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轉發:清泉流齒怯初嘗——讀《博物館裡的神祕花園》有感

經徵得作者同意,轉發一篇書評。原文發表在鄭挺穎百家號上。

作者鄭挺穎 (《環境與生活》雜誌副總編輯)百家號11-27 21:23

最近,兒童教育的問題讓中國的年輕家長們操碎了心。若是回想自己當年接受的兒童教育,我的印象已不太深刻了。

最早的時候,我和爸爸媽媽一家三口住在一個低矮的小房子裡,廣東的夏天酷熱,小男孩火力旺,我的腦袋容易長膿包。爸爸媽媽要上班,白天基本是奶奶帶我,奶奶待我特別好,至今我還記得很多瑣事。左鄰右舍也很熟,村子裡大家對我也很和氣、友好,慢慢我就長大了。

那時候,爸爸用工整的楷書給我寫了很多卡片,晚上回來就教我認字。小時候的我識字早,而且多,求知慾旺盛,自己滿村子找書看,啥書都看,不挑,也沒得挑。我爸爸有個好習慣,每次出門都會給我買書。他去汕頭市區看望他的醫學老師,就會去外馬路的新華書店給我買書。那時候,這家書店可能是粵東地區最大的書店了。

依稀記得,我小學二三年級的時候,我爸爸有一次從汕頭給我買回來一本《伊索寓言》,那書我看了好幾遍,對我影響很大——養成了喜歡和人打比方講道理的習慣。長大後,我才注意到,那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出的,羅念生大師翻譯。這書好多故事簡短、易懂,且多好玩幽默之處,多位弟弟妹妹讀過,目前應該還在我家裡。

轉發:清泉流齒怯初嘗——讀《博物館裡的神秘花園》有感

伊索寓言

這本書是我最早接觸到的古希臘著作。此後,我一直要到上金山中學的時候,自己買了本古希臘古羅馬神話故事,才對古希臘著作有更深的瞭解。

毛主席在《反對黨八股》一文中批評洋八股“言必稱希臘”,是指一些黨內同志“食洋不化”,在圍繞某個話題進行論述時,習慣從古希臘說起。

轉發:清泉流齒怯初嘗——讀《博物館裡的神秘花園》有感

從古希臘說起,其實這種現象一度很普遍。因為在西方中心論的歷史觀中,現代西方文化的源頭就是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和古代猶太人的《聖經》。

待到進了蘭州大學,我開始學習世界歷史,才對古希臘的戲劇、哲學有了比較系統的學習,畢竟不懂古希臘語,這種學習也是流於皮相。故此,對諸位掌握古希臘語、拉丁語的學界前輩,真是敬為天人。

念碩士的時候,我不自量力,選修了拉丁語,上課的老師是天主教會的名師,但我沒堅持下來,實在羞於提及恩師的名字,在這裡只能和老師說一聲“對不起”!

不過,今天的朋友們如果想學古希臘語、拉丁語,條件已經好太多了。因特網上語言資源豐富,除了文字的,還有圖片、音頻、視頻,只要英語比較好,學好這兩門古代語言並不太難。

說到古希臘文化的起源,還得從古希臘的神話說起。古希臘古羅馬神話中的神祗很有意思,一個個具有超能力,但滿滿的七情六慾,不是人格完美的道德聖人,甚至連正人君子都算不上,只是放大了能力的凡夫俗子。各種爭風吃醋,甚至有點兒童不宜。

今人所謂的文藝復興,就是復興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化藝術,用世俗的、繁華的現世歡愉,去挑戰超越的、清簡的來世天國。此後,各路王公貴族、財主富豪贊助的藝術家們,盡情用濃烈的色彩塗抹出肉體的力與美。統治了西歐一千年的基督教,其清規戒律慢慢被人文藝術所侵蝕。這種思潮的變換,是好是壞,立場不同的人看法完全相反,此處不予置評。

結果就是,古希臘古羅馬神話傳說綿延幾千年,得以復興,併為西歐數世紀的文藝創作提供了源源不絕的素材與靈感。今日遍佈歐美博物館的諸多藝術瑰寶,都離不開古希臘古羅馬神話的精神滋養。

然而,古希臘古羅馬的故事裡,神祗眾多,加之古羅馬與古希臘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經常讓人讀後一頭霧水,這對想加深對西洋藝術品認識的國人來說,確實是一大文化隔閡。

最近,鄙人得了一部妙書——《博物館裡的神秘花園》,此書列出古希臘古羅馬神話人物的譜系,再圍繞某一神話人物,把與之有關的歐美博物館珍藏的名畫、雕塑加以介紹,圖文並茂,思路清晰。

轉發:清泉流齒怯初嘗——讀《博物館裡的神秘花園》有感

更加可貴的是,作者美柔汀文筆優美,幽默,把西方古典神話用現代的網絡流行語娓娓道來,生動活潑,俏皮可喜。每篇四五百字,結合三兩名作,讀後神清氣爽,不但記住了神話故事,還加深了對西方藝術名作的理解。

不瞞您說,作者其實是我大學同班同學張偉明,他在蘭州大學歷史系畢業後,進了中國國家博物館,後來又拿到中國人民大學的博士。近水樓臺先得月,他近距離接觸各國博物館藝術珍品的機緣,成就了本書的見多識廣。

作者的歷史功底深厚,我是不意外的。讓我驚喜的是,作者的藝術鑑賞造詣也讓人歎為觀止。作為老同學,我平心而論——望塵莫及了。

恭喜偉明!也恭喜每一位結緣此書的小學生朋友們!你們將得到一段比我童年豐沛得多的心靈滋養之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