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崇禎死後是誰把他葬到陵墓的?

火箭隊大姚


我國自古講究“入土為安”,各朝代的帝王更是尊崇厚葬的禮制,他們一般在登基的第二年就開始為自己修建陵墓。所以大多數帝王的陵墓不僅外觀宏偉壯闊,就連室內的擺設都令人歎為觀止。可歷史上有一位皇帝去世後卻被隨意安葬在妃子的陵墓裡,他就是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

眾所周知崇禎當年兵敗李自成後,萬念俱灰,跑到一棵歪脖子樹下上吊自縊。那麼又是誰把他葬到陵墓的呢?

答案:李自成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闖王李自成率軍攻克北京,崇禎派大太監曹化淳上前迎敵,沒想到曹化淳非但沒有作戰反而將城門打開。一時之間紫禁城大亂,文武百官倉皇而逃,宮女太監或驚慌失措或投河自盡。崇禎自知大勢已去,他先命皇后自縊,接著親自殺了公主和妃子,然後將太子與其他兩名皇子安排出宮。最後他在王承恩的陪同下換裝成太監逃到成國公朱純臣府邸。然而世態炎涼,朱純臣怕惹禍上身便無情地將他們趕走。無處可藏的崇禎心灰意冷,選擇了自縊。

李自成一進紫禁城就詢問崇禎的下落,但太監、宮女皆茫然不知。搜遍宮中,也無所得。於是,李自成檄令:獻出明帝者賞萬金,封伯侯,匿者夷滅九族。此令一下沒過幾日,就有人在景山的一棵歪脖子樹下找到了崇禎,但已是一具屍體。李自成懸掛著的心終於可以放下來了,他命人將崇禎、周皇后等人的屍體抬到東華門外茶棚下公示。沒想到“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餘皆睥睨過之。”

然而兩天後東華門外突然哭聲大震,李自成聽到後便詢問:“為何有此哭聲?”原來是襄城伯李國禎跪在崇禎屍前痛哭,李自成得知後對他很是欣賞,並想重用他。但李國禎提出了安葬先帝的要求。李自成思量片刻,覺得這既能拉攏人心,又可向天下表明新朝的寬容大度,便答應“葬以帝禮,祭以王禮。”同年三月二十六日,宮中內侍為崇禎穿上冠服,給周皇后穿上霞披,梳髮後一同入殯。待到四月初三,他們的梓宮才被抬出城外,於第二日終於下葬。整個葬禮拖沓又簡陋,據說總共花費350千文(233.6兩),而且這還是昌平州吏趙一桂募捐而來的。

另外崇禎生前並沒有給自己建陵,李自成一時半會也不知道如何讓安排。好在崇禎於崇禎十五年(1642)七月特地命人為他的愛妃田貴妃在十三陵區內、長陵西南方的鹿山下修了一座比較講究的陵墓,崇禎與周皇后才有了安葬之所。後來清軍入關,順治帝命工部重修崇禎陵,還命大學士金元俊為崇禎撰寫碑文。此後該陵墓恢復香火、按時祭陵。

崇禎帝的一生極具悲劇色彩與諷刺意味。自他登基以來,每日勤勤懇懇,但終究徒勞無功。而李自成也好不到哪兒去,雖然安葬了崇禎,卻沒能達到其目的,當了42天的皇帝,清軍一來就被逼走。可以說他的失敗均源於自大。


鄧海春


史書上記載,李自成攻破長安後,崇禎帝無路可逃,選擇了在煤山自縊而亡。李自成發現崇禎自縊身亡後,命人用兩扇門板將帝后屍體停在東華門側,書中記載以紅漆棺殯帝,黝漆棺殯周後。在《國榷》、《流寇志》和《罪惟錄》中均有記載是李自成安葬的。

順治元年即1644年5月,據《清世祖實錄》中記載,清廷入關後,下令重新改葬崇禎帝的墓地,並營建思陵建築。1644年11月,開始動工,於1645年9月, 思陵改葬等工作終於完成。




到乾隆年間,思陵修繕過兩次,建築規制上也發生了變化,順治、康熙年間,很多知識分子,不稱思陵為思陵而稱之為“攢宮”。 宋南渡後,很多人稱古時帝、後塋冢為“攢宮”。


小生聊歷史


崇禎帝,本名朱由檢,是大明第16位皇帝,也是大明最後一任皇帝,生前曾除掉作惡多端的魏忠賢。

說到崇禎帝的死,還要讓我們將時間的指針回撥到1644年!

1644年,闖王李自成帶領義軍攻入北京城,太監張殷勸崇禎帝投降,崇禎帝二話沒說,拿劍刺死了這個軟骨太監,然後,下令賜自己的周皇后和嫂子懿安張皇后上吊自盡,接著,他又聲具淚下的指著自己的女兒說“你為什麼要生在帝王之家啊”,說著,左手擺出衣袖遮住自己的臉面,右手拔劍殺掉了自己的女兒,然後,殺掉嬪妃數人。

之後,崇禎帝召集百官,緊急集合,似乎要做最後的安排,可惜,百官無一人前來,只聽崇禎帝感嘆一聲:“諸臣誤朕,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

說罷,崇禎帝登上煤山,也就是今天北京的景山,在一棵歪脖樹上自縊身亡,死時左腳赤裸,右腳著一隻紅鞋,身邊只有提督太監王承恩一人,這王承恩很是忠誠,見崇禎自盡,自己也吊死在了歪脖樹旁邊的海棠樹下。

一代帝王崇禎帝,就這麼死了,身邊唯一的太監也死了,而且,崇禎死前,沒有為自己修建陵墓,那麼,他死後,埋在哪裡呢?又是誰安葬了他呢?且聽@讀史三悟 娓娓道來。

1. 李自成遵守禮儀,下令厚葬崇禎帝

李自成攻克京城後,四下尋找崇禎,大有“活要見人,死要見屍”之意,義軍將皇宮翻了個底朝天,也沒有發現崇禎的身影,最後,義軍在煤山發現了崇禎帝的屍體,此時,崇禎和太監王承恩已吊死了三天。

李自成聞訊趕來,看到崇禎帝披頭散髮,在歪脖樹上吊著,趕快命人將崇禎帝和太監王承恩的屍體放了下來,此時,李自成發現崇禎帝藍色袍服上寫著一行字,讓義軍不要傷害無辜百姓。

“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崇禎帝“藍色袍服”上面的話

大概是李自成看到崇禎帝藍色袍服上的那句“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後,被崇禎帝憂國憂民的一腔熱情所感動,於是,命人將崇禎、周皇后、太監王承恩的屍體裝入柳木棺內,併為崇禎帝的梓宮刷上紅漆,為周後的梓宮刷上黑漆,而且還為崇禎換上翼善冠、袞玉及滲金靴,然後,李自成又下令,將崇禎和周皇后的屍體送往昌平州,並安排昌平州的官吏按照帝后的規格安葬崇禎和周皇后。

由此可見,李自成雖然起義反明,但是,他內心之中,還是遵循禮法的,他下令厚葬崇禎的做法,值得稱讚。

2. 昌平州府無錢安葬崇禎,趙一桂募捐安葬

順天府昌平州署吏目趙一桂為開壙捐葬崇禎先帝及周皇后,共歸田妃寢陵事,恭照明陵坐當昌平州天壽山。
----清康熙年間譚吉璁《肅松錄》

雖然李自成下令讓昌平州安葬崇禎帝,但是,明朝後期,內憂外患,民不聊生,戰亂四起,昌平州府銀庫空虛,沒有經費安葬崇禎帝和周皇后,只得將崇禎和周皇后的屍體暫放在東門外的關帝廟內。

這該怎麼辦呢?總不能違反闖王的命令吧,何況,死者為先帝崇禎和周皇后,於情於理,昌平州的官吏都要厚葬兩人。

這時,省祭官署昌平州吏目趙一桂想出了一個辦法----募捐!趙一桂聯絡了當地的士紳,給他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成功說服了包括自己在內的10位士紳捐款出資,厚葬崇禎。加上自己的一份錢,趙一桂共籌資金三百四十千,雖然不多,但是,也算是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崇禎帝生前沒有為自己修建陵墓,指望這三百四十千修墳造塋也無濟於事,但是,崇禎畢竟是一國之君,總不能草草下葬吧。這個問題又該怎麼辦呢?

無巧不成書。崇禎生前十分寵愛田貴妃,在昌平州的鹿馬山為田貴妃修建了陵墓,田貴妃死後就葬在了這裡,於是,昌平州的治喪委員會就決定將崇禎和周皇后安葬在田貴妃的陵墓裡,這也算是讓田貴妃與崇禎合葬吧。

治喪方案決定後,趙一桂便帶上這三百四十千資金,撥夫造壙,實施安葬事宜。

四月初四,趙一桂帶人掘開田貴妃的陵墓後,將田貴妃的屍體右移,周皇后的屍體安置在左邊,用田貴妃的棺槨改為崇禎使用,居中安置,三棺之前各設香案和祭品,點上萬年燈,關上石門,但是當時沒有封土。

四月初六,趙一桂又帶領昌平州百姓和捐款的士紳前來祭奠,一時之間,哀聲四起,在場人員無不痛哭流涕,然後,又安排當地民工,自備掀掘筐擔,平墳封土,之後,趙一桂和生員孫繁祉又捐款5兩,買磚修築墳牆。

在這裡,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為崇禎捐款造墳的10名捐款人,除趙一桂之外,他們分別是:孫繁祉,劉汝樸、白紳、徐魁、李某、鄧科、趙永健、劉應元、楊道、王政行。

不得不說,這些人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是他們為崇禎找到了最終的歸處,著實是一種善舉。

3. 清朝入關,重修崇禎墓

清朝入關後,為了籠絡明朝遺老,緩解各種矛盾,順治帝特意從朝廷中撥出銀兩,按照皇陵的規制,為崇禎修葺陵墓,還下令讓降臣金之俊為崇禎撰寫碑文,同時,為了感念太監王承恩的忠心,讓李霨給當時陪著崇禎一起死的太監王承恩撰寫碑文。同時,將崇禎的陵墓改為“思陵”,這也是明十三陵之一。

到了乾隆年間,乾隆又拔出資金,為崇禎修葺陵墓,改建了明樓和祾恩殿,建起了寶城圍牆。但是,思陵的規模還是要比其他帝陵狹小很多。

崇禎生前勤勤勉勉,生活樸素,雖然躊躇滿志,重整國綱,但是,積弊難反,終歸還是做了亡國之君,在他死後,老對手李自成下令為他厚葬,趙一桂募捐實施,清廷加以修葺,這也算得上是對他的一絲安慰吧。

各位讀者朋友,您認為崇禎之死,悲壯麼?歡迎在評論區和@讀史三悟 一起交流!


讀史三悟


這個分三次,李自成和清朝廷都有份。

李自成找到崇禎帝的屍體以後,先是用門板停在東華門內側,給搭了靈棚。第二天重新改殯,以紅漆棺殯帝,黝漆棺殯周後。崇禎帝頭戴翼善冠,身著袞玉滲金袍,周後亦依制加袍帶。

也就是說,為崇禎帝入殯的是李自成。

停靈期間,只有襄城伯李國楨“泥首去幘,踉蹌奔赴,跪梓宮前大哭”。農民軍將他抓住見李自成。他“以頭觸階,血流被面”。李自成勸李國楨投降。李國楨說:讓我投降必須答應三件事:一是明代帝王陵寢不能發掘破壞;二是用天子禮葬崇禎皇帝;三是不能加害太子及二王。李自成一一答應。

李自成決定打開田貴妃墓,把崇禎帝和周皇后葬入。但是昌平州“鈔庫如洗”,而葬期又十分緊迫,時任署昌平州吏目的趙一桂組織募捐,有十人捐錢共350千文(約合銀233.6兩)。就用這筆錢,在崇禎十七年四月初六日,把崇禎帝后梓宮葬入陵內。趙一桂、孫繁祉又捐銀五兩,買磚在冢周修築了五尺高的圍牆。

所以說,崇禎帝入葬是昌平地方官趙一桂和地方鄉紳出錢,按照李自成的指令做的。

等到滿清入關,也就是入葬一個月以後,清廷就下令營造崇禎帝陵寢,並且命名為思陵,但工程遲遲不能開工。原明朝司禮監曹化淳一再上書催促,工程終於於當年11月開工,第二年,也就是順治二年9月完工。耗銀大約三四千兩,其中1500兩是順治皇帝所賜,其餘為內外官員捐獻。平西王吳三桂還曾捐出1000兩。

也就是說,現有思陵的地面建築是清廷建的,陵墓的封土和寶城也是這個工程的一部分。這不叫“重葬”,只能算“重封”。

到乾隆朝,清廷還對思陵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修繕和改建。



名利不如閒86380201


崇禎皇帝的安葬過程,是分兩步走的,直接逼死他的李自成和幾乎滅了他宗族的滿清皇帝都出過力。

明末,君臣關係很奇葩——皇帝不信任臣子,臣子也沒有擔當。這些權貴們心裡的小九九是:“江山國家是你的,金山銀山是我的,憑什麼讓我出錢保衛你們老朱家的王朝?”

於是皇帝找他們要錢,他們也哭窮,彼此在玩一個心照不宣的遊戲。最終,沒等到“勤王”的救兵,走投無路的崇禎皇帝就悽慘的吊死在了煤山的一顆歪脖子老樹上,隨他去的,只有一個貼身太監王承恩。

上圖應該比某些電視劇更真實的還原了崇禎自縊的情形。據給他收屍的人描述,崇禎穿的藍色袍服,沒有戴帽子,以發覆面,一隻腳穿著紅鞋,另一隻腳上只有白色錦襪。講真,明朝皇帝並不是像電視上演的那樣天天一身明晃晃的“土豪金”,大部分時候,是穿素色衣衫的,何況喜好樸素生活,讓皇后親手給自己補襪子的崇禎皇帝。

崇禎更悲慘的地方在於,死的時候沒人顧得上給他收屍。

當時,李自成已經進入了北京內城,除了少數選擇“自殺”殉國的大明“死忠”外,更多的朝廷官員帶著細軟四處逃散,剩下的,則乖乖的跪在城門口迎接大順軍團。

李自成的手下沿著皇宮,一個屋子一個屋子的搜查,找遍了院落裡的犄角旮旯,救起了失血昏厥的長平公主和袁貴妃,給周皇后收了屍,但唯獨找不到崇禎皇帝。

此情此景下,李自成非常著急。畢竟,萬一大明皇帝順利出了城,跟南邊來的“勤王”軍隊匯合,再反殺回來,對自己的威脅,那將是極大的。

於是,李自成下令,只要找到崇禎皇帝,無論死活,都賞賜黃金一萬兩。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果然,第二天,馬上就有熱心的北京群眾提供線索,崇禎皇帝的屍體正掛在一顆老樹上,隨著春天的沙塵暴晃悠悠的飄搖。腳下還倒著一位身著蟒服的中年太監。

(這老樹的位置還在,成了景山公園裡的重點保護對象,但樹早就不屬於“原版”的了,是1981年補栽的“假”歪脖子樹。)

為了表姿態,李自成決定將崇禎皇帝按老規矩下葬在天壽山,結果竟然發現,已經當了16年皇帝的崇禎,根本就沒顧得上給自己修陵墓。

此時,躲在周國丈家的明皇太子朱慈烺也被自己的姥爺主動交出。

自信滿滿的“闖王”並沒有難為指朱慈烺,反而痛快的答應了朱太子的幾項請求——“不可驚我祖宗陵寢”、“速以禮葬我父皇母后”及“不可殺戮我百姓”。

於是,李自成的手下匆忙中找來一具高質量的紅漆棺材,和一口品質不錯的黝漆棺材,把帝后兩口子塞進了已經去世兩年多的崇禎愛妃——田貴妃的陵墓裡。

這時,大明的降官們都有更“重要”的事情忙活,對於安葬崇禎兩口的事兒,互相推諉,最後,安葬崇禎帝后的任務,落到了昌平州基層官員趙一桂身上。趙一桂費了大勁,四處忽悠哀求,向北京周邊的商人和百姓募捐,得到了233兩銀子。

安葬的第一步,是要打通田貴妃陵墓的通道(帝后妃嬪下葬後,要用大石填塞墓道以免盜墓者進入陵寢),以便帝、後棺木進入。

趙一桂請了工人,不分晝夜,用了四天時間才打開了田妃的墓道。

這一步的花費最多,打開、封閉墓道需要200兩銀子的預算,剩下的三十多兩銀子則用來搭蓋薄棚,買紙,買豬、羊、素供,結算活動人員工資,提供勞役們的工作餐等等。

不過,這樣緊著花,錢還是不夠用。因為,崇禎與周皇后都是有棺無槨(棺材外面的套),這樣實在不符合帝王下葬的禮制。

趙一桂也是為難壞了,情急之下,他一狠心,乾脆將田妃的棺木從她的槨中拎了出來,把崇禎的棺材放了進去上。然後,重新佈局,崇禎放在中間,周皇后居左,田妃在右邊。太監王承恩陪葬,埋在了外圍。

於是,一夫一妻一妾,一家三口,加上老僕人,以這種尷尬的形式,在地下團圓了。

墓地封門後,參與工程的基層官吏和勞動人民們實在是看不下去,又現場集體捐資五兩銀子,給崇禎的陵寢外圍包了一圈五尺高的圍牆。

而此時,當年被崇禎皇帝寄予重任的大明權臣們,還在專注於“更重要的事兒”。

之後就是大順匆忙撤離,滿清入關,大明的臣子們跪完大順後,又帶頭跪在北京和南京城門,連續兩年,分兩批次迎接了大清軍隊,幾乎沒人再關注過悽慘落幕的崇禎夫婦。

這時候,某些外族人倒顯得更有骨氣。比如,一名朝鮮崔姓大使拒絕向清朝統治者進行朝賀,之後,在兵荒馬亂中來到崇禎皇帝的墓前,整整十天不吃不喝,活活的將自己餓死在了崇禎的墳頭,為崇禎和大明王朝殉葬。

再接著,清朝皇帝正式平定中原後,一面為了斷除後患,對明朝宗室男丁趕盡殺絕;一面為了籠絡漢族老百姓,尤其是漢族知識分子,開始高調的為崇禎皇帝修建陵寢。

清統治者對剛烈殉國的崇禎帝后兩人還是比較敬重的。把崇禎皇帝諡為“莊烈愍皇帝”,周皇后諡為“莊烈愍皇后”。將田貴妃幕改為思陵,並拿出預算,按帝王陵寢的規格,對思陵進行擴建。

然而,開始的時候,進展並不順利。

畢竟,給前朝殉國的帝后修陵墓,屬於“高風險”活動。誰要是賣力幹了,表現出對明朝的懷念和熱情,那不就等於在找死嗎?

於是,清朝的工部和負責內務的太監們相互推諉、扯皮,誰都不願意出頭,更不想擔責任。再加上資金缺口,於是,擴建陵墓的事兒,拖了好幾年。

此時,原明朝司禮監秉筆太曹化淳,冒著生命危險,向順治皇帝反應了這個問題。

正在成長中,非常崇尚漢族文化的順治帝,出於個人感情上的“共鳴”,對崇禎陵墓的重建工程還是比較上心的。於是,下令立即營建思陵,不得以各種藉口拖延,如果再遇到扯皮情形,必定重辦相關官員(“如再延諉,定行重治”)。

在大清國皇帝的壓力下,思陵終於開工了。

承擔修築思陵的官員們,每天都過的膽戰心驚。很明顯,他們面臨著兩難的境地——如果再拖延應付,不但會再次激怒順治皇帝,別人也難免在背後指責他們沒良心;而如果按照十三陵的標準修的太完美,又會被按上心懷前朝的帽子,容易被拉出來“秋後算賬”。

最終,明思陵被修的不倫不類。雖然跟傳統帝陵一樣,建了無馬道、宇牆、寶城牆、城臺及重簷歇山頂式的明樓,但崇禎皇帝墓前的五供(石頭祭器)卻與其他大明皇帝有很大差異。首先,五供體量比其他帝陵的五供要大;其次,論式樣,更接近於給太監用的祭器(下圖)。不過,在陵園的管理上,思陵和其他明朝帝陵的待遇是一樣的,有專門的管理人員和財政預算。思陵配有司香內使(守陵太監)二名、陵夫八名(可帶家屬),照役給予香火地畝(國家安置房產和田地)。每年春秋二季,分由太常寺差官至陵致祭。清廷每年還委派專員出差,定期赴十三陵巡視,進行檢查修葺。甚至在18世紀末的乾隆晚期,還進行了一次對思陵的大規模修繕和擴建工程,直到19世紀末,清朝都堅持著對明帝陵的祀享。

清滅亡後,思陵在戰火和盜墓賊的侵擾下,殘毀的十分嚴重,隨葬品被掏乾淨,帝后兩人和田貴妃的屍體也早就不知所蹤。尤其是內戰期間,國民黨軍隊為修炮樓,竟然大規模拆毀了陵園地面的亭臺建築。

最終,思陵被各路人馬折騰的空空如也,僅淒涼的留下了墳冢、樓殿遺址、石雕五供、碑石等實在拿不走,不能變現的大物件。

好在,咱們又下功夫依據史料記載,重新修葺了思陵,使其恢復了一些往日風采。目前,思陵屬於明十三陵的重要景點之一,每年的門票收入也相當可觀。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公元1644年,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城。

當晚崇禎皇帝急忙召來自己的嬪妃和子女們,他先是揮刀砍了大女兒長平公主一刀,接著又刺死了年僅六歲的小女兒昭仁公主,隨後他在砍死妃嬪數人後,命令周皇后自盡身亡。

在處理完這些事情後,崇禎手執三眼槍與數十名太監騎馬出東華門,打算從這裡突圍出去,結果被亂箭所阻,於是他們便跑到齊化門(朝陽門),結果成國公朱純臣閉門不納。不得已,他們只好轉向安定門,此地守軍已經星散,大門深鎖,太監以利斧亦無法劈開。

無奈之下,崇禎只好帶著太監們重返皇宮,此時城外已經是火光映天,崇禎帝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卻無一人前來,崇禎帝不由感嘆道:“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

最後,崇禎跑在景山歪脖樹上自縊身亡,死時光著左腳,右腳穿著一隻紅鞋,時年33歲,身邊僅有提督太監王承恩陪同。



據說,崇禎在吊死前特意在自己袍服上大書:“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十九日上午,李自成攻入皇宮,在清宮過程中,沒有找到崇禎帝,李自成便下令:“獻帝者,賞萬金,封伯爵;匿者,滅族。”

等到二十日中午時,崇禎帝的遺體終於被發現,於是李自成命人用兩扇門板將崇禎和周皇后的屍體一起停在東華門側,並在這裡搭蓋了臨時靈棚。

當時,很多人都特意跑來圍觀,還有圍觀者記下了這位大明皇帝慘烈的遺容:“屍身以發覆面,衣衫凌亂,黃袍已經卸下,身穿白綿綢夾衣,藍紗道袍,下身穿白綿綢褲,一隻腳鞋襪脫落,另一隻腳穿著綾襪和紅方復底鞋。這是最後一位漢人帝王,留給世人最後的印象。”

後來,在明朝官員李國楨的請求下,李自成才決定給崇禎安葬,但因為崇禎帝生前並沒有預建陵寢,所以李自成只好將崇禎和周皇后一同葬入田貴妃的墓中。



這位田貴妃,她是在崇禎元年被選入宮中,並被封為皇貴妃,後在崇禎十五年時,她就因病去死。

因為崇禎非常喜歡這位這位田貴妃,所以下令給她建造了規模巨大的陵墓,結果等到明朝滅亡時,這個陵墓還沒有修建完成,所以李自成就乾脆把崇禎和周皇后一起合葬到這一起。

不過,李自成卻不願意出安葬費用,明朝的大臣們就只好募捐,最後先後有十人捐錢共350千文(約合銀233.6兩)。

最後,就是靠著這兩百多兩銀子,完成了崇禎皇帝和周皇后的整個葬禮。祭畢,這些明朝大臣有找來附近的村民,各備鍁筐,舁土為崇禎帝堆起了墳冢。隨後趙一桂、孫繁祉又捐銀五兩,買磚在冢周修築了五尺高的圍牆。於是乎,崇禎和周皇后及這樣被埋葬完畢。

後來,等到滿清人主中原後,為收買人心,籠絡漢族地主階級為清廷效力,於是滿清統治這在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下令將這座葬有崇禎帝后的妃子墳命名為“思陵”,並改葬崇禎帝后,營建了地上園寢建築。

等到順治二年(1645年)九月,思陵改葬才終於完成,共計花費為3000兩白銀。


我是趙帥鍋


明朝亡國之君崇禎帝朱由檢的一生是很矛盾的,他登基之後“旰食宵衣,恭儉辛勤”但又“性愎而自用,怙前一往”。在大廈將傾之際試圖托住大明的根基,但結果卻是“可憐三百年天下,斷送憂勤惕勵中。”大明之亡,始於萬曆,終於崇禎,雖不是一人之所為,但崇禎的確是負有一定責任的。

當然大明亡國已經有近四百年的歷史,也沒有必要抓住這個不放,所以不妨看看崇禎帝自殺之後發生了什麼。1644年的三月註定是被歷史記住的一個月份,在這個月裡,大明亡國,崇禎帝自殺。眼看著李自成即將攻進北京城,崇禎帝做了一番安排,將兒子們安全送出,又逼著后妃們自殺,然後自己揮刀砍向女兒、妃子們。

再之後,崇禎帝帶著部分宦官試圖衝出北京城但無果,只能返回前殿,想要召集官員,但卻一個人也沒有等到,絕望的崇禎帝帶著身邊的王承恩到了萬歲山,然後在一棵歪脖子樹上吊死了,而王承恩也在附近另一棵樹上吊死。

崇禎帝在臨死之前,望望天上的太陽,再望望遠處此起彼伏的火光,終究是落了淚,用血留下了一封遺書:

“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雖有為自己辯解之嫌,但到底還是心裡裝著百姓的。驚聞崇禎帝死亡,“自大學士範景文而下死者數十人。”實際上遠不止這個數,崇禎之後自殺的人大概有千人之多,自殺的方式也有很多,赴井、投河、引藥、自焚、自縊等等,他們中很多都是全家自殺,這樣的悲壯在其他任何一個王朝都是不存在的。

只是可憐崇禎帝的遺體兩天後才被找到,李自成的軍隊在萬歲山上找到了崇禎,然後將崇禎帝與周皇后一起放在一個簡陋的屍棺中,然後抬到了東華門,搭建了一個臨時性質的靈棚,這基本就是相當於示眾了,堂堂天子死後會被如此對待,也是悲慘至極。

當然,即便是這樣,也沒有多少明朝的官員是看崇禎,敢哭拜的寥寥無幾,只敢拜拜的也不多,睥睨而過的倒是不少。這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崇禎帝自殺之後,已經有很多忠於大明的都自殺了,剩下那些沒有自殺的大明臣子很多已經投降了李自成,或者作壁上觀。

倒是襄城伯李國楨在李自成面前試圖自殺,在被勸說投降的時候,提出投降的條件:不能破壞明帝陵;以天子之禮為崇禎下葬:不能加害崇禎的後代。李自成雖然答應,但崇禎帝的下葬卻很是曲折,三月下旬昌平的官員開始準備崇禎下葬事宜,當然不可能修建一座帝王陵墓,而崇禎帝生前因為種種原因並沒有提前修建陵寢。

所以大順政權決定將崇禎帝和周皇后葬入田貴妃的陵寢,田貴妃死於1642年,死後葬入明帝陵群的妃園陵,其實就是陪葬陵。其規制和規模都不可能大了,而且地面上的部分都沒有修建,但即便如此,崇禎帝下葬所用到的錢還是募捐的,且募捐到的錢很少,也就是說崇禎帝下葬的相當寒酸。但到底還是下葬了,一帝一後一妃合葬,也算是亙古未有之事了。

清廷入關之後,為了籠絡人心,順治帝下令將田貴妃的這座陵墓命名為思陵,並決定以帝王禮改葬崇禎帝,但是這次改葬也是困難重重,畢竟只是前朝的帝陵,更多的是面子工程,順治帝五月份下令改葬,但實際到了冬天還沒有開始落實。

在原明朝宦官曹化淳的一次次催促下,順治帝終於做了最後的指示,十一月開始動工,至於所需要的銀子,其中一部分也是採取募捐的形式,最終在銀兩很有限的情況下,簡單完成了崇禎帝的改葬,這個時候,已經是1645年的秋天。之後,思陵還有數次修繕,但其規模早就已經決定了,這是一座很寒磣的帝王陵,在明十三陵中很特別又很不起眼。

大明都亡了,不管是大順政權還是大清政權,都不可能認真對待崇禎帝的陵墓,只是面子上要過得去而已。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一位來自於朝鮮的義士、大明的陪臣崔孝一。關於他在明朝的事蹟,這裡就不多說了,單隻說一說崇禎帝死後的事情。

根據《江漢集》的記載,清廷入關之後,要求剃髮易服,而崔孝一輾轉來到京城,並沒有去向清廷朝賀,也不肯剃髮,而是到了崇禎帝陵前,之後再也不肯離開,絕食十天之後死在了思陵前,後來吳三桂為其收屍下葬。沒想到崔孝一能和範景文等人一樣,在崇禎帝死後選擇自殺,這和那些投降清廷的人,倒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尚宮女史


分享一個小故事吧,雖然我不知道真假。

以前去北京十三陵參觀,在景區遇到了一個賣飲料的大哥,這哥們說自己是悼陵監村的。悼陵監村是清朝給按照明朝的規矩,給崇禎設置的守墓村子,所以他跟我講了一個小故事。

清軍入關後給收斂崇禎遺體,發現崇禎的頭不見了,而且在北京周邊也找不到,就只好打了個金腦袋給崇禎按上,然後崇禎發喪,並按照明朝的規矩給崇禎弄了個思陵村守墓。

有一天,村民發現崇禎墓被盜,棺木被打開,金腦袋不翼而飛。村民們很害怕,不敢去報告官府,所以把盜洞堵上,又用榆木給崇禎做了個腦袋按了回去。之後村民就把村名改了,也就是悼陵監村,也就是取盜陵監的諧音。

當然這就是個民間傳說,真假不知,除非是把崇禎的陵墓打開,看看崇禎有沒有腦袋就可以了。不過,誰又在乎呢。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崇禎?大明老朱家最後一任皇帝。咋說呢大明終其一生都遵守了自己的承諾:“君王社稷死,天子守國門”。簡單的說,這都城擱那,皇帝就蹲那,沒有啥逃跑不逃跑的說法,您要是把這都城攻破,這也就意味著皇帝就要死了。

而且這老朱家的大明朝是唯一不整啥和親不和親的事,你瞅著老朱家的大明不順眼,來呀!咱陪你練練沒問題。個頭大哇咋的咧,讓老朱家拿自家閨女當擋箭牌?這事還真沒幹過,也不惜得幹,那叫丟人!有本事你把老朱家按地上往死了杵,言語一聲就不是老朱家的人。

而且這主從來不整啥割地不割地的事。有那個不要臉的你要是瞅著那一塊入了你的法眼,沒問題啊,擼起袖子咱幹一局,打趴下沒關係,老朱家的人還得想辦法咋弄回來,祖宗的產業咋說丟就丟,沒聽過。

這和滿清的皇帝可區別大發了。逃跑割地賠款,他一樣都沒落下可佔了全乎。敵人還沒有瞅見影子呢,就先一步把自己個的都城撂下來就跑,咸豐就是頭一個,這後來幾乎就成了慣例。後來那割地賠款的事不用俺聊,大傢伙比俺都清楚。

這事不能聊,一聊就摟不住火,分分鐘鐘的就跑偏了,離咱這題就十萬八千里了。

好咱接著題主的問題聊。

咋說呢?崇禎帝不是亡國之君,但卻有著一大幫子亡國之臣。李自成之所以能分分鐘鐘的就把北京城給開了,這就得拜謝大明兵部尚書張縉彥。這人打小就聰明,有著神童的美譽,見風使舵,瞅著風就能聞見人放的那啥味來,隔天的那大蒜味都能給你文出來。

就是這張縉彥把那城門洞給開了,帶著一幫子文武百官跪地上給李自成手下大將劉宗敏磕頭,在前頭一路小跑牽著劉宗敏的馬頭,進入了紫禁城。

當時的張縉彥頭磕地上,笑的跟朵菊花似的,就差給人家劉宗敏賣個萌啥的了。後面大傢伙也知道了,崇禎帝擱煤山上吊死在了歪脖樹上。

而李自成呢開頭幾天還能約束自家的手下,大明的那些個縮頭烏龜一樣官員還以為,自己個只是還了個主子,能接著伺候李自成,延續自己的榮華富貴。

可那張縉彥不愧是打小就有神童的美譽,瞅出來李自成不按好心,轉頭撅著屁股就跑路了。後來大傢伙也知道,李自成通過酷刑和抄家殺人,算是從這些大明的官員身上拔下為了老多銀子,當軍餉去了。

而那提前跑路的張縉彥算是躲過一劫,跑到南明的地頭上繼續忽悠,弄了老大一官,當然也沒得意多久,就被滿清給整趴下了,這就哆哆嗦嗦的認滿清為新主子。就他這樣的要兵沒兵,要腦子卻長了一堆反骨的傢伙,人家瞧不上他,一腳丫子就踹到了寧古塔喝西北風去了。

最後哀嘆自己個生不逢時啊,弄了一本書《東京》算是整了一點貢獻吧!

乾隆編那貳臣傳中啊,他就是其中一個,也算是榜上有名了。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問了:“大明的官員都是縮頭烏龜轉世嗎?”

那倒不是,崇禎帝的眼神不好,找的人都是烏龜轉世,但還是有很多好官員。當年追隨崇禎帝自殺的官員舉家自殺的有七百多家,那太監自殺的也有上千,拼死和李自成戰鬥致死的也有千人以上,宮女自殺的也有三百餘人。

得,咱這一說就說的有點遠了,咱接著題主的問題接著聊。

崇禎的事

話說,絕望的崇禎帝吊死在煤山,死的時候,光著左腳,右腳蹬著一隻紅鞋,在一件藍色的衣服上留書說:“他這人當皇帝十七年,也算是勤勉,但奈何朝堂養了一幫子吃嘛嘛不夠,幹嘛嘛不行的神童,最後導致那李自成進了北京城。這事說起來就慚愧,真真的沒臉見老祖宗,只好拿頭髮把臉遮起來去死。你李自成拿俺的屍體隨便,切了剁了都成,但不要傷害百姓就成!”

而這時間點上的,李自成滿北京城找崇禎帝,就想著整個啥儀式的,也好名正言順的來個繼承大明江山啥的,還整了一通告:“把崇禎帝獻出來,賞一萬金,給個伯爵噹噹,如果把崇禎帝藏起來,抓到了就滅族!”

結果崇禎帝已經吊死在了煤山,根本就沒有給李自成這機會。

那麼為了彰顯一下大肚,李自成就擱北京城那東華門外邊,搭了一草棚子,說是靈堂其實是示眾。把崇禎帝和皇后用兩扇門板給抬出來往那一擱,回頭又重新整了兩副柳條木棺材。

四天後,給崇禎帝整了一口紅漆棺,給皇后整了一口黝漆棺。以帝后的身份給倆人整了兩套衣裳。

這倆具棺槨這一停就是好幾天,只有襄城伯李國楨前去弔唁,跪地上大哭,磕頭都磕的滿臉是血,此後就沒有人了。

李自成想要招降李國楨,而李國楨提出了三個條件:“一大明皇帝的陵寢不能碰,二用天子禮葬崇禎帝,三不能加害太子和二王。”

李自成到也痛快,都答應了。這就有了後來崇禎葬入明十三陵中思陵的事。

思陵

但崇禎帝活著的時候,就沒有給自己修啥陵墓。畢竟當時大明缺錢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他就沒有顧的上這事。

這咋弄呀?這就只好把崇禎帝和他的皇后埋入兩年前下葬的田貴妃的陵墓中。這也是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帝后和貴妃的合葬墓。

這葬可以,但李自成沒錢,只能募捐。得,就為這事衙門口給了一批條,讓到地方上募捐。

募捐的時候就十個人,一共捐了233.6兩。

就是用這點錢,開了田貴妃的墓,把三人的棺槨擱在棺床上了事。為了像那麼回事,還在地面上搭了五個棚子。然後弄了兩隻羊一頭豬,算是祭祀了一下。

後來又召集了百多個人給崇禎帝堆起了墳頭。後來辦這事的趙一桂和孫繁祉又捐了五兩銀子,買來了磚頭瓦塊的,圍著這墳頭起了一道五尺高的圍牆,這就算完事了。

後來李自成連個根據地都沒有,分分鐘鍾就讓吳三桂之流帶著滿清給秒了,接著吳三桂為了表達忠心,活捉了南明的皇帝,怕押解路上出現啥岔子,這吳三桂又把自己以前的主子用弓弦給勒死了。得咧,這大明也就結束了,而滿清就正式的入駐了中原。

那麼滿清為了籠絡籠絡人心,這就把崇禎帝那墓,就命名為思陵,所以思陵是打這開始叫出來的。

而且還在地表上營建園陵建築。

這事估算得用銀子三千兩。其中奉旨撥銀一千五百兩,文武百官募捐一千五百兩。可這奉旨撥的銀子,這工程所就不知道從哪裡去領,而那募捐的也就只達到了六百五十兩。後來這拖拖拉拉的整一年多,才籌集了一千兩,這離那預估的款項差著老大一截。後來吳三桂又捐了一千兩,得咧,這就湊活著開了工。

這到了乾隆手上的時候,又進行了一次修繕。其實也就是表面文章而已,頂個名頭。這事就結束了。

所以是誰把崇禎帝葬到了思陵,應該是李自成,因為當時沒有李自成點頭,誰也不敢啊。但實際操作不是李自成是趙一桂。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明朝朱元璋雖然有點殘暴,但他是個有骨氣的皇帝。據傳這個大明開國皇帝有祖訓曰: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條祖訓不見於史籍,應為後人歸納總結,安排到朱元璋或朱棣身上的。

杜撰歸杜撰,老朱家的子孫後代還真是有種,沒有割地賠款,也沒有和親納貢。君王死社稷恰是應和了崇禎帝,末代皇帝崇禎倒是非常乾脆,不做不休,通過“死社稷”,直接把江山就拱手交出去了。

明朝的末代皇帝朱由檢,放到別的朝代怎麼看都不像亡國之君。他17歲除掉了禍國殃民大宦官魏忠賢,徹底取消了特務統治。

他每天工作七八個時辰,為了大明江山廢寢忘食,讓馬雲的"九九六"也相形見絀。

他勇於批評和自我批評,在位時期曾經六次下達罪己詔,對全國人民承認錯誤。

他私生活很檢點,不亂搞女人。他生活簡樸,衣服上經常補丁摞補丁。

朱由檢不幸隔代遺傳了朱元璋的基因,多疑殘暴,對身邊的大臣沒有一個信任,對打了敗仗的將軍只許自殺不許突圍,突圍出去也別想活下去。

他在位17年間竟然換了十七個刑部尚書和50位內閣大學士,造成人心惶惶、國基動搖。明朝末期,因為戰敗被殺的軍區司令員和國防部長一級的官員就有好幾個,兵敗自殺的就更多了。

朱由檢的團隊,名將如雲,精英薈萃,但他不善於整合,不能知人善任,

把好好的一手牌打爛了,葬送了大明江山。

公元1644年,闖王李自成帶領義軍攻入京城,崇禎在處理掉自己的嬪妃和女兒後,光著一隻腳,踉踉蹌蹌來到煤山的歪脖樹下自縊。當時滿朝文武各奔東西,隨行的只有一個太監,可謂是悽悽慘慘慼戚。

崇禎活著的時候內憂外患,沒有顧得上給自己修建陵墓,死的時候也沒有人知道,後來是誰把他安葬呢?

李自成在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進京後,顧不上找金銀財寶,也顧不上坐皇帝寶座,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崇禎。

李自成找崇禎不是為了跟他嘮嗑,也不是遛彎,而是另有心思。

崇禎是大明的一把手,是政權的合法代表,有很強的號召力,找不到崇禎,就缺少統治合法性,李自成寢食不安。

所以李自成下了一道死命令,讓劉宗敏限期找到崇禎,活要見人死要見屍,還貼出了重金懸賞告示。

三天後,崇禎終於有了下落。讓李自成欣喜的是,崇禎已經自殺。李自成太開心了,崇禎也太配合了。

為了表彰崇禎,李自成給崇禎找了一副棺材,把崇禎好好打扮一番,全身帝王行頭,然後裝入棺材,刷上紅漆。並且把崇禎的皇后周氏也裝入另一副棺材,在3月27日這天,崇禎跟自己的皇后被匆匆合葬到了已故的田貴妃陵墓裡。

這也不能怪李自成崇禎太摳門,捨不得把崇禎的葬禮搞得隆重點,而是李自成心裡太亂。當時吳三桂帶領數萬精兵在山海關虎視眈眈,多爾袞的滿清八旗虎狼兵在關外摩拳擦掌,一戰生死決戰在等著李自成,搞不好自己就會從北京打道回府,他哪有什麼心情去安葬崇禎?。

滿清入主中原後,聽說崇禎被草草安葬,順治心裡大喜,心說這正是收買人心的好機會。雖然滿清終結了大明江山,恨不得把崇禎抽筋剝皮。但這時候還要裝作對前朝皇帝非常尊重的樣子,以籠絡大明的百姓和大臣。朱元璋當初推翻元朝統治,也把元朝皇帝供奉起來,也是為了收買人心。這叫貓哭老鼠,假慈悲。

為了收買人心,順治下旨把將田貴妃陵墓改名為思陵,並立馬在1644年5月投入營建。

當時國內局勢未定,李自成還在垂死掙扎,大明殘餘在南方成立了南明政權,號召天下抵禦滿清入侵,抵抗運動在南方如火如荼。

因此,思陵的營建工程一波三折,沒有能順利進行。

首先是資金不到位,不好籌措;其次是沒有實行專人負責,官員相互扯皮推諉。第三是工程設計方案爭議很大,遲遲不能定案。

因此半年過去了,工程還在籌建,沒有進入施工階段。

這時候原明朝司禮秉筆太監和東廠提督曹化淳看不下去了,怎麼說崇禎也是自己的前任老闆。於是他們不顧一切向順治帝啟奏,說明工程的現狀。

順治帝這才又下一道聖旨,催促施工,"如再延諉,定行重治。"

為了解決資金短缺,順治號召文武百官進行捐款。因為當時滿清的班底基本都是大明的舊臣,不管心裡願不願意,給自己前任老闆修建陵墓也不能不出血,不然說不過去。於是,順治不費吹灰之力,很快就募捐到了預算的三千兩白銀。

1645年9月,思陵工程勝利竣工。

在施工中,監理官員左右為難,太賣力了吧,唯恐順治皇帝不高興,會說給亡國之君修陵墓,你們這麼敬業。

修得不好了,也會讓皇上不開心,為什麼不好好幹?同僚也會發難。

想來想去,瞻前顧後,還是不那麼太賣力的好。於是在工程結束時,預算內的銀子竟然沒有用完。

順治一看,心裡高興不已,心說工部這幫大臣還真會揣摩朕意,不錯不錯!

最後順治還下令天下百姓,為崇禎爺進行三天全國哀悼,用隆重的儀式將崇禎安葬於十三陵的思陵。

同樣是一個前朝皇帝安葬,李自成選擇敷衍了事,順治選擇卻鄭重其事。

看來這順治的情商就是比李自成高出許多,不然就難以解釋滿清統治中原幾百年,為什麼那麼多漢人精英對他們死心塌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