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廣東雷州的雷祖祠在歷史上是怎樣記述的?

碧崇輝


祠裡供著雷祖寶像,莊嚴威武,每年有五次較大規模的祭祀活動,請各位記好了,農曆九月初一是雷祖誕辰,正月初十是雷祖巡城,正月十五是雷祖仙逝,六月二十四是祭雷,冬至也有雷祖後裔合族祭祀。如果那時各位有機會再來雷州,就可以看到八音鑼鼓、萬眾伴遊的熱鬧場面了。雷祖祠自唐貞觀十六年(642年)始建,迄今已1350多年了,歷史極為悠久,祠內文物十分豐富,最古老的有五代時期的千年石人,還有乾隆御賜匾額“茂時育物”,歷代的碑刻有30多塊。歷代文人墨客遊覽之際無不留下感人的篇章,像寇準有詩,東坡有賦,丁謂作記,李綱題碑,這些詩賦碑刻歷盡人世滄桑,至今尚珍藏於祠內,是祖國文物之瑰寶。


大表哥看點


大家好,我是追波逐流,也是雷州半島人,我來說說在歷史上是怎樣記述響譽“嶺南第一祠”的雷祖祠。

建祠年代

雷祖祠,原在海康縣城(今雷州市)城西南,是雷州人民為了紀念雷州首任刺史陳文玉(570-638年)安定地方、團結各族、開發雷州半島的豐功偉績,於唐貞觀十六年(642年)建祠以祀,稱“雷祖祠”。根據《遂溪縣誌》(清道光二十八年續修版)記載:



雷祖廟,在縣南一百三十里榜山村前,即古石牛廟。昔有盜牛過廟,化為石,矻立巍然,故名,廟創自唐朝。

雷祖祠,原在附城鎮榜山村前,原名也叫石牛廟。並且是奉祀雷州首任刺史陳文玉及其父陳鉷。唐貞十二年(638年)正月十五日,陳文玉仙逝,雷州人民感其德,同尊為雷祖。當時還沒有廟宇,就先把神位安置於石牛廟奉祀,改石牛廟名為“雷祖古廟”,是最早奉祀雷祖陳文玉的廟宇。此後,每年在陳文玉的上天日(亡日),縣府文武官員齊侯入廟致祭。



修葺祭祀與褒封

貞觀十六年,唐太宗李世民特降詔書以加褒封陳文玉為“雷震王”,並特派禮部侍郎吳從殷檢督州官重修“雷祖古廟”,改名為“雷祖祠”,並敕令刺史春秋躬祀。

五代梁乾化元年(911年),朝廷褒封陳文玉為“雷霆護國顯應王”。五代梁乾化二年(912年)雷州人把雷祖祠遷移至現在地址——雷州市白沙鎮。自五代至清朝,屢壞屢修擴,規模日漸擴大。歷代王朝也一再給陳文玉特降詔書追加褒獎,後晉天福五年(940年)褒封“靈震王”;北宋開寶二年(969年)褒封“靈震顯明昭德王”;開寶三年(970年)褒封“靈明昭德王”;熙寧九年(1076年)褒封“威德王”;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褒封“威德昭顯王”;慶元三年(1197年)褒封“威德昭顯廣佑王”;淳祐十一年(1251年)褒封“威德昭顯普濟王”;德祐元年(1275年)褒封“威德英靈昭順廣佑普濟王”;元泰定二年(1325年)褒封“神威剛應光化昭德王”;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褒封“雷司之神”;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褒封“宣威佈德之神”,並賜御匾“茂時育物”;乾隆六十年(1795年)褒封“康濟宣威德之神”。



雷祖祠,有二進,明弘治、天啟,清順治、嘉慶年皆有重修。據《遂溪縣誌》記載,明弘治十五年,太監傅倫、陳榮都進行修葺,並置留十三畝田的收成作為供奉祭祀事宜;天啟六年,知府於緯又進行重修;順治三年,有明海北南道蔡秋卿捐銀六十兩,聯合士民捐款修葺;康熙四十三年,知府趙光貴撥田一石六鬥,鄉人吳造良捐田七石一斗入祠供祭祀費用;嘉慶十四年再進行重修。

文物文化與保護

現在,雷祖祠也是在清代所重修基礎上修建,佔地面積1.2萬平方米。共有三進,自成院落,結構古樸,氣魄雄偉。祠內文物眾多,有五代時期的石人,相傳後梁開平四年(910年),黎酋發符孟喜叛亂,欽差都知司馬陳襄討伐,依賴神靈將他收化為“石人”。原來有石人5個,現在只存下4個,其中1個無頭,是五代僅存的(千年)文物。1983年公佈該石雕為海康縣文物保護單位。



石刻雷祖陳文玉畫像,在雷祖祠內正廳西側,高2.05米,寬1.1米。是清代雍正年間(1723-1735年)金陵(今南京)人王鐸、浙江永嘉人海康縣(今雷州市)知縣張元彪、崇川人凌緒敬立。

還有宋元明清時,昔日貶謫或路經雷州的名人如寇準的詩、蘇軾留賦、丁謂作記、李綱題字、李永年撰《威德王廟記》、萬曆六年(1578年)的《祭文》、崇禎十一年(1638年)的《鼎建雷廟記》、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的《廟田租碑》、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的《奉憲建立雷祖祠章程》等等碑刻30多通,佳話傑作留傳千百年;還有明崇禎十年副使雲間、莊元貞纂修的《雷祖志》等珍貴書籍;有乾隆皇帝御匾“茂時育物”等等。



1992年,省政府、海康縣政府及群眾籌集鉅額資金,重新修建。同時,開發區數多畝人工湖,開闢後山作為旅遊區。祠前湖光輝映,拱橋相環,徊廊亭榭精緻玲瓏,名花奇木佈局得宜,青松相間,玄武青石碑坊式大門;祠後層林翠擁,亭軒相伴,雷祖祠更加美麗多彩,成為嶺南的旅遊勝地,享有“嶺南第一祠”的美名,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經國務院批准,雷祖祠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雷祖祠自古至今,是文人名流匯聚的地方,有著輝煌的歷史和重要的地位,這裡香火旺盛從不間斷,而且永遠與世代雷州人深刻地融進雷州這片紅土地,深刻地融進雷州人的心靈血脈。它既是雷州半島重要文化發源地,也是眾多文物的搖籃。


追波逐流


雷祖祠歷史悠久,洞內文物十分豐富,有千年五人、乾隆御賜匾額及歷代碑刻30餘通。歷代顯宦名流,騷人墨客,遊覽之餘無不留下感人的詩篇。寇準有詩,東坡有賦,丁謂作記,車鋼題碑,這些詩賦碑刻歷盡人世滄桑至今尚珍藏於洞內,堪稱祖國文物之瑰寶。雷祖祠神話傳說紛經,其中千年五人就有一段美麗的傳說:五代後梁開千四年,寇賊符盤容等不輸稅糧,倡亂騷擾,還煽動民族糾紛,鬧得雷州無寧日。鐵差都知司馬陳真,帶領12只船的兵力,圍剿征討。當時,符孟喜等駐師屆中,因朝廷官兵不熟悉情況,屢戰不勝。後來,除禁虔詩雷祖,並於廟前張榜招兵。次日復戰,陳沒遠遠望見香祖陳文工與漢太劇李廣協同陰兵助戰,這場戰鬥果獲大勝,但賊首來挽。至夜,陳霞夢見雷祖對其回:“賦來降我,我收在廟前,化為石人。”黎明起規,果見四石人跪於廟庭,其中一個被殺了頭。雷州從此得以太平,陳嘉等拜謝雷祖,並具疏奏聞朝廷,於開平改元乾化二年,朝廷命郡官重建雷祖廟宇,並於雷祖廟西建李大尉廟,塑太尉像,與英山石神列而為三,稱“雷祠三段”。

  唐貞觀年間,南合州境內居有黎、瑤、壯、泉、侗、苗等少數民族。唐王朝為了穩定邊疆,便啟用土著陳文王出任本州刺史。陳文玉任職期間,精察束治,巡訪境內,消民疾苦,政教並行,使人民安居樂業,民皆富庶,風俗大變。在施行德政之餘,文玉深感本州乃天南重地,四海有事,兵家必爭,為使黎庶安寧,便大修城池,公款不足則自捐薪俸,不費民財,並具流把古台州改名雷州。雷州之名乃始於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而沿用至今。

  雷祖祠自唐貞觀十六年組建,迄今已1350多年了。方誌典籍多有記載,唐代劉們的嶺表錄異人宋代太平查字記入來本方輿覽勝火明末清初的《廣東新語》 , 《於不語》以及當代出版的華夏諸神入《超凡世界》 、 《中國崇拜物》等書部均有記述。古代聞名於世的“天下四絕”(雷州換鼓、錢塘江潮、廣梅埋藏、登州海市)中的“雷州換鼓”就是發生在雷祖詞的民俗事家。“雷州換鼓”是古代雷州人在雷祖洞內舉行的一種隆重的“條香”儀式。 《雷祖志》載:“‘至於……雪車雷鼓等物,各以板囹藏於廟內,令郡民當裡役者依樣修造,逢上元日,齊候文武各官送入商致祭,名曰‘開雷’。又辦酒席—官民同樂,組得風調雨順,不然則歲悍年兇,自是有待則應,銀都獲享國泰民安之福”。《廣東新語》雲:“六月二十四日,雷州人必供雷鼓以剛雷,詩而得雷公之墨,光瑩如漆,則以治邪覽驚底”“雷公墨”即隕石,古代雷州人稱為“雷公石”或“因留雄”,並當作一種驅邪避災之物,可見古代雷州人把雷公作為一種能造福或降禍於人的強大力量象徵而銘刻於心,所以“秦香”儀式的隆重也不言而喻了。現在,“雷州換政”早已失傳,當代雷州人只能從典籍中窺見一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