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 人蔘“華麗蛻變”過程中的那些事

人參“華麗蛻變”過程中的那些事

人參

在瞭解明朝歷史的時候偶然發現人參是挺有意思的,我們今天都知道東北長白山地區產人參,女真就是起身東北,在滅亡明朝過程中跟明朝的人參貿易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準備詳細瞭解一下人參這個東西的“過往”。談到人參都不陌生,因為民間流傳著人參各種各樣關於人參的傳說,認為人參生長年頭多了就會成精,還有的說野人參自己會“跑”等等各種神奇的說法,可以說這就把人參給神化了;就是在治病方面也認為人參始終包治百病的神藥。其實人參有今天的“身價”是歷史原因、文化因素和人參本身形態等因素共同促成了我們今天對人參的認識。

這裡不介紹人參的科學價值,重點說一下人參由普通植物變成昂貴補品的歷史;

根據相關文獻關於人參的記載最早出於一些類似於神學之類的著作,“搖光星散而為人參,人君廢山讀之利則搖光不明、人參不生”,這是出自《春秋緯》一書,這本書是緯書的一種以氣化論、陰陽五行說和天人感應論等思想,穿鑿、附會和演繹儒學經典《春秋》的一組著作。被人引用頻率很低;對於人參的描述純粹是看著人參形態像人而進行的聯想,認為人參跟仙丹一樣是種“神草”;最早關於人參有藥用價值的記載是成書於秦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很不幸原書在唐朝遺矢,現在的是從別的文獻中搜集起來的),書中認為人參的作用“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其藥理則是“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翻譯成白話文是人參這個東西吃了可以益壽延年,多吃也沒什麼大礙,有病沒病都可以吃;這基本上就類似於今天的保健品。書中並沒有著重突出人參,跟它有相似作用的還說了一百多種呢;東漢的《傷寒論》(依據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所著)對人參的作用做了解釋“主治心下痞堅,旁治不食嘔吐等”;書中記載的藥方也有很多涉及到了人參,基本認定人參具有藥用價值。再後來像宋朝《諸家本草》、元朝《用藥法象》都提及了人參具有藥用價值。但直到明朝人參的“身價”還不高,多是用來當做禮品送人,就猶如今天的枸杞、蒲公英,既是食品,還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北宋的大詞人蘇軾曾經把人參跟紅棗並列,還以斤為單位計量,這基本可以確定人參就是一種普通禮品,“只多寄好乾棗人參為望!如無的便亦不須差人,豈可以口腹萬里勞人栽?”到了明朝,尤其是到了明朝中後期人參的“身價”飛速上升;變成了不可多得的寶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萬曆年間成書)對此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認為人參可以治“發熱自汗、眩暈頭痛”,及“痎疾、滑瀉久病””等症,更厲害的是認為“人參治男、婦一切虛症”,這直接把人參推向了“靈丹妙藥”的地位,一顆人參治百病,人參被人們大量採挖,人參數量漸漸稀少,身價自然會高的離譜。

人參“華麗蛻變”過程中的那些事

人參葉

明朝中後期以前人參是十分普通植物,生長地域也比較廣,但是到了明朝中後期,由於人參被認為的認為是稀世珍品,人參也漸漸變得稀少以至於面臨滅絕的境地,只有在一些人跡罕至的深山才可以找到野人參。以至於今天一提到人參就認為產自東北長白山地區。

其實古代服用的人參多是山西的上黨參(主要在今山西長治太行山),人參雖然多,但也有一些精品,上黨參中有一個品種叫紫團參,是很名貴的,《夢溪筆談》裡就有王安石得了哮喘需要紫團參入藥醫治,朋友送了幾兩來,但王安石堅決不接受,“平生無紫團參,亦活到今日”,在當時紫團參應該是比較貴的;但對於人參整體來說還是被認為是普通植物;直到明朝嘉靖年間,人參仍是一種很低廉的商品,一斤人參只要白銀一錢五分。明朝中後期隨著人們對人參的狂熱喜愛上黨參直接被挖絕了,就此東北的人參才漸漸被人重視;到萬曆年間,也就一、二十年的時間,一斤人參上漲到約三兩白銀。按照《本草綱目》的說法,價格上漲的原因,是上黨的採參業沒落,市場上只剩下來自遼東的人參:“上黨,今潞州也。民以人參為地方害,不復採取。今所用者皆是遼參。”至崇禎時,價格已高達到16兩白銀/斤,這價格可是一年一個價。所以有一種說法女真的崛起跟與漢人進行的人參貿易有著很大關係,以至於女真跟明朝的人參貿易是其一大經濟支柱;女真多次進貢也有人參,那時東北人參是很多的。萬曆十一年至萬曆十二年一年的時間,明朝政府為購買人參付出了白銀三萬兩,為了壓低人參的價格,明朝關閉與女真的邊境貿易通道,女真的人參沒法外銷導致大量爛在手裡。等清軍正式入主中原取代明朝,人參貿易仍牢牢控制在清王室手裡,因為東北是清王朝的“龍興之地”,人參又被人為的神化,隋唐志怪傳奇小說《廣古今五行記》中有一個故事:“隋文帝時,上黨有人宅後每夜聞人呼聲,求之不得。去宅一里許,見人參枝葉異常,掘之入地五尺,得人參,一如人體,四肢畢備,呼聲遂絕”。這基本會被認為人參是皇室的象徵,既產自東北,人參自身又有美好的寓意,清朝勢必要控制民間隨便挖東北人參和人參貿易,這直接推高了人參的價格進一步上揚;清初,清朝在東北設有專門的採參組織“打牲烏拉總管衙門”管理東北的採參,如果有人盜採、濫採直接拘捕;到乾隆年間又設立了“官參局”管理採參業,只有拿著官方發放的許可證才可以進山採參。但是極高利潤的人參總有人冒險去長白山偷採人參,人參數量是越來越少;清朝的這種壟斷人參採集和貿易的做法直接推高了市場上人參的價格,至到乾隆中期,人參價格已達到600~800兩白銀/斤;嘉慶年間,更突破至2000兩白銀/斤。人參的大部分利潤都進入了清皇室的腰包,因為人參基本上就是壟斷經營。人參基本是供皇室貴族等有身份的人吃的,這在百姓中間起了帶頭示範作用,當一般百姓吃了人參那感覺是很好的,這玩意一般都是有錢人吃的,肯定會這麼想的。

人參“華麗蛻變”過程中的那些事

人參

同樣是在清朝,中國對人參的狂熱喜愛最終促成了外國向中國出口“西洋參”,這就搶佔了人參的市場份額,但是西洋參的進口一年比一年多,如果朝這種發展勢頭下去,不用多少年野人參和野西洋參都會絕種,這時候就催生出來人工養殖各種參來滿足市場需求。

人參價格高還有一種原因,就是人的心理作用;伴隨著人參被神化,只要是病人吃了人參治不好病,不會認為醫生醫術不到家或者開錯藥,反而認為自己的病人參都沒治好看來是沒治了。這就是“好貨不便宜,便宜沒好貨”的心理,醫者也樂於給病人開人參吃。乾隆就曾經在《人參論》中提到過因為百姓因為人參價格高而迷信人參的療效,“夫醫者之所以遇疾即用,而病家服之死而無悔者,何也?蓋愚人之心,皆以價貴為良藥,價賤為劣藥。”

人參這種“逆襲的人生”相當“勵志”的,在宋朝還跟紅棗相提並論,到今天已經身價不菲,人參發展的歷史也留下了中華民族發展歷史的痕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