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魯迅先生對國人國民性的批判,現在看來依然刀刀見血、駭心動目

魯迅先生作為中國著名的文學家,中國文化革命主將(毛主席題名),在文學上讓人高山仰止,在文字中覺得魯迅先生對中國國民性的批判更是一語中的,字字珠璣。


魯迅先生對國人國民性的批判,現在看來依然刀刀見血、駭心動目

那先生對國民性批判有哪些呢?

一、對生命的輕視

魯迅在一封信裡寫道,自己寫《狂人日記》是因為自己讀《資治通鑑》時意識到在大一統專治的中國,中國人是一個“吃人”的民族,“吃人”這個概念在魯迅的思想裡有現實和象徵的雙重意義。中華歷史中的慘絕人寰的真是事件背後有一個長期漠視生命的文化背景。歷史就不舉例了,在文化上,人們對話動不動就叫對方“去死”,“食肉寢皮”,“恨不得咬他幾口”,這樣的話來洩憤,這種表達是有文化沉澱因素的。“吃人”還被古代中國讚美過,三國演義裡還為劉安殺妻給劉備吃這種行徑進行了誇獎,這種傳統在世界各民族的傳統裡比較少見。

魯迅先生對國人國民性的批判,現在看來依然刀刀見血、駭心動目

魯迅觀察到從辛亥革命到國民政府時期,革命過程中對人命都很輕視,人們有一個可怕的觀念,凡是敵人就該死,殺人的形式常用手段就是,把敵人定義為不是人,叫“匪”“逆”“叛徒”等,把敵人從人群中排除出去,這對普通民眾形成了麻醉,敵人已經不是人,殺了也沒什麼心理負擔,而確定敵人的標準彈性非常大,由於革命的隨意殺戮,產生了一個慣性思維,你不殺他他就殺你,一旦發生群體性暴力就會非常殘酷。魯迅一直反對學生參加示威遊行,為革命犧牲是不得不付出的代價,但不能絕對話,他告誡年輕人,真正的改革者不會枉顧生命,革命並非叫人死,而是叫人活的。

魯迅先生對國人國民性的批判,現在看來依然刀刀見血、駭心動目

這種輕視生命現象的原因是在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中,儒家思想將忠孝的原則至於崇高地位,在這種價值序列里人的生命變的微不足道,或者說誰是可以為道德原則所犧牲。魯迅還意識到傳統的道德很容易被革命的名義所替代,魯迅提出“吃人概念”,是為了告訴人們生命是最寶貴的,只有懂得死的沉重,民族才有希望。

二、國民的奴役現象

無論是在思想上還是性格上,魯迅對奴役問題都非常敏感,魯迅最不能忍受的就是被其他外力驅使或者奴役,一旦他感到被強迫,反映就會十分激烈,很多人覺得魯迅性格多疑、易怒和偏激,這大多是因為魯迅激烈的反映,魯迅發現中國人的人性結構裡,奴性和主子性是並行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等級特點是呈金字塔形的權力等級制度,每個人都是上面人的奴才又是下面人的主人,興城了特殊的人格特徵和價值取向,在造反時想的“彼爾取而代之”,在科舉制裡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農民市民的心態裡是儘管我現在是努力,但是我勤勞勇敢就可以當上主子,至少我建立一個家庭也可以奴役妻子和子女。對應到現實中,在職場裡對上級諂媚,對下級驕橫,也是普遍現象。魯迅回顧中國歷史發現,中國人一直在做奴隸,最害怕的事情是因為沒有穩定的主人而做不成奴隸。中國人還善於從做奴隸中尋找快樂,既當了奴隸又要體面,一旦進入這種狀態,奴隸就變成了奴才。

魯迅先生對國人國民性的批判,現在看來依然刀刀見血、駭心動目

魯迅認為奴隸可能是出於不得已,最可怕是成為奴才,奴才的行為邏輯是你有權是無所不為,失勢時奴性十足。形成這種現象的關鍵是權力,很多人難以擺脫權力的崇拜,隨著社會的改變轉變成對權力和金錢的結合體的崇拜,於是很多人一旦得到一點權力就會最大限度的使用,已達到心理的滿足。通常越是社會地位較低,或者自認為較低的人越喜歡利用權力折磨他人,這正是長時間身處被奴役的地位導致的。主與奴在人格與地位上的轉化,使人們在施虐於人的同時也心甘情願的被人虐待,這位了我們觀察當今社會也有很大啟示。

魯迅先生對國人國民性的批判,現在看來依然刀刀見血、駭心動目

三、普遍的演戲和看客現象

魯迅觀察到成熟的中國人都擅長文字遊戲“想”“說”“做”這三個方面之間是相互分裂的,在幾千年的文化專制下,興城了模仿和服從權力體系,沒有個性的語言特點,五四之後,又有了專門玩文字遊戲的投機者,這不僅是語言現象還是內在的思維方式,這種表面的做戲表演的人固然不信,聽和看的人也是不信的,人人都清楚這種虛偽性,卻都在維持遊戲規則,並且把這視作生存的智慧。看客現象是演戲的另一面,看客眼中只有娛樂而沒有觸動。魯迅認為這是老莊哲學中的相對主義和無是非觀,也跟缺乏堅定信仰有關。

魯迅先生對國人國民性的批判,現在看來依然刀刀見血、駭心動目

各位看官如果看的湊活,麻煩高抬貴手點點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