意。

但鳌拜没有向多尔衮屈服,对于皇帝的忠心直到多尔衮死后才被顺治发现。顺治亲政后,听宫中的老人讲起当年的是是非非,当讲到鳌拜为保先帝之子而受多尔衮多年打压的时候,顺治早已泣不成声,亲自到鳌拜的府中去看望他,从此将他视做自己的恩人和心腹,鳌拜也因此得以步步高升。

顺治十八年,顺治皇帝病危,为了辅佐小皇帝,顺治皇帝在乾清宫召见索尼、苏克沙哈、鳌拜和遏必隆,命他们四人为辅政大臣,四人肝脑涂地,发誓要为大清死而后已。


鳌拜到底有没有反心?

四位辅政大臣从刚开始的勠力同心,同仇敌忾,慢慢发展到彼此争斗的局面,这完全是人性的使然。鳌拜想一家独大,压制其他三位,说到底还是对于权力的渴望,但至于说他有谋反的罪行,这一点却有点冤枉他了。

首先,身为上三旗皇帝忠实的奴仆,当鳌拜被擒住后,裸露出上身自己征战多年的刀疤,连康熙都不得不为之动容,以至于最后没有杀掉鳌拜,只是把依附鳌拜的班布尔善明正典刑。到了康熙晚年,念及鳌拜的功绩,还为他恢复了名爵,足以证明鳌拜并无反状,只是康熙当时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其次,就连当年横行一时的多尔衮也没有敢走废帝的道路,权势不如,威望不如,身份不如的鳌拜就更不敢了。说到底,鳌拜被擒属于突发事件,就连鳌拜都没有想到,好好的一次上朝竟成为了自己的不归路,如果他早有反心,岂能毫无防备?


而康熙虽然已经亲政,但只有解决了鳌拜才能真正大权独揽,康熙一生痴迷权力,是绝不会允许任何人染指,即使是他的儿子也不行,更别提外人了。

孝庄太后给予了哪些帮助?

孝庄太后我们不用多言,作为一个辅佐了两代幼主的优秀女性,他的能力与谋略在中国历史上也是能数得着的,对于孙子的困扰,她早就了如指掌,并且做了相应的部署。

在索尼病逝前,孝庄钦定索尼的孙女赫舍里为康熙的正宫皇后,其目的在于拉拢索尼家族,使双方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索尼受到了如此大的恩宠,立即上书请求皇帝亲政,这样就让还不愿归还权力的鳌拜甚为尴尬。


紧接着,又把遏必隆的女儿封为贵妃,实际上,孝庄已经把当时的权势人物全部拉拢过来,形成了政治联姻,鳌拜孤掌难鸣,即使想反也不会轻易得手。

而且鳌拜只是在朝中掌握重权,对于军队的掌控,鳌拜还没有这个实力,这不得不说,清朝在控制武将方面做的极为妥当,终清一朝,都没有发生过武将带兵逼宫的场景。

而至于说康熙擒拿鳌拜失败后,孝庄又有何动作?我想这压根就是一个伪命题,之前的工作部署妥当之后,擒拿鳌拜只是水到渠成的事,之所以要在宫中擒拿只不过是为了做到万无一失,如果一封旨意传到鳌拜府中,我想他也会乖乖束手就擒,只不过那样增加了风险,不是万全之计罢了。


亮仔学史


康熙擒服鳌拜算得上康熙人生中的几件重要事件之一,作为当时真正掌权者的太皇太后孝庄必然是有十足的把握的!

虽然历史无法出现假设的情形,我们却可以从后世“开天眼”的前提下给出种种分析。



为什么说孝庄会对抓捕鳌拜的行动有备案?

  1. 孝庄经历了三位皇帝,从自己的老公皇太极到顺治就经历了一次大的动荡。当时皇太极死后,皇权的争夺极为激烈,以多尔衮和豪格这对叔侄两对势力为主,大有把大清颠覆的趋势,而孝庄运用其出色的政治指挥硬生生从两人之间杀出了一天血路,获得了足够多的票数支持。所以,最后大清的高层们只好达成了支持孝庄儿子福临的决定,顺治就此上位了。
  2. 到了自己的孙子康熙,孝庄自己一个人已经掌握了足够的话语权。虽然顺治死后,设置了索尼、鳌拜等四名顾命大臣,但真正掌握最后决断权的还是孝庄。因为四名顾命大臣之首的索尼是孝庄的忠实部下,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康熙六年,索尼去世。
  3. 索尼去世以后,鳌拜开始做大做强。他配置了一些自己的势力和党羽,从康熙六年到康熙八年,短短两年时间而已,孝庄就已经觉察出鳌拜一个人的势力已经有些不受控制了。正好此时,康熙也已经16岁了,亲政之后需要立威,就把鳌拜定为了目标。


  4. 虽说影视剧《康熙大帝》中大书特书了少年康熙擒服鳌拜的桥段,但我们应该明白,这些事完全是孝庄在背后一手策划的。一是康熙刚刚亲政,根基不稳,虽说心中对鳌拜有所不满,但远远达不到除之而后快的地步;二是少年康熙最多不过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哪有这么出色的权谋之术和政治智慧?必然是孝庄在其背后一手策划的!

如果失败,会有什么后手呢?

第一,宫殿周边应该埋伏有足够的侍卫,虽说史书上并未记载,但不难想象应该会有这一举措。


第二,瓦解势力,下旨定罪。鳌拜网结了一批势力,但并没有足够的军事力量,想要强行拿下并不是难事。

第三,孝庄很明白鳌拜并无谋反之意,这个人只是给自己孙子练手的“大怪”而已。失败了,也不会很麻烦。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xiaoZ弹史


鳌拜满洲镶黄旗人,号称满洲第一勇士,早年跟随皇太极四处南征北战,也为大清立下不少汗马功劳。


顺治帝驾崩时传位于康熙并指定了四大辅臣(鳌拜,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这时鳌拜已经是三朝元老,随着权力的日益增长,其野心也逐渐暴露。

康熙那也是一位了不起的皇帝,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一生也是战功赫赫,除鳌拜,灭三藩,战沙俄,收台湾,三征葛尔丹。在政治上宣布停止圈地,放宽免税年限,促进满汉文化统一,就这样一位皇帝怎样可能任由一个野心勃勃的权臣做大势力。


按照孝庄太后的想法,是想让康熙和鳌拜耗着,毕竟前者比后者年轻太多,把他熬死或熬退休那还是可以的,可是康熙等不了,他不能看着鳌拜权力日益做大,威胁到他的帝位。所以要决心除掉鳌拜。幸运的是康熙成功了,可是如果失败了那又会有怎样的结局呢?

我个人认为就算失败了也没什么关系,因为当时鳌拜的权力其实还没有那么大,就算他想造反,可是实力也不允许,所以我认为就算失败了,他们双方也会相互装傻,握手言和,毕竟这样才是一个对双方都有利的结局。



最终的结局我想应该会按孝庄想的那样:熬死鳌拜。


张土豪


我认为整个清朝的皇太后里面权势最大的只有两个,一个是慈禧太后,另外一个就是孝庄太后,而后者无论是在眼界、见识、还是治理国家的能力方面都要胜出前者很多。以我个人对于孝庄太后的认知来看,对付鳌拜只是她为孙子设置的一道考题而已,即便康熙失败,她也早就做好了对策。

运筹帷幄,手腕高超

孝庄太后具有所有优秀政治家具备的政治嗅觉和领导能力,首先她是一步步从后宫争斗之中脱颖而出成为皇后的,磨砺了她的性格,没有一点狠劲是绝对不可能统御六宫的。之后又连续辅政两位年幼的皇帝登基,并且都牢牢的坐稳了宝座,孙子康熙更是打造出康乾盛世,这些都说明孝庄有着极其高明的政治手腕。尤其是在和多尔衮的斗争中孝庄始终处于上风,连实际上大清朝的开国皇帝都奈何不了她,区区一个鳌拜只是为了制衡多尔衮的工具,又能掀起多大的风浪呢?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别看在影视剧中鳌拜显得不可一世,但其实上他只是出身于效命于正黄旗的镶黄旗,说的难听点就是皇族的奴才,能够从排名最后一名的顾命大臣做到当朝首辅,其实所有的权利都是孝庄对其卖命报效的一种褒奖,孝庄心里有数,鳌拜是不会反的,因为鳌拜得罪的人太多,即便反了也很难得到其他人的支持。另外对于这个辅政大臣孝庄也是留了一手的,那就是只给他政权,却不给他兵权,没有兵权鳌拜个人再勇猛又怎么可能造反成功呢?而在鳌拜帮助孝庄除去所有的政敌之后,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也并不意外。

所以,我认为鳌拜外强中干,他只是孝庄手中的一个棋子,他的生死荣辱都系于孝庄的一念之间,鳌拜最后的剩余价值就是孝庄对康熙亲政前的一次考试,考过了固然好,考砸了孝庄一句轻描淡写的“小孩子喜欢胡闹,鳌少保不必放在心上”就可以轻易的把鳌拜打发掉,这个女人不简单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