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藝術史上有哪些劍走偏鋒的藝術家?

AKIKO1


在這個時代又如何去鑑定怎樣才是劍走偏鋒的藝術呢?

在很多人眼中,行為藝術,甚至裸體已經算是大膽的形式,那劍走偏鋒,鋒該如何偏呢?謝德慶著名的五個一年系列,挑一個舉個例子:

謝德慶將自己關在一個長寬高分別是11英尺6英寸,9英尺,8英尺的鐵籠子里長達一年的時間,不和外界發生任何交流,不閱讀也不書寫,不收聽廣播和看電視來收取外界信息。在個體愈發被異化的當代社會里,謝德慶默默地強調著這一異化行為。很多人很喜歡謝德慶的五個“一年”作品,但也有很多地人根本不理解為什麼,這算是劍走偏鋒麼?

同樣把自己關起來的還有很多人,法國行為藝術家Abraham Poincheval也是因為把自己關起來而出名的,他曾經將自己關在一個書店的地下室長達一個星期,陪伴他的只有書而已(也許對於愛書之人而言,一個星期與長閱讀相伴也並不是難以忍受的事情)。2014年的時候,他又在一頭灰熊的屍體改造過的空間中度過了近兩個星期。

這哥們還是嫌不夠刺激,沒過多久又把自己關在了石頭裡。

俄羅斯行為藝術家Pyotr Pavlensky2015年火燒了聯邦安全局,但他的極端行為遠遠不止如此,他曾在2013年的時候把自己的陰囊固定在了莫斯科紅場上的鵝卵石上,此舉被他稱作“固定”(Fixation),是一件藝術作品。那再請問諸位,這樣的以極端的行為來挑戰權威和抗議的藝術家,是否是劍走偏鋒呢?亦或是,在這麼光怪陸離,大眾見怪不怪的當代社會中,藝術家們只能以極端來對抗極權呢?

我們空中常說的“前衛藝術”(avant-garde)本是取自於空想社會主義學家聖西門的著作,藝術中的反叛精神由此而來,以至於反抗成為了當代藝術的傳統姿態,任何一個社會語境都有其侷限性,來自於極權、資本、大眾娛樂等處的諸多限制構成了我們不自知的日常生活,如若當代藝術中反叛不僅僅只是資本話語

我們談到行為藝術,就容易想到裸體,這一刻板印象在中國語境下也有別樣的衍生產物。這讓我想起盧森本的女性行為藝術家Deborah de Robertis於2014年創作的一件名為《起源的模仿》的作品,她前往至法國巴黎奧賽美術館,並模仿著法國畫家庫爾貝的名作《世界的起源》中的姿態,“不知廉恥”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個人認為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作品,藝術創作上從來就有回溯特定主題,或像某些作品致敬(產生新的聯繫)的傳統,而庫爾貝的《世界的起源》與藝術家的行為一樣,在當時也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從而“臭名昭著”。這樣的事件在相對開放的西方並不少見,2013年的時候,同樣是在奧賽博物館,有一場名為“Masculin/Masculin (男性/男性)”的展覽,展出了從古至今一系列與男性身體相關的藝術作品,有一位26歲的藝術學生在展覽中大庭廣眾下脫光了衣服,似乎成為了展覽的一部分。

說起裸體,肯定又要談到另一位美國藝術家Spencer Tunick,既然要裸,就極致些。Spencer Tunick嚴格而言是位攝影師,但他的作品彷彿只有一個主題——人體,且是,眾多的人體,他將裸體當作某種“活生生”的物性材料,帶到了世界各地,不僅是城市裡或是各式建築物簷下,甚至是峻山野嶺,也遍佈了他聚集的“裸體”。

請問,這些藝術家算是劍走偏鋒麼?

跟這些比起來,把小便池簽上名,蒙娜麗莎畫上小鬍子並寫上淫詞亂語(會法語的同志懂我在說什麼)的杜尚老爺子,把大便裝進罐頭裡出售的曼佐尼,這些曾經先鋒藝術看上去的領頭人還算是劍走偏鋒麼?

又或者說,在每次聽到某些當代藝術家做出駭人聽聞(相信我,這裡舉的例子實在是口味比較輕的作品了)的事件時,在做出負面判斷之前,停下來,看看我們的世界,是否是正常的呢?


透明流動虛無


海了去了。如果說藝術史上全是劍走偏鋒的藝術家,恐怕過於絕對,但這類藝術家很多,卻是不爭的事實。就傳統而言,出新出奇不是藝術家的主要追求。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在現當代的藝術觀念中,劍走偏鋒已經成了藝術家朝思暮想的主題。隨便列舉幾個名字,卡拉瓦喬、委拉斯凱茲、馬奈、塞尚、畢加索、達利、杜尚……哪一個不是劍走偏鋒的人物,哪一個不是一段藝術史的代表人物。

可是我必須說,劍走偏鋒只是藝術家的一種特徵,而不是什麼必要條件。事實上,很多劍走偏鋒的人,根本沒在藝術史上留下半點兒痕跡。即便是今天,我想大多數標新立異的藝術家在未來的二三十年裡就會被人遺忘。就算被人記住,也不是在藝術史上,而在別的場合。比如近年澳大利亞就有一個叫Tim Patch的人,不用手不用筆,長期堅持裸體,並用生殖器作畫——畫普通人,也畫布什奧巴馬,可謂劍走偏鋒到了極致,但此人稱得上藝術家嗎?我覺得值得探討。前不久此人還到香港“參展”,不過不是藝術展,而是風月展。

像Tim Patch這樣的人絕無僅有嗎?也不是。多年前中國就有人蹭到威尼斯雙年展的外圍,在大庭廣眾之下表演所謂“性書”,具體情形我在此就不描述了。那也是劍走偏鋒的極致,可惜離藝術還有十萬八千里呢!


西閃


大家知道,“劍走偏鋒”原出自武林高手在對決中一方忽然改變傳統劍法出招而出新出奇,往往能收到“出其不意,克敵制勝,一劍定勝負”的效果。但也有一招不慎,滿盤皆輸的慘局。後來“劍走偏鋒”一詞延伸到了社會各個領域方方面面,意思大體沒有變的。

“劍走偏鋒”是個中性詞,可褒可貶。“走對了”,可以“一舉成功”,甚至千古留名;走錯了,可能就“一敗塗地”進而聲名狼籍。因此可以說“劍走偏鋒”是要冒一定風險的。

俗話說,藝高人膽大。一般敢於劍走偏鋒的人都是水平高功夫硬有著超常水平和智慧,有著堅韌意志和毅力的人。而且還是看準了時機,把握住了機遇,才肯出手,劍走偏鋒,“一劍封喉”。

話回到藝術上。在古今中外繪畫藝術史上,出現過不少“劍走偏鋒”的藝術大家,而尤以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見著。既為“文藝復興”,肯定要在師古的基礎上推出更多新奇的東西。意大利繪畫三巨匠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哪個沒有過“劍走偏鋒”?這其後的這個風格哪個風格這個畫派哪個畫派這個主義哪個主義,哪個不是突破了傳統而“劍走偏鋒”創立出來的?

“劍走偏鋒”就是創新,就是另闢蹊徑,就是獨樹一幟。

而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劍走偏鋒”最讓我佩服的一個人,想必大家都知道,就是巴洛克繪畫藝術代表畫家魯本斯。

包括理論上的其它東西就不多說了,只提一點,魯本斯後來創作的人體繪畫與其老師和前輩畫家就有著很大的不同。前輩畫家筆下的女主人基本上都是宛若仙女一般的女神,美麗萬方,婀娜可愛。而魯本斯筆下的女主幾乎個個厚臀粗腿,肥碩圓渾,似乎更接近人的本真,倒更有幾分耐看了。魯本斯也由此成了巴洛克畫派的代表人物。


燈影書畫


藝術史上又有哪些藝術家不是劍走偏鋒和獨樹一幟的呢?藝術家的可貴即在於不斷突破自我和傳統束縛去創造性地締造出新的審美樣式和經驗。

任何符合時代特徵並具有“超前意識”的藝術家都會在藝術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從具象古典範疇中的佛羅倫薩畫派、巴洛克藝術、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象徵主義等都是建立在前人基礎上的推陳出新與偉大變革,更遑論後來的印象派、後印象、立體主義、抽象主義、表現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等現代藝術都是翻天覆地式的顛覆性創造。





這道題一樣難不倒昏鴉,長著翅膀就是用來飛翔的,昏鴉就帶你們認識一位劍走偏鋒之劍走偏鋒的藝術家吧。在二十世紀各種藝術形式盡情演繹到瘋狂的時代,各種樣式的觀念藝術如火如荼地遍地開花。

在那個沒有全新的藝術理念和思想主張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個兒是搞藝術的紛雜時代,卻偏偏誕生了一位反其道而行之的將深邃目光投向了古典藝術甚至早期佛羅倫薩畫派的藝術家。



這就是被昏鴉譽為“劍走偏鋒之劍走偏鋒”的大師,被畢加索贊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巴爾蒂斯。

完全摒棄了正規教育的他只醉心於在羅浮宮直接臨摹古典大師普桑和佛羅倫薩畫派的弗朗西斯卡之作品。

以不變應萬變,以禪的定力在古老的形式美中沉浸和薰陶。孤獨地離群索居象隱士一樣追尋著不符合這個時代的藝術語言。


定格靜止的時間和凝結的空間,僵硬的肢體,沉鬱的色彩。像中世紀藝術,像佛羅倫薩畫派的蛋彩祭壇畫,更像東方神秘的侘傺之寂!


拒絕一切現代藝術向古典迴歸的巴爾蒂斯反而顯得一枝獨秀和卓爾不群。萬變皆變唯有守之,穿越繽紛繚亂的時空回到理性內省的藝術內核中去,那裡最終才是屬於巴爾蒂斯完全私有的藝術時空。


1995年巴爾蒂斯畫展在北京展出,其女兒代巴爾蒂斯宣讀的《致中國觀眾的一封信》言猶在耳:“我懇求我的中國朋友,不要受西方現代藝術的影響,而今此地已是一片極度可怕的混亂光景!”是呢,有時候固守並以一種個人所提煉解讀的傳統一樣具有偉大意義。

萬般皆下品,唯有守為上。巴爾蒂斯的冥頑不靈一樣演繹出了絢爛光華,大家看是不是正如昏鴉所說的這是一位劍走偏鋒之劍走偏鋒的藝術大師呢?

向巴爾蒂斯致敬,向正著反著都可以玩的藝術致敬,向喜愛藝術正在看著的您致敬!還看!趕緊點贊和關注吧!


疾飛昏鴉


達米恩·赫斯特是英國雕塑家、插畫家、油畫家和版畫家於一身的當代藝術家。他不僅身名顯赫,而且極富爭議:他的作品常常以天價出售,但是每每都能引起激烈的爭論——這到底是不是藝術?

1965年,赫斯特出生於英國布里斯托。1986年,赫斯特21歲時進入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度過三年大學生活。1988年,赫斯特在倫敦道克蘭區一座廢棄的建築中,策劃了學生藝術展《冰凍》。

1991年,赫斯特26歲。他創作了使他聲名遠播(或者說臭名昭著)的作品:《在活人思想中死亡的物理不可能性》;聽作品名就很劍走偏鋒,令人費解。

這件作品將鯊魚的屍體浸泡在充滿無色、具腐蝕性的甲醛溶液(即福爾馬林溶液)中,成為玻璃櫃裡的藝術品。後來赫斯特又將老虎、牛、羊的完整或切開的屍體浸泡在福爾馬林溶液中,這些以動物屍體創作的系列作品讓赫斯特在藝術界嶄露頭角。

死亡是赫斯特藝術創作中的永恆主題。《獻給上帝之愛》是一件鉑金澆鑄、鑲嵌8601顆鑽石的骷髏頭。這種“死亡象徵”使觀者聯想到死亡。鑽石頭骨恰好詮釋了伴隨赫斯特一生的兩個關鍵詞:死亡與價值。

赫斯特共花費1400萬英鎊打造這件鑽石骷髏頭。作品使用的是真人頭骨,大約生活在1720年至1810年,去世時年僅35歲左右。

2007年,這件真人頭骨、鉑金、鑽石、真人牙齒組成的《獻給上帝之愛》在拍賣會上以5000萬英鎊成交,這對於在世藝術家來說是絕無僅有的,不過赫斯特本人從來沒有透露過這件作品的買家是誰。

這是當代最昂貴的藝術品之一,標價5000萬英鎊。鑲嵌在骷髏頭額頭中央的粉色梨型鑽石重達52.40克拉,價值400萬英鎊。

赫斯特曾說《獻給上帝之愛》的靈感,來自他在大英博物館裡見過的一件阿茲特克骷髏作品。15至16世紀,統治墨西哥中部的阿茲特克人在木質面具上面鑲滿綠松石,來代表他們的神。

赫斯特還說,他的媽媽曾對他說:“下一步,你要如何表達對上帝的愛?”正是這句話,啟發了藝術家的靈感,才有了鑽石骷髏頭的誕生。

除了人們熟知的骷髏頭作品,赫斯特還創作了許多以彩色斑點為主題的繪畫。這些花花綠綠的斑點是隨機創作的,且不是赫斯特親手繪製的,不過這類作品已經成為赫斯特的標誌性作品了,人們一看就知道這是赫斯特的創意。


畫家王衍成


很多,不提,只提康勇峰。

一個小院兒,一棵山楂樹,一把健孥有力的弓箭,一間空曠的工作室,一張床,構成了藝術家康勇峰的創作生活。

他一個人,是孤寂的,靜默的,是糾結的,又是豐盛的。在這裡,他的天地,他一個人,只瞄準一個問題:關於繪畫和繪畫語言的無止境探索。他不是學者,只用於實踐,十幾年如一日,創作了大量的作品。他每天都在經歷乘興而來,敗興而歸這樣一個反覆的創作過程,又有峰迴路轉,柳暗花明的愉悅和快樂。他的創作截止目前,基本走了兩條線,一條是他的景觀作品,寵大敘事、筆觸雜亂而敦厚,卻建立了屬於他獨有的王國和秩序,是他對外部世界的感觀與思考;另一條線便是他的自畫像系列作品,他向內審視自我,找到本性的源頭去和藝術、繪畫語言本體相鏈接。

9月23日他將在香港舉辦自畫像系列作品的首次個展,我們就這個展覽展開對話。自畫像很難,就像人永遠面對自己的時候才是最艱難的,也像架上繪畫在當代藝術的困境一樣。2008年康勇峰已經有了自畫像創作的念頭,2012年才開始真正進行這一系列的創作,4年,成就了這樣一個展覽。

康勇峰是天津美院油畫系的老師,他把家安在天津,除去上課,大部分時間他要開兩個小時車程來到工作室,這裡是他藝術生命的一方樂土。

1. 為什麼是自畫像?


想法2008年已經有了,只是比較模糊不那麼明確。它是一個很長的過程,就像人對自己的瞭解和審視,我花了4年時間來思考這個系列的作品。自畫像這個東西就是說,藝術家自己直面自己的時候,是赤裸裸的。直面內心,剝開層層偽裝,最真實也最困難,可這種感覺也是很過癮的一件事情。


在這樣一個人性生命本能羸弱的時代,正好我本身的繪畫語言比較有力度,我隱隱覺得這個東西(自畫像)它能幫我做一個很好的一個契機、一個轉化,我想找到這個方式。但是真正開始畫自畫像是2012年,因為觀景系列的作品一直在持續創作,有一些展覽一直在安排,正好那些作品也進入非常好的創作狀態不斷有新的感覺湧現。可關於自畫像的想法就一直也縈繞在腦子裡,揮之不去。到2012年,我就說不行了,必須把這個東西(觀景系列作品)停下來,就開始這個自畫像的創作和新的嘗試。它對我來說是一個更像一種冒險,我不喜歡預見的東西,我總在暗自期待有意外發現。


就像這個展覽,四年時間來準備它,是一個契機,但我並不預設。在接受你採訪之間,我只負責我全部的工作,將這批作品完成,送達展覽空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你說呢?


2. 為什麼是不要在意我是誰?


自畫像的創作,是一個痛苦的過程,每天都很困難,總是帶著不斷地遐想,又總覺得達不到、不夠好,每天都很絕望,幾乎從未順手過。但在這個狀態裡面我體會到意志的強烈意義,這時候跟繪畫已經沒有關係了,跟什麼都沒有關係了,就是繪畫的意志,對我有一種很深刻、強烈的體驗。


為什麼是不要在意我是誰?我畫的是倫勃朗、梵高的自畫像(這只是個開始),美術史就是藝術家史,每一幅藝術家的自畫像就是一個藝術家的自傳。雖然我在畫他人的自畫像,但根本不是某個人,關鍵是自己面對自己。不要在意我是誰,有些調侃,又讓人思考。


給這個系列作品取名字,用了一年多時間,突然有一天晚上失眠躺在床上,為什麼,別人老問康勇峰你畫的是什麼?你畫的是誰?問的我很煩,我想你管他是誰?因為作品自己會說話的,它是一幅畫,不管畫的是什麼,重要的是畫給你的帶來的感受:你所感受到的就是我要表達的。


我從來沒有過份強調過藝術家身份,所以你說到不要在意我是誰是不是把自我身份消解的問題貌似也是不存在的。當然這裡面不排除自我在這一系列作品的入侵,因為它們是我畫的,必然帶有我的痕跡和特質。我想說的重點大概在於,繪畫是視覺藝術,我所傳遞的就是我想表達的,就算是誤讀也沒什麼不可以。重要的還是我在繪畫語言方面的一種新嘗試,希望能夠就我、就繪畫本身而言,有一些突破。


3. 不僅僅是自畫像?


人不可能自己成為你自己。這個自畫像畫得不是我自己,可融入了很多我自己的內部精神在畫面裡。他們已經是藝術史的一部分,你再去畫這個東西,是怎樣一種探索呢?我是怎麼想的呢?我要幹嘛?我究竟想在裡面創造出什麼新鮮的體驗?


那麼首先我還是要忠於內心,以我個人的方式,就像我一直說藝術是一個人個體的方式,越個人越世界。所以我需要追隨內心,如何從小我到大我,從情緒到情懷,從個人到時代等等做很多剖析,需要層層浸透式介入到“自畫像”的創作中。最終我也選擇了個人方式,甚至是很笨拙的方式,這一點跟我堅持的繪畫語言也是一致的。但並不是說這種笨拙就一定是好的或壞的,它只是個人我獨有的方式。


這兩位藝術家對我有很多的觸動,特別是一些精神層面的影響,看他們的作品,讀他們的自傳,瞭解他們的經歷,以及他們對生命本身的這熱愛,強調人性的那些東西,跟我追求的精神境界有某些契合。


在我的作品裡,一直強調繪畫語言的張力,所以我就一直摸索,用這種張力來對這兩個形象進行一次嘗試創作。其實當我們說到梵高或者倫勃朗的時候,不再是一個簡單的人,他們代表某種精神、某種氣質。


我不希望我們看他們原作才知道這個東西,我希望在我的自畫像系列作品裡,能夠用我的方式全新地去把它們表現出來,我希望讓這種精神在這個時代裡獲得一種新生,並且這些感受是可以實實在在撫摸到的。

4. 再創造的大膽嘗試,是要賦予新的內容?


很多時候我覺得在繪畫方面我走的是一個窄門。比如說繪畫很多東西大家都會有很嫻熟的技巧,不是說我不會,只是我喜歡敦厚的感覺。可能從某些角度來看,我的畫給人感覺很不協調、不太正常,或者說不流暢,某些大家一般比較迴避的繪畫方式,我卻用這樣一個方法來進入繪畫,是期待能為繪畫帶來一種新的東西。其實從另一方面來說,也可以跟藝術本身沒關係,你個人參與某件事情,必須去實踐、不斷去做,我覺得這才是人最有意思的地方。我一直強調個體這樣一種生命的創作狀態,這種狀態我覺得是我一直在堅持的東西。


自畫像,已經是非常有名的自畫像,那麼怎麼才能成為康勇峰的自畫像?我的意思並不是說用梵高、倫勃朗來自喻或要超越他們,而是說怎麼在繪畫語言和本身上做大膽嘗試。必須承認它是一個再創造,但我用自己的體系來再現。


比如我怎麼運用我的語言,對色彩、結構、肌理等等去做處理,我在不斷的嘗試,你可以看到作品中,我甚至借用了一些繪畫不太用的裝飾性的效果,或者是一些比較矯飾的東西。為什麼要這麼樣?怎麼說呢?就是一種嘗試,我想賦予它們新的內容。這種內容不是表面的或形式的,而是內在的,但需要在畫面去做功夫。因為沒有人告訴我這種創作究竟該怎麼入手?怎麼去做才是最好的合適的?所以我才說最開始我畫每一筆都是痛苦的。畫這批肖像,我就是把自己能想到能把握的各種方法都做了大膽嘗試,把自己融入其中。


回到我們剛才說我借鑑那個裝飾性的感覺,不希望它是一個簡單的裝飾效果,而是要在裡面有勞作感,並賦予它人的力量,一種不一樣的東西。比如說這張畫,它的裝飾邊框,看起來像印上去的,其實我都是一筆一筆畫的,呈現出來一勞作感,畫面看上去很裝飾,經過這種密集複雜的轉換,就會有一種新的變化。


在整個創作過程中,有時候我覺得繪畫、做的東西的理由,不一定非得是一個看上去很正確、標準化的東西,我希望它是獨特的,帶有個人偏見的,甚至不對的,但這個東西必須能給你足夠的力量去做,就是最好的理由。至於它的線索和脈絡得一點點去探尋,逐漸清晰。繪畫對我來說它就是一種感覺,我覺得它可以是感受得到的,除此之外都是人為的一種修飾。


回到展覽主題不要在意我是誰,我強調的就是一種頑強、一種堅定的存在,作為人和繪畫本身,有時候不是有想法,有思想,有創意就可以去做的,因為在繪畫本身和感受作畫時的那種觸感,充滿著無限可能和想象,很抓狂很興奮的狀態也是痛苦之外的另一種體驗。


其實畫肖像或者說畫自畫像都不是目的,真的只是一個借體,我強調的還是對生命、對人、對繪畫的一種解讀,對他的一種揭示,有無限的魅力很吸引我,讓我去做。


同時,作為一個藝術家,應該強調的是有時候思考的某些東西,可能你會超越這些東西去做這件事情,這似乎才是我要實踐的和想到抵達的境界,甚至可以說是要挑戰的。


一個長長的訪談,到最後的記錄者筆下,著實覺得不及藝術家想要表達的十分之一,那些閃現的光亮,在這位年輕藝術家身上不停出現。他的表情專注,勇氣、毅志、執著,想像力、冒險精神。在言辭間被著重化,幾乎吻合著他的創作理念。


我們離開的時候,展覽作品全部打包裝車送往香港。問他:會失落嗎?不會簡單的兩個字。


大概他屬於“劍走偏鋒”那一類的藝術家,不求準確卻絕不辜負自己;就算過程中歷經無數迷失,也有堅定的判斷力令自己走得更遠。









精選Headline


在我認為,對於真正的藝術家來說,並沒有真正的意義上的劍走偏鋒。藝術的真正動人之處,來源於這群偉大的偏離者。


真正的藝術家,都是會用其最擅長,思考最為深的方式,或者最下意識,最自覺,最處心積慮的藝術語言,去衝擊和抵達最核心最本質最具變化的所在。


每個獨立的藝術家,都有其獨立的個性,獨立的思想,獨立的審美,獨立的藝術經驗,獨立的藝術語言,獨立的表達體系,獨立的對話對象,獨立的創作目的,獨立的表達訴求。


天才的藝術家,其世界都每一個瘋子的世界一樣不可複製,不可禁錮。每一個獨立的創作者,都不可能一直在一個套路當中。真正偉大的藝術家,都是一種世間獨一無二的生物。真正偉大的藝術作品,也是獨一無二的生命體。

如果說有劍走偏鋒,那麼劍的正鋒是什麼?是庸俗?是隨波逐流?是對別人和自己的重複?是刻板的複製?是完全的傳承?是政治正確?是雅俗共賞?是主流話語?是時代正能量?是精緻完美?是剋制保守?還是道德聖人?抑或是概念包裝?


我想,在藝術的王國中,大部分的確在走劍的正鋒,但正鋒,未必是對的,偏鋒未必是不好的,平庸的藝術家會在正鋒和偽偏鋒上小心翼翼的,規規矩矩的走。但偉大的藝術家,必然走到大眾所謂的“偏鋒”上去。因為,劍走偏鋒,才能劃開世俗的重重帷幕,才能抵達更具藝術生命力的新天地。


我欣賞和讚揚那些沒有走在世俗審美的正道上的藝術家,我要致敬偉大的偏離者。


李藝泓


要說劍走偏鋒的藝術家,歷史上不乏大師,像蒙德里安作為風格派運動的領軍人物,梵高作為後印象派的畫家,在繪畫之初,都不是為人所認同的。

那我這裡講的是一位我個人特別喜歡的插畫師,那知道這位插畫師也是比較幸運,我大學同寢室的戰友是一個像素遊戲小組裡的成員,他們每天都要畫三國人物的像素畫,製作像素遊戲,而我也是從他那裡知道了這位很有特色的荷蘭像素插畫師。
像素畫很酷,那像我室友是通過繪畫工具一格一格的填色來完成一幅作品,而有些藝術家跳出了這個思路,採用非標準尺寸的放大像素格來組合畫面,不過這還不算絕的,那這位來自冰島的藝術家Siggi Eggertsson,他創造了全新的類像素形態,從而形成了一個十分獨特的風格,這感覺足以令人過目不忘。

下面我們欣賞一下他的作品









一念水墨


所謂劍走偏鋒就是獨樹一幟,不拘一格,在藝術史上這樣的畫家並不在少數,往往都是開一代之先河的人。這個古今中外都有,今天我們談談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位,劉海慄先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他都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人物,在我國裸體模特尚未開放之時,他在當時的行為和創舉確實是劍走偏鋒,可以說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啊!

劉海粟(1896-1994),名盤,字季芳,號海翁。漢族,江蘇常州人。現代傑出畫家、美術教育家。1912年與烏始光、張聿光等創辦上海圖畫美術院,後改為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任校長。

故事正是他在創辦這所上海美術專科學校開始的。在中國,近現代的早期女裸模的出現與劉海粟有著密切的關係!1920年,他在課堂上講:我校從1914年開辦人體寫生課以來,迄今已有五六年曆史了。最初我們只聘請到男孩,經我們師生不斷努力,以高薪才請到成年男子為模特,卻未能覓到願意獻身藝術的勇敢女性。今天,藝術女神終於出現在我們的畫室中了!這是他首次講女性裸模引入中國的學堂上,當時就引起了強烈反對,但是他卻從容面對。

在課堂上,他鄭重地執起了幕簾的一角,緩緩拉開。一位全身赤裸的年輕少女便出現在了大家面前,她像一位初登臺的舞女一樣,劉海粟面對這一場景,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你是中國藝術殿堂中的第一個女模特,你書寫了中國藝術史的新的篇章,藝術史應該記住你,也要記住今天:公元1920年7月20日!”

隨後在藝術展上,同樣被稱為“藝術叛徒”,一時間輿論界紛紛揚揚,群起而攻之,劉海粟乾脆就以“藝術叛徒”自號自勵,更堅定了去拿下中國人放在藝術上的這塊遮醜布的決心。就這樣,在人體藝術的道路上,劉海慄越走越遠,越來離經叛道。

由於申報等各大媒體大肆討論,造成了極大反響,1925年8月24日,江蘇省教育會議通過了禁用模特兒的提案,孫傳芳也對劉海粟下令通緝,並派人搗毀了美專的畫室,劉海粟被逼逃亡日本。到最後,“裸模風波”也以不了了之收場,裸體模特人體寫生到最後也並未遭禁。

最後,劉海慄在1949年後任南京藝術學院院長,歷任南京藝術學院名譽院長、教授,上海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英國劍橋國際傳略中心授予"傑出成就獎",意大利歐洲學院授予"歐洲棕櫚金獎"。

直到現在,裸露是藝術還是色情,這個話題就算放在當下,似乎也是一個引人爭議的事情。但是不可否認,劉海慄是那個時代的叛逆和劍走偏鋒的人,不管如何評價他,但是在中國美術史上他是濃重的一筆!


樸易堂國學易學文化


莫奈就是一個劍走偏鋒的藝術家!這也是在他暮年才被人們逐漸認知,知名度增大才有自己的大一點的畫畫地方。他是印象派創世人之一他的代表作是日出印象 克勞德莫奈,法國人

第二個就是文森特威廉梵高,荷蘭人。後印象派野獸派創世人之一,死後才被人們逐漸認知,三十七歲歲月裡倍受精神折磨,幾度自殺他是世界上迄今為止比較偉大的畫作家,他的星空比較出名也被大家認知。

還有很多!國內的大家就比較幸福了,從來不缺賞識的人。比如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等都能早早出名!

苦的是歐洲這些創作畫家,大部分出身不好,從小喜歡畫畫!經過生活壓榨,勞神費力,最後一次次被拒絕,造就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獨有生活風格的畫作!

他們創造了一個時代!督促了文化改革創新!要不說他們偉大呢!世界上從來不缺畫家,堅持,創造自己獨有的風格!不要以出名為目的!記錄生活!活出自己!最後來幾張世界名畫!各位看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