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古人的力氣比現代人大嗎?為什麼?

905214897


常言道:一力降十會。力量是一個人得以生存的基本屬性,無論做什麼事情我們都需要使用到一定的力量,任何花裡胡哨的陰謀詭計在絕對的力量面前永遠是不堪一擊。

所以每當我們看到電視熒幕中,知名大將揮舞著重型武器大殺四方之時,內心會不自覺地感慨古人真是力大無窮,相較之下現代人的力量就遜色不少。那麼問題來了——古人的力氣比現代人大嗎?

關於這個問題,網絡上一直爭論不休,一部分人認為古人的力氣遠大於現代人,他們能夠拿著沉重的武器在戰場上虎虎生威就是最好的證明;另一部分人則認為現代人的力量是古人難以企及的,因為當地人的營養攝入與醫療水平都遠高於古人。這兩種說法可謂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也無法說服對方。

而在筆者看來,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分析問題:

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古人力氣更大。

眾所周知,我們智人是由猿猴進化而來的,在那個弱肉強食的遠古時代,某個物種想要生存就必須擁有足夠的力量,所以當時我們的先祖肌肉發達,力氣也是遠超現今。

不過在某一次機緣巧合之下,人類的靈智突然開竅,並且逐漸開始學會使用工具,從那時起人類對於大腦的開發和使用越來越多,我們能夠成為地球的主宰意識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因此,從進化的角度來看,人類文明演變至今,肌肉是越來越退化,大腦則是越來越發達,相應地古人的力氣也就會比當代人更大。


從力量社會需要程度來看,古人的力氣更大。

從古人和現代人對於力量的不同使用頻率與程度,我們同樣能夠看出古人的力量更大。

在科技不發達的古時候,尋常人家做很多事情都要親力親為卻十分繁瑣,比如當時沒有洗衣機這樣物品,人們清洗衣物只能憑藉著自己的雙手;當時沒有私家車這樣先進的交通工具,人們出行只能倚仗著自己的雙腳;當時沒有方便的煤氣,人們燒火做飯只能自己砍柴……

現在生活的優越性讓當代人對於力量的使用慾望越來越小,幾乎到了能不用就不用的地步,有道是“用進廢退”,長此以往當代人的力氣越來越小。

不僅如此,整個現代社會對於力量的需要也是越來越低,通常來說那些靠腦力吃飯的人生活會比用體力吃飯的人更好,在這種趨勢的指引下,人們更願意從事腦力工作,所以他們的力氣也會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

從武裝配備角度來看,古人的力氣更大。

無論是在小說還是電視熒幕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名猛將拿著“幾百斤重”的武器在戰場上所向披靡,殺得敵人丟盔棄甲,雖然這有些誇張的成分存在,但不可否認它從側面反映出古人力氣的巨大。

《三國志•典韋傳》曾這樣記載:

“帳下勇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

不過當時的計量單位與現代有所不同,這八十斤僅僅相當於現代的三十五斤;《宋史岳飛傳》曾這樣描寫岳飛:

“每戰,以手握兩鐵錘重八十斤。”

這裡的八十斤則相當於當代的九十五斤;到了清朝時期揮動一百二十斤的長槍是兵部考核的基本項目之一。如果再算上盔甲、弓箭弩箭之類的裝備,我想古時候那些士兵的武裝配備重量是無比驚人的,而想要支撐起這些就必須擁有過人的力氣。

當然我不是說現代軍人的力量不夠,而是相比古人遜色不少,追求根本就是因為在科技發達的當下,力量的作用並沒有那麼大,先進的作戰武器完全能夠彌補這一缺陷;反觀古代,士兵們在戰場廝殺不是比拼力氣就是比拼技巧,而且技巧到最後也會變成耐力的比拼,因此他們的力氣自然會更大一些。


從生活水平來看,當代人的力量更大。

力氣的大小水平還受到營養攝入量的影響,毫無疑問現代人更勝一籌。在古代,很多平民百姓連最基本的飽食問題都無法解決,過著有一頓沒下頓的悲慘生活,在這種情況下更別提吃得營養了;而當代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絕大部分人能夠遊刃有餘地解決飲食問題,並且食物多種多樣富含營養,這樣一對比現代人的力量自然會更大。

不僅如此,現代社會的醫療水平也遠遠高於以往的任何一個朝代,很多常見的疾病都能被完美治癒;可是古代有所不同,也許某個微不足道的小病就能讓郎中束手無策,即使能夠保住性命也會一直伴著病人從而不斷破壞他們的身體健康,久而久之古人的身體就會越來越差。

所以從生活水平的角度入手,當代人終是扳回一層。

不過總的來看,還是古人的力氣更勝一籌,這是當時社會大環境所導致的必然結果,無關絕對意義上的優劣,諸位看客,你們說呢?


執筆灬寫史


講個故事,差不多是60多年前,那個時候,我爺爺還比較年輕,在我們村子有條山路,通向一個差不多半山腰上的農村。這個農村從我們家上去大概有20裡地,基本上都是爬坡,臺階一個個上的。偶爾有一小段平路。

而我們村到縣城也差不多有20裡地,這麼算下來,那村到縣城就差不多是40裡了。那個時候還沒有通公路,就是這麼一段路,那些稍有些力氣的,挑150斤穀子從縣城走回家。你想想,現代人,空手走這40裡已經不可能了,還挑這麼重的東西?

所以,時代不同了,亂世才會了英雄。

再講個三國的故事,諸葛亮為什麼這麼著急著要攻打魏國?他在出師表裡其實講過一段話,大意是:時代將變了,那個偉大的時代才會出生的英雄們,就要凋零殆盡了,再不打,就沒有人打的動了。五虎將都死光了,以後誰能帶兵打仗?

所以才有“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說法。

因此,古人的力氣,肯定要比現代人大。但是,也不是很個朝代都會出這麼多英雄人物。而只有那些天下將亂、正亂之時,才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同的蓋世英雄。比如關羽、張飛、呂布、典韋等等。

所以說,人的潛力其實是非常大的。在極端的情況下,什麼事都做的出來(除了奧數!)


吳謀


肯定古人力氣大。

一個人的力氣大小,主要是由自己“工作”決定的。

拿我自己舉例,參加工作之前,我就沒有我父母力氣大。一袋麥子七八十斤,我搬不動。但是,父親就能搬動。甚至,我娘自己也搬得動。

上大學的時候,同鋪的哥們市裡人,比我高一頭,胖20多斤,他是有肌肉的那種。不過,跟我掰手腕,互有勝負,半斤八兩。

我剛參加工作是做縣區廠家冰箱銷售,經常跑網點,每天至少走十幾公里。偶爾,還要幫忙搬冰箱。。。那時候身體非常好,掰手腕,橫掃整個辦公室。那些同事,天天坐辦公室的,偶爾去健健身。

現在不行了,天天坐著,肚子都大了。不過,之前的底子好,扳手腕還是不慫。

迴歸正題。

古人的職業,90%以上都是農民。而古代的農民,沒有任何機械化工具,全都是靠自己人力來完成(還有部分畜力)。這都是費力氣的活,這些常年種地的人,都比健身房練出來的“肌肉男”要有力氣。

當然,這個力量差距也不會太大,平均也就是“二三十斤的事”。“力能扛鼎”的人,在古代也是鳳毛麟角。

而且,有力氣不代表整體身體素質好。古人雖然有力氣,可是,身體消耗也大。同時,由於生活條件差,營養反而得不到及時補充。因此,古人壽命短。

這在老一輩人中,有個說法:年輕時出國大力的人,老了容易“背傷”。這種情況,在現代的體育界很普遍。運動員老年後,大都有職業病。就是因為年輕時用力過度。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就這麼說吧,現代人從事體力勞動的越來越少,普遍來說,骨骼密度,肌肉密度,還有韌帶,就是俗話說的筋,都有很大程度的退化。本人在甘肅當兵兩年,陸軍,軍隊裡沒少鍛鍊,力量體力說起來也算是上等的。可是挑重東西,扛重物,掰腕子都比不過我叔叔。我叔叔身高不到一米七,我179,體重我75公斤,他才60。今年我38,他60,掰腕子我還是掰不過他。真服氣


醉依梧桐涼雨秋


今天趁著寶寶睡得早,有些空閒,我也來回復一下這個問題。


我小時候也愛看一些歷史小說,對裡面的書膽,動輒就手託千斤的行為,也很不解。後來聽父輩乃至更大一些的人說起他們年輕的事情,我感覺,古人的力氣是比現代人要大的。下面分享我聽來的一些軼事:


騎自行車賣糧食。

這事距離不太遠,主角鄰居二伯。現在70歲出頭。事情發生在六十七年代。他有一臺二八自行車。聽說天津那邊的黃豆比較貴,二伯用自行車馱著六百多斤的黃豆,一天一夜騎行300多公里到天津賣黃豆,然後再從天津買高粱回來。說裝黃豆的都是用的粗布布袋,一人多高。把兩袋子黃豆綁在自行車後座兩側。然後把乾糧裝在自行車大梁上的褡褳裡面,餓了就啃幾口饅頭,一路不停蹬到天津。

我一個朋友是自行車愛好者,曾經用28天從北京騎行到深圳。我問他能不能用一天一夜騎行300公里,他說做不到。

從這點看,以前的人力氣和耐力比現代的人要大。


豌豆米粒兒


這其實是一個有沒有長期艱苦工作和訓練的問題。一個挑夫可以挑70公斤的物資,相當於蒙古馬六成的馱載運力。如果是長途行軍,隨軍的挑夫可以挑25至30公斤的物資。

泰山上的挑夫甚至可以每天挑著50多公斤的擔子,步行往返幾十公里替人送貨。在2013年,黃山挑夫運輸了1200多萬斤貨物,平均一天運輸4萬多斤貨物。一名挑夫可以挑起120斤貨物,在黃山險峻的地形,連續徒步行進8公里山路。

當地的挑夫黃大忠,已經57歲,他說:“科技這麼發達,誰還願意讓孩子再吃這份苦?我兒子估計連20斤都挑不上去。”這實際上就說出了根源,現代人極少從事體力勞動,實際力量是在下降的。

現在有多少人可以無論寒暑,每天,負重120斤,在黃山爬山8公里,還要5個小時完成任務?恐怕只要一次,剛剛走出去500米,絕大部分人就要累癱了。

恐怕絕大部分人就連,當一個搬家公司搬運工的能力都沒有。也沒有背起一部冰箱,走上6樓的力量。在西安,4人搬運工小組一天要卸貨上百噸,每噸勞務費10元錢,根據分工不同每人能分到200多元。生意差的時候,扛一袋50斤的大米掙0.25元。

這裡的搬運工可以扛起200-300斤貨物,平均一天一個人可以卸車25噸貨物。在古代,絕大部分工作,都是依靠人力,因此,古人絕大部分都比現代人有力量,也是一種正常狀態。再比如現代人一天走路2萬步,就已經是很多的了。但是,近代在各個大城市裡的人力車伕,每天拉黃包車,一天在外面奔波超過12個小時。現代又有多少人可以承受這種運動量?


深度軍事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一定比現在大,我覺得就現在我們跟老一輩的比都沒有老一輩得力氣大,我姥爺原來修過拖拉機,修過剷車,修過挖掘機,一個發動機兩個人就能抬起來,現在兩個人抬一下試試,沒剷車都動不了。

我現在整天拿著手機看來看去,葛優躺知道不,我家沙發都快被我躺出坑來了,就那麼躺著,出門就開車,拎個西瓜都覺得累,恨不得叫個外賣送到家,別說什麼這個肌,那個肌,我看現在是一身肥膘,還天天嚷著要減肥,但看到肉比誰都親。


古代人吃什麼,幹什麼啊,我看小說裡寫的,那些男人們都自帶胸肌,那大胳膊,那大腿,想一想都特別有力氣,這常年幹活吃粗糧的人,跟這常年拿著手機一步路都不走的人沒法比。

古代的交通工具只有馬,也沒有任何的機械,基本上都靠勞動力,除了文人以外,其他人應該都是靠力氣賺錢的,打仗的,種田的,就算什麼都不做,一天也要走個幾里地吧,畢竟得出門,所以古代人的力氣跟精神頭比我們現代人的大。


古代也出了很多英雄,武松打虎,這點足以證明武松的力量非常強大,他既然能打死一隻老虎,就算武松喝多了,酒壯英雄膽了,但是人家是不是最後給虎打死了,來,你也喝點,都不用去野外,你就上虎園試試,跑你都跑不過老虎。

古代的軍人你們看到了嗎?拿的都是力量級的,一整就好幾百斤,拿著都費勁,人家還能用來打仗呢,岳飛的鐵錘,紂王的大力如牛,都是古代力氣大的代表。


所以不要拿古代的人跟現代的人比了,我們現在太幸福了,出門有車,吃飯、買菜有外賣,跟他們比力氣,我們太弱了,我覺得我身邊很多人連礦泉水都擰不開。


江水趣談


這個問答應該從兩個方面來說。

古人與現在人有本質上的區別,這區別是說身體和心智上。

古代的人應該是個尊貴,優美與健康的。

我們先來看看古代的遺蹟,巴比倫空中花園,埃及金子塔,瑪雅曆法與建築,祖國長城與京杭大運河,秦陵,青銅工藝,陶瓷工藝等等遺蹟。

我們的歷史足以說明從前的人與現在人的區別,許多事蹟是告訴我們,古人的智力與體力遠在今天的人以上。

那我們今天的處境是什麼呢?

很簡單,我們不應該否認,我們繼承了祖宗的基因,這基因已經是幾千前的更迭了。

不可否認今天我們能探月,能潛海,掌握核能,但這一切不是建立在古人的實踐上嗎?

我們現在的人面對的是社會的大環境,與各種策劃和習慣的不同,我們是不是真的在退化?

我們今天所有的大工程,(葛洲壩工程,三峽工程,)都離不開液壓設備用不著人海戰術了。一臺機器的一天工作量是古人所難以企及的。

今天的題目是古人的力量,但我個人認為心智更帖切,因為人的腦雖小,但是幾千年來傳承的都是寶貝,至於古人與我們的關係,我個人感覺,我們今天真正需要的是突破,因為世間萬物都在改變,如果不是向上那就是向下。

許多專家都深入不毛之地,或藏於密室都在尋找世界的鑰匙,都希望發現新的知識與方法,但願他們早日如願

我們的時代,已經是二十一世紀,太空時代,已經不在是從前那個得了傷寒就放棄治療的亂世了。

最後我個人祝願,我們的祖國能在不久的將來成為舉世無雙的國度。一一配圖是古人歌利亞的骨骼。





寬容110376366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今天中國人的身體,不知道比古人強壯多少。

遠的不說,大家知道甲午戰爭時期,日軍抓住的清軍身體怎麼樣?

還沒小日本鬼子要好。

日本軍官石黑忠惪的研究收集了1.4萬名日軍士兵的數據:

日軍士兵體重平均比清兵重12斤,握力比清兵多10公斤,除了身高比清兵少1.8釐米,胸圍比清兵少4.5釐米,其他項目包括肺活量、耐力之內,全部勝出。

可見,日本士兵的力量、耐力都強於中國兵。至於身高其實在熱兵器作戰中,沒有什麼意義,可以忽略。

另外,大家注意雖然中國兵略高1釐米,但體重輕了12斤,握力差了10公斤。

這說明,日本兵比中國兵要強壯的太多。如果徒手肉搏,即便中國兵略高,也基本不是日本兵的對手。


而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兵的身體比中國兵要差不少。然而,僅僅20多年改革,日本人的飲食習慣逐步改變,尤其是士兵入伍以後的伙食較高,身體立即就壯了。

就力量來說,雙方握力差了10公斤,相當驚人了。

道理也是一樣。古人很少吃肉,副食特別差,身體又怎麼強壯起來。加上醫療奇差,壯小夥子也有慢性病。

在抗戰期間,國軍在四川某偏遠縣徵兵了幾百人。這幾百個小夥子到了部隊進行體檢,發現患有慢性病的比率高達百分之七十五,有一些的慢性病還非常嚴重,根本不能承受軍事作戰。

無奈之下,只能將有重病的退了回去。

為啥?因為當地醫療太差,縣城也只有幾個中醫,壓根沒有西醫,所以小病治不好,最終會拖成慢性病。

古人也是一樣。

為什麼很多人認為古人的力氣大,或者以前農村農民力氣大?

主要是人家為了活命,必須常年用力氣。

就像光亭說的那樣,你只要常年鍛鍊,你也可以做到。

薩沙去黃山旅遊,看到那些五十歲多老人,都挑100多斤的重擔爬山。我自己背一個幾斤重的小包,還氣喘吁吁。

看看新聞報道:46歲的吳功銀在黃山擔任肩運員已有23年,工友們平時稱他“大牛”。當日他所挑送的是山上維修公廁所需的水泥,約重100公斤。這趟運程約3.5公里,需要2個多小時。吳功銀每前進3到5分鐘休息一次,喘口氣,喝口水,放鬆放鬆雙腿。

多年的重複工作,體能方面吳功銀已經完全適應。“即使身體偶有痠痛,一般休息一夜,就會恢復。”他說,一年365天,只要身體吃得消,都會出工。對於這份工作,在吳功銀看來,一是離老家近,二是收入不錯,其次景區規範的管理,讓他覺得挺踏實。

然而,你說薩胖力氣沒他大?

當然不是了。

薩沙徒手可以槓鈴彎舉40公斤。

但你讓我現在挑100多斤的擔子爬黃山,殺了我也爬不上去,死在半路都可能。

別說我,就算世界有名的大力士,你讓他挑擔上黃山試試看?

這種長期負重爬山,其實是很傷身體的,對於關節的傷害很大。

挑山工老了以後,經常會有各種關節疾病,有的因此殘疾。

但有什麼辦法?要生存啊。

如果我和他一樣,需要靠賣力氣養家,我經過長年鍛鍊,也可以達到至少接近這個標準。

古人基本完全就是靠體力生存,家裡又牲口的人都是鳳毛麟角。

常年這樣鍛鍊,當然就不同了。

其實不要說男人,薩沙見過一個鄉下的老太婆,挑100斤的擔子健步如飛,把我嚇了一大跳。

其實今天的人,只要放在古人的環境中,你們能夠挑的擔子只會更重。


薩沙


本人祖上是武舉,家族也有練武的傳統,我來說下我的看法。我認為這個問題我理解為現實的力氣,而不是特殊同等條件下的比較。首先現代人所表現出來的力量,古人是完爆現代人的。不說很遠的古代就說民國時代的人跟我們現在的人比較,所有人的家裡都有在民國時期祖輩的故事,那時候隨便一個人做的體力活所體現的揹負能力耐力都不是現代人能夠承受的。如果非要公平比較的話,現代人如果像祖輩那樣工作生活但是有現在的生活水平那麼就是現代人力量大耐力好。也就是說古人的力氣大是生活造成的。祖輩是武舉是被鄉里硬拉去住在同族的幾個房頭之間的交界點,目的是用祖輩的有功夫在身力氣很大,還是武舉的身份壓制兩邊避免鄉鬥。祖輩曾經為了制止兩個房頭為了水源械鬥,把一個石碾子雙手舉到了樹杈上放著,聲明誰能拿下來誰優先使用。也許現代舉重運動員能舉起相同的重量,但是石碾子可沒有槓鈴那種合適的握杆。父親文革前見過祖輩武舉的鐵胎弓,祖輩是鍛鍊的時候雙手拉開多次,父親用腳踏著雙手才能拉開,父親練武在同輩中屬於力氣大的。那時候的人經常可以挑著300斤的稻穀走好幾裡,現代人幾乎難以做到。我再來說下有些答覆的不同意見,至於古代人動不動拿著幾百斤的武器揮舞那基本上是扯淡。古代戰爭是整體的戰爭不是個人拼武力值,春秋戰國之後基本上沒有了兩軍陣前單挑的習慣了。就算有也是偶爾的現象,比如薛仁貴的三箭定天山、秦叔寶的陣斬突厥猛將、尉遲恭空手奪槊。在兩軍陣前個人的武力並不能改變什麼,看過明朝那些事的網友應該知道薩爾滸之戰中的四川總兵劉挺,120斤鐵刀輪轉如飛。重量雖有誇張嫌疑但是那把大刀是鐵做的,可以想象一把純鐵的刀能輪轉如飛已經夠驚人了,現代人就算舉重運動員也不一定能做到,當然也要技巧的原因在裡面。古代一些人逼出來的生存技能現代人有些不可想象,如果現代人不是真實的見過腹語、縮骨功,只是從書籍和傳說裡聽說看到,那是絕對不會相信的。我們不能以現代人的眼睛去看過去的事情,特定的時代和環境就會造就一些特殊的技能。再說個題外話,中國人的體質身高並不差,差的是鍛鍊和飲食方式以及食譜。每天吃兩個雞蛋一杯牛奶,少吃豬肉多吃牛肉,每天合理科學鍛鍊,你想不強壯不高大都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