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4 元日迎春万物知——咏春节古诗词赏析—上)


元日迎春万物知——咏春节古诗词赏析—上)

元日迎春万物知

——咏春节古诗词赏析(上)

王传学

春节是指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古代的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也称元日、端日、正旦、岁首、新年、元春等等。元日,本意为吉日,从汉代张衡《东京赋》以来相沿以正月初一为元日。汉代以来,每逢元旦,都要举行元会,朝廷举行群臣百官以及外国使节朝会祝贺的礼仪。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

古代咏春节的诗词,大多表现了节日的欢乐气氛,表达了对新年的祝福,和对美好愿望的祈盼。

南朝梁诗人萧子云的《介雅》(其三),是描绘春节庆典的较早诗篇:

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趋拜齐衮玉,钟石变箫韶。

日升等皇运,洪基邈且遥。

萧子云(公元487-549年)字景齐。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善于草隶书法,著有《晋书》(已佚,有辑本1卷)、《东宫新记》。

诗中写出了元旦朝贺,众臣趋拜,钟石奏鸣的庄严肃穆的景象。

唐代因袭此风尚。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节选)中写道:

献岁视元朔,万方咸在庭。

端旒揖群后,回辇阅师贞。

彩仗宿华殿,退朝归禁营。

分行左右出,转旆风云生。

“献岁视元朔,万方咸在庭”,是从接受朝拜的皇帝视角记载元日万方在庭的场景,显示了皇帝的威严,仪仗的隆重;及百官的恭敬。

盛唐中唐之际的诗人卢纶、杨巨源等人,则是从朝拜者士大夫的角度记载百官朝贺的盛况:

万戟凌霜布,森森瑞气间。

垂衣当晓日,上寿对南山。

济济延多士,跹跹舞百蛮。

小臣无事谏,空愧伴鸣环。

(卢纶《元日早朝呈故省诸公》)

北极长尊报圣期,

周家何用问元龟。

天颜入曙千官拜,

元日迎春万物知。

阊阖回临黄道正,

衣裳高对碧山垂。

微臣愿献尧人祝,

寿酒年年太液池。

(杨巨源《元日观朝》)

这些诗句,描绘了百官于元旦早朝庆贺新年的场景:从万戟森森的御前警卫中趋步前行,文武百官依照官阶品位依次行礼称贺,然后,在鼓乐歌舞中举行酒会。充满了歌功颂德之意。

元日是万民庆祝的佳节。唐代诗人卢照邻的《元日述怀》写道:

筮仕无中秋,归耕有外臣。

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

草色迷三径,风光动风邻。

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卢照邻(约公元635—约689年),字升之,号幽忧子。“初唐四杰”之一。尤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不少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更被后人誉为经典。有7卷本的《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存世。

此诗以人歌、花舞、岁酒、草色、风光等人事景物描绘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元日春色。“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表达了诗人期盼民富国强,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望。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田家元日》,表现了农村新年的情形: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这首诗写诗人的亲身经历,作于他去长安应试的那年春节。

首联的意思是:昨天夜里北斗星的斗柄转向东方,今天早晨新的一年又开始了。斗:指北斗星。回北:指北斗星的斗柄从指向北方转而指向东方。古人认为北斗星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指南,天下皆夏;指西,天下皆秋;指北,天下皆冬。颔联说我已经四十岁了,虽然没有官职但仍担心农事。颈联写诗人靠近在种满桑树的田野里耕作的农夫,扛着锄头和牧童一起劳作。这两联叙写了自己的隐居生活内容,表明自己关心农事,亲近农民,也隐隐透露了诗人不甘隐居躬耕的心情。尾联写农家人推测今年的收成,都说这一年是丰收年。反映了我国古代农民非常重视观测天象,注意气候、节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其中虽有某种程度的迷信色彩,但更多的是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此诗笔调简朴,却形象生动地描写出农家欢度春节,期望新年丰收的内心世界和过节的独有特色。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元日示宗武》,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眷眷之情:

汝啼吾手战,吾笑汝身长。

处处逢正月,迢迢滞远方。

飘零还柏酒,衰病只藜床。

训喻青衿子,名惭白首郎。

赋诗犹落笔,献寿更称觞。

不见江东弟,高歌泪数行。

此诗是诗人在元日写给小儿子宗武的,表现了父亲对儿女的关爱之情:听到儿子的哭声自己的手就发抖,见到儿子身体长高了就高兴得直笑。接着写自己的艰难处境:四处漂泊,滞留远方,连过年也不能回来。身体体弱多病,只好借酒浇愁。诗人告诫儿子,要从小努力奋发,不要像自己做“白首郎”。诗的结尾怀念漂泊在江东近无消息的五弟杜丰,高歌中不由得泪流满面。整首诗写得情真意切,充满了人间真情。

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新年作》,流露出了深沉的思乡之情: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刘长卿(约公元726—约786年)字文房,唐代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后遭诬多次被贬,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就是无人能够超越的意思。有《刘随州集》10卷,《全唐诗》收刘长卿诗5卷。

刘长卿进士及第只比王维晚三年,应当属于盛唐诗人。但他的诗名著于上元、宝应年代以后,因此文学史上把他列为中唐诗人。他的诗属于王、孟一派,五言诗最著名。他是一个刚正不阿、负责任事的人,因而使他在仕途上屡经蹉跌。据说在肃宗至德年间,他任转运使判官的时候,得罪了上司鄂州观察使吴仲儒(名将郭子仪的女婿)。吴仲儒诬告他贪赃二十万贯,因而贬谪为岭南南巴县尉。这首风调凄清、意蕴深沉的思乡之作,就是在这时写成的。

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人的思乡之情自然更加迫切难抑了。“天畔”:天边,这里指岭南。独处异乡,又逢新年,思乡情切的诗人怎能不黯然神伤,老泪纵横呢?开篇的“切”和“独”,奠定全诗孤苦悲凄的情感基调。

颔联承上抒发感喟:“老”、“居人下”是诗人自况;一个“至”字,满含年老失时的辛酸和仕途失意的悲愤:刚正到老,却落了个受人陷害、寄人篱下的下场!沉痛之情平淡道出,反而更显沉痛。“客”,指诗人自己;“春归”,春回大地、回故乡,有拟人意;一个“先”字,既有羡慕:要是自己能像春天一样,早早回到故乡,那该多好啊!更有埋怨:我还在天涯漂泊,春天怎么就先行回归了呢?年老失意,春归己留,正是诗人“潸然”的原因。

颈联描写身处的环境:“同”、“共”二字,写尽了诗人孤独无告、迷惘无依的凄苦情状:谪居异乡,只能同无情的动物为伍,只能与无感的植物结伴,岭猿声哀,江柳意迷,纵有万般心事,又何处得说?自身遭遇的凄苦,前途未卜的迷惘,全在景中。

尾联用典自喻,以问作结:“长沙傅”,西汉贾谊曾为大臣所忌,贬为长沙王太傅。诗人以贾谊自比,大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表达了对自身遭遇的愤慨。“从今又几年”,表达诗人对摆脱不幸、早归故里的殷切期盼,与首联的“切”呼应。异乡新年的万般愁情,至此得以明了:为什么诗人新年时还在天畔独自潸然?为什么年老还位卑名微?为什么只能与岭猿江柳为伴?为什么不能与春同归?原来,都是因为诗人太像正直不阿的贾谊了,戚戚小人当道,谦谦君子岂能独善乎?

全诗虽题为《新年作》,但并不像一般作品那样仅是表达新年怀乡的愁绪,还融入了仕宦贬谪的悲愤,哀切深至;虽抒情多于写景,但情景交融,情致悱恻。以此观之,“五言长城”之谓,确非诗人自诩之辞也!

元日是新岁的开始,岁月的节点也引发了人们对时间的敏感,给这个欢愉的节日增添了生命的哲思。于是,在元日的习俗中就生出了祈生的主题。晚年退居洛阳的白居易,作“莫嗟一日日催人,且贵一年年入手”(《苏州李中丞以元日郡斋感怀诗寄》),表达了沧桑而豁达的心境和与友人相怜相勉的情谊。

再看白居易的古诗《七年元日对酒五首》(其二):

众老忧添岁,语衰喜入春。

年开第七秩,屈指几多人?

大多数人乐老越怕添新岁,诗人却与众不同,面对新春欢喜雀跃。因为他觉得,年纪开始了第七个十年的人,屈指算来,并不多见,故此值得高兴。诗人拥有好的心境,面对世事乐观处之,给人豁达开朗之感。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元日感怀》,感叹世事的艰难:

振蛰春潜至,湘南人未归。

身加一日长,心觉去年非。

燎火委虚烬,儿童炫彩衣。

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

刘禹锡(公元772—842年)字梦得,唐朝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曾任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等结交于王叔文,参与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任连州刺史、苏州刺史等职。最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他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其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刘禹锡在永贞元年(公元805年)被贬为郎州司马,到元和十年(公元815)离开。此诗即作于郎州任上。

春天悄悄地来了,小小的昆虫也抖擞精神活跃起来。反顾自己,却似屈原当年之被馋放逐,有家难归。随着年岁的增长,更察觉往昔自己的天真幼稚。异乡度岁,旧友星散,梦庭冷落,这已经够凄冷了。诗人又以儿童过节时候无忧无虑的欢乐、嬉戏作衬托,更深一层显示自己的抑郁和寂寞。透过诗歌表面郁气的平缓、冷静,我们更能感受到诗人灵魂的颤动、不平。

诗人被贬后,仕途之险恶,改革之艰难,都可能出乎他的预料,事后不免感到自己的天真、幼稚。故发此感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