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6 《尋找羅麥》:這部豆瓣4.6分的電影,並非毫無意義

《尋找羅麥》或許不是觀眾一直在等待和尋找的那類電影。但站在另一個維度對影片予以評析,《尋找羅麥》或許也正是觀眾一直在等待和尋找、卻在大銀幕上久違的那類電影——敏感、細膩、誠摯、平淡中見真情。即使影片敘事雲遮霧繞,演員在表演(尤其是臺詞)上也不時力有不逮,這仍然是一部值得被品味和咀嚼的電影,如青橄欖般入口微苦,卻有回甘。

《寻找罗麦》:这部豆瓣4.6分的电影,并非毫无意义

《尋找羅麥》海報

《尋找羅麥》是一部遲來的電影,從製作完成到院線公映,經過了五年之久。俗世沉浮,五年足以物是人非。這也是一次遲來的文學作品改編。影片的原著文本,是導演兼編劇王超的短篇小說《去了西藏》——《去了西藏》發表於《小說界》1998年第6期,已經是二十年前的作品。部分觀眾因為《尋找羅麥》中的藏地風光,指責電影是在消費西藏和跟風近年來流行的風景明信片式文藝電影,並無道理。藏族宗教元素對於“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的《尋找羅麥》,是敘事中至關重要的部分,也構成對主線劇情的隱喻和互文。

《去了西藏》與《尋找羅麥》都是於時代氣息上淡然疏遠的作品——彷彿可以發生在任何時空背景下。小說和電影都不會讓觀眾覺得陳舊過時,也是因為敘事主題只關乎人與人相交接的情感,無關時代,無關身份,無關族裔,也無關性別。《去了西藏》以線性時間敘事,將趙捷和李亦童年時期的相識和友誼作為敘事肇始;《尋找羅麥》將李亦的角色更改為法國人羅麥(Rohmer),又省略掉趙捷和羅麥的相識相交過程,讓羅麥的死亡前置,作為電影的開場鏡頭,而敘事則以非線性的方式展開,通過李亦的回憶,零散拼貼出整個故事。習慣了商業電影敘事結構的觀眾或許會對《尋找羅麥》的剪輯方式頗有微詞,其實影片在剪輯點的選擇上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看似凌亂,其實處處照顧到李亦意識流中對往事的片段式追憶,相當講究。

《寻找罗麦》:这部豆瓣4.6分的电影,并非毫无意义

“慧極必傷,情深不壽”。《尋找羅麥》是一曲失樂園的悲歌,是隻剩下“坎坷記愁”一節的《浮生六記》,是六週夏日時光不再的《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也是更平常化的《單身男子》(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小說,湯姆·福特電影)和《輕輕搖晃》(本·衛肖主演電影)。整部電影都籠罩在死亡陰影之下,甚少對甜蜜過往的回憶。與原著《去了西藏》相比,《尋找羅麥》更苦澀,也更隱忍和隱晦。當然電影與小說是兩種不同的敘事藝術,《去了西藏》是強調內心複雜意緒的小說,不乏大段心理獨白式的描寫;《尋找羅麥》對文本進行電影化改造,增添的情節豐富了對人物內心的外在化表意,也讓“小敘事”背後的情感綿密交織,即使無聲飲泣,一樣痛徹心扉。觀眾可以指責《尋找羅麥》格局太小、缺乏野心,但無法否認影片試圖傳遞的情感力度。

《寻找罗麦》:这部豆瓣4.6分的电影,并非毫无意义

法國演員傑瑞米·埃爾卡伊姆飾演羅麥

電影以趙捷攜了羅麥的骨灰遠赴法國作為劇情敘事的開始。趙捷在法國重逢羅麥曾經的女友蘇菲,知曉羅麥與蘇菲曾關於墮胎問題發生爭執。這一情節為小說中所無,是極精彩的一筆增寫。電影也改寫了原著中車禍事件的誘因,通過給兩人不明朗的情感前景灑下濃重陰影,暗示車禍並非無妄之災,是無可逃避的悲劇命運的提前。

墮胎事件與車禍事件,構成對羅麥的雙重打擊。羅麥陷入自責,並額外承擔起(自己認為)趙捷亦應負擔的部分責任。影片用趙捷與羅麥在酒吧外發生爭執的一段戲,交代出羅麥內心的掙扎和矛盾。“同謀”一詞從羅麥口中反覆吶喊而出,是羅麥不無痛苦地意識到兩人感情的破壞性——即使這段感情並無意於傷害他人,傷害仍然發生。羅麥遠走遁世,既是為殞命的無辜者尋求解脫,也是為自認為“有罪”的感情尋求解脫。電影放大羅麥無以告贖的心境,讓羅麥遠走西藏的時間從原著中的數月延展到電影中的數年,又讓羅麥的雪崩罹難不是意外事故而是主動赴死,都是在強化羅麥的殉難者心態。——這種殉難者心態是否合理另當別論。電影以趙捷的視角看待羅麥的死亡事件,趙捷從不甚理解,到漸有所悟,亦是“尋找”本心的過程。

《寻找罗麦》:这部豆瓣4.6分的电影,并非毫无意义

韓庚飾演趙捷

《尋找羅麥》中的車禍,也讓人想起《了不起的蓋茨比》中那場為蓋茨比帶來直接死因的車禍。然而悲劇的發生,並非一朝一夕的意外。原著中李亦悲劇不可避免的原因,是趙捷對李亦情感投注的懵然無知;電影中羅麥悲劇不可避免的原因,既是羅麥揹負上的兩個無辜性命,也是趙捷在羅麥與趙捷在舞蹈隊的搭檔兼情侶朱莉之間的猶疑不決。電影不對劇情做傳奇化的鋪陳,男女情事都被極簡略地用暗示性的畫面交代過去,是不想讓觀眾以傳奇化的視角看待電影,而又與影片中角色的壓抑和憋悶感同身受。

影片多次以互文和參差對照的方式,暗示趙捷和羅麥的感情。趙捷從巴黎趕往尼永,途中遇到一對恩愛的中法跨國婚姻夫婦,與趙捷的形單影隻形成鮮明對照;趙捷在尼永恰逢本地舉辦橄欖節,一片歡天喜地和生機盎然,與趙捷帶亡人骨灰返鄉的悽慘冷寂亦形成鮮明對照;趙捷抵達普羅旺斯,前往羅麥家中,於鄉野間遇到羅麥豢養的白馬,白馬在靄靄暮色中向趙捷施施然走來,與趙捷依偎相親,同樣是與兩人昔日相伴而行情狀形成鮮明對照。《尋找羅麥》是一部含而不露的影片,依賴觀眾於細微處發現影片的不寫之寫。

《寻找罗麦》:这部豆瓣4.6分的电影,并非毫无意义

電影最重要的兩處互文,是借用歌劇《蝴蝶夫人》和藏戲《朱瑪》完成隱喻。原著中,趙捷與李亦,一學舞,一學畫,李亦常聽的是威爾第,趙捷則對古典樂缺乏興致。電影中改為趙捷與羅麥均對《蝴蝶夫人》情有所鍾。詠歎調《晴朗的一天》在影片中多次響起,是借巧巧桑對平克爾頓的思念,暗示趙捷對羅麥的懷念。電影中又增添重要情節,細細介紹藏戲《朱瑪》,同樣是借用《朱瑪》中王子為朱瑪轉經祈福,抒發趙捷對羅麥的悼懷,而相當感人。

《寻找罗麦》:这部豆瓣4.6分的电影,并非毫无意义

片中的藏地文化並非如一些人所言的“消費西藏”

影片使用偶像明星韓庚出演趙捷,相當有膽量。趙捷在感情上遲鈍內斂,由一個大眾印象裡“木頭美人”式的演員出演,其演技中的木訥生澀之處,倒隱隱合乎角色性情。電影借重演員外形上丰神俊朗的美少年之姿,但又避免讓明星氣質壓過角色,採用的方法是在服裝搭配上主張素靜,又鼓勵演員發胖,增添角色的入世感。大量的空鏡頭和沉默鏡頭,為演員藏拙。問題主要出在臺詞上。演員的聲音太軟糯,缺乏世事歷練,中文唸白相當露怯,倒是法文臺詞有幾分清冷之感。趙捷在原著及電影中職業身份都是現代舞蹈團的編舞,電影中同樣讓演員來上一段現代舞,看得出疏於訓練,身段僵硬。倒是趙捷跳藏戲的一段舞蹈戲,情感外放,較有韻味。偶像明星不甘於本色出演,挑戰高難度角色,成功與否往往高度依賴於導演的調教。《尋找羅麥》並沒能從演員身上徹底激發出角色所需的複雜和豐沛情感。

《寻找罗麦》:这部豆瓣4.6分的电影,并非毫无意义

電影以趙捷夜宿羅麥臥房作為最後的情節段落。演員情緒醞釀充分到位,鏡頭安排既含蓄、又大膽。讀過安妮·普魯克斯小說的讀者,或許還能記起小說臨近結尾,描述恩尼斯“一覺醒來,有時傷心,有時高興”的一段表述。這段情節沒有出現在李安的改編電影裡,被王超借用到《尋找羅麥》中,讓人意外,也讓人感動。趙捷夢中與羅麥重逢於藏戲《朱瑪》,電影最後一個畫面定格於摘下面具後的羅麥面容,也是既傷感,又優美。影片縱然有萬般不足,結局的處理也還是看得出隱然有大師氣象。

《寻找罗麦》:这部豆瓣4.6分的电影,并非毫无意义

《尋找羅麥》大概很難稱得上是通常意義上的“好電影”。電影在豆瓣網上的評分僅有4.6分,商業電影和文藝電影的觀眾都對影片質量頗有微詞。這是一部關於人生缺憾的有缺憾的電影,也是一部相當主觀視角的電影。影片好看與否,不依賴於表演也不依賴於情節,取決於觀眾是否能與影片發生情感共鳴。影片中的趙捷,多次呼喚羅麥的名字,然而call you by your name(以你的名字呼喚你)的結局,是隻見傷感,不見甜膩。《尋找羅麥》沒能完成對趙捷和羅麥的救贖,也沒能完成對電影本身的救贖,但《尋找羅麥》對當代人複雜情感生活多面向性的切入,雖不成功,也總還是一次有意義的尋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