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1 我奮鬥 我幸福|吳明珠:從吐魯番走出來的工程院院士

我奮鬥 我幸福|吳明珠:從吐魯番走出來的工程院院士

她讓哈密瓜更甘甜

我奋斗 我幸福|吴明珠:从吐鲁番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

甜瓜又稱哈密瓜,維吾爾語稱“可洪”。甜瓜種植在吐魯番歷史悠久,據考證在1700年前的東晉時期已開始大量種植。直至歷朝歷代綿延不斷,且品質均優良。近代民國35年出版的《新疆農業概況》記載:“甜瓜盛產於南疆,北疆較少,全省年產3萬噸以上,著名產地為鄯善、吐魯番,尤以鄯善產者為最佳。”解放後,1957年,鄯善出口甜瓜100噸,成為全疆唯一的甜瓜出口縣。後來哈密瓜逐漸成了吐魯番地區的品牌和農民致富的搖錢樹。

我奋斗 我幸福|吴明珠:从吐鲁番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

這一品牌的創立與搖錢樹的培植於一位為之奉獻畢生精力的瓜神吳明珠分不開的。提起吳明珠不僅在吐魯番家喻戶曉,老幼皆知,在全國乃至世界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她是新疆第一位獲得中國工程院院士的,並先後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全國十大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獎章、全國“三八”紅旗手、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等榮譽稱號。為中共十三大、十六大和十七大代表。在這至高無上的榮譽和美麗的光環下,誰又知道她的艱辛和付出的代價。

我奋斗 我幸福|吴明珠:从吐鲁番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

吃水不忘挖井人。吐魯番為了弘揚吳明珠的精神,要為她寫書立傳。我有幸參加了吳明珠有關材料的蒐集工作。聽說她從海南迴來在吐魯番,我們急忙去她的實驗基地。看她正在揮汗如雨地指導她的學生在給甜瓜授粉。我上前打斷她手中的活,說明來意,只見她滿臉汗珠笑著對我講:“我都一把老骨頭了,你們多寫一寫這些年輕人吧。”她又忙著手裡的活。我們就這樣被婉言謝絕了。我悄悄地來到一個年輕人面前問他:吳老已80多高齡了還和你們一起幹活嗎?那年輕人自豪地說:吳老師和我們課題組的年輕人一起,每天早上7點就在瓜地裡一朵朵地授粉,晚上十點才回來。我蹲在一邊,40多度的的烈日,曬得她汗珠點點滴在泥土裡,她好像沒察覺似的,專心致志地在那兒授粉。只見她嫻熟地將雄花摘下來,把花粉抹在雌花的柱頭上,用事先準備好的髮卡卡住,然後掛上註明授粉日期的掛牌。她幹得細微、利落、漂亮。看得我眼花繚亂、目瞪口呆,她在繡花,又在精心護理她孩子似的。

我奋斗 我幸福|吴明珠:从吐鲁番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

我們蒐集材料工作陷入被動,只好從吳老的檔案材料和工作過的地方及與她一起工作的老同志入手了。

一天,一個工作不到半年的大學生小李拿一張紙急忙到我眼前說:“不可思議,那時的人真傻。”我一看是吳明珠的個人經歷:她1953年西南農學院畢業後,就要求支援邊疆,結果卻被分配到中央農村工作部工作。一再要求去最艱苦的邊疆工作。1955年志願來到新疆,被分配在烏魯木齊地委農村工作部工作。又一再的要求想到最艱苦的第一線去幹一番事業。1956年,調到哈密瓜的故鄉--鄯善縣農技站工作。後來,由於工作成績突出,調任吐魯番地區科委副主任、行署副專員。一再要求下,又辭去了副專員的職務,到自治區農科院園藝所專門從事研究甜瓜、西瓜育種工作。

我抬頭凝視著說:“小李同志你不懂,這就是時代的精神,人生的境界。”我理解,我父母就是那個時代的熱血青年從內地來到這邊疆農村就一輩子,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

我奋斗 我幸福|吴明珠:从吐鲁番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

我們來到吳老當年最早種瓜的鄯善縣東湖和馬場一代,恰巧我們找到當年與吳老比賽種瓜的摩沙大爹(當年這裡種瓜的老把式)的孫子買買提。我問他:“你知不知道以前有一個種瓜的匠人?”他毫不猶豫地回答:“她叫吳明珠,也叫阿依木汗”(吳明珠的維語名字,譯為:月亮姑娘的意思,有金子一般的心腸)。他又接著說:我的父親和爺爺經常講他們種瓜的故事。以前在農民中推廣現代科技栽瓜技術,非常困難,農民們習慣了民間栽培方法,不相信科學技術。後來阿依木汗在我爺爺的幫助下,在爺爺瓜地對面開出了三畝荒地,開始和我爺爺比賽種瓜。我爺爺用民間傳統方法栽種瓜苗,她用技術管理瓜田。秋天到了,她的瓜又甜,產量又多。我爺爺一個勁地說:“還是科學種瓜亞克西(好)!”也就從那時候開始,當地的農民們對這個年紀輕輕的女技術員刮目相看了。漸漸的他們把吳明珠都當作自己的親人一樣。一個80多歲的老大娘回憶講:“記得有一次,因為她急於去城裡開會,忘了跟我們講。當她第二天早晨一進家門,我們10幾個維族老鄉立刻高喊阿依木漢回來了!然後就高興的跳起舞來,我們昨天晚上見吳明珠不在家,就打著火把四處找沒有找見,我們以為她被狼吃了,今天看見她回來了我們很高興的。”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吳明珠就真正的愛上了吐魯番,也愛上了吐魯番的農民。

我奋斗 我幸福|吴明珠:从吐鲁番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

我們又捻轉找到了和吳老共事多年的葡萄專家李志超。李老也是志願要求到新疆來的大學生,他是上世紀50年代初畢業於西北農業大學園藝系,當時他在畢業志願上一連填了三個新疆,然後打起鋪蓋卷搭上解放車來到了吐魯番這片熱土。我們眼前的李志超老人已經滿頭白髮,滿目滄桑,走路蹣跚,顯得老態龍鍾。我看到桌子上、沙發上擺著有關葡萄的書籍和資料。看來李老還為他鐘愛的葡萄在努力著,在圓他今生今世的葡萄緣。

我奋斗 我幸福|吴明珠:从吐鲁番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

李老知道我們來意後,靠在沙發上,目光炯炯地給我們講述著吳明珠的故事。李老激情地說:她是一個能吃苦,了不起的女同志。記得在1956年她來鄯善縣農技站和我一起工作,那是我們都是帥男少女,她是南方人,梳著兩條大辮子,長的俊氣、林瓏又大方活波。當時我們為了種瓜和葡萄都住進維族兄弟家裡,和他們同吃同住同勞動。她學會了割麥子、鋤棉花、趕毛驢車、修馬拉條播機等等,什麼農活都會幹。有一次她悄悄告訴我,她剛來,在南方生活,從來沒吃過羊肉。第一次到維族農民家,他們熱情地端上手抓羊肉,她吃了一口,又腥又羶,噁心難忍。趕快跑到門外,偷偷地吐了,擦乾眼淚,回來接著吃。就這樣,她很快地學會了吃羊肉,吃高粱面做的幹饢,還練就一口流利的維語。維族老鄉很喜歡她,給她取了一個美麗的名字叫阿依木汗(月亮姑娘的意思),說她有金子一般的心腸。

我奋斗 我幸福|吴明珠:从吐鲁番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

老李喝了一口茶接著講:當時哈密瓜雖然在吐魯番種植歷史悠久,但在五十年代,還只是小農經濟自然生長狀態。她到農技站以後,用了大量時間,和同志們一起從農家品種中,收集整理優良品種,系統選育提純出44個優良品種。這是一項細緻艱苦的工作。從1956年到1962年,她徒步走了300多個生產隊,火焰山翻了多少回,大戈壁穿了多少次。她一塊瓜地一塊瓜地地看,收集農家品種。有一次,她聽老鄉說,有種叫阿依斯漢可可奇的瓜,品質特別好。在鄯善縣底坎鄉可能有這種瓜,她請我和他一起到底坎鄉去收集。

我奋斗 我幸福|吴明珠:从吐鲁番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

從縣農技站到底坎鄉,要走幾百裡,要穿過火焰山和大戈壁。我們走著走著,天黑了。我們不敢在黑夜穿過大戈壁,怕碰上狼。正好,路上有個燒窯場,我們就在那兒住下了。老鄉拿出了兩塊氈毯往地上一鋪,我們就躺在氈毯上,在露天地裡睡了一夜。當時,我們都還沒有結婚。我們走了近三天,真的在底坎鄉找到了一個阿依斯漢可可奇,不光收了種籽,還發現了一種叫巴登的瓜,風味特別好。我們抱了一個很大的巴登瓜帶回去。我們抱著巴登瓜,穿過大戈壁,走啊走啊,又渴又累。紅彤彤的火焰山,寸草不生。在烈日下就像燒紅了似的,閃著紅光,冒著熱氣。那一望無際的大戈壁,像煉丹爐一樣,燙得連毛驢都不敢下蹄子。有的行路人又渴又累走不過去,就死在戈壁灘上了。這時她和我商量:太渴了,咱們把巴登瓜吃掉吧,只要把種籽留下就行了。為了救命我們只好坐在樹蔭下,吃著巴登瓜,覺著又甜又香,瓜味特別好。她突然說:“這麼好的瓜,要是送給毛主席吃就太好了。”我笑著說:“嘿嘿,恐怕送不到北京就壞了!”說著,我們倆哈哈大笑起來。現在回憶起來,那時膽子真大也天真,這麼危險艱苦,我們都挺快樂的。記得她懷第一個孩子時,我們在火焰山中間的吐峪溝蹲點,走廊上的溫度計都到了50攝氏度。晚上,我們點著蠟燭整理材料,蠟燭熱得彎了腰。把蠟燭放在水盆中,讓它降溫,繼續工作。她懷孕反應很厲害,吃什麼吐什麼,瘦得只剩七十多斤,照樣騎著毛驢過大戈壁。中午太熱時,我們就坐在水渠邊,把雙腳泡在水裡。她的孩子生下不到三個月,便讓母親帶回老家去撫養了。第二個孩子也是姥姥帶大的。

我奋斗 我幸福|吴明珠:从吐鲁番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

李老臉上有了些倦意,他休息一會又講到:她是一個事業心很強的女同志,比我們男同志還要強。為了搞品種試驗,育種是一項非常艱苦的工作,一般育一個品種,需要經歷八到十代。她一塊地一塊地地收集品種,發現好瓜就自己掏錢買,經常是到瓜成熟的時候,她的工資都買瓜花光了。她整天用收集來的比較純的品種搞品種試驗,把一些優良品種繁殖出來,在群眾中推廣。通過她的整理提純,使哈密瓜的生產從小農經濟走向商品經濟,走向市場。成片成片的外貿指定的哈密瓜商品基地,繁殖良種基地搞起來了,生產出優質的哈密瓜源源不斷出口,銷往全國各地。當年我們去底坎兒鄉採集來的阿依斯漢可可奇瓜種,後來她用它培育成紅心脆,在香港暢銷30年不衰。

我奋斗 我幸福|吴明珠:从吐鲁番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

從60年代到90年代,在她主持下,她在新疆、海南島兩地來回跑,南繁北育,選育出經過省級品種審定的甜瓜、西瓜早、中、晚熟配套品種23個,推廣面積覆蓋新疆主要商品瓜區的80%,實現了這些地區甜瓜品種的第一次更新,提高了商品瓜的品質、整齊度、抗病性和耐運性,延長了優質瓜的供應期。許多瓜農種甜瓜致富了,在鄯善、吐魯番一帶,湧現出一批甜瓜致富村。群眾中傳頌著:一萬不算富,十萬剛起步。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數字難以表達的。我們看到自己的辛苦使貧窮的農民富起來,生活變好了,我們心裡真有說不出的高興。42歲的吳明珠她又奔赴海南,致力於甜瓜育種的科學研究,她利用生態差異實現了哈密瓜的南繁北育,並創造了一年四季快速育種的方法,更是顛覆了傳統意義上的“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填補了我國北瓜南移的空白。70歲吳明珠作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她自覺地把發展農業先進生產力、為民造福作為使命,將中國特色的甜瓜系列和完整的育種創新體系推向世界。

我奋斗 我幸福|吴明珠:从吐鲁番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

李老頭靠在沙發背上陷入久久的沉思,帶點悲傷地講:她還有一個為她默默奉獻的好老公。她的老公叫楊其祐,是個好人,是個才子。和吳明珠是大學同學,他們同學四年,感情一直很好。後來,他做了北京農業大學小麥專家蔡旭的研究生。研究生畢業後,他也來到新疆,在新疆大學任教。我記得他們在1958年春節,在縣政府向同事借了間房,就結婚了。當時什麼也沒有,窗簾、桌布都是借的,他們只買了五十塊錢的糖。那天晚上,我們年輕人去鬧房,讓他們表演節目。沒有想到楊其祐是拉二胡的高手,吳明珠的歌兒也唱的很好,我們就一起唱,可熱鬧啦,我們唱得那麼高興,唱得那麼好,我真是永遠也忘不了。

我奋斗 我幸福|吴明珠:从吐鲁番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

後來,新疆大學和八一農學院合併時,他申請來到我們鄯善縣農技站,從此,他和我們一起工作。在50年代,研究生可謂鳳毛麟角,珍貴的人才。他能來到我們這個小廟裡來工作,是很難得的。他知識淵博,英文、俄文都很好,人們傳頌著,他是全新疆農技站中學歷最高的,什麼事不懂,只要問他,全能說明白。大家給他取了個美名叫楊(洋)博士。楊博士來到農技站,幫著搞小麥品種改良、修水渠、搞食用菌,改革開放後,還教大家學英語,很受大家歡迎。

我奋斗 我幸福|吴明珠:从吐鲁番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

他特別愛看書,他的錢都買了書。對吃穿,他全不在意。因為吳明珠經常下基層,不能照顧他的生活,他塑料涼鞋鞋帶斷了,就用根繩子繫上;棉被洗了沒縫,他就蓋棉絮過夜。當時生活很困難,餓了,他常常衝點苞米花當頓飯,喝點醬油湯當菜。但他對吳明珠是挺照顧的。在吳明珠下鄉時,他炒上鹹菜,託人捎給吳明珠。那時,生活比較困難,他老是把好東西給吳明珠留下,有時把麵條擀出來,晾乾,等吳明珠回來下面吃。

他看的書多,外文又好,看到學術刊物上有關的資料就抄錄下來,翻譯出來。幫助吳明珠搞科研。後來,他身體壞極了,還要堅持工作。1981年在重慶出差時,胃癌突然發作,當時就做了手術,醫生說最多隻能活三四年。到1985年底,他的胃癌又轉移了,到1986年4月,就起不來床了。就在病床上或彌留之際還在支持和鼓勵吳明珠的工作。

李老嘆息道:一個50年代的研究生,到新疆這樣艱苦的小地方來,為邊疆人民播撒知識,播撒科學,獻出了青春,獻出了汗水,獻出了生命。臨終時,既沒有官銜,也沒有職稱,年僅57歲,一輩子不為名,不為利,甘作基石,無怨無悔。這就是我們這一代的精神。

我奋斗 我幸福|吴明珠:从吐鲁番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

夜深人靜,我在翻閱關於吳老厚厚的資料難以入眠,深深體會到,在這片熱土上,哈密瓜的甘甜,來自汗水,來自心血,來自辛勤,來自於老一輩做出的種種犧牲。付出的苦越多,哈密瓜就越甘甜。掩卷長嘆,我只有用這些語不達意的字詞來表達對一代瓜神吳明珠院士的敬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