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广东雷州的雷祖祠在历史上是怎样记述的?

碧崇輝


祠里供着雷祖宝像,庄严威武,每年有五次较大规模的祭祀活动,请各位记好了,农历九月初一是雷祖诞辰,正月初十是雷祖巡城,正月十五是雷祖仙逝,六月二十四是祭雷,冬至也有雷祖后裔合族祭祀。如果那时各位有机会再来雷州,就可以看到八音锣鼓、万众伴游的热闹场面了。雷祖祠自唐贞观十六年(642年)始建,迄今已1350多年了,历史极为悠久,祠内文物十分丰富,最古老的有五代时期的千年石人,还有乾隆御赐匾额“茂时育物”,历代的碑刻有30多块。历代文人墨客游览之际无不留下感人的篇章,像寇准有诗,东坡有赋,丁谓作记,李纲题碑,这些诗赋碑刻历尽人世沧桑,至今尚珍藏于祠内,是祖国文物之瑰宝。


大表哥看点


大家好,我是追波逐流,也是雷州半岛人,我来说说在历史上是怎样记述响誉“岭南第一祠”的雷祖祠。

建祠年代

雷祖祠,原在海康县城(今雷州市)城西南,是雷州人民为了纪念雷州首任刺史陈文玉(570-638年)安定地方、团结各族、开发雷州半岛的丰功伟绩,于唐贞观十六年(642年)建祠以祀,称“雷祖祠”。根据《遂溪县志》(清道光二十八年续修版)记载:



雷祖庙,在县南一百三十里榜山村前,即古石牛庙。昔有盗牛过庙,化为石,矻立巍然,故名,庙创自唐朝。

雷祖祠,原在附城镇榜山村前,原名也叫石牛庙。并且是奉祀雷州首任刺史陈文玉及其父陈鉷。唐贞十二年(638年)正月十五日,陈文玉仙逝,雷州人民感其德,同尊为雷祖。当时还没有庙宇,就先把神位安置于石牛庙奉祀,改石牛庙名为“雷祖古庙”,是最早奉祀雷祖陈文玉的庙宇。此后,每年在陈文玉的上天日(亡日),县府文武官员齐侯入庙致祭。



修葺祭祀与褒封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李世民特降诏书以加褒封陈文玉为“雷震王”,并特派礼部侍郎吴从殷检督州官重修“雷祖古庙”,改名为“雷祖祠”,并敕令刺史春秋躬祀。

五代梁乾化元年(911年),朝廷褒封陈文玉为“雷霆护国显应王”。五代梁乾化二年(912年)雷州人把雷祖祠迁移至现在地址——雷州市白沙镇。自五代至清朝,屡坏屡修扩,规模日渐扩大。历代王朝也一再给陈文玉特降诏书追加褒奖,后晋天福五年(940年)褒封“灵震王”;北宋开宝二年(969年)褒封“灵震显明昭德王”;开宝三年(970年)褒封“灵明昭德王”;熙宁九年(1076年)褒封“威德王”;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褒封“威德昭显王”;庆元三年(1197年)褒封“威德昭显广佑王”;淳祐十一年(1251年)褒封“威德昭显普济王”;德祐元年(1275年)褒封“威德英灵昭顺广佑普济王”;元泰定二年(1325年)褒封“神威刚应光化昭德王”;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褒封“雷司之神”;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褒封“宣威布德之神”,并赐御匾“茂时育物”;乾隆六十年(1795年)褒封“康济宣威德之神”。



雷祖祠,有二进,明弘治、天启,清顺治、嘉庆年皆有重修。据《遂溪县志》记载,明弘治十五年,太监傅伦、陈荣都进行修葺,并置留十三亩田的收成作为供奉祭祀事宜;天启六年,知府于纬又进行重修;顺治三年,有明海北南道蔡秋卿捐银六十两,联合士民捐款修葺;康熙四十三年,知府赵光贵拨田一石六斗,乡人吴造良捐田七石一斗入祠供祭祀费用;嘉庆十四年再进行重修。

文物文化与保护

现在,雷祖祠也是在清代所重修基础上修建,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共有三进,自成院落,结构古朴,气魄雄伟。祠内文物众多,有五代时期的石人,相传后梁开平四年(910年),黎酋发符孟喜叛乱,钦差都知司马陈襄讨伐,依赖神灵将他收化为“石人”。原来有石人5个,现在只存下4个,其中1个无头,是五代仅存的(千年)文物。1983年公布该石雕为海康县文物保护单位。



石刻雷祖陈文玉画像,在雷祖祠内正厅西侧,高2.05米,宽1.1米。是清代雍正年间(1723-1735年)金陵(今南京)人王铎、浙江永嘉人海康县(今雷州市)知县张元彪、崇川人凌绪敬立。

还有宋元明清时,昔日贬谪或路经雷州的名人如寇准的诗、苏轼留赋、丁谓作记、李纲题字、李永年撰《威德王庙记》、万历六年(1578年)的《祭文》、崇祯十一年(1638年)的《鼎建雷庙记》、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的《庙田租碑》、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的《奉宪建立雷祖祠章程》等等碑刻30多通,佳话杰作留传千百年;还有明崇祯十年副使云间、庄元贞纂修的《雷祖志》等珍贵书籍;有乾隆皇帝御匾“茂时育物”等等。



1992年,省政府、海康县政府及群众筹集巨额资金,重新修建。同时,开发区数多亩人工湖,开辟后山作为旅游区。祠前湖光辉映,拱桥相环,徊廊亭榭精致玲珑,名花奇木布局得宜,青松相间,玄武青石碑坊式大门;祠后层林翠拥,亭轩相伴,雷祖祠更加美丽多彩,成为岭南的旅游胜地,享有“岭南第一祠”的美名,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雷祖祠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雷祖祠自古至今,是文人名流汇聚的地方,有着辉煌的历史和重要的地位,这里香火旺盛从不间断,而且永远与世代雷州人深刻地融进雷州这片红土地,深刻地融进雷州人的心灵血脉。它既是雷州半岛重要文化发源地,也是众多文物的摇篮。


追波逐流


雷祖祠历史悠久,洞内文物十分丰富,有千年五人、乾隆御赐匾额及历代碑刻30余通。历代显宦名流,骚人墨客,游览之余无不留下感人的诗篇。寇准有诗,东坡有赋,丁谓作记,车钢题碑,这些诗赋碑刻历尽人世沧桑至今尚珍藏于洞内,堪称祖国文物之瑰宝。雷祖祠神话传说纷经,其中千年五人就有一段美丽的传说:五代后梁开千四年,寇贼符盘容等不输税粮,倡乱骚扰,还煽动民族纠纷,闹得雷州无宁日。铁差都知司马陈真,带领12只船的兵力,围剿征讨。当时,符孟喜等驻师届中,因朝廷官兵不熟悉情况,屡战不胜。后来,除禁虔诗雷祖,并于庙前张榜招兵。次日复战,陈没远远望见香祖陈文工与汉太剧李广协同阴兵助战,这场战斗果获大胜,但贼首来挽。至夜,陈霞梦见雷祖对其回:“赋来降我,我收在庙前,化为石人。”黎明起规,果见四石人跪于庙庭,其中一个被杀了头。雷州从此得以太平,陈嘉等拜谢雷祖,并具疏奏闻朝廷,于开平改元乾化二年,朝廷命郡官重建雷祖庙宇,并于雷祖庙西建李大尉庙,塑太尉像,与英山石神列而为三,称“雷祠三段”。

  唐贞观年间,南合州境内居有黎、瑶、壮、泉、侗、苗等少数民族。唐王朝为了稳定边疆,便启用土著陈文王出任本州刺史。陈文玉任职期间,精察束治,巡访境内,消民疾苦,政教并行,使人民安居乐业,民皆富庶,风俗大变。在施行德政之余,文玉深感本州乃天南重地,四海有事,兵家必争,为使黎庶安宁,便大修城池,公款不足则自捐薪俸,不费民财,并具流把古台州改名雷州。雷州之名乃始于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而沿用至今。

  雷祖祠自唐贞观十六年组建,迄今已1350多年了。方志典籍多有记载,唐代刘们的岭表录异人宋代太平查字记入来本方舆览胜火明末清初的《广东新语》 , 《于不语》以及当代出版的华夏诸神入《超凡世界》 、 《中国崇拜物》等书部均有记述。古代闻名于世的“天下四绝”(雷州换鼓、钱塘江潮、广梅埋藏、登州海市)中的“雷州换鼓”就是发生在雷祖词的民俗事家。“雷州换鼓”是古代雷州人在雷祖洞内举行的一种隆重的“条香”仪式。 《雷祖志》载:“‘至于……雪车雷鼓等物,各以板囹藏于庙内,令郡民当里役者依样修造,逢上元日,齐候文武各官送入商致祭,名曰‘开雷’。又办酒席—官民同乐,组得风调雨顺,不然则岁悍年凶,自是有待则应,银都获享国泰民安之福”。《广东新语》云:“六月二十四日,雷州人必供雷鼓以刚雷,诗而得雷公之墨,光莹如漆,则以治邪览惊底”“雷公墨”即陨石,古代雷州人称为“雷公石”或“因留雄”,并当作一种驱邪避灾之物,可见古代雷州人把雷公作为一种能造福或降祸于人的强大力量象征而铭刻于心,所以“秦香”仪式的隆重也不言而喻了。现在,“雷州换政”早已失传,当代雷州人只能从典籍中窥见一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