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兒子匯給父母一萬元但不回家過年,而回家與父母一起過年只給一千元,父母喜歡那一個?

藍天白雲crc


缺什麼喜歡什麼,缺錢喜歡錢,缺愛喜歡愛。倘缺衣少食,寄錢為佳,若衣食無憂,孤獨寂寞、無人相伴,則回家相聚為歡。


用戶黃龍518


我記得我媽跟我說過。

近期單位情況不妙,四個月沒發工資了,社保也斷了半年。結果小女嘴欠,就拿回去給我媽說了。

結果就把我媽惹急了。

過了幾天給我打電話,也沒問什麼,就是告訴我,她和我爸商量過了,以後每月給我拿三千……

當時我有些暈菜,啥情況啊這是?後來一聊,才知道是女兒嘴欠,惹老人家著急了。

我記得我媽說了,家裡的錢遲早都是你們的,早給,晚給,分開給或是最後一起給,終究你們的。現在你生活困難,所以……

結果我趕緊喊我媽打住,雖說四個月斷餉,但還不至於斷糧,所以現在就啃老顯得有些早,呵呵。孩兒她媽不還有工資麼?

……

其實說這事出來,不是表達我媽多疼我。只是想告訴題主,這人老了,錢財也看得淡了,有時候老人家只是想多看幾眼自己的親人而已。

現在候鳥類型的家庭很多,過完年,又有很多人背井離鄉出外討生活,家裡的老人其實也就盼著逢年過節看看自己的娃罷了。

錢雖然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東西。我是經歷了512地震之後才悟出的這個道理。老人家嘛,看一眼少一眼,別等到某一天,從家鄉傳來噩耗,這才跌跌撞撞跑回去瞻仰遺體。

別隻用錢的眼光來處理一切問題。絕大部分的老人其實都節約,給再多錢其實他們也不用,都留著呢。

所以以後不要再提這種問題,一萬塊算不得什麼,能回去看看才是正道。

別最後落個只剩錢的結局


善良之子86


只要兒子回家來,不給錢我都能接受,因為老了吃不了多少,穿不了多少,對於我們來說,已不重要,花的夠就行,一年沒有見到兒子,孫子,兒媳,甚是想念,雖說天天在’視屏上見到兒子,孫子,但是摸不著,沒有親切感,回到家,我會親手做飯菜吃,問問他們還缺什麼,生活過得怎從樣。雖然我對兒媳象女兒一樣,但總有陌生感,不管你對她多體貼,多好,給多少錢,總收不來她的心,每次和兒子,孫子視屏,她從不和我們見面,她回家大冬天的我天天早早出門為她賣她愛吃早點,給她做她愛吃的飯萊,只耍她走了,就沒打過一會電話,不管家中有啥事從不過問,我的心已變的冰冷,但是我還是安慰自已對她好,她畢僅是兒子的婦媳,孫子的媽媽,看到那些兒媳婦們在網上發的對婆婆如何如何不恭的言語,我想兒媳可能怕我老了懶上她吧,在我能動時侯,只有我幫她,不會讓她給我做點什麼,等動不了了,我也決定不了自己的事,一切順其自然,但是我還是希望兒子帶媳-婦回家過年


張風琰


朋友你好,書生為你解答。

看了好多朋友的回答,我覺得有些勉強了。

因為我的父親恰恰就喜歡前者。


前幾年我在外地跟著我舅舅做生意,平時又忙又累,啥都得靠自己。每次我父親打來電話,除了幾句簡單的掛念,問得最多的問題就是掙了多少錢。

有時候我被問煩了,只好含糊其辭地應付著,然後急匆匆掛斷電話。當放下電話的一瞬間,我的心裡異常難受,孤獨、失落、無助全部湧上心頭,難道我註定就是你眼裡賺錢的機器?

都說“知子莫若父”,其實“知父莫若子”這句話同樣適用。

不是說父親不愛我,相反,他是那個連我咳嗽一聲都要緊張半天的那個人。只是他對愛的表達方式,往往很難讓人理解。甚至從他的言語中讓人感覺到,金錢好像大於親情……


後來,我也漸漸想明白了:這只是他們那一代人固有的小農思想,不能全怪他們。在他們的潛意識裡,有錢就是一個人成功的標誌,有錢才能在鄉里鄉親面前抬得起頭來。

於是,我開始嘗試著順從他的思想。每逢過年,別的商場早已人去樓空,我一個人獨自守著我的小攤子,只為了能給父親多寄點錢回去讓他老人家高興。

可是,當我知道了這麼一件事情,我的內心徹底矛盾了。父親把我寄給他的錢一分未動地存在銀行裡面,說是以後全給我留著以備急用。一時之間,我真的說不清楚我該用何種心態去面對他。

在金錢和親情之間,父親總也找不到那塊天平上對稱的砝碼。父親愛錢,同樣也愛我。如果到了生死關頭,我完全相信父親會果斷拿出所有金錢去救他的兒子,但是換作平時,他還是覺得金錢要比陪伴更重要一點。


但願我的這種情況只是個例。可事實上,諸如此類的父母,尤其是在農村,真的很常見。


情感書生談感情


我認為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想法。比如我們做為父母來說我們的孩子即使不給一分錢,只要能回家過年,陪在我們身邊我們就很開心很幸福。想盡一切辦法給孩子做最好吃的。把我們平時捨不得吃的捨不得用的都給孩子。但做為我公公婆婆那樣的父母就不這麼認為。我老公兄弟三人,我們是老大。我們在小縣城工作工資低,我們還有一個兒子已經成年,需要買房成家,經濟負擔比較重。但每年我們都會回去陪他們過年過節。每個年節都會準備2千元左右的禮物。而且都是我在煮一大家子的飯。公婆住的離我們較近,家裡來人我燒了菜也會經常到我們家吃飯。每次到我們家吃飯我手都不讓他們伸一下,就等著吃飯,吃完飯嘴一抹就走。但從不說我們一句好,就說他小兒子好。因為他小兒子在上海上班,工資稅後拿到4萬元每月,每一年回來幾次加起來可以給他們一萬元左右。公婆見到我們一家三口拿臉色不陰不陽的,要是見到他小兒子一家三口回來了那臉都笑開了花。到哪都對人講她小兒子好一年能給她一萬塊錢。你說攤上這樣的只認錢的父母你怎麼辦?


Dm161805981


這得看父母什麼人吧…

我發小他老婆,孃家人要錢不要人,逢年過節就伸手要錢,完全把女婿當提錢工具,她媳婦都不想回孃家,孃家人也不想見她。

我父母…別說我給他們錢,我要是能回去,他們給我多少錢都能答應。

我的話…只要我的孩子在哪過的開心,就隨他吧,我無法改變身邊親戚的惡習,不想讓孩子回來過年還總被問為啥不結婚之類的讓孩子為難的問題。

孩子在哪過的舒心比較重要,大不了年後再聚就是,不想讓孩子回家過年還受刁難。



夕陽武士的救贖


一般會喜歡陪自己過年的兒子吧,如果兒子能回家陪自己過年,即使一分錢不拿,我想做父母的也會很高興吧。

根據我國的國情,已經很少有家庭缺吃少喝了,隨著物質的極大豐富,大多數父母更渴望有精神的滿足。像我們家,老爹老媽本身就有退休工資,每次回家都要問我們需要不需要錢,當然我們做兒女的即使需要,也都說不需要。所以如果過年的時候,即使我們給他們10萬塊錢,他們也不稀罕,他們更多的是希望做子女的能陪伴他們。

還記得有一個小品,大概內容,是除夕之夜,家中的父母高高興興的做了一大桌子兒女喜愛的飯菜,然後等帶著兒女回家團圓。可是兒女相繼打電話回來,說是因為有其他的應酬回不了家,小品的結尾是原先高高興興的父母一點兒一點兒的臉上佈滿了無奈與失落。

人到了老年,經歷了各種事情,更加的渴盼親情,物質的需要已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之內,他們渴盼的是兒女繞膝,他們追求的是天倫之樂。所以一萬塊錢的給予,不如一千塊錢的陪伴。


萍風竹雨123


答題:簡文作答,兒子給父母一萬元不回家過年,回家過年的只有一千元?問你選擇誰?這似乎有點鑽牛角尖的問題,但這一點並非難倒本作者。父母在得不到生活保障的情況之下是不是能離得開金錢?而在沒有錢和物資的幫助之下就算兒子回到家中,父母與兒子陪伴在一起,是不是要吃要喝?在沒有了金錢和物質的條件狀況之下難道父母與兒子可以待斃嗎?兒子不去外面辛勤的勞動,這錢從何出?從這一點上看對待這種性質不可能不跟金錢有關,生病了,問,醫生,你可以不收費救治於病人?沒飯吃,問,店家是否可以不給錢?

再講一千元陪父岳母過年的道理,人們都知道,“有錢沒錢回家過年”一說,問,假如父母沒錢,自我也沒錢與父母一起過年,你是怎樣的感受?作為父母又是怎樣的感受?愛與感情或許不可能跟金錢並不在的關係,問題是沒有了錢和沒有了吃穿,這愛和情當有怎樣的表現?同樣用主題的角度,你選誰?這難道不是鑽牛角尖和自相矛盾又是什麼呢?假如我們把兩種問題作以不同的角度所分解,或許又是另一種結論。假如父母在不缺金錢和物質的條件下作為兒子不回家與父母一起過年,那就不是錢的事,或許把這性質對比成不是金錢與感情的“買賣”。在這種情況之下只缺少的是愛,或情。將心比心,這種性質是不足以金錢與物值的抗橫?當然,從事於邊關守護與保護國家的安全武警,人民軍隊,醫療、科研或有利於從事為祖國特殊的工種性質除外,在沒有重要的情況和沒必要付出的條件之下,任何人都不可以選擇以錢的方式對待自己的親人與父母。

而再講一萬元與一千對比形成的兒子或回家過年之一千元與父母回家過年的性質,假如兒子所有一年工作之中或因別的原因,倒至於姿經的缺伐的自我條件下,而父母所存在的是在多的積餘條件之下,帶著一千元錢回家與父母一起過年,有之於父母和兒子之間的感情和愛而綁定在情感與禮儀之中是足以可行的計劃。這一點,誰說不能認?謝謝大家閱讀!


深有心歡陽照來


答:兩位兒子比“啃老族”強多了!

1、凡事都該分析原因,只有換位思考才會母慈子孝。

2、首先,孩子可能有正當理由,有的事可以告知父母,有的卻不能,因為報喜不報憂是大多數家庭的共識。

3、作為父母,健康身體,享受清閒,也是調節身心的機會。

4、何必非的要孩子回來,當今時代通信網絡那麼發達,即使天涯海角也彷彿就在身邊。

5、世界上所有的友誼是為了相聚,唯獨父母與孩子一次次分離✈️❤️








綏格格


我回婆婆家過年就給2000紅包,不回婆婆家過年,就匯款4000。平時老人生病,保健品,藥都是我們的。

我公婆比較偏向錢,每年都要轉彎抹角的跟我老公要錢,不管是不是在我老公需要管的範圍內,只要是老人想要管的事情需要錢,他都打電話轉彎抹角的讓我老公出錢。

一到過年時候,回婆婆家過年,我婆婆就會告訴我老公,這個誰送的,要回禮,那個誰送的,要回禮,我問我老公,如果我們不回來過年呢,我老公說那他們就不回禮,必定會等著我老公回去過年時候花錢買東西回禮。

反觀我孃家,我們回去過年,一分錢不帶都沒事,吃的穿的,用的,都是我媽媽買,去哪兒都是我媽花錢,臨走還塞滿一整個後備箱東西。

好像有點跑題了,我想說的意思是,分人而異,父母也是普通人,自然需求也不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