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疫情下的口罩「瘋狂製造」:物料飈漲40倍,3天回本成「印鈔機」

疫情下的口罩「瘋狂製造」:物料飈漲40倍,3天回本成「印鈔機」

一方口罩雖只有巴掌大小,背後卻是一張縱橫石油化工、塑料製品、紡織以及醫療行業的巨網。製造業上下耦合的特點決定了其環環相扣的生態鏈條。


但很多逐利者顯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僅僅擁躉在高利潤的產業鏈下游搏命,企圖依靠單點突破傳統產能,卻無視上游市場的飢渴,不僅徒勞無力還容易滋生出瘋狂的經濟行為。


撰文 | 微胖、四月


「真是一團糟!」

從幾元錢的襪子到上萬元的蘋果手機,中國這座超級工廠正準備迎來一年的金三銀四,廣東惠州一家電子產品製造商老李卻倍感無奈。

儘管公司早在 2 月 10 號就安排了近四分之一的工人入廠,但是國際客戶還在抱怨產品交付慢。

工人戴著口罩,每天檢查兩次體溫,看似有條不紊,但老李仍然眉頭緊鎖——口罩存貨只夠兩個星期。

復工復產在即,無論是富士康帝國,還是位於長三角、珠三角的製造產業帶,正利用大量的復工補貼吸引更多員工回到產線,口罩卻以「四兩撥千斤」之力拽著後腿。

疫情當前,國內口罩日產能已經突破 7000 萬隻,但是較之 1.15 億工業用工人數,仍然是杯水車薪。其中還不算中國 1230 萬醫護工作者的日常口罩需求,比如四小時更換一次。

口罩產能利用率已經恢復至 100% 甚至 110%,仍難以彌合供需之間的數量級落差。

這背後的癥結究竟在哪裡?困住中國口罩產能的掣肘在什麼地方?貨真價實的口罩自由只是夢嗎?


需求:上游決定產能,原始物料告急

十幾年間,非典、禽流感和霧霾猶如三部曲,將口罩話題一寸一寸地植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同時鍛造出強有力的口罩產能。到 2018 年,中國的口罩年產值已經達到 45.4 億隻,成為全球最大的口罩生產國。

光是在河南省長垣市就聚集著 40 餘家醫用口罩生產商,這裡因此被稱作「醫療器械之鄉」(我國具備醫療器械資質、能夠生產醫用口罩的生產企業佔比不到 2%),規模通常在幾十人到幾百人不等,屬於典型中小企業,利潤微薄。

平時,一次性醫用口罩成本在 2 毛 5 左右,東莞的一名口罩生產商吳軍告訴機器之心,利潤約為 2 毛錢,口罩廠商還會面臨招標方砍價壓力,利潤可能還會更低。

「和現在差不多,一噸 12 萬,也有報價 17 萬的,我都聽過。」吳軍對非典時期的漲價記憶猶新,當時,上游熔噴布價格也曾一路高漲,

17 年後,新冠疫情爆發,市場行情有過之無不及。無紡布、熔噴布、耳帶、鼻樑條等口罩原材料的需求每天都在倍數級增長,遵從客觀市場運作規律,漲價無可避免。

「有人叫到 30 萬了,還不一定拿得到貨。」這個春節,某市科技局的王中軍過得格外忙碌,除了牽頭本地科技企業攻堅口罩生產,也要操心人工和原材料。

「都知道缺熔噴布,但熔噴料緊缺才是源頭。」王中軍有些無奈。

他們聯繫試圖過一些企業,但只有燕山石化還有山東、上海等地為數不多的幾家能生產,其餘的只能依賴進口。

疫情下的口罩「瘋狂製造」:物料飈漲40倍,3天回本成「印鈔機」

熔噴布專用料,也就是針對醫用口罩專門改性後的聚丙烯。塑膠材料加工過程中熔液流動指數越高,熔噴出的纖維就越細,製作成的熔噴布過濾性也就越好,越能防住病毒。

普通醫用口罩通常由三層組成,簡稱為 SMS 結構:兩側為單層紡粘層(S 層),中間為單層或多層(M 層)的熔噴層。

抵擋新冠病毒傳播最為關鍵的部分在於中間的熔噴層,也是口罩成本的大頭之一。製造熔噴層需要熔噴料,也就是經過改性處理後的聚丙烯,一種超高熔脂無紡布專用料(熔噴布專用料),這種專用料才是醫用口罩濾層的最佳選擇。

通常,要想獲得這種專用料,需要由改性塑料廠針對下游特定產品(比如醫用口罩)聚丙烯進行特定加工。我國聚丙烯產量足夠大,但是,能夠針對醫用口罩將聚丙烯進一步加工成熔噴布專用料(也就是超高熔脂聚丙烯纖維料)的企業卻屈指可數。

一方面,國家對於改性塑料行業的鼓勵態度並不明確,另一方面,由於醫用口罩市場有限,針對醫療衛生領域從事改性塑料加工的市場規模比較小,附加值也不高,因此,熔噴料在大多上市塑料製品製造企業的業務中佔比較少,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疫情爆發之後,上游產能迅速被盤活,但仍有些力不從心。

根據 2 月 18 日公開資料顯示,國內最大熔噴料供應商母公司道恩股份日產量已經從春節後最初的日產 120 噸提高到 200 噸。湖南盛錦新材料全面復產後日產能接近 100 噸。燕山石化、上海石化等公司也相繼找到生產熔噴專用料的方法。

但是,目前熔噴料產能到底有多大——這個扼住下游醫用口罩產能的咽喉的真實數字,仍然不明,

媒體「非凡油條」在《口罩裡的國運》一文中曾談到一組數據。根據來自石化系統的一份不完全名單統計:

「全國的產能也只有 15 萬噸/年左右,相當於每天 410 噸。」

關於一噸熔噴料可以生產多少隻口罩的問題,道恩股份在回答投資者提問時給出了參考數據:

「熔噴聚丙烯料除了用在口罩外,還用在醫院手術服和防疫防護服。每噸熔噴料可以做 10 萬-25 萬隻的醫用口罩。」

按照最大支持量算,每噸熔噴料可生產約 25 萬個醫用防護口罩。

「410 噸的全國熔噴料產能,馬力全開也只能支撐日產 1 億隻防護級口罩。這距離 2 月底產能 1.8 億隻可差了不是一丁半點。」

突發疫情打破了供需平衡。

疫情之前,噴熔料足夠用,一旦下游市場需求突然暴增,總產能有限,再加之擴產週期較長,設備也貴,企業並不敢輕易擴大產能。

「國內也有企業能生產,但誰能在這麼短時間大量出貨?」王中軍反問。

製造業上下耦合的特點決定了其環環相扣的生態鏈條,熔噴料的失衡直接讓口罩過濾夾層裡的熔噴布「一布難求」。


瓶頸

產線成本投入過高,且工藝不足

以往,醫用口罩生產商的熔噴布需求量不大,每個公司單獨面向市場採購,有的是找經銷商買,有的直接向生產廠家採購,基本上也能滿足需求。

當其他行業巨頭們也擠進來做口罩時,小公司發現上游大公司的訂單難以搶到,而且物料價格水漲船高地嚇人。

「熔噴布從 2 萬漲到 30 萬,鼻樑拖漲 10 倍,耳帶 15 倍,人工 20 倍,機器漲價 10 倍,機修師傅漲價 50 倍!其他都漲就是不叫口罩漲價……」

一位長垣市的老牌口罩廠負責人在朋友圈怒言,「準備自明日起自行申請停業整頓,反正長垣街上停產的幾十家了,看著辦吧!!!」

「黑市甚至炒到了 40 萬/噸」,湖南盛錦新材料負責人之一田伯陵向澎湃新聞透露。

疫情下的口罩「瘋狂製造」:物料飈漲40倍,3天回本成「印鈔機」

下游的口罩企業快馬加鞭地擴產和轉產生產口罩,但中游用於製作口罩過濾層的熔噴無紡布卻供不應求。

據公開信息顯示,熔噴布生產的主要廠商早在春節期間已經 24 小時不停產,龍頭企業日產能力多在 7 噸到 10 噸。

比如,再升科技日產量約 10 噸;北方最大口罩濾材企業天津泰達潔淨每天生產 7 噸到 10 噸;江蘇麗洋日產能約為 7 噸;山東俊富集團的日產能甚至達到 15 噸。

但是,國內生產熔噴布的企業總數仍然十分有限。

據中國新聞週刊報道,全國能生產符合醫用熔噴布 BEF95%(過濾效率達到 95% 以上)以上的企業大約 100 家,日產能約 100 噸。按照 1 噸可以做 90 到 100 萬隻口罩計算,也只能支持全國每日生產 9000 萬隻口罩。

由於目前疫情趨勢並不明朗,多數熔噴布廠商對擴充產能持謹慎態度。

對於產能很小的企業來說,眼下動輒一百多萬甚至上千萬的設備風險太大,而且交貨週期太長。即使零部件供應齊全,國產設備最快也要三個月才能出來。

對於大型企業來說,要上一條定製生產線,從採購到施工再到安裝調試,這個運行週期可能需要一年多的時間才能完成,短期內對提升產能並沒有顯著幫助。

「國內熔噴布排產應該已經到了 6 月,」吳軍說道,有些熔噴布企業甚至已經停止接單,再接單就真的做不過來了。

除了生產口罩,他也開始涉足熔噴產線,儘管關鍵零部件供應短缺,但手上也接下了十幾張訂單。

然而,一個更少被人瞭解的事實是,並不是所有熔噴布都可以做醫用口罩濾層(M 層),在加工成口罩之前,熔噴布還需要進行一道關鍵的工藝——駐極處理。

熔噴無紡布作為纖維最細的無紡布品種,適合作為過濾材料使用,這指的是機械過濾的方式,比如布朗擴散、截留、慣性碰撞、重力沉降,也是熔噴法生產的無紡布自然具有的特性,但僅憑這些物理因素,濾材的過濾性約為 35%,達不到醫用口罩要求。

因此,還要對材料進行駐極處理,讓纖維帶上電荷,用靜電捕獲新冠病毒所在的氣溶膠,事實上,濾材達到 95% 以上的過濾效率(BEF95%),大部分由靜電提供。

首先,駐極母粒需要在熔噴無紡布生產過程進行添加,得到的熔噴無紡布本身;然後,這種熔噴無紡布經過專用駐極設備,被施加電荷,帶上靜電。

兩個步驟,缺一不可,才能生產出合格的口罩濾材(也就是,駐極熔噴無紡布)。

疫情下的口罩「瘋狂製造」:物料飈漲40倍,3天回本成「印鈔機」

熔噴生產線比口罩要貴出很多,很關鍵的一點就在於駐極設備。

「沒有加駐極母粒,熔噴無紡布在通過駐極設備施加靜電時,也會帶上靜電,但是這種靜電不能持久,容易丟失,」一位長期從事口罩及濾材檢測的專業人士告訴機器之心。

諸如 KN95 級別的醫用口罩必須採用駐極熔噴無紡布,儘管一次性普通醫用口罩濾材儘管也需要做駐極處理,但是因為母粒緊缺,很多並沒有添加,僅在工藝上用了駐極設備做了處理。

駐極母粒目前國內只有少數企業生產,很多也是熔噴布廠自己使用,目前市場處於緊缺狀態,也嚴重依賴進口。「3M 的靜電濾材也是從國外進口,」一位 3M 公司員工曾在朋友圈表示。

另外,駐極工藝設備短時間也無法實現大量出貨。

事實上,貨真價實的駐極熔噴布需要非常專業的設備才能檢測出來,無法僅憑肉眼和手感,上述業內人士坦言,「因為駐極過程會導致成品質量容易波動,不具備長期的生產經驗的廠家很難在短時間內生產出真正達到質量要求的產品。」

目前市面上充斥著多少「安慰」口罩,不得而知。


矛盾:百萬難求一臺機器,三天回本「印鈔機」

疫情來襲,國內經營範圍含「口罩」「呼吸防護」企業一夜之間暴增到 1 萬多家。

疫情下的口罩「瘋狂製造」:物料飈漲40倍,3天回本成「印鈔機」

新京報智庫整理數據

不過,「能生產口罩」和「能生產合格的醫用口罩」是兩個概念,目前具備醫療器械資質、能夠生產醫用口罩的生產企業佔比不到 2%,而且傳統醫用口罩生產大多停留在半自動化階段。

為了實現口罩生產的全自動化,王中軍春節期間做過最瘋狂的事情之一是花 5000 塊包車到外地,搶購口罩設備的關鍵零部件。

口罩全自動化生產線門檻並不高。比如,在有著豐富 3C 電子製造基礎的珠三角,不少廠商可以基於既有設備(比如模切機、摺紙機、激光機等)和以往的生產線連線經驗,進行設計和改造。

位於廣州市黃浦區科學園區的一家印刷設備製造商正忙得熱火朝天,受到當地政府動員和鼓勵,公司 2 月初從上至下地緊急投入到產能改造的工作中——將原 3C 產品質量檢測機改造為柔性 AI 視覺全自動口罩機(已獲得專利報道),大幅度地縮短產線佔地面積,提高運轉速度。

「我們希望到三月份可以造出 150 臺設備,」普理司總經理劉璐向機器之心說道。

同時,她也談道,「現在最大的問題是買不到超聲波焊接儀,平時一兩千一臺的設備,現在已經漲到了兩萬多。」

「除了熔噴布,短時間內最難的問題是差設備,訂貨需要時間,核心零件也要一個個地加工出來。」王中軍說。

疫情下的口罩「瘋狂製造」:物料飈漲40倍,3天回本成「印鈔機」

全自動一拖二口罩生產設備

目前,市面上的全自動產線方案多為「一拖二」或者「一拖三」,「一」是指口罩本體機,「二」或者「三」是指耳帶焊接機的具體數量。醫用口罩的製作過程中,但凡需要壓邊、焊接的地方都離不開它。

通常,一條產線需要五個或者六個超聲波焊接儀。

國內超聲焊接儀主要供應地區是長三角和珠三角,機器之心在淘寶上發現,溫州、廣州、東莞多家廠家已經明示訂單劇增,只接受預訂單,有的表示已經斷貨。近期實現每分鐘生產 1000 張口罩的興世機械也因為超聲波焊接儀嚴重緊缺,改用熱壓技術替代。

除了超聲焊接儀,一條全自動生產線還需要大板、導軌等輔助部件。機器的穩定運轉、精準給料,都離不開它們。

由於這些配件製造商並不屬於醫療器械行業,復工存在不同程度的難題,現在也僅靠現貨庫存維持。

「有庫存的,政府會調控給指定的口罩設備商,」吳軍說,「」也有囤貨居奇的(公司)……總之,現在確實很緊缺。」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如今,口罩生產設備的流通價格已經根據交付日期來定。春節前一條線不到十萬,現在價格漲了十倍,如果想要 10 天拿到生產線,就要支付 100 多萬。

疫情下的口罩「瘋狂製造」:物料飈漲40倍,3天回本成「印鈔機」

10 天交貨的生產設備線價格已炒到百萬,不過一旦上線可保三天回本。盡如此,很多仍是有價無市。

設備商把這筆賬算的很清楚:「我們賣的其實是『印鈔機』」。

一條全自動生產線每分鐘可製造 90-130 個口罩,24 小時不停產,一天可以做 13-18 萬個口罩,每個口罩按 3 塊錢算(據說現在漲到了 4 塊多),兩到三天就能回本。

雖然能等一個月,就只用 40 多萬,但誰都知道復工剛需近在咫尺。「有人甚至主動加價一兩萬,就是為了插隊拿貨,」吳軍說。


未來:不愁口罩的日子還要等多久?

一方口罩雖只有巴掌大小,背後卻是一張縱橫石油化工、塑料製品、紡織以及醫療行業的巨網。製造業上下耦合的特點決定了其環環相扣的生態鏈條。

僅僅擁躉在高利潤的產業鏈下游搏命,企圖單點突破傳統產能,卻無視高成本中上游市場的飢渴,不僅徒勞無力還滋生出瘋狂經濟。

劉璐向機器之心表示,他們改造的全自動生產線平均每分鐘可以製造 90 只口罩,一條全自動生產線日產能(三班倒)約 13 萬隻。

據吳軍透露,僅廣東在 2 月底就會上到 4000 多條產線,這意味著大部分全自動線要麼可能加工的並非醫用口罩,要麼會因為拿不到足夠的物料和訂單,出現閒置。

下游造口罩的突然變得那麼多,「供需失衡,設備、原材料、人工,哪個不瘋漲?」吳軍說。上游也會要求合理的利潤,最後都會傳遞給下游口罩商,如果堅持口罩不漲價,沒有政府大力補貼,生產一天,也是虧一天。

疫情下的口罩「瘋狂製造」:物料飈漲40倍,3天回本成「印鈔機」

全自動生產線

工廠裡,剪裁好的醫用口罩本體秩序井然地順著流水線流向耳帶焊接工序,然後入袋、包裝封口、生產日期和批號貼標、封箱打包。

打包好的半成品被送去環氧乙烷滅菌房,在滅菌櫃裡滅菌 6 個小時,再進入環氧乙烷解析房經過至少 7 天解析,才能流向市面。

這些無法加速的環節,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口罩的應援速度。

目前,除西藏外有 30 個省區市都陸續新上了口罩生產線,同時還不斷有新的口罩生產線投產。但是,對於大多數還在排隊苦等自動化生產線的口罩廠來說,機器吐出的一張張口罩,更像是放出的血。

在劉璐看來,目前口罩緊張的供需關係至少還有持續一個月。「沒辦法,有一些供應商剛剛開工,現在還有很多地方沒有開工。」

吳軍則認為,至少還要持續兩個月,廣東一個鎮政府一個月的口罩需求就是 400 萬,產能跟不上需求。造設備不是敲代碼和粘貼複製,永遠受制於供應鏈網絡的整體效率,庫存清完了,只能等著工人復工。

口罩不難做,但問題「不是一個行業可以解決的」。

(應受訪者要求,王中軍、吳軍、王強輝為化名)

(機器之心作者力琴對本文亦有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