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月亮和六便士》: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月亮”


《月亮和六便士》: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月亮”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

1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英國小說家、劇作家。他閱歷豐富,創作力旺盛,在除詩歌以外的各個文學領域都有所建樹。代表作有戲劇《希望之鄉》《圈子》,長篇小說《人生的枷鎖》《月亮和六便士》《刀鋒》,短篇小說集《尋歡作樂》等。毛姆是世紀之交傑出的社會觀察家和深邃犀利的人性觀察家,是20世紀上半葉最受人歡迎的小說家之一,被譽為“最會講故事的作家”。

他最為人熟知的作品無疑要數《月亮和六便士》,這是毛姆根據印象派畫家高更的生平寫就。這本小說之所以受到大家的追捧,是因為毛姆借月亮和六便士作隱喻,六便士代表當下的現實,月亮則代表心中的理想,進而提出了一個芸芸眾生都會面對的永恆問題:面對現實與理想的差距,我們是選擇六便士,還是勇敢追求心中的月亮?

對於當下的生活,很少有人會真正滿意,但也很少有人去勇敢追尋自己真正想要的。就這樣,大多數的人一邊抱怨當下的不如意,一邊又安於現狀,停滯在自己的舒適區。

本書的主人公在這樣的抉擇中,選擇放棄當前安穩舒適的生活,去勇敢追尋心中的月亮,這個過程充滿了潦倒和窘迫,卻也見證著人性的執著和理想的崇高。

《月亮和六便士》: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月亮”

《月亮和六便士》封面

故事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是一位英國證券交易所的經紀人,人近中年,有體面的職業和在外人看來美滿的家庭,結婚16年來,他白天上班,晚上和家人共享天倫之樂,過著安穩幸福的生活。但是在他40歲那年的一天,他給妻子留下一封信後不辭而別,拋下了現有的一切,獨自去遠方追尋自己的繪畫理想。

在追尋夢想的過程中,思特里克蘭德嚐遍了各種苦頭,為了生計,他當過嚮導、房屋油漆工,在魚類市場幹過零活,寄居在破敗骯髒的地方,食不果腹,衣不蔽體。而在熟人眼裡,這個男人為了新歡,拋妻棄子,毫無責任感。對於這一切,他毫不在意,也從未後悔自己當初的選擇,而是始終跟隨內在真實的自我,一心投入到繪畫的學習和研究中。面對他人對自己創作的質疑和抨擊,他更是絲毫不在意。

我想畫畫。

可是你四十歲了。

正是因為這個,我才想我早就應該開始了。

你畫過畫嗎?

我小的時候就想當畫家,可是我父親讓我學做生意,因為他說靠藝術賺不到錢。一年前我才開始畫一點兒。最近這一年來,我一直在上夜校。

你認為一個人在你這個年齡開始畫畫兒,會有好結果嗎?多數人都是從十八歲就開始畫了。

我現在學,可以比十八歲時學得更快。

你怎麼就認為自己有天賦呢?

我必須畫畫。

假如你充其量也就是個三流畫家,你還會認為拋棄一切是值得的嗎?畢竟在別的行業裡你不太出色也無所謂;如果你幹得夠好,就可以舒舒服服地過日子;可是對於藝術家來說就不一樣了。

我告訴你,我必須畫畫兒。我沒法控制自己。一個人跌進水裡的時候,他用什麼姿勢游泳、遊得好與差都不重要:他必須游上來,不然就會淹死。

他孤獨堅毅,不畏世俗眼光,只一心追尋自己的理想生活,他不是為了名利畫畫,只是因為通過這樣的方式,將自己原始的天性、對生活的理解表達出來,對他來說,他追尋的“月亮”是內心的安寧與清晰,他在畫裡尋求慰藉,努力讓自己飽受折磨的靈魂得到安寧。在塔希提他患上麻風病,在臨死之際,他通過壁畫充分表達了自己的思想,說出了他對於生活的全部理解和他憑直覺預見到的一切,他明白了快樂和生活的藝術。而對於所完成的曠世傑作,他絲毫不在意,而是讓妻子愛塔全部燒燬。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都有自己心目中嚮往的生活,但由於各種原因,我們沒有能夠將其付諸實踐。我們按照既定的軌道向前走,讀書、工作、結婚、生子...時光漸漸抹去了曾經的年少輕狂,卻也帶走了當初的雄心壯志。

面對現實與理想的差距,我們用各種方式宣洩著內心的不快,卻沒有勇氣放棄現有的一切,為了夢想從零開始,也沒有毅力和決心,去克服實現夢想的過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難和挑戰。就這樣,我們在麻木和妥協中日復一日的度過。但這世界上還存在著另外一種人,像思特里克蘭德這樣,不滿足於當下,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並甘願為之付出一切,正是這些心中存有永恆的“月亮”併為之不斷奮鬥的人們才賦予了人類活著真正的意義。

《月亮和六便士》: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月亮”

2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堪稱經典中的經典,它曾給予無數人勇氣去度過人生中那些灰暗的時刻,時至今日仍是眾多影迷心中的希望之光。每次在迷茫、疲憊的時候刷一遍,總能給予人一種力量,尤其被男主角安迪為了獲得自由所表現出來的的堅韌不屈的態度所折服。

《肖申克的救贖》講述的是20世紀40年代末,小有成就的青年銀行家安迪因涉嫌殺害妻子及她的情人而鋃鐺入獄。儘管安迪是被誤判,但面對強有力的政府機關,安迪孤身一人,翻身的希望虛無縹緲。

從含冤入獄淪為階下囚,失去自由,到遭受毒打、被強制重體力勞動、挨餓受凍,安迪並沒有因為一系列的厄運頹然倒地,相較於其他獄友對生活的麻木、屈服,安迪卻不斷地在磨難的生活中尋找希望的亮光。

為了能在監獄建一座圖書館,安迪給政府寫信,請求撥款,但都石沉大海,整整堅持了六年,才最終如願以償,獲得了政府的許可;

他教願意悔改的人知識,鼓勵他們擺脫麻木、悲觀的心態,以全新的視角看待當下的生活;

即使身在監獄中,安迪自始至終都沒有放棄對自由的渴望。他始終都在尋找掙脫命運牢籠的機會,他徹夜不眠地用一把小錘子在牆上挖越獄的小隧道,一挖就是二十年。

對於眼前的苟且,安迪始終存有遠方的“月亮”,那是對於美好的嚮往,是對自由的渴望,更是對於希望的篤定和堅持。他為自己設定了一個遙遠的、看似縹緲但是又很實在的目標,並且每天為了這個目標不懈地努力,儘管這種努力看上去幾乎是微乎其微,但正是這份堅持和篤信讓他最終迎來了對自己人生的救贖。

《月亮和六便士》: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月亮”

3

《嗝嗝老師》是印度的一部電影,根據真人真事改編,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叫奈娜·馬圖爾的女孩,她從小就患有妥瑞氏綜合症,這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某些時候腦子裡的神經像發生了短路,會讓患者不由自主地抽搐,發出各種怪聲音。

奈娜小時候因為常常發出類似於狗叫的怪聲音,被老師公然呵斥,轟出教室,被同學嘲笑、模仿,被他人當成異類、怪胎,甚至連自己的父親都嫌她丟人。就是這樣一位曾經被十二所中學勸退,外人眼裡的“怪胎”,通過自己的努力,不僅獲得了教育雙學士學位,還是理科碩士。奈娜本來可以憑藉自己傲人的學歷找一份銀行裡體面高薪的工作,但她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老師。在眾人眼裡,這樣一位有“語言障礙”的妥瑞氏患者是無法勝任老師的職位的,她被拒絕了無數次,而面對他人的質疑,奈娜始終堅信自己的選擇,而整整在找工作的第五個年頭,她才被一所中學錄取。

對於自己被分配到全年級最差的9F班,面對一群抽菸、打架的問題學生,奈娜一心想的是如何幫助他們改變現狀。對於學生對她怪聲音的惡意模仿、嘲笑,以及他們的集體惡作劇,她不但不生氣,反而始終以一顆包容和博愛的心感化這些本質並不壞的孩子。對於家長會上的零出席,她選擇家訪的形式到每個學生家裡詢問原因。而對於學生薄弱的文化知識和較差的學習能力,奈娜不僅通過寓教於樂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找到每個人的閃光點,提升他們學習的自信和動力。她用耐心教導他們,用行動幫助他們,最終用愛感化了他們。

面對他人的嘲笑和質疑,奈娜從不曾退卻,而是一心追逐著心中的“月亮”,無論是順利完成學業還是成為一名優秀的老師。正是對於夢想的堅持和努力讓她能一路走來,將承受的痛苦和磨難轉化成孕育靈魂和精神的力量,並且激發出了她內在向上、美好的天性,讓她在困境中得以瘋狂生長。

《月亮和六便士》: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月亮”

4

無論是思特里克蘭德、安迪,還是奈娜,他們都有自己想要追逐的“月亮”,他們對夢想有堅定的信仰,並且願意為了實現它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和代價,而當下的“苟且”只是實現夢想的過程中的一個序幕而已。

高曉松在他的《高曉松184天監獄生活實錄:人生還有詩和遠方》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媽說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我和我妹妹深受這教育。誰要覺得你眼前這點兒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這一生就完了。生活就是適合遠方,能走多遠走多遠;走不遠,一分錢沒有,那麼就讀詩,詩就是你坐在這,它就是遠方。越是年長,越能體會我媽的話。”

我們平時所做之事、所過之生活只是一個局部,我們要學著從當下的具體生活中跳出來,保有一份跳脫當前困境的大視野,時常看看遠方的“月亮”,它能給予我們一個更高的視角。有沒有這個更高的視角很重要,如果有,大苦難也會縮小,不能把你壓垮;如果沒有,小挫折也會放大,把你絆倒。而夢想的實現是屬於那些堅信自己信仰的人,他們描繪出自己想要追求到的事物,然後思考如何能夠使這番幻想成為現實,他們全力以赴去實現它,並且不懼怕失敗,因為他們有堅定的信仰,並且知道如果以目標為導向,他們就註定會成長,而路程中遇到的種種考驗只是檢驗自己是不是足夠堅信的好時機。

王爾德曾經說過:“生活在陰溝裡,依然有仰望星空的權利。”每個人都有自己內心想要追逐的“月亮”,它是我們在一地雞毛的生活中尋找的“小確幸”,是對抗當下黑暗的有力武器,是讓我們度過那些難熬的日子的一種支撐,能讓我們一想到它就生髮出無限的勇氣和力量。它讓平凡的人生變得與眾不同,讓麻木僵硬的心靈散發魅力,更讓絕望的生命得到救贖、重獲新生。


《月亮和六便士》: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月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