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大和酒店”的後廚有多強?每餐煮一噸半米飯,食材處理機械化

“大和酒店”的後廚有多強?每餐煮一噸半米飯,食材處理機械化

​我想,關於象徵舊日本海軍造船技術頂點的著名戰列艦“大和”號的武備、戰史等方面,軍迷們通過各種媒體已經瞭解到不少,但關於“大和”號的廚房及其運作,想必大家所知不多吧。其實也沒什麼,不就是每天製作2300人×早中晚=6900餐的飯菜嘛。


在戰艦建成前後,官兵們就要陸續進駐,熟悉環境,因此,澡堂、住艙、廚房等與生活相關的設施設備都不可或缺。人類的生活離不開衣食住行,在艦上,負責“衣”“食”的是主計科,除此之外,其他兵科的後勤業務也都是主計科的管理範圍。在日本陸軍中部隊的日常飲食和被服等事宜由值班士兵輪流負責,而在日本海軍中則有專門負責伙食的專職士兵,這就是主計兵。


“大和酒店”的後廚有多強?每餐煮一噸半米飯,食材處理機械化

正在艦上處理食材的苦逼主計兵們。


主計科在組織上分為“經理”與“衣糧”兩個部門。所謂經理,主要負責乘員的俸祿、採購物資的資金管理等事務,相當於財務會計,在艦上的實際作業中,最需要人手的是炊事作業,這歸“衣糧”部門管。“大和”號竣工時就有乘員2300人,這麼多人的一日三餐就都壓在了負責炊事的主計兵的身上。


一、主計兵如何煮將近一噸的米飯?


說是海軍,其實也是一處政府部門。就像每名乘員都有固定的俸祿一樣,提供的伙食、食譜也是規定好的。特別是在明治初期,海軍士兵因為經常吃精米,導致許多水兵因缺乏維生素B而引起腳氣病,戰鬥力嚴重受損。在查明根源在於飲食結構之後,海軍尤其注重水兵的健康管理。因此,不再單純地給水兵吃精米,而是以一定的比例混入小麥,製成米麥飯,以平衡營養的攝入。


“大和酒店”的後廚有多強?每餐煮一噸半米飯,食材處理機械化

為了預防腳氣病和照顧日本人吃米的傳統,海軍使用了大米和小麥混合的米麥飯。


按照海軍的規定,一名水兵每日攝入食物的熱量為3300大卡,相當於食用6合(1合約等於150克)以小麥與白米(1:3)混合的米麥飯(一餐2合)、300克蔬菜、100克肉或魚。1合生米麥(150克)在煮成熟飯後重量增加到350克,按照這個標準計算,“大和”號每餐僅煮飯一項就要消耗690公斤米麥,而煮成的米飯重量高達1.6噸!

試想一下,要煮出數量如此之多的米飯,哪得多大的鍋啊!日本海軍軍艦使用的鍋按照容量來劃分,而“大和”號使用尺寸最大的“六鬥釜”。關於一個六鬥釜可以煮多少人的米飯,說法不一,有說350人的,也有說是450人,還有550人的,即便按照最低人數計算,“大和”號也至少需要6個以上的六鬥釜,才能滿足一餐煮飯的需要。如果按照最高人數計算,一個六鬥釜最多可以煮出385公斤的米飯!


“大和酒店”的後廚有多強?每餐煮一噸半米飯,食材處理機械化

這是“山城”號戰列艦上的士兵廚房。中是主計兵們正在用六鬥釜煮飯,右邊是用六鬥釜煮菜。也就是說,六鬥釜即可煮飯也可以煮菜。


海軍用的六鬥釜像巨型澡盆一樣,通過各種記錄來看,用這種鍋煮飯且煮好飯是個高難度的技術活。六鬥釜的熱源來自輪機艙的水蒸汽。水蒸汽能夠讓整個鍋底均勻受熱,熱利用率高,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也只需15分鐘左右就能讓大鍋裡的水沸騰。因此,也有人根據熱源將此鍋稱為蒸汽釜。


“大和酒店”的後廚有多強?每餐煮一噸半米飯,食材處理機械化

這是2005年電影《男人們的大和》拍攝時使用的六鬥釜,但不確定此釜是否與“大和”號實際使用的同型。


六鬥釜的鍋蓋又大又重,單以人力無法提起,需要藉助安裝有滑輪的繩子吊起來。還有,六鬥釜鍋底很深,在水平狀態下,個頭矮的日本兵無法舀出底部的米飯,這時還需要利用螺旋齒輪將鍋傾斜到80度的狀態。

除了這個尺寸最大的六鬥釜,還有專為病號煮食的二斗釜。“大和”號是危險係數高的軍艦,而且人數眾多,生病受傷總是無法避免的。有人生病受傷的話,主要的食譜就是傳統的粥。


“大和酒店”的後廚有多強?每餐煮一噸半米飯,食材處理機械化

粥是艦上病號或傷員的主食,平時想吃碗粥是很難的。


順便說一下,煮飯基本由新兵全包。在上艦之前,他們中大部分人對下廚一事還半懂非懂,上了艦之後在“海軍精神注入棒”的教育下,不能說百分百,90%以上都是炊事能手了。

在米飯煮熟之後,分飯也是主計兵的工作。這是一份工作量特別大的工作。主計科人數根據時期不同會有所變化,“大和”號主計科人員有說是60人,也有說是100人。按照海軍的規定,每25名至40名乘員配置一名主計兵,從“大和”號的額定人數計算,這兩個說法都沒有錯。


二、主計兵的“武器”

水兵廚房位於右舷上甲板,總面積200平方米。從艦首方向依次是“調菜所”、“炊事所”、“清洗場”。為了照明和通風,廚房設有天窗和舷窗。這裡稍作說明,“調菜所”即為處理肉、蔬菜等食材的地方,設有切菜用的砧板。這裡的砧板十分巨大,像一張大桌子,上面是一整塊有榻榻米般厚的木板,下面安了四個桌腳。據說主計兵們還在這塊砧板上面殺豬。


“大和酒店”的後廚有多強?每餐煮一噸半米飯,食材處理機械化

這是“山城”號戰列艦的士兵廚房。一名主計兵正在砧板臺上切割豬肉。臺下是洗好的蔬菜。


“清洗場”在艦尾一側,為混凝土構造,廚具、餐具用海水沖洗,視情況才用淡水清洗。艦上沒有洗潔淨之類的化學袪油製品,都是使用刷帚清洗。

巨大的不僅僅是砧板。由於煮飯的飯量過大,“大和”號還搭載了2臺電動洗米機。在橫須賀有用於參觀的電動“林田式連續自動洗米機”,如果“大和”號搭載的與之相同,那麼,該機器能夠在1小時15分鐘之內洗乾淨4000人份量的大米。


“大和酒店”的後廚有多強?每餐煮一噸半米飯,食材處理機械化

林田式洗米機。


除此之外,主計兵還有什麼“武器”呢?

1、2臺食品加工器。這是一種有切割作用的電動機器,從一側放入機器,另一側或已削好皮,或已切成絲。當然,也能攪肉末;

2、稱為“萬能烹飪器”的電烹飪器,相當於現在的電烤箱。不過,它的功能更多,用一塊細薄的板子隔著就能烤魚;在上面放入內膽,就能進行油炸,這是蒸汽釜沒有的“絕技”。這種電烹飪器有3臺是15千瓦的,有2臺是25千瓦的。這個功率相當大,想想我們的家用微波爐通常為1千瓦,商業用的最多為3千瓦;

3、2臺每小時泡400升茶的泡茶機。

4、配餐架。主計兵要給2300人分配食物,雖然不是什麼重活,卻足以讓主計兵們忙得暈頭轉向。他們需要將飯菜轉到配餐盒,以便讓各分隊的輪值士兵來取。配餐盒的外形與一個橫倒下來的石油罐相類似,為鋁製品。因為經常用來裝米麥飯,也稱為“麥盒”。此餐盒為套盒式,大的裡面裝著小的,大的用來裝米飯,小的用來裝湯和菜。

餐盒外面寫有分隊的番號和各班的番號,主計科先將煮好的飯菜裝入配餐盒,然後放入配餐架上劃分好的架子上。配餐架前後通透,配餐盒從廚房一側放上配餐架,到了飯點,各分隊就會派輪值士兵前來取餐,從配餐架另一側取走配餐盒,然後再分派到各人手中。用餐完畢後,需要將配餐盒洗淨歸還。“大和”號士兵廚房的配餐架連通有蒸汽管道,對放在配餐架上的食物可以起到保溫作用。


“大和酒店”的後廚有多強?每餐煮一噸半米飯,食材處理機械化

高橋桑《海軍炊事兵物語》中的插圖,展示了戰列艦“霧島”號上的士兵廚房,兩側就是配餐架。


5、為了保持衛生,還備了3臺大型餐具消毒器,對配餐盒進行加熱乾燥。

這所有的廚房設備並非一開始就全部搬上艦。首先上艦的是1臺蒸汽釜,調整、布管確認良好之後,再裝下一個。而且,負責這些作業的並非專家,正如上面所述,還是主計科。


三、冷藏庫竟是彈藥冷卻裝置的副產品!

在戰艦舾裝之際,還有一件事情不可忘記,那就是倉庫與儲藏物資。倉庫分為三種:冷凍庫、冷藏庫和常溫倉庫。在昭和初期的軍艦上,冷凍庫、冷藏庫聽起來像奢侈品,不過,這只是艦內冷卻裝置的副產品。不僅僅是“大和”號,冷卻裝置也是巡洋艦、潛艇必備的“武器”之一。不過,其主要目的卻不是為了給乘員更好的居住環境,而是為了給彈藥降溫。

炮彈、發射炮彈的推進藥、魚雷雷頭等需要保持在一定的溫度範圍內,否則便發揮不了設計上的性能。而且,這些都有炸藥,如果處於異常溫度下,可能會引起不堪設想的後果。因此,軍艦必定會裝備冷卻裝置。在裝備受限的潛艇,有時也會利用此冷卻裝置製作冰激凌。

“大和”號體量大,馬力足,給裝藥降溫的冷卻裝置還有較多餘力,這些多餘的冷氣就用來供給大型的冷藏庫、冷凍庫甚至居住艙內的冷氣機。當然,做冰激凌更不在話下。


“大和酒店”的後廚有多強?每餐煮一噸半米飯,食材處理機械化

得益於彈藥冷卻裝置的盈餘,“大和”號上的水兵們有福吃到冰激凌。


艦船不同於陸地,需要事前在艦內儲備好糧食等生活物資。通常情況下,“大和”號會儲存一個月左右的糧食。各種糧食按種類存放在各種倉庫內,數量最多的是大米,據說需要備好全體乘員一年的量存於米庫。此外,罐頭、味噌、醬油、乾貨、小麥粉等分類存放,說是分類,實情是,大多數食物都是哪裡有空隙就塞在哪裡。這可害慘了新兵。如果說老兵命令新兵“去把XX取來”,可是新兵不可能記住所有食物存放的位置,拿對了是應該的,拿錯了,等待他的又是“海軍精神注入棒”。

存於艦體底部的部分食物可以利用吊車、電梯等運上來,但是要運進廚房,就全部靠人力了。一餐需要的大米將近700公斤,如果是午餐,還需要200公斤的肉和魚。在海軍新兵上艦前需在各鎮守府的海兵團接受新兵訓練,其中一項就是扛米袋。看過高橋桑回憶錄的切粉應該都知道這個訓練,即“米擔訓練”。每個米袋重25公斤,訓練時以兩袋打底。在艦上,扛三袋是正常。即使每次搬運75公斤,將1噸的米運完,也要來回13趟。

“大和酒店”的後廚有多強?每餐煮一噸半米飯,食材處理機械化

回顧一下“米擔特訓”。


看來,光是煮飯就已是重勞力,軍糧這口飯不好吃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