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经济学十大原理 (笔记)


经济学十大原理 (笔记)


1. 人们总是面临不同选择之间的权衡取舍

例如,一个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就是一个权衡取舍;

父母决定如何分配家庭财产是一种权衡取舍;

社会在国防安全上支出更多时,那么用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支出就会减少。

个体面临任何一个决策时,其实质都是权衡取舍。

人们在不同环境中做出的反应从而形成了决策有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了市场。市场的流动形成了整体的经济,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

2. 我们在思考一个具体问题的时候常常会陷入两个境地而不知道怎么选择

例如 我是去北上广的大城市还是去家乡岁月静好的小城市呢?

如果简单的询问身边的人往往会得到一边倒的答案。例如建议去大城市的,有可能本身就在大城市有好的岗位。建议去小城市的,也有可能是在小城市已经购房安家的人群。个体所处的出发点不一样得出的答案往往是不一样的但是又好像都没错。

但是放在经济学上就会有个机会成本的概念。

机会成本: 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简单的说,我们做决策的时候尤其是做平行决策的时候,就需要优先看我们放弃了什么。我们的时间精力都是稀缺的,一个人不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样。我们也不能在同一时间做出两个选择。我们正确的选择是在A or B 的这种问题题目类型中,我们首先需要思考不选择A 我们将失去什么,不选择B 我们将失去什么。不选择哪方我将无法容忍最终得出结论。

个体面临的选择是如果将有限的时间做出损失最小的最优解。

社会需要面临在公共资源中分配如何达到效率最优且分配最均衡的问题。

经济学家往往把人们考虑为理性的人,就是在既定条件下,可以做出选择最优解的人 个人觉得这点有点高估个人的理性和低估群体力量了,当人在群体里很难保证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往往会被群体所裹挟。理性的个体会考虑边际,简单的说就是在成本一定的时候,追加的一点边际变动,来实现利润最大化。通俗一点就是吃饭的时候多吃一口,少吃一口没差别。当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的话理性的个体会做出选择。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我感觉如果用‘刺激’可能会更好,激励往往是正面的词汇。例如在猪肉价格上涨,人们降低对猪肉的需求,但是会去增加其他肉类的需求。

我觉得真正的刺激往往是伴随着其他的不太明显的间接影响(间接影响往往是被人忽视)。人们会因为环境和政策改变来影响个体的行为。

如果说回个体的话,人们会因为身边环境的激励从而判断自己的收益和成本做出选择,养成好习惯的时候需要适当鼓励。

3 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我们大多数收到的信息总是A与B 都处于竞争关系。这只是某种层面上的竞争。因为在某个市场两国都提供相同具有竞争力的产品,那么竞争再说难免。就算在头条同一领域的不同自媒体的竞争也是极具白热化的。竞争其实无处不在。

但是经济学是站在一个市场的角度,当我们在市场上处于买方的地位,在选择商品的时候就会选择价廉物美的商品(理性人的选择)贸易可以使得我们在选择的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可以以低价购买品质好的商品。

4.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在市场经济中所有人都会追求个人的利益,尽管市场中存在的是分散的决策和利己的决策者,但是市场经济以一种促进总体经济福利的方式组织经济活动。(这里会衍生出利己主义)

价格就是看不见的手用来指引经济的工具。市场价格即反映了一种物品的社会价值,也反映了生产该商品的社会成本。

斯密的观点是,当政府组织价格根据供求关系自发调整时,它的限制了的时长对组织经济的千万家庭和企业的进行决策的能力。

这边斯密非常反对政府干预市场的行为,认为政府通过税收等手段干涉市场会导致价格扭曲。价格可以随时提现当前市场环境

斯密的利己主义观点主要是在需要同胞协助的中如果单纯依靠他人是不成功的,需要有利己的思想。但是这种思想会极大伤害社会公平和公共利益。

5.学习经济学需要提高对政政策的适当作用与范围的认识。

市场需要实施私有化产权来保证个人可以拥有和控制稀缺资源,政府就是保护个人产权的工具。市场经济在追求效率方面可以达到极致,但是在社会公平和分配资源上明显处于劣势。

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效率或者促进平等,减小贫富差距和资源浪费。

举报/反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