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城在海中 海在城中”,廈門從海港型城市向海灣型城市發展

廈門市總面積近1700平方公里,由本島和島外組成,由於歷史和地理原因,城市建設、發展長期集中在本島,人口和企事業單位聚集在不到160平方公里的本島,難以逾越環繞四周的海。島內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超過香港和新加坡,島內外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差極大。進入新世紀,島內寸土寸金,極大制約著城市發展。

廈門開始跨島發展。陸續修建的四座跨海大橋、一條海底隧道,解決了廈門島“孤懸海上、空間阻隔、進出不便”的問題,為跨島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建設中的軌道交通、高鐵、翔安新機場等交通基礎設施更提供了新動能。

“城在海中 海在城中”,廈門從海港型城市向海灣型城市發展

廈門“兩環八射”格局正在形成

“城在海中 海在城中”,廈門從海港型城市向海灣型城市發展

整個格局拉開了,變成現在依託於島外的整個大型的空中、海上、陸地的交通樞紐。

“城在海中 海在城中”,廈門從海港型城市向海灣型城市發展

“城在海中 海在城中”,廈門從海港型城市向海灣型城市發展

“城在海中 海在城中”,廈門從海港型城市向海灣型城市發展

“城在海中 海在城中”,廈門從海港型城市向海灣型城市發展

“城在海中 海在城中”,廈門從海港型城市向海灣型城市發展

“城在海中 海在城中”,廈門從海港型城市向海灣型城市發展

“城在海中 海在城中”,廈門從海港型城市向海灣型城市發展

“城在海中 海在城中”,廈門從海港型城市向海灣型城市發展

“城在海中 海在城中”,廈門從海港型城市向海灣型城市發展

15年來,廈門市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加快島內外一體化發展。同時推進全市經濟轉型升級,統籌城鄉發展,改善民生,實現從“小而美”到“大而強”的嬗變。

集美區西亭村是廈門島外的一個普通村莊,村民陳育平清楚地記得七年前家門口只有一條泥巴路和一片田野,現在這裡已經變成島外新城核心區。陳育平:原來我們是最偏僻的地方,這幾年開發發展了,原來的耕地、魚池現在已經變成一棟棟的高樓。

“城在海中 海在城中”,廈門從海港型城市向海灣型城市發展

園博苑


“城在海中 海在城中”,廈門從海港型城市向海灣型城市發展

集美新城

廈門開始跨島發展。陸續修建的四座跨海大橋、三條海底隧道,解決了廈門島“孤懸海上、空間阻隔、進出不便”的問題,為跨島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今年年初,廈漳同城大道全線貫通,無縫對接廈門的海翔大道。廈漳泉大都市區同城化的戰略部署,是省行動計劃重大投資和省重點項目。這又是一條連接廈門與廈門西兩地的交通大動脈,與(海滄)海翔大道對接後,兩地的距離更近了。

“城在海中 海在城中”,廈門從海港型城市向海灣型城市發展

(廈漳同城大道實景圖)

廈門地鐵6號線角美延伸段被列入66個重點項目之一,並作為五市協作的惠民生項目之一。建成後將帶動站點附近房價的上漲,廈門西也將成為廈漳同城大道之外,另一個極佳的進島方式。

“城在海中 海在城中”,廈門從海港型城市向海灣型城市發展

從整個城市外圍發展的角度而言,廈門西在未來承接廈門的過程中,將是最為重要的一級

“城在海中 海在城中”,廈門從海港型城市向海灣型城市發展

“城在海中 海在城中”,廈門從海港型城市向海灣型城市發展

“城在海中 海在城中”,廈門從海港型城市向海灣型城市發展

“城在海中 海在城中”,廈門從海港型城市向海灣型城市發展

“城在海中 海在城中”,廈門從海港型城市向海灣型城市發展

“城在海中 海在城中”,廈門從海港型城市向海灣型城市發展

隨著交通、區域配套趨於成熟,優質教育資源及商業綜合體的入駐,廈門西板塊未來的發展潛力日漸提升!

教育配套方面,廈門西擁有多所優質校區,其中不乏廈門雙十中學漳州分校、漳州第三實驗小學、北大北大培文學校優質教育資源,均走在了環廈板塊前列。

“城在海中 海在城中”,廈門從海港型城市向海灣型城市發展

(角美萬達示意圖)

“城在海中 海在城中”,廈門從海港型城市向海灣型城市發展

(雙十中學漳州分校實景圖)

醫療配套上,泰禾國際醫院、漳州第五醫院,家門口的醫院讓看病不再是難事。廈門西完善的住房配套,有效提升了整個區域的居住環境,推動區域熱度一漲再漲。

生態配套上,區域還具有沿江面中最具有生態價值的6300畝紅樹林生態系統和五大公園,這將周邊的住宅價值帶來再一次的升級。同時,未來的規劃藍圖裡,紅樹林片區將打造成代表性的生態圈。從人居生態居住的角度,廈門西將會是最為高端的生態居住板塊,

而沿江區域紅樹林區域的住宅,將會是未來人居的絕對標杆。

海滄主城區的發展方向正在向廈門西靠攏,海滄主城區目前的發展空間是十分有限的,整個城區往東方向是海滄灣,往南即是目前正在規劃打造的馬鑾灣新城,往北即山體,整個海滄老城區未來的發展方向正在向西延伸,即向廈門西靠攏,同時廈門西在沿海海域及未來道路通達上,具有與海滄比肩的優越性,八公里黃金海岸線,同一片海滄灣,又與自貿區接駁。

“城在海中 海在城中”,廈門從海港型城市向海灣型城市發展

廈門西:環廈新一輪熱點,廈門下一個黃金週期發展重心!

建設中的軌道交通地鐵1號線、2號線已經開通,地鐵3號線2020年底開通,地鐵4號線、6號線正在建設中。

“城在海中 海在城中”,廈門從海港型城市向海灣型城市發展

除了早先說過的預留與漳州軌道交通對接接口,規劃中的泉州軌道交通線網,後期也存在與廈門軌道交通線網相連可能性。

2號線二期工程自天竺山至蘆坑站, 線路長 15.5 公里,設站 9座, 投資 122.18 億元, 規劃建設期為 2016~2020 年。

3 號線二期工程自五緣灣至翔安機場站, 線路長 22.6 公里,設站 13 座, 投資 151.54 億元, 規劃建設期為 2016~2020 年。

4 號線工程自嵩嶼碼頭至翔安機場站, 線路長 69.6 公里,設站18 座, 投資 362.56 億元, 規劃建設期為 2017~2022 年。

6 號線一期工程自林埭至影視城站, 線路長 44.5 公里,設站27 座, 投資 364.64 億元, 規劃建設期為 2017~2022 年。

廈門新機場定位為區域性樞紐機場、大型機場明確按照近期2030年旅客吞吐量62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100萬噸、飛機起降51萬架次;終端2040年旅客吞吐量85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200萬噸、飛機起降63萬架次進行規劃。

“城在海中 海在城中”,廈門從海港型城市向海灣型城市發展

翔安新機場等交通基礎設施更提供了新動能

近期將規劃北一、北二、南一共計三條跑道,新機場飛行區等級為4F級,跑道長度3800米,屬國際最高等級。廈門新機場規劃以“一個主航站區、兩端進場、三座航站樓、四條跑道”作為終端格局,其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都將得到大幅提升,門戶地位也更加凸顯。

高鐵、翔安新機場等交通基礎設施更提供了新動能。

“城在海中 海在城中”,廈門從海港型城市向海灣型城市發展

廈門北站日益繁忙

跨島發展的15年,海滄可以說是廈門島外人氣增長最快的區域。曾經的小漁村、工業重鎮都已經漸漸褪去影子。如今的海滄,立足長遠培育的六大千億產業集群發展態勢良好,馬鑾灣新城的建設正在如火如荼進行,新城帶動產業,產業催熟新城,投資環境國際化與新城建設國際化交相輝映,基礎設施建設與人文素養積累同步進行,厚積薄發的人氣和凝聚力也更加凸顯。

“城在海中 海在城中”,廈門從海港型城市向海灣型城市發展

杏林灣水域

今天的廈門,已由原來本島的“小廈門”發展成為本島、島外、海灣三位一體、集中連片的“大廈門”,城市綜合實力、輻射帶動力、國際影響力實現質的飛躍,一個“國家中心城市”的藍圖正在逐漸變為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