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古人如何度過酷暑?雍正的席子到底有多珍貴,為何下旨不許再製?

震禮


象牙絲?有這東西?煙臺博物館鎮館之寶,象牙絲編制的象牙席雖然是防暑“神器”,但是也太過昂貴了呀,現在的神豪們想用都用不上,手藝失傳了(劈絲、軟化),就像武則天賜給法門寺的金絲手帕一樣(現存於博物館,進院就是),現代工藝製作不出那麼細的金絲,好尷尬-_-||。再編成手帕?
這神器漢代就有,可不是清代所創,《魏書·列傳第三十·務》中就有“務獻七寶床、象牙席”的記載。
雍正帝既然受了廣東貢物,卻又為何不許再製呢?象牙製作涼蓆的材料利用率不到10%,太過奢靡。
《清實錄·雍正實錄》:“庚午諭大學士等,朕於一些器具,但取樸素適用,不尚華麗工巧,屢諭旨甚明。從前廣東曾進象牙席,朕甚不取,以為不過偶然進獻,未降諭旨戒。 今則獻者日多,大非朕意。夫以象牙編織為器,或如團扇之矣,其體尚小,今製為坐席,別取材甚多,倍費人工,升奢靡之端矣。著傳諭廣東督撫,若廣東工匠為此,則禁其毋得再製。若從海洋而來,從此摒棄勿買,則製造之風自然止息矣。禁廣東象牙席民間購用。”
我早就和大學士一干人等說過,我的一應用具,樸素些沒關係,只要適用就可以,不要追求那些外表華麗,奇技淫巧的東西(象牙球雍正帝也不讓玩),每次的諭旨都把觀點和要求說的很清楚。
以前廣東曾經進貢過象牙席,我覺得此舉、此物、此風不可取,我也無法贊成這種奢侈浪費,後來覺得可能也就偶爾一次,所以沒有下旨訓誡,到如今進貢的越來越多,這不是我的本意,你們要是做個扇子啥的也還行,畢竟體物不大,這坐席材料費,人工費和路途費用的累加已經奢侈至極了。打今兒起,告訴總督和巡撫,禁止廣東工匠再做這東西,要是進口貨,以後不要再買,他們也就不會再造了,另外禁止民間使用此物。
清末的時候,太監、宮女偷盜成風,包括溥儀也揹著人偷偷往外順(出國留學湊學費),這個象牙席就被當給了當鋪,老闆姓丁,產業無數,家產大概5000萬兩白銀上下,太監自然是不會回來贖當的,所以此物成為丁家家傳之寶,後被民國期間的官員強買,並馬上送回了老家收藏,解放後煙臺博物館館長聽說民間流落此物,花重金於63年納入博物館館藏。

古人如何度過酷暑?

①宋代就有專門的冰激凌店鋪了,四季儲冰更是小兒科,懶人為了少出汗,大可以點個外賣(宣索),吃著冰激凌,大快朵頤。
②曹操在修銅雀臺的時候,同時製冰井三座,就是用來存儲冰塊的,古人消暑,大可以嚼些冰塊,遇到富戶,甚至可以在室內置放冰鑑,裡面多放些冰磚、冰塊以此降溫。那時候的冰塊不過是個人工錢,並不很貴,但是大批量使用,尋常人家是承受不起的。
③井水降溫。這讓我想起多年前的一次北戴河之旅,那時候條件還不大好,旅館的自來水不知道是地下水還是抽上來的井水,總之大夏天的洗手、洗臉感覺冰涼刺骨,手真的會疼。古人降溫就用井水,無論氣溫多少,井水打上來都是冰冰涼的,沖洗的話怕會受病,但是用手帕之類浸溼貼到需要降溫的體表,還是很管用的,井水也不會很快變熱。
④有錢人可以修建住宅、深井一體化工程,屋內留有井孔,有相當好的降溫功能。有蓋子,冬天可以蓋上蓋子。建造冰亭。其實就是水簾洞,這個使用門檻更高,水流源源不斷的亭子頂部留下來,隔熱又涼爽。再有錢怎麼辦?再有錢可以用流水給房屋整體降溫,那種循環工程造價就超高了。特別特別有錢特別特別閒怎麼辦?那就甭改造流水了,自己一頭扎池子裡當水漂子得了。
⑤再大的功能型建築那就是避暑山莊嘍,皇帝的最愛,雍正除外。頤和園,圓明園也可以避暑,西湖的柳浪聞鶯也可以轉轉,眼前綠色滿滿,看著就解暑。
⑥風扇車。人力的,誠會玩。圖中的扇葉方向不是固定的,也有的人力風扇是豎起的。
再先進一些的就是水利風扇,造價更高,皇帝和鉅富們還在風口擺上香薰或者幾百盆鮮花,冰冰涼涼香香的,太會享受了。
⑦地窖為啥能很好的儲存東西,涼吶,不涼?那是你挖的太淺。有錢人就修個“窟室”,超大面積的,聚會都下窟室,不過也不能太深,夏天需要穿軍大衣,我就穿過一次。
⑧涼蓆涼枕涼扇,竹夫人或者竹姬。竹夫人就是一個類人形的鏤空竹編制品,夏天抱在懷裡,同樣軟軟的,但卻不會暖暖的,很涼爽,利於睡眠。好吧,非要說就像抱著女鬼我也沒辦法,隨你喜歡^_^。
窮苦老百姓怎麼辦?樹下輕搖扇,心靜自然涼。古代上至皇族,下至百姓,酷暑之下想出了太多的消暑之物和消暑方法,以上只是列舉幾種而已,雖然相對現在來說不算什麼,但在古代,著實不容易,為了消暑也是無所不用其極,集思廣益,留下了無數消暑類古董,古宅,當然還有相應的消暑文化,古代人選擇消暑的方式方法很多,不像現代人,誓與空調共存亡。

古今通史


問題:古人如何度過酷暑?雍正的席子到底有多珍貴,為何下旨不許再製?

大家好,我是聽月,我來回答:

我所經歷的酷暑

今年的酷暑剛剛過去,現在生活條件好了,無論是上班還是下班後,我是在有空調的屋子裡度過。記得小時候,家裡都用蒲扇,一整個夏天都是在大蒲扇中度過的,後來到了90年代,那時候家裡開始有了電風扇,後來生活條件有改善了,家裡又開始安裝了空調。

那麼古人是怎麼度過酷暑的呢?

其實古人也要分窮人和富人,對於窮人來說,本身生活就不富裕,吃穿都是問題,酷暑時節,對於他們來說一個蒲扇就夠了,搖搖晃晃著一個夏天就這麼過去了。或許一個蒲扇他們家裡也會用很多年,比如電視連續劇《濟公》裡面搖的那個破蒲扇,就是窮人家的寫照吧。

對於富人來說,度過酷暑的方式就很多了。下面我列舉幾種:

一、扇子。扇子自古有之,根據史料記載,從堯舜禹時期就出現了扇子的雛形,後來的扇子式樣越來越精美,質量越來越好。雖然扇子是扇風的工具,但是對於富人來說,更像是藝術品。

二、冰箱。古代的冰箱並不是像現代一樣儲存物品的,我記得去故宮的時候,講解員介紹過,紫禁城裡有五口大冰窖,藏冰幾十萬塊。到了夏天就把這些冰放在木質或者金屬製作的箱子裡。降溫避暑。

三、空調房。在古代,有的能工巧匠製作一種木質器具,引入河水,只用流水的動力,把這些流水製作成水霧,均勻的噴灑到屋子裡。很多富貴人家利用這種辦法,達到整個屋子都涼爽的效果。

四、涼水井。我們都知道井水的溫度是比較低的,古人利用這一原理,巧妙地利用家中的水井,把井蓋蓋上,只留出一個小小的洞口,然後涼氣就從小孔中出來,巧妙地把這些涼氣引入屋子裡。其實早在東漢時期,國都洛陽就已經廣泛採用這種方法了。

五、北方山區避暑。我們都知道承德避暑山莊是清王朝為了皇帝避暑特地修建的,那裡位於北方高原山區,夏天平均溫度普遍較低,是酷熱的夏天避暑的一個好地方。

六、各式各樣的避暑小玩意。比如喝冷飲、涼枕、瓷枕、抱籃,還有我們現在還在用的涼蓆等。

雍正的席子到底有多珍貴,為何下旨不許再製?

剛才說到涼蓆,其實清朝的雍正皇帝也有一個涼蓆,而且極其珍貴。這個涼蓆子現存在故宮裡,記得我去故宮參觀的時候,也曾看到過。這個涼蓆子背後有一個傳奇的故事,同時也成就了雍正帝的一段佳話。

我們都知道雍正皇帝是一個特別怕熱的皇帝,當時的廣東巡撫看準了雍正帝的這個特點,專門找能工巧匠利用歐洲技術,用象牙製作了一款象牙材質的涼蓆,進貢給雍正帝。

我們都知道象牙是堅硬的,要把它們製作成涼蓆。工藝是極其複雜的,而且製作過程非常麻煩,首先要將象牙分割成均勻的片狀,然後再用特製的藥水泡軟,再經過各種手藝精心製作而成。這個涼蓆材質精良,質地柔軟,舒捲自如,而且在酷暑時節還甚是涼快。

製作完成的當年,廣東巡撫來北京述職的時候,特地帶上這個涼蓆進貢給了雍正帝,雍正看到此物後大喜,但是當問到這個涼蓆的製作過程時,特別是聽到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之時,立刻大怒起來,把這個巡撫貶官罰俸。

但這個物品雍正帝還是收下了,並一直使用著。但同時他下了一道聖旨,以後嚴禁制作類似的貴重物品,否則必受嚴懲。這個巡撫拍馬屁拍到了馬腿,真是得不償失。


你喜歡的那些事


現代人對嚴寒酷暑對比較難以忍受,冬天還好,大不了多穿幾件衣服,但是夏天就算脫光了也是熱到不行,還好現在有各種降溫的手段,像電風扇、空調等,古人沒有這些東西,那他們怎麼度過酷暑呢?

首先,古代沒有現在這麼熱,不要說古代,問問70後、80後就知道了,那時候樓層都不高,而且大家都沒有空調,加上沒有溫室現象,我還記得小時候,即使是大夏天的中午,沒有空調也能過去,晚上用微風扇,能吹感冒。老舅在鄉下有個農場,方圓好幾裡地都是農田魚塘,住在農場裡面,根本就不熱,連電風扇都不用開。



另外就是古代大戶人家,一般都會通過房屋結構來實現降溫,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穿堂風”,我就記得小時候,家裡的老宅子,走廊裡面特別涼快。

在古宅裡待過的人應該都會有種涼颼颼的感覺,膽小的人恐怕立刻會想到陰風陣陣四個字,其實並不是心理作用,而是古宅裡確實涼快。記得我去過的海寧陳閣老宅(就是傳說乾隆是這傢俬生子那個),宅子很深,中間還有個天井既採光又通風,房間面積普遍不大但是沒有什麼憋悶的感覺,這樣的房子哪裡還需要空調。



還有福建省北部一個叫吉陽的小鎮,那裡有座木結構的古橋叫步月橋,我當時去的時候正是一年之中最熱的幾天,在那座橋上卻是涼風習習,又有頂蓋遮陽,簡直是避暑的好去處。看了一下旁邊的介紹說明,這座橋的“八”字型頂篷符合了加速空氣流動帶走熱量的功效云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雍正帝的防暑利器,一張象牙涼蓆,是當時廣東的一個地方官進貢的。不要看不起這張涼蓆,它長216釐米,寬139釐米,厚度僅有3毫米,全部由象牙製成,不僅光滑潤潔,還能隨意翻卷,重要的是炎炎夏日,能躺在這樣一款光滑細膩、涼絲絲的涼蓆上,簡直不能再爽了。

更為關鍵的是歷經數百年,這張象牙涼蓆仍韌性極佳,從不斷裂,收卷自如,必定進行了特殊處理,可惜至今無人可解。

對於這樣一件防暑利器,雍正帝心裡自然是樂開了花,但不久當他收到一個消息,做這樣一張象牙涼蓆,需要60名能工巧匠,花費18個月才能完成。雍正帝是少有的節儉帝,他絕對不允許“奢侈”二字與自己掛鉤。



為了保持一貫的“明君”作風,雍正帝嚴令:禁止生產象牙涼蓆!之後雍正帝將這張象牙涼蓆束之高閣,再也沒有使用過,就這樣製作象牙涼蓆的工藝隨著時間失傳了。


歷史伶俜者


現在正值酷暑時節,晚上回到家的我躺在床上開著空調,吹著風扇,凍得都把冬天的被蓋上了。

看著這個問題不由感慨,在古代沒有空調,沒有風扇,他們的日子怎麼過的呢?

如果現在讓我過上沒有空調風扇的日子,恐怕我都有想死的心了。

就在下午,突然停電了,你能感受到那種心情嗎?也因為如此,用上了古人乘涼的方式。

古人是怎麼度過酷暑的呢?我們都知道古人的智慧,可比如今強太多了。他們是從無到有,而我們只是借鑑,然後再在這個基礎上進步的。

我們先來看一張圖《槐蔭消夏圖》,光聽名字就能知道這是夏天發生的事情。

圖中的人物“葛優躺”於大樹下,而且袒胸露乳。這是古代諸多乘涼方式中最常見的了。當然,僅適用男性。

女性怎麼辦呢?穿輕紗。這樣至少可以涼快一些,但是如果真的很熱,也只能忍著了。

《北齊校書圖》中便有這樣一種場景,人們穿透明的紗衣,以保持涼爽。

在花蕊夫人的《宮詞》中,便有一句“薄羅衫子透肌膚”。

唐朝時期的《簪花仕女圖》,女子的清涼之法便是穿紗衣。

還有一種衣服叫“隔汗衣”,其實就是網狀的竹衣,能夠把身體和衣服隔開。

接下來就是其他方法了,比如“冷飲”,像綠豆湯等等。能夠讓人們從心裡覺得涼快一些。

還有一個最厲害的東西,把冰箱還有空調結合了,這個東西叫冰鑑,最早出現在周。在古代它是專門用來放冰的,而且還可以把食物放在裡面冷凍。

冰鑑的兩旁有提環,在上方還有蓋板,錢孔。

錢孔主要用來散冷氣的,就相當於是空調了。

整體來說,冰鑑就是古代的製冷神奇,唯一一點不足的就是,夏天時候的冰極為稀少,所以像平常百姓家,根本不可能有。

總而言之,古人避暑方式很多,比如有”冰商“,他們在冬天的時候採集冰塊,然後收藏起來,到夏天時候拿出來賣;再比如有專門乘涼的地方,像避暑山莊;在地上鑿洞,從洞裡散發出的氣體冬暖夏涼等等。

下面我們要來說一個現在非常常見的夏天必備神器,涼蓆。

古時候可不叫涼蓆,那時候叫”簟“。

我們大家有沒有聽過”玉簟“呢?

李清照在《一剪梅》中就寫過這樣一句: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看名字就知道是用玉做成的,所以說這根本就不是普通家庭能用的起的。

在”玉簟“上面還有一種,極為珍貴,被收藏在了故宮博物館裡。

既然能被收在故宮博物館裡,那肯定不簡單,這個”簟“便是雍正睡過的,當然僅僅是他睡過的還不行,必須要貴重。

怎麼個貴重法呢?肯定是值錢的。沒錯,這個席子就是象牙席。

不僅製作起來極為困難,而且最主要的便是費錢,堪稱天價。

我們都知道雍正是一個勤儉的人,面對如此鋪張浪費的東西,他能讓製作嗎?肯定直接就禁止了。

還好被禁止了,要不然還不知道會屠殺多少大象呢。


理科男讀歷史


在炎炎夏日,坐在空調房裡,喝著冰鎮飲料,刷著電視劇,何其愜意!



然而,這是現代人才有的享受!在古代可沒有連電都沒有,更不用談空調冰箱這樣的高級玩意!

那麼古人是如何避暑的?

對於一般百姓來說,沒有什麼妙招,只有簡單的一個字:熬!

小時候我們就學過“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樣的詩句。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避暑是一種奢望,不管太陽再大,那也得下地幹活,因為不幹活就沒有飯吃!太陽大的時候,也就是戴個斗笠,衣服穿的少一點幹活,時不時擦一下汗,累了就去樹蔭下稍微休息會,喝口水!



這種“避暑”狀態,應該是常態!這樣的現象,在我國的很多農村都還能看得到!

對於富貴人家來說,避暑的方式就多種多樣了,避暑的工具也是花樣百出!

有錢人家,在天氣炎熱之時,讓僕人們手持大蒲扇扇風,這是最基本的;


再進一步的,在自己的豪宅中修建幾個大水池,也能降低一下氣溫;

在高一級的,可以用點避暑的神器,像唐朝的貴婦們就喜歡穿暴露程度相當到的衣服,還有用什麼白玉床、象牙席之類的高級玩意;

像王侯級別,在夏天的時候也能用到冰,甚至還能吃到冰鎮水果。不過,這冰也不是隨便什麼人能用的,古代製冰可是有專門機構的,那也是限量供應的。

像清朝的皇帝,乾脆在涼爽的地方修建了避暑山莊,天氣一熱 ,就直接跑到避暑山莊辦公享福去了!



題目中說的雍正的席子,那也是一個避暑的高級玩意。


雍正所用的席子,所用的材料可不是竹子,而是象牙!

象牙本身就是一種極其昂貴的東西,這也是為什麼到了近現代還有那麼多人走私象牙,偷獵大象的原因 。一頭大象才兩根大象牙,編制一張象牙席,可不是一頭兩頭大象的牙齒所能夠的。

而且象牙的質地硬而脆,想要把象牙編織成柔軟的涼蓆,必須得經過特殊的處理,把象牙軟化,然後在劈開才行。可想而知,在象牙席編織的過程,有多少象牙被損壞!

由此可見,編制一張象牙席,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

雍正是清朝的帝王中比較節儉的,象牙席耗資不菲,不符合雍正的主張,因此被雍正下令停止編制。

再者,雍正比較相信佛教,而佛教不主張殺生。編制象牙席需要屠戮眾多的大象,這也是雍正不願意看到的!

當然,更重要的是,停止繼續編制象牙席,有利於幫雍正樹立良好的政治形象!



小鎮月明


北京故宮博物館就存放著雍正皇帝的席子。

也就是象牙席,用象牙絲編織的席,紋理細密均勻,席面平整光滑,柔軟舒適,收卷自如,夏天鋪墊時較草蓆、竹蓆更為涼爽宜人,是當時的重要貢品。(象牙席)

一:那麼象牙席究竟鬼到什麼程度?竟然使得雍正皇帝下令不得再製?

根據文獻記載,象牙席作為一個很好的防暑神器,它是在清朝雍正、年間開始由廣東地區的官員進貢的貢品。

據說現如今的製作工藝早已失傳,但是可以確認的是這種象牙席只能在南方編制,因為北方氣候乾燥,象牙容易斷裂,所以很難編製成席。

象牙已經是極其昂貴的材料,奈何還要配製出獨有的藥水,用來浸泡象牙,最後將象牙軟化,編製成席。

(雍正劇照)

可想而知,這種製作工藝是極其複雜的,最主要造價也極為昂貴,所以雍正得知這種象牙席的製作過程之後,一是為了保護大象,二是避免浪費材料,便下令不得再製作象牙席!

二:那麼古人在炎炎夏日,又是如何度過酷暑的?

對於普通老百姓,無非就是蒲扇、冷飲,有錢人家還會買“竹夫人”,夜晚抱著竹夫人睡覺,很是涼快。還有就是涼枕,李清照就下過一首詞,說自己夏天用涼枕睡覺,半夜的時候竟然還會感覺到一絲絲涼意。

(竹夫人)

當然這裡提到了雍正,那就講講帝王之家是如何度過炎炎夏日的?

一是宮女太監不斷給皇帝扇風

其實皇帝無論是在上朝還是平時批閱奏摺,身邊總是會有宮女和太監伺候,如果是在夏天,他們會不停的給皇帝扇風,這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可以起到降溫效果。

二是冰塊降溫

皇帝寢宮大多都有降溫效果,地底下會有通道,通道內放置冰塊,然後冷氣不斷由地面冒出,已達到室內降溫的效果,這樣看起來和空調房很相似。

據說清朝時期,北京城內有18座冰窖,用來藏冰,以供皇帝夏天所用。

三是建築涼亭

所謂的涼亭,也叫涼殿或者水亭,就是將水源源不斷的在屋頂順著牆體流下,將整個亭子的溫度降下來,裡面堪比水簾洞。

四是到處遊玩

到了夏天,皇帝都喜歡去比較涼快的地方,順便遊山玩水,尤其是在清朝,皇帝和嬪妃都喜歡在夏天去承德避暑山莊,又可以欣賞風景,還可以防暑,一舉兩得。

【每天更新,更多有趣的歷史新知識,期待您的關注】


貓眼觀史


在雍正時期,廣東的主政大臣曾經向雍正皇帝進獻過一張由象牙薄片編織而成的席子,在看到這張席子的時候,雍正非常喜歡,但與此同時他也對這張席子是如何製成、用多少根象牙才編織而成的細節感到了興趣。


當他詢問到廣東的大臣時,廣東大臣如實回答了雍正的問題,原來這些象牙是用特殊的方法、用很長的時間才把象牙變成一片片的薄片,最終按照竹片編織蓆子的方法編織而成的。

而編織蓆子的象牙主要來自於當時清朝的藩屬國越南和緬甸,而製作一張席子所要用到的象牙則需要殺掉幾百頭大象才可以完成。

在聽到編織一張席子所用到的大象數量如此之多時,雍正皇帝當時是有些被震驚到了,因此他才下令禁止了廣東大臣再進獻這樣的席子。

雍正勤政而不節儉,禁止再度獻象牙席子是因為太誇張了

雍正皇帝是我國曆史中非常著名的勤政皇帝,他一年的時間裡把許多的時間都放在了處理公務上,絕對說得上是一個勞模。

雍正工作狂的事實是無法否認的,但這不代表著他是一個節儉、不奢華的人。

據相關史書的記載,雍正皇帝的生活絕沒有某些小說裡面寫的那麼節儉。


他的一切吃穿用度實際上與正常皇帝差不多,仍舊非常奢華,皇帝過著皇帝的生活,這是沒有錯的,但是如果硬要把他說成是比平民百姓還要節儉的人,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有人說雍正皇帝之所以禁止再造這種席子是因為他懂得要保護珍稀動物的道理。

但實際上根本就不是這樣,那個年代根本就沒有什麼保護動物的說法。

雍正皇帝的一生,都在用著象牙製成的筷子以及其他的動物製品。

他還給他最珍愛的狗專門用上等貂皮製作成各種扮演老虎、獅子的衣服,從這種種的細節上來說,雍正皇帝都談不上是知道要保護珍稀動物的人。

雍正皇帝之所以禁止再造這樣的席子原因非常簡單,那就是這樣的席子所要殺的大象實在是太多、太過於離譜了。

他雖然奢華、不會為了幾頭動物的生命去著想,但是睡一張席子,殺掉幾百頭大象這樣聽著很誇張的事情,他就接受不了。

這樣的事情如果傳揚出去的話,那就勢必會對自己辛苦營造下來的名聲造成影響,因此禁止是勢在必行的。

古代人度過炎夏的方法

接下來我們就說一下古代人度過酷熱炎夏的方法。

古代沒有冰箱、沒有空調、沒有電風扇,但是古代人的夏天卻是可以使用得到冰的。

而這些冰是通過什麼途徑得來的呢?實際上無外乎兩種,第一種途徑就是通過保存冬天的冰得來,第二種就是用原始的製冰方法得來。

保存冰的途徑只能在北方使用,而這種方法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

製作冰的方法大多數在南方使用,這種方法是在唐宋之後才出現的。

在歷史早期能使用到冰的人只有一些王侯貴族,而到了唐宋明清時期的時候,除了王公貴族之外,百姓們也開始可以享受到這種福利了。

因為當時出現了很多商家,他們就是專門做這樣生意的,他們會專門在夏天的時候出賣他們冬天保存下來的冰或者賣出他們專門製作成的冰,然後供人們冰鎮水果、涼湯。

古代人保存冬天冰塊的冰窖法

很多人以為古代保存不了冰,但實際上卻是低估了古代人的智慧。

古代有專門保存冰的冰窖,這些冰窖一般選擇在一些太陽光很難照射得到、平常普遍很陰涼的地方,然後他們會在這些範圍內挖一個很深的地窖,在找到陰涼地區、控制好深度之後,一個冰窖的雛形就出現了。

然後他們會在這些冰窖的底部鋪上一些乾草、桔梗之類的東西,在把冰存放到冰窖之中時,他們也會在冰窖的牆面以及存放冰的頂上鋪放一些乾草物品。

這一切妥當之後,就是一個功能完整的冰窖了。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這些冰是不會融化了,實際上這些冰也是會融化的,而且會融化所有冰中的1/3。

因此如果人們想要夏天的時候用多少冰的話,那他們就得在這個基礎上多增加一部分的冰,只有這樣,冬天的時候他們才可以獲得他們想要的數量。

這就是北方人用天然冰的方法。

古代人以水製冰的硝石法

在唐朝之後,人們發現用一些硝石放入水中會使水迅速降溫,然後變成可以使用的冰。

不過這種方法制作而成的冰效率非常低,與我們現在的冰箱根本無法相比,與北方用冰窖保存下來的冰也無法相比。

因此在古代一般只有南方冬天不會結冰的地區使用,可以冬天保存下來冰的地方一般是不會使用的。

所以說這就是雍正皇帝下令不準再進獻象牙席子的原因,以及古代人度過炎熱夏天的方法,首先雍正皇帝禁止進獻象牙席子是因為要殺幾百頭大象的數量實在是太誇張了,而古代人如果要度過夏天,除了一些我們都知道的避暑方法之外,其實他們也是可以使用冰來度過夏天的。


孤客生


這幾天秋老虎,午後的天氣還是比較燥熱的。所以穿短袖又覺得冷,穿長袖又覺得汗漬漬的。

所以推薦一款涼蓆給你,這款涼蓆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再冷的天氣躺下去不會覺得冷,再熱的天氣躺下去不會淌汗。



其實這款涼蓆並非什麼高科技發明,但造價絕對不菲,它的秘訣在於它的材質是象牙。當然現在的象牙禁止貿易了,所以這款涼蓆是清朝雍正年間的,當年只有五張,現在存世只剩一張。

其實象牙席子的確貴重,可是也不至於當時只能生產五張。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這個象牙席子比普通的象牙席貴重千倍。

它的做工技術現在已經徹底絕跡了。和普通的象牙麻將席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它是將象牙泡到藥水裡軟化,然後片出篾條來,然後像竹篾編織蓆子那樣編織起來的。


這種作死的玩法,簡直無法想象成本。象牙又硬又脆,通常只適合做雕刻把件。把它劈成篾條,還要編成席子。古人究竟怎麼做到的簡直無法想象。

其實清朝的皇帝在炎炎夏日,比起普通百姓,同樣得靠扇子、涼蓆,無非高檔一點而已。所多的無非多幾個專用冰窖,和可以去承德避暑山莊或者北戴河躲幾天而已。


所以北京故宮博物院裡留存的這個寶貝顯得尤為珍貴。但是正是由於它的過於奢侈,崇尚改革和節儉的雍正皇帝最終下令停止這種象牙席子的生產,所以它的傳統工藝也絕跡失傳了。

不過不用遺憾,因為現在科技發達,也用不著那麼奢侈原料和工藝製作而成的象牙席子了。




炒米視角


雍正下旨“不許再製”的席子當世僅存三件,其中一件正存放在故宮當中。

清雍正十二年,廣東督撫進貢給雍正一張席子,雍正瞧著這潔白柔軟、光滑舒適的涼蓆,感覺很不可思議,便問了一下身旁的人這是用什麼做的。

一旁的太監回答道:“陛下,這是象牙製成的。”

什麼?象牙做的!雍正一聽這就不樂意了:庚午, 諭大臣學士等,朕於一切器具,但取樸素適用,不尚華麗工巧,……著傳諭廣東督撫,若廣東工匠為此,則禁其勿得再製。若從海洋而來,從此屏棄勿買,則再造之風自然止息矣。

雍正的意思很清楚,這床涼蓆太奢侈了,我不喜歡,以後不要再這樣浪費,給我送象牙席了!

而他之所以拒絕這樣的禮物,是因為素來勤儉的雍正,肩上壓力太大了。

別看他登基之前,有個“康熙朝的盛世”,但實則康熙晚年的時候,縱容貪汙,帝國早已是外強中乾。

雍正一上位後,立馬展開對貪汙官員的清理,並且對百官強調要節儉。

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講,雍正不能收象牙席,他收了,就是自己破壞規矩,以後大臣們便可能違背條例。

【象牙席】

古人納涼的方式很多,咱們舉幾個例子:

1、自雨亭

在夏天的時候,古人用水車將水抽上屋頂,然後讓其順流直下,形成人造瀑布,達到降溫的效果。

2、涼蓆

3、冰鑑

冰鑑是古代的冰箱+空調,冬天的時候古人將冰埋在地窖,夏天就取出來放入冰鑑,給房間、水果降溫。

如果喜歡吃刨冰,當時就已經有這個服務了!

4、摺扇

5、植樹

植樹遮陰,這是古代園林起到的重要功能,除此之外,還有弄爬山虎或者葡萄藤之類,讓植物遮陰,達到納涼目的的方法。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腦洞趣味歷史


提問的古人如何度過酷暑,那就辦法多了,對於古代的貴族來說,那過暑的辦法就多了,特別是對於皇帝來說,過暑的絕招更多。比如到了暑天去涼爽的地方暫住,最有名的應該是承德的避暑山莊了。不過這件事也告訴我們,就算是皇帝也沒什麼好用的避暑辦法,甚至熱得要離開美麗又安全的紫禁城!另外,古代那些特別有錢的人,家裡還會儲藏一些冰塊,或者直接從市場上購買些冰塊。古人如何存放冬天的冰塊,這個沒有什麼記錄,但是在周朝的時候,已經有了使用冰鑑的記載。冰鑑就是一種放冰塊的容器,上面有蓋,但是開了幾個孔,放進冰塊去可以散發涼氣消暑,也可以把美食放進去保鮮。



窮人家避暑的方式也很多,比如晚上睡在外面,當然外面睡的都是一些大老爺們,婦女們肯定要在家裡睡了。一般住小院子的人家,會在夏天裡在院子裡搭個灶臺做飯,這樣家裡就少了許多做飯帶來的溫度。而且中午睡覺的時候,都會把窗簾拉上,這樣也會稍微涼快一點。 再有就是喝水、沖涼,北方的農村人夏天會經常在家裡準備一大瓶涼白開,飯後喝幾口,立馬能減少許多燥熱,睡醒了再喝點,舒服無比。 再就是有的地方西瓜熟得比較早,酷暑的時候,從地窖裡面拿一個隔夜的西瓜出來,甜美涼爽,實在是過暑神器。 當然,扇子這種東西就更不用說了,古今南北都在用。


《清實錄·雍正實錄》:“庚午諭大學士等,朕於一些器具,但取樸素適用,不尚華麗工巧,屢諭旨甚明。從前廣東曾進象牙席,朕甚不取,以為不過偶然進獻,未降諭旨戒。 今則獻者日多,大非朕意。夫以象牙編織為器,或如團扇之矣,其體尚小,今製為坐席,別取材甚多,倍費人工,升奢靡之端矣。著傳諭廣東督撫,若廣東工匠為此,則禁其毋得再製。若從海洋而來,從此摒棄勿買,則製造之風自然止息矣。禁廣東象牙席民間購用。”
說說雍正的席子,這席子因為太過珍貴,才讓雍正下旨不許再製。 雍正是個皇帝,他的這個涼蓆是主政廣東的大臣獻上來,是象牙製成的,雍正得到這個涼蓆的時候也很高興,忍不住問這個大臣製造過程,這麼個涼蓆需要多少象牙? 大臣跟雍正說了製作過程,因為象牙質地堅硬,必須要用藥水浸泡軟化,這個自然需要時間,然後劈成厚薄寬窄相同的薄片,再將薄片磨製到呈現出潔白的光澤,隨後弄成2豪米寬的篾絲,最後編織成席,這裡面所耗費的人力自然不用說,不過讓雍正下旨不許再製的則是物力。 雍正問製造這麼一張涼蓆需要多少象牙?大臣回答到需要數百隻大象才能完成,這讓一向節儉的雍正很震驚,就這麼一張小小的涼蓆要犧牲這麼多大象,這也太奢華了,於是雍正下旨:“著傳諭廣東督撫,若廣東工匠為此,則禁其勿得再製,禁廣東象牙席,禁民間購用。” 就這樣象牙席在清宮開始“銷聲匿跡”,傳統的象牙劈絲技術失傳,象牙席傳世數量極少,現在收藏在故宮的象牙席可以說是“價值連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