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劉邦為什麼後悔殺了韓信?

用戶65750998632


劉邦對於韓信的死態度是暗喜,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劉邦是在心裡偷著樂。為什麼?因為劉邦不能殺韓信,韓信對於劉邦來說太重要,而且韓信在軍中的威望過高,只能降職不能殺害。所以當劉邦聽到韓信死於呂雉和蕭何兩人聯手時,內心是心花怒放的,但是表面上還要裝作一副可憐韓信的樣子來掩飾。

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

那麼劉邦為什麼心裡想著韓信死呢?這跟劉邦的為人有很大的關係。劉邦一生好賭,他這一生中賭的最大的一票就是賭韓信的才華。為什麼?

劉邦的部下很多,能征善戰的將領也很多。例如樊噲,截止到鴻門宴之前,樊噲親自斬首敵軍178人,其中侯爵一人,都尉一人。俘虜168人,降卒2900人。可謂是冠勇三軍。灌嬰擊敗項羽愛將龍且、殷王司馬卬,智勇雙全。但是他們都抵不上韓信,韓信跟他們不一樣,他們都是泥腿子出身,而韓信屬於科班出身,換句話說叫兵法是從書上學來的,因此指揮起來是一板一眼很有套路。

那麼韓信屬於哪一類人呢?應該往前朝看,也就是說從秦朝往前看,韓信屬於典型的門客類型的人。類似於蘇秦、張儀、犀首公孫衍、商鞅之類的人。韓信有才華,但是實現才華就需要找到好的主人,韓信的第一個主人是項羽,項羽不才,任命韓信為執戟郎,即使如此,韓信還是給了項羽很多建議,但是項羽置之不理,後來韓信就去找了劉邦,希望在劉邦這裡可以施展自己的抱負。

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幹項羽,羽不用。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

其實劉邦比項羽好不到哪裡去,剛開始的時候韓信也是不得重用的,但是劉邦手下的蕭何是個識貨的人,要不然為什麼蕭何以後可以當丞相呢,丞相必備素質之一就是為君尚舉薦賢人。韓信逃跑之後,蕭何把韓信追了回來,在劉邦面前極力舉薦,這時劉邦開始下賭注,他把自己的前途壓到了韓信的身上。

韓信初用計,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出漢中,緊接著平定三秦。劉邦意識到自己賭對了,這時劉邦心裡對韓信是萬分佩服的,直接封了韓信左丞相。後來韓信擊敗魏國,代國,趙國,齊國,這時事情開始慢慢起變化。

韓信讓劉邦封他為假齊王,這其實就是一個信號,這個信號極為不好,導致劉邦暴怒。為什麼呢?按照王、公、侯、伯、子、男的順序,韓信連個候都不是,直接向劉邦要王這個頭銜,明擺著是跟劉邦強地盤的,不要忘了,劉邦此時才是個漢中王而已。

劉邦從這時起已經意識到韓信已經猶如脫韁的野馬,不再受到控制了。果不其然,鴻溝之約後,劉邦追擊項羽未成,被項羽擊敗困於陳下。劉邦這時邀請韓信和彭越前來圍剿項羽,韓信沒有出兵。

漢王曰:“善。”於是乃發使者告韓信、彭越曰:“併力擊楚。楚破,自陳以東傅海與齊王,睢陽以北至谷城與彭相國。”

劉邦又割捨了自陳以東至大海廣大區域給韓信,韓信方才出兵。這就是赤裸裸的威脅了。劉邦心知肚明,暫時隱忍,最後把垓下之圍的大權交給韓信,等到項羽自刎而死,劉邦當時就闖入韓信營中奪了韓信的兵權,後來把韓信改封到楚地。這一招其實用意很深。

楚地之人彪悍異常,而且極其痛恨韓信,因為韓信擊殺了他們心中的英雄項羽,因此把韓信封在楚地,韓信不容易造反。這其實是劉邦的一舉高招。既奪了韓信以前所有的封賞(齊王、齊國領土及陳以東領土),又將韓信至於將不知兵的區域。

可惜韓信覺悟太低,在明知道劉邦猜忌他的情況下還收留了項羽舊將鍾離眛,後來劉邦為了穩住韓信,假借巡遊的機會在雲夢澤逮捕韓信,將韓信貶為淮陰侯。

韓信這時錯上加錯,密謀造反,暗通陳豨,希望能夠裡應外合奪了劉氏政權。這一切被呂雉發現,呂雉聯合蕭何騙韓信到未央宮,處死了韓信。

這時劉邦心裡是暗自高興,一個自己始終想下手處死的人終究死於別人之手,而且造反證據確鑿,可謂是天助我也。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劉邦算是第一個平民天子,身上流氓氣息太濃,因此往往不能服眾。韓信算是舊時門客的最後一位,有古風。不得權則罷,得權則會翻雲覆雨,影響深遠,和春秋戰國時的蘇秦、張儀等是一個類型的人。因此劉邦氣量太狹小,造成手下的人屢屢造反。韓信也是其中一位,而且是實力最強的一位。可惜的是韓信還保留有舊時門客忠心不二的傳統,沒有明著造反,最後婦人之仁害了自己,韓信死後,劉邦沒有後悔,相反劉邦心裡非常的高興。自己做不了的事情被別人完成了,劉邦高興還來不及呢,何來後悔之說?


每日趣評


劉邦不後悔殺韓信,畢竟韓信當了楚王以後對自己威脅也挺大的。想借天子巡守地方之時扣押韓信,結果韓信賣友求榮殺了朋友,結果給了劉備抓他的藉口。到了京城後連降兩級封淮陰侯。本來都是眼中釘但是他還看不起樊噲。說自己現在已經淪落到與樊噲這樣的人為伍。和教唆鉅鹿郡守造反。加速了他的死亡。最後劉邦征討鉅鹿郡守時,被呂雉以謀反罪殺害。劉邦當然黃鼠狼給雞拜年似得說後悔殺韓信。都是做給其他人看的。





小胖愛解說


《史記·淮陰侯列傳》:“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問‘信死亦何言’?”

看得出,韓信之死帶給劉邦的感受是“喜和憐”,何來後悔之意?


若要揣測,後悔感的油然而生應是在平叛黥布前後!

《史記.黥布列傳》:“布兵精甚,上乃壁庸城,望布軍置陳如項籍軍,上惡(wu)之。” [上,即“皇上”,指“劉邦”]

“惡”,意為“厭煩,憎恨”,這兒就值得玩味了。

1.項羽是劉邦的宿敵,是劉邦的噩夢。

“惡”的是“黥布”,更是“項羽”。

2.想到項羽,必然會想到韓信,會想起韓信的功勞,會念其好。可是,韓信已被殺害,他也是間接兇手。在矛盾的心理活動下,自然有後悔之意。

“惡”的是“他自己”,更有“後悔”。

平叛大功告成後,返程路過故鄉“沛縣”,與眾鄉鄰日夜宴飲,懷舊敘往。

酒酣耳熱之際,心血來潮,起身擊築,自為歌曰: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百二十孩童,合唱高歌,劉邦拔劍起舞。慷慨傷懷,情不自禁,流下數行淚水。

“現如今‘韓信’這批異姓王,已被趕盡殺絕,個別有危險的功臣也被剪除掉了。雖然已無安全隱患,但偌大的天下,又有誰幫助把守!一旦再有戰事,何人可用呢!”

有道是“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更何況是帝王的眼淚。

眼淚中,有孤獨悲涼,有無奈傷心,也有真心後悔……


內求安己


朋友們,過年好。

兩千多年以前的的秘密,廣大的朋友們也要給他揭開嗎?佩服!那麼咱們就揭秘一下吧。劉邦非但沒有後悔殺了韓信,然而,他更希望韓信早一點死。這是怎麼回事呢?咱們慢慢的探討一下。

首先,韓信在掛帥以後,有幾次三番的沒有聽從劉邦的調遣。而且,他眼中根本就看不起劉邦。在戰爭中劉邦還得用他打天下,劉邦心中很明白,如果韓信投靠任意一方諸侯,那麼,也沒有自己的好果子吃。

所以,劉邦在戰爭年代沒有去惹禍韓信,並且,為了籠絡韓信,便賜給他五不死之金牌。見天地不死,見日月不死,見金屬不是。便把韓信捧的更不知道姓什麼了!

其次,韓信幫助劉邦打下天下以後,已經失去了以往的光輝,幾乎沒有什麼大的用用處了。留著他只能對大漢江山構成威脅。對自己的後人也不利。

到最後,劉邦和呂后設了一個計,在一棟小屋裡,把門窗封閉,地面鋪上地毯,把韓信灌醉,用竹子劍以妄圖弒君之罪給殺害了…。


可惜,一代神話傳奇般的人物,就這麼不分青紅皂白的被兩個小人給結果了。留給後人無窮的回味…


地丁老師講神話故事




《史記·淮陰侯列傳》中寫道:“(劉邦)見信死,且喜且憐之”。這句話太傳神了——劉邦得知韓信被殺之後,既感到高興,又覺得對他的死感到哀憐。所以,劉邦對韓信之死是說不上後悔或者內疚的,要不然就不會“喜”了。



劉邦對韓信的感情非常複雜,封壇拜將前後,劉邦對韓信可謂是非常欣賞的,但是隨著韓信的能力越來越突出,立的功勞越來越大,手下的精兵越來越多,甚至到了逼迫劉邦承認他為齊王的地步。楚漢相爭的決勝階段,劉邦又不得不聽從張良的建議,對韓信列土封疆,拉攏他的勢力,雖沒有史料讓我們斷定劉邦此時已對韓信起了殺機,但君臣嫌隙已經構成。



在韓信做大之後,他雖然並沒有完全掌握劉邦給他的隊伍,但項羽拉攏過他,蒯通勸諫過他,他也對自己是否要背叛劉邦而進行過慎重的考慮,雖然他最終選擇忠誠,到君臣嫌隙已經構成。



想陳豨、盧綰等人的叛亂,劉邦還有能力鎮壓,但是韓信在巔峰時期造反,劉氏江山可能就要重新洗牌了!也許是劉邦對韓信還是有感情的,所以他抓住機會把韓信從王貶為侯,而出手利落而狠毒的呂雉則直接將一代戰神殺害。

韓信的死,劉邦是心裡有愧的,到作為一個出色的政治家,他欣然接收這種兔死狗烹的結局。但是,國史君(國史通論)相信,在劉邦暮年躺在病榻上,回顧當年提三尺劍打天下的日子,一定會想起曾經與自己並肩作戰,為自己出生入死的老戰友——淮陰少年韓信!


國史通論


這個問題,我必須先指出兩個錯誤,第一,韓信不是劉邦殺的,而是由呂后與蕭何聯手設計,將韓信殺死於長樂宮的鐘室。第二,劉邦回來之後,看到韓信被誅殺,他的態度,按史記的記載,是喜且憐,並沒有後悔。

那麼劉邦喜的是什麼呢?因為韓信一直是他心中的大患,他是很樂意看到韓信被殺的,也可以說如果韓信此次不死,也很有可能也會被殺死的。

那麼劉邦憐的是什麼呢?韓信畢竟是漢初三傑之一,為大漢王朝立下了很多功勞,劉邦在雲夢澤之後,把韓信抓來之後,並沒有殺掉,而是貶成了淮陰侯,如果韓信能夠低調點的話,那麼有可能不會被殺死的。

如果有後悔,那後悔的是韓信,韓信後悔沒有聽蒯通的話造反。

劉邦問呂后,劉韓信死之前說了什麼話,呂后說韓信說後悔沒有采納蒯通的話,劉邦就派人把蒯通抓了過來,質問蒯通是不是他勸韓信造反的。

蒯通說,是的。劉邦想要將他殺掉,蒯通說,我那個時候是齊王韓信的手下,並不知道陛下您,我那個時候,也只是為我的主公辦事而已,而且那個時候想要奪天下的人也很多呀。劉邦覺得蒯通說得有道理,就將蒯通給釋放了。

我覺得韓信該殺,理由主要有如下幾條。

1.韓信自稱假齊王,劉邦被形勢所迫,在張良和陳平的勸說下,不得不封韓信為齊王。

2.劉邦當時召彭越與韓信過來圍項羽的時候,兩人都沒來,劉邦吃了敗仗,最後是許諾封地給他們才來,可以看出韓信不聽令於劉邦。

3.劉邦軍事才能比不上韓信,漢軍比不上楚軍,一旦韓信造反,那麼朝廷是無力抵抗的,另外事實上,各諸侯國除了長沙王吳芮都反了,劉邦不能把大漢王朝寄希望於韓信的忠誠之上。

4.韓信收留了朝廷重犯鍾離昧,預謀造反,即使被降為淮陰侯之後,與陳豨內外勾結,陳豨最終造反,韓信也陰謀造反,最後事情敗露。


歷史簡單說


首先,韓信不是劉邦殺的,是呂后殺的。其次,劉邦在韓信時候,對他有一些同情和憐憫,但並沒有後悔。

韓信這個人,才能是很大的,但也有些脾氣。早在打天下階段,他和劉邦就已經產生了矛盾。例如,齊國當時本來已經被劉邦派酈食其勸降了,但韓信卻聽了謀士蒯通的話,認為這樣豈不顯得你韓信還不如酈生的三寸不爛之舌?於是韓信繼續突襲齊國,導致酈生被齊王活活煮死。酈食其是劉邦當初起兵西征時候的重要謀士,劉邦對他非常尊敬,這事兒下來,劉邦肯定對韓信是有看法的。

韓信打下齊地後,劉邦正被項羽困在滎陽,韓信卻派人找劉邦,要求封為假齊王,引得劉邦大怒。幸虧張良陳平提醒,才改口封劉邦為真齊王,使得韓信出兵,攻滅了項羽。

這些事情,等到滅項羽後,就該慢慢算賬了。劉邦先把韓信改封為楚王。後來,因為韓信收藏了楚將鍾離眜,劉邦就在雲夢遊的時候逮捕了韓信。韓信還罵什麼“我這是鳥盡弓藏”。劉邦赦免了韓信的罪,降他為淮陰侯。

降級後的韓信依然和劉邦不對路,經常j稱病不上朝,滿心怨氣。有一次經過樊噲的家門,樊噲跪拜送迎,說:“大王光臨臣這裡,不甚榮耀!”結果韓信出門居然笑說:“我居然淪落到和樊噲為伍了!”還有對劉邦說出那“陛下不過能將十萬。臣多多而益善耳。”的話。

後來陳曦去守北邊,韓信公然和他說準備謀反的話。劉邦親自去鎮壓,韓信在首都悄然準備造反,結果被呂后得知,用了蕭何的計策,將韓信逮捕後誅滅三族。

所以,殺韓信的不是劉邦,而是呂后。劉邦本人其實相對算仁厚的。韓信乾的事情,被殺了並不冤枉。

而劉邦回來後見韓信被死,史書記載是“且喜且憐之”,就是既為此高興(畢竟除掉了心腹之患),但同時也有些可憐韓信,畢竟一代名將死得這麼窩囊。後來,當初曾勸韓信背叛劉邦自立的蒯通,也被劉邦赦免了。


巴山夜雨涮鍋


沒有任何資料顯示劉邦後悔過殺韓信,《史記》對劉邦得知韓信的死訊後的心情有細緻的描寫,叫做“既喜且憐之”。什麼意思?就是又高興,又同情韓信。

劉邦在建立漢朝以後一以貫之的政策就是消除異姓諸侯王。在這種背景下,韓信的悲劇也就成了必然。在劉邦的軍隊中,韓信是一個比較特別的存在。一方面,他與彭越、英布等人不同,這幾位與劉邦更像是同盟而非主臣,劉邦稱帝后自然不能容他們。韓信也不像樊噲那樣是一個單純的臣子,他事實上處於半獨立狀態,對劉邦客觀上存在著威脅。並且,他在劉邦稱帝前就已經有了多次矛盾,劉邦不可能不記恨他。


但劉邦開始的時候總歸還是挺厚道的。他奪走了韓信的兵權,也沒有讓韓信繼續當齊王,而是讓他衣錦還鄉去當楚王。後來有人告韓信謀反,劉邦也只是將他貶為淮陰侯。

之後,劉邦韓信君臣本來應該相安無事的,劉邦甚至還經常找他聊天,“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典故就出自這一時期他們倆的對話。

可是沒想到,韓信到底還是死了,劉邦沒殺他,呂后替劉邦動了手,幫兇則是當年舉薦韓信的蕭何。韓信的罪過,官方說法是謀反,事實如何已經無法弄清。韓信臨死前後悔當年沒有聽蒯通的話背叛劉邦,劉邦聽說韓信的死訊則是又高興又同情他。


劉邦的同情似乎說明韓信可能真的是被冤殺的,劉邦的高興則說明劉邦想殺韓信不是一天兩天了。而韓信的遺言則說明,劉邦對韓信的忌憚不是沒有道理的。

總之,劉邦既然早就有心殺韓信,當然是不會後悔的。


攸揚拾羽


你好!由冬眠蛇來回答此問題。

應該說,劉邦不殺韓信,他才會後悔,而且腸子都會悔青了!


根據史記淮陰侯列傳的記載,當時劉邦正在平定叛將陳豨的叛亂,呂雉在都城長安將韓信處死,理由是有人告發他謀反。具體過程則是由丞相蕭何把韓信騙進宮中,呂雉就在長樂宮鍾室將韓信了結,劉邦剿滅陳豨,班師回朝後,對呂雉殺韓信這事是四個字概括:且喜且憐。首先說明了劉邦心裡還是很贊同殺掉韓信的,但韓信畢竟有才又立下過很多功勞,看在這些上面,給個憐字也算至為恰當。

當然,司馬遷就是漢代的人,他寫自己朝代的史,那就不能稱之為史,只能稱之為故事,我們不過看了他寫的一個精彩的故事而已。但就這個故事本身論,我們也可以看出一些問題,尤其是劉邦對待韓信這些異姓諸侯王的心理變化。



要說劉邦一開始就打著除掉韓信,確實是冤枉了他。雖說韓信討封齊王和垓下決戰時趁機要價這兩件事都觸怒了劉邦,但看在他幫助劉邦剷除了大敵項羽,讓他順利做了皇帝這個人情分上,劉邦感激韓信的面要大於痛恨他。


在西漢建立之初,劉邦對異姓諸侯王的態度並非像後來白馬之盟時那麼堅決,但呂雉就不一樣了,她想的是自己的兒子劉盈以後繼位的問題,劉邦日見衰老,一旦駕崩,誰能駕馭得住那些異姓諸侯王啊,就連徹侯們都難說。所以她更渴望韓信這些人死,另外,奪嫡之爭已經在進行中,戚夫人和他的兒子趙如意更是呂雉睡不著,她需要為劉邦立功,鞏固自己和兒子劉盈的地位,所以我們相信韓信確實呂雉所殺。

陳豨原本是韓信手下的將領,他都敢反,還是在劉邦還活著的時候,就別說韓信了,這種後怕在劉邦平定陳豨的過程中一定爆發了出來,所以劉邦得知韓信死訊的時候,第一個反應就是喜。也許就是他暗示呂雉,也許就是他秘密派遣蕭何,只是正史只能有一個版本,我們就無需更多的想象了。

劉邦在最初設立了八個異姓諸侯王,燕王臧荼逃亡後,他不僅沒有收回燕地,還封了自己的發小盧綰為燕王,說明劉邦還沒有下定決心不在用異姓為王,而陳豨這件事和韓信的死讓事情逐漸失去了控制,劉邦遂開始對異姓諸侯王展開屠戮。這不但是他個人私心的體現,也為了一個王朝能長治久安下去,雖說同姓照樣會反,但這是他所不能預見也無法處理的了。



綜上,韓信的死會令劉邦因憐惜而傷心,但絕不會後悔殺了他,無論真相是誰殺了韓信,對劉邦都是大的利好,所以只有喜沒有悔。

感謝您的閱覽,喜歡本蛇回答的請記得點贊和關注哦!


史書上冬眠的蛇


說不上後悔吧。

這裡有兩個點不太準確,第一是,韓信是呂后殺的,不是劉邦殺的。第二,韓信死後,劉邦不是後悔。

首先,韓信被殺時,劉邦正在外面征戰,是呂后讓蕭何將韓信騙來殺掉了。劉邦得知以後,是又高興,又憐憫。高興是,韓信能力超強,但又一直不是很聽話,多次關鍵時刻抗命,忠心有限,一直為劉邦所擔憂。憐憫,則是韓信畢竟能力很強,且也是劉邦多年部下,戰功赫赫,劉邦也一直有點不忍心殺他。所以當年韓信任楚王時,被劉邦抓了,也只是廢了他的王位,改封淮陰侯,軟禁在京城,但沒有殺他。

呂后劇照


或許有人會說,呂后如果沒有劉邦授意,是不可能殺韓信的。這個還真不是。呂后一向心狠手辣,比劉邦狠多了。比如說,彭越,原來是梁王,被舉報謀反,審訊之後,被判定有罪,當斬,報給劉邦的時候,劉邦最終放過了他,免除死罪,將他流放四川。彭越從洛陽(最初京城在洛陽,長安在孝惠帝期間才建造完畢)去往四川時,碰到了從長安來的呂后,就被呂后抓回去,要求劉邦殺了他,最終倒黴的彭越被殺了。韓信也是呂后動手的。另外,呂后在劉邦死後,將戚姬砍手砍腳,割耳朵、挖眼睛,泡在糞坑裡面,真是慘絕人寰,不光如此,劉邦的幾個兒子都被她殺的差不多了。她的心狠手辣可見一斑。

當時燕王盧綰,跟謀反的陳郗有往來,被告發後,逃到匈奴邊境觀望,後來又打算去向劉邦請罪,結果,還沒等到他請罪,劉邦就駕崩了,盧綰趕緊逃往匈奴——怕被呂后誅殺。

所以說,韓信肯定是呂后誅殺的,而且,估計肯定沒有得到劉邦的旨意,但說回來,呂后是劉邦的老婆,這個鍋他是背定了。

韓信劇照


第二個問題是,劉邦在韓信死後,有沒有後悔。

這個肯定是沒有的。劉邦的情緒是又喜又憐,有可憐他,但不是後悔。因為韓信能力超強,又曾經多次抗命,劉邦是無法對他放心的。

劉邦劇照


當初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韓信就派人送信,要求立他為假齊王,把劉邦氣的不輕,還是陳平踩他的腳(不是張良),讓他穩住韓信,他才立即醒悟,改口說要封就封真齊王,封什麼假齊王。而後來,劉邦約韓信、彭越一起進攻項羽,結果他們都不來,劉邦大敗。

劉邦沒辦法,找謀士商量,張良獻計,讓他將沿海大片地區分封給韓信,其他選了一片地方封彭越為梁王,他們才肯過來打項羽。有這些抗命的先例在,劉邦是無法對韓信放心的。

所以,劉邦是一直想除掉韓信的。

但是,劉邦沒殺他,為什麼?不忍心。

這個不是瞎掰,或者美化劉邦。韓信為楚王時,有人告他謀反,劉邦召集眾將,結果眾將說打他是送死,最後採用陳平計謀,才抓了韓信。抓了韓信以後,按說劉邦該立刻殺了他,但劉邦沒有,而是將他封為淮陰侯,軟禁在京城,這樣一直持續了很多年。其實劉邦是不想殺他的,因為他內心多少有點不忍心。這從彭越身上也能看出來。

彭越也是被告謀反,各方審訊都說他該殺,劉邦還是決定將他流放,也是因為不忍心。包括劉邦最恨的雍齒,張良問他時,他也說,最恨雍齒,但因為他功勞大,不忍心殺他。

彭越畫像


當初楚懷王派將領出徵時,有討論該派誰去進攻關中,當時各位討論的結果是,項羽太殘暴,動則屠城,劉邦比較仁厚一點,派他去進攻關中,接收秦國的首都會比較好。這也能看出劉邦相對仁厚的特點。

總的來說,呂后比劉邦心狠手辣的多,所以劉邦不忍心乾的事,呂后都幹了,殺韓信,殺彭越。劉邦不忍心幹,但並不代表他認為這是錯的,其實他還是認同的,只是自己下不去手。因此,呂后代勞之後,他也有喜意,所以,最終這個鍋,他還是要背一點,沒法完全甩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