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涇原兵變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天子窮、邊軍苦,委屈造成的總爆發

內容摘要:安史之亂後,唐朝名義上還是一個帝國,但事實上卻政令不通,藩鎮如同獨立王國,中央無力管控,一言不合,天子就成了甩手貨,戰火再次點燃。這次兵變,唐德宗竟然倉皇逃出了長安,削藩夢徹底破裂。

涇原兵變是安史之亂後對唐朝形成重大影響的歷史事件,兵變後,唐德宗差點被包了餃子,倉皇逃離長安,躲在“奉天”這個小小的縣城裡,前後折騰了六七個月,差點成了餓死鬼。從《舊唐書》裡細看,這個事情對唐德宗的影響是巨大的,此事之前,唐德宗還算銳意進取,一心謀求帝國的改變,意圖恢復往日的榮光,此事之後,唐德宗因循姑息,得過且過,再也沒有改革勇氣。這也難怪,九五之尊,卻被亂臣賊子包圍在一個縣城數月,幾乎成了俘虜,最慘的時候,竟然只能吃野菜粥充飢,如此落差,無論是誰,恐怕心理打擊程度都難以恢復。那麼,這場影響巨大的兵變到底是怎麼發生的呢?有什麼深層次的原因呢?


涇原兵變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天子窮、邊軍苦,委屈造成的總爆發

叛亂再起

《資治通鑑》對涇原兵變的定性:軍事譁變

關於這個事件,《舊唐書》記載比較粗略,只是寥寥幾語,《資治通鑑》倒是描述比較細緻,咱們可以摘取一部分原文來讀一讀:

上發涇原諸道兵救襄城。冬,十月,丙午,涇原節度使姚令言將兵五千至京師。軍士冒雨,寒甚,多攜子弟而來,冀得厚賜遺其家,既至,一無所賜。丁未,發至滻水,詔京兆尹王滻犒師,惟糲食菜啖。眾怒,蹴而覆之,因揚言曰:“吾輩將死於敵,而食且不飽,安能以微命拒白刃邪!”


涇原兵變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天子窮、邊軍苦,委屈造成的總爆發

唐朝士兵示意圖

原文比較長,咱就摘取這關鍵幾句,什麼意思呢?其實,《資治通鑑》不難懂,“上”指的是皇上,也就是唐德宗,按照字面意思來說,皇上徵發涇原等各道的兵士前往營救襄城,涇原節度使姚令言就帶兵五千趕到了長安。軍士們都冒雨而來,又冷又餓,很多人都攜帶自己的家眷來的,盼著朝廷能夠豐厚賞賜,好給家裡安頓一下生活。到了地方,什麼賞賜也沒得到。不久,軍隊開到了滻水一帶,朝廷命令京兆尹前來犒賞軍隊,誰知只能吃糠咽菜。大家都很惱怒,把桌子掀了,說道:“我們都要死在敵人手裡了,連吃都吃不飽,難道拿著這條賤命去給敵人拼嗎?”這樣一來,大家就開始起鬨,一場譁變就發生了。

短短一段話,其實包含的信息還是比較豐富的。咱先剖析一下這裡面都說明了什麼樣的問題。


涇原兵變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天子窮、邊軍苦,委屈造成的總爆發

武將專權嚴重

第一,軍士攜帶家眷而來,凸顯出軍人職業化後的嚴重問題。玄宗之前,唐朝實行的是府兵制,這是建立在均田制之上的,是一種亦兵亦農的體制,國家是不需要出錢養兵的,但隨著府兵制的瓦解,朝廷實行了募兵制,軍人開始職業化,靠朝廷出錢養活,當兵的提著腦袋上戰場,就是為了掙口飯吃。

第二,朝廷犒賞軍隊,居然只能讓衝鋒陷陣的士兵們吃糠咽菜,說明朝廷的財政危機非常嚴峻。唐德宗前期,為了緩解朝廷的壓力,曾起用楊炎進行財政改革,“兩稅法”遂被推行,大大緩解了朝廷的壓力,但為何面對危局,朝廷居然窮成了這樣?這個問題,後面詳論。

其實,軍隊出現譁變,表面上看,就是吃得太差,引起了大家的不滿,但事實上,事情遠遠沒有那麼簡單,這場兵變早就已經埋下了隱患,有其深層次的原因。


涇原兵變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天子窮、邊軍苦,委屈造成的總爆發

驕悍的邊兵

唐德宗對兩稅法進行了嚴重破壞,陷入了武力削藩的死局

表面上看,“兩稅法”只是一次普通的財政改革措施,事實上,絕非那麼簡單。兩稅法的頒佈,一個目的是為了解決財政危機,還有一個目的其實是削藩。兩稅法推行後,無論是中央控制區還是藩鎮控制區,一律都要按照此法執行,以往,朝廷在藩鎮控制區無法徵稅,如今,藩鎮的錢也被徵收到了中央。中央的財力得到了加強,而藩鎮的財力則逐漸得到了削弱。況且,藩鎮的頭領普遍是武將出身的大老粗,對此等溫和政策的危害,很多人也是渾然不覺的。這本質上是一個“溫水煮青蛙”式的削藩政策。


涇原兵變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天子窮、邊軍苦,委屈造成的總爆發

無休止的征伐

可是,依靠一項溫和的文政達到削藩,過程卻是過於漫長,這對於唐德宗來說,是一種煎熬。而當時的楊炎是一流的財政專家,卻是個三流的政治家。由於在城原州、誅劉晏等事的處置上不夠圓滑,再加上奸相盧杞的算計,唐德宗對楊炎逐漸厭惡,將其放逐到崖州。令人沒想到的是,楊炎的死,居然宣佈兩稅法改革的失敗,或許是因為唐德宗過於感性,開始對楊炎採取的這些措施沒什麼好感,再加上求治心切,削藩不再那麼溫柔,陷入到了武力削藩的死局。那麼,唐德宗到底對兩稅法都進行了哪些破壞?

第一,稅額不再固定,進入了拍腦袋模式,使社會陷入到了混亂當中。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政府的公信力都是最重要的,法令的頒佈,決不能朝令夕改,而唐德宗為了籌錢,早就把兩稅法忘到了九霄雲外。兩稅法規定,商稅是按照三十稅一來繳納的,也就是收取三十分之一。這個稅額還是比較能夠接受的,起碼可以一定程度上促進工商業的發展。可是,唐德宗一句話就給改稱了什一,也就是十分之一,兩稅法的破壞,就此展開,隨即,酒稅、田稅等各個稅種都大幅度上漲,而且徵收時間也不再固定,兩稅法名存實亡。

涇原兵變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天子窮、邊軍苦,委屈造成的總爆發

曾經繁榮的酒肆

第二,名曰“借商”,實際上就是以政府的名義打劫,嚴重破壞了穩定的社會根基,整個帝國變得人心惶惶。為了籌錢,唐德宗成了流氓頭子,竟然直接下命令找商人“借錢”,《舊唐書》的描述比較詳細:

詔京兆尹、長安萬年令大索京畿富商,刑法嚴峻,長安令薛蘋荷校乘車,於坊市搜索,人不勝鞭笞,乃至自縊。京師囂然,如被盜賊。

從字裡行間可以看出唐德宗的瘋狂,竟然命令四處搜捕商人,逼著他們捐錢,有些人經不起鞭子的威力,竟然上吊而亡,整個京城亂成了一鍋粥,像是盜賊闖入了一般。這其實不止是對社會基礎的攪擾和破壞,還是對統治基礎的嚴重破壞,給後來長安的陷落埋下了伏筆。

也就是說,涇原兵變的第一個深層次原因其實是財政危機,安史之亂後,唐政府本來控制的區域就很有限,財稅系統變得如此混亂,勢必難以支撐唐德宗的雄心,沒錢說什麼都沒用,打仗本來就是燒錢的遊戲。


涇原兵變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天子窮、邊軍苦,委屈造成的總爆發

鼎盛時期的吐蕃

關中地區軍隊的頻繁東出,打破了西北的防禦平衡

很明顯,對於武力削藩,唐德宗對此事的長期性、艱鉅性認識嚴重不足,頻繁將神策軍和西北重鎮的軍隊調往東部平叛,造成西北的防守壓力倍增。

安史之亂後,唐朝的軍事實力大幅度下滑,而西南崛起的吐蕃卻如日中天,在西北與大食三戰三勝,奠定了在西域的霸主地位,作為老冤家,吐蕃不可能不給唐朝使絆子。唐代宗時期,由於吐蕃曾經攻陷長安,對吐蕃的防守還算十分上心,雖然吃了不少虧,但總體上,吐蕃還難以對關中地區構成直接威脅。唐德宗為了削藩,動用了大量的西北軍力,連防守關中的神策軍都被調往東部平叛,如此一來,造成了許多惡果。

第一,關中地區兵力空虛,給反叛提供了機會。縱觀整個唐朝,關中地區一直都是大本營,當年李淵若不是先取關中,大概不會最終取得天下。大亂後,關中地區受傷害極大,人口數量大幅度下滑,這給朝廷的經營帶來了很大難度。唐德宗不顧關中安危,數次將關中的兵力協同西北兵力出關平叛,這其實客觀上造成了外重內輕的局面。如果關中始終保持強大的軍事存在,反叛者肯定要掂量掂量自己,斷然不會輕易反叛。

涇原兵變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天子窮、邊軍苦,委屈造成的總爆發

第二,西北地區防守壓力過大,吐蕃屢次犯邊,西北藩鎮損失慘重,怨氣頗大,而朝廷又不思撫卹,甚至加以歧視,使邊鎮軍隊的造反幾率大增。由於朝廷能夠調動的軍隊不多,西北地區的軍力屢次被調到內地平叛,吐蕃趁機發難,唐軍屢次被擊敗,大面積國土喪失,邊鎮軍隊損失嚴重。任誰去那裡當兵,都得有怨氣,本來防守吐蕃就夠艱難了,還讓去內地平叛,誰會樂意?再加上,朝廷對軍隊的待遇和賞賜竟然還分三六九等,而涇原軍屢次遭到歧視,很明顯,這些涇原士兵就是典型的炮灰,肚子都吃不飽,誰還幫你拼命?於是,反了也屬於正常現象。

因此,涇原兵變的第二個深層次原因,其實是關中和西北的軍事失衡問題。削藩,絕對不是一件三下五除二的活,而是慢工細活,必須小心謹慎,拿出烹小鮮的勁頭,方可一步一步實現目的。

總之,不當家不知柴米貴,面對安史之亂後的爛攤子,誰都頭疼。況且,客觀地說,唐德宗並不是什麼雷厲風行、手腕高明之人,面對如此危局,恐怕難以有起死回生之術。涇原兵變後,唐德宗幾乎沒什麼作為,或許是被嚇怕了,或許是心灰意冷了,唐朝的藩鎮割據之勢,也沒有得到什麼大的緩解和改變,就像是一個狗皮膏藥,一直纏著這個帝國。

好了,今天的問題就聊到這裡,歡迎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