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6 上班8小時,路上4小時!誰為通勤時間買單?

部門的實習小妹最近一直來找小量吐槽:每天上班最累的不是工作有多苦,而是公司和學校之間往返所花的3個多小時裡。

“如果我把上下班花的3個小時縮短到1個小時,空出來的2個小時就可以用來寫論文,不必每天熬夜到深更半夜了!”小妹仰天長嘆。

實習小妹的感嘆也讓小量想起了英國一項通勤時間調查,結果顯示人們在上下班的路上每多花一分鐘,都會降低對工作和休閒時間的滿意度。當通勤時間增加20分鐘,人們的感覺如同降薪19%一樣。換句話就是上班路上花的時間越長,人們越不喜歡上班。過長的通勤時間一方面會讓人們覺得是在浪費時間,另一方面也會降低人們在休閒時間和學習時間上的支出。

美國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在底層體驗生活時,就為了省錢而租住在偏遠的地方,結果上下班時間花費得太多,可以用來安排學習和提升自己的時間就越少。結果導致了這樣一個惡性循環:離公司越遠,越是沒有時間學習,工作越得不到晉升,更加貧窮,越貧窮就越難搬到離工作近的地方生活。就算是換了一個地方,只要一居住在離上班地點偏遠的地方,依然會陷入這個惡性循環。

上班8小時,路上4小時!誰為通勤時間買單?

想要跳出這個惡性循環,最簡單直接的辦法就是搬到離公司更近的地方。但對沒有能力支付市中心高昂房租的職場人來說,直接搬家顯然是成本過高了,而利用通勤時間進行學習,再慢慢走出這個惡性循環,也不失為一個方法。

當然利用通勤時間學習,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碎片化學習,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時間的利用效率。但想要真正地將學習到的東西整合為自己的東西,我們仍然需要在碎片化學習之後,騰出相對整塊的時間做知識的結構化和系統化。

從大腦的活躍規律來看,人的一天中有4個時間段是大腦活躍的黃金時間,分別是6-7點、8點-10點、18-20點、21點。對應普遍的上下班時間,除了8~10點,大多數職場人已經在在公司裡上班,其他三個時間段其實完全可以進行相對整體化的學習。

上班8小時,路上4小時!誰為通勤時間買單?

6~7點,對需要早起趕地鐵公交的人來說,花一個小時以上的時間進行學習,是很消耗意志力的一件事情。學習是一件持之以恆的事情,因此,為了可以讓自己更好堅持下去,早上用於學習的時間可以控制在半個小時(但不要少於半個小時),做一些提升某方面能力的事情。

比如有外語需求的人可以利用這半個小時記憶單詞,想要提升寫作能力的人可以用半個小時寫一篇主題文章。這一時間段學習的一個好處是在家中學習,環境相對安靜,沒有干擾,更能集中精力學習。

8點左右,大部分職場人已經在上班的路上了,這一段時間裡可以做兩方面的事情。一個方面是工作上的,規劃好當日的工作任務,只要10分鐘左右就可以梳理出來,可以避免未完成的工作被遺漏、需要完成的工作出現堆積的情況。同時也可以讓職場人調整好狀態,從生活中丈夫或兒子或父親的角色逐漸轉換到工作角色。

另一個方面是學習上的,這一段時間裡學習的東西可以偏向於瞭解新事物,比如看新聞、時評,內容既可以從地鐵報紙上了解到,也可以從我們日常關注的微信公眾號中瞭解到。其主要目的是為了開闊職場人的視野。

上班8小時,路上4小時!誰為通勤時間買單?

18~20點,是下班的高峰期,也可以做兩方面的事情。一個方面是總結今日的工作完成情況,時間也是在10分鐘左右,它可以讓你對今天的工作效率和質量有一個反思,對第二天的工作規劃有一個合理銜接。

另一個方面是學習上的,這一時間段儘管大腦很活躍,但由於是在下班的路上,環境相對嘈雜,如果進行記憶方面的學習,效果也許並不是那麼好,但如果進行理解層面的學習,效果則相對較好。比如說學習外語可以閱讀一些外文文章,也可以收聽一些外語頻道。現在也有不少外語學習APP提供豐富的語音資料,如滬江網校、英語流利說等,這些學習工具都可以利用起來。

21點,這一個時間段其實不一定要侷限於21點,只要你每日下班回來後,吃完飯收拾完家務後,還有相對完整的1個小時以上的空閒時間,你都可以用一個小時做深入地學習。如果不是特別緊急重要的事情,就先把這1個小時完完整整地用在學習你想要學習的事情。這時候基本沒有沒有了外界的干擾,可以進行記憶層面的學習,也可以進行理解層面的學習,也可以兩者結合交叉學習。

上班8小時,路上4小時!誰為通勤時間買單?

但不管是利用通勤時間碎片化學習,還是利用上班前下班後的整片時間系統學習,都要記住我們學習的目的:

不僅僅是為了跳出“離公司越遠越沒有時間學習,越沒有時間學習提升自我就越窮,越窮住得離公司越遠”的惡性循環,更是為了不被時代拋下

面對沉重的工作負荷,我們把每一天都安排得滿滿當當,卻總是沒有足夠的精力去付諸實踐。在評論區分享你保持好精力的經驗吧。

封面 | 視覺中國,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