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2 《榆社縣鄉村文化記憶叢書之一<懷遠>》代序

王曉峰

《榆社縣鄉村文化記憶叢書之一<懷遠>》代序

在榆社縣廣袤混沌的土地上,存在著一批古村落和傳統鄉村文化遺產,它們經歷了箕榆大地的風雲變遷,盡顯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是榆社人文歷史的積澱。誕生於農耕時代的《張果老峰》這樣描述:“古蹟曾傳果老峰,攜筇絕頂認仙蹤。人登半嶺高千尺,洞闢深巖透幾重。”這閒雲野鶴、出塵飄逸的奇山秀水實在令現代人所向往。然而,隨著城鎮化的進程,它們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鄉鎮和城市的商業化對鄉村文化進行著巨大的衝擊,不同程度上傳統的鄉土景觀遭到破壞,農耕文明漸漸沉沒在歷史的長河中。許多有識之士敏銳地感知到了這一點,紛紛呼籲保護現有傳統鄉村記憶,我認為這實在是當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們必須把這件事情提高到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上來,黨的十八大提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是一項戰略任務,這也是一種人文情懷。

中國的鄉村文化,曾經因繁華而輝煌,也曾經因落魄而慘淡,它的命運,與它的母體——農村經濟息息相關,鄉村的貧瘠和沒落造成了它的衰退,但可喜的是,近年以來,鄉村文化開始得以重新進入現代人返璞歸真的文化視野,並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探索、迴歸,成為了都市人休閒、養生的居所,成為中國人懷舊情感之最後的靈魂棲息地。如浙江烏鎮、如湖南鳳凰、甚至包括我們的鄰縣平遙,它們無疑都是中國鄉村文化的寶藏。時不時地,它們會出現在巨大的海報或招牌上,衝擊著人們的心靈和眼球——鄉村文化,正在復甦——也許就在某個平常的日子,你走出城市,走進農村,就會不經意地發現原來就在我們身邊,也有如此美麗的村莊,如此古老的遺存。

《榆社縣鄉村文化記憶叢書之一<懷遠>》代序

榆社,就是這樣的遺蹟。它蝸居在太行深處,脫離於塵世喧囂,寥落的國道訴說著小城的貧窮,澄碧的湖水映照著生態的秀麗,沉寂的廢墟展現出曾經的文明;走進榆社,走進榆社的歷史,你才能體驗榆社的文化之美,它不是附麗於秀美的山水之上,也不是掩映在幾張城市名片上,它蘊藏在榆社的天地之間,數千年來,等待著人們上下求索。

下赤峪,這個名字至少已經被叫了1000多年。在這個官方的名字背後,還有一個文雅的小名,叫下府。現居於此的村莊主人劉氏家族是一批外來移民,約五百年前從洪洞遷居此地——他們的祖先想必很喜歡這塊風水寶地,把整個家族搬遷到這裡,還很詩意地把這段經歷記入家譜:“……或下赤峪以及河窊、魚頭、清秀等處,莫不人煙稠密焉,雖非閥閱名門之家,而身列黌宮者有人,名登國學者有人,亦可謂邑之望族矣。”這裡不難看出榆社的文化積澱,也可以看出榆社人的浪漫機巧;而且下赤峪村前碧波萬頃,頗有江南水鄉的韻致;智者樂水,它孕育了一代廉吏和幾名進士,科舉蟬聯,簪纓相繼;在榆社的歷史上,這是光輝的故事。雲水流芳,寧有窮焉?在我看來這些古村落都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例如,蘇澈在《楊桃何處笑春風》一文中描述:“桃陽李氏家族的古樓院群裡竟然有個酒坊樓院……李家米酒的醇香久久飄滿整個院落的後樓前廳,小小酒坊的設計之獨到之處,已從穿堂正額上木刻的‘凝瑞處’三字中傳達而出……”可見榆社的鄉村文化不僅具有美學價值,更蘊含了豐富的歷史人文價值,這些都是珍貴的文化遺產,對人文社科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當然,榆社人對於文化的執著,並不僅僅表現在這些土木建築裡,榆社人對於文化的追求是流淌在血液和基因中的。中國地大物博,各個地域的民間服飾、傳說、習俗、特色手工藝等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麗寶藏,遺憾的是伴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這些特色藝術正在漸漸消亡。張年玲的《散落民間的一朵藝術奇葩》、《東灣村百年連碗油燈》等系列散文的描寫對象,就是對榆社民間藝術傳承的搶救性發掘,在她筆下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可貴的民俗、民風等值得眷念的事物。王躍東筆下則有懷舊、感傷的悲憫情懷,在他的《尋訪行將逝去的古村落》一文中,我們走進石會、水澤、琵琶窯、焦紅寺、龍門、泉灘……“寬敞之處,有兩間灰磚房,似有人居新跡。其旁有數間紅磚屋,三間無頂三間上鎖。前有斷壁殘垣,院落寬廣,扇車、大甕、酒缸等亂置;見土灶,隱有煙跡;此外概無蹤影。”——可見文化傳承的主體——人,正在流失,古村落之地方文化走向衰敗。那些本該堅守的事物正在逐漸消退,“文脈還在,文化息聲”,這種尷尬的局面應當引起我們的關注。

《榆社縣鄉村文化記憶叢書之一<懷遠>》代序

榆社只是一個在地圖上都很難找到的地方;榆社文化,也許在中國浩如煙海的文化長河中,它僅僅是一朵不起眼的浪花。但是又有誰能說,它的存在沒有它的意義?它古老沉厚,它歷久彌新,它堅韌不拔,它流淌著嚮往文明追求上進的文化精神。這或許也正是中國鄉村文化最可寶貴的價值。我喜歡這本書,我也喜歡這本書背後的榆社作家群以及他們代表的榆社文明的傳承。從這本《懷遠》中,我發現榆社的村莊保留了大量各具特色的遺蹟遺存,承載了厚重的中國農耕文化,譜寫了人與自然關係的發展史,記錄了古老文明的記憶,梳理了鄉土社會發展的脈絡——這是對榆社歷史的回顧,進而有對未來縣域人文之旅規劃的根基。它裡面輻射的文化內涵,應該引起我們重視,保護鄉村記憶和文化資源,增加經濟方面的支持,以發展促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我目前想到的東西。

有懷情自遠,非是藉秋風。我在此向所有有志於榆社文化、鄉村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者、傳承者、踐行者表達我由衷的敬意,我願與他們一起承擔和弘揚這責任與使命,這是我作為榆社宣傳文化事業負責人的擔當。我希望這本書是榆社縣古村落保護和發掘之路上一個美好的開端,我誠摯邀請每一個榆社文化人一起加入這支隊伍,用我們共同的智慧讓這些沉睡的風景重新恢復生機和活力,讓它們永遠美麗,天人合一。

是為序。

(作者為中共榆社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