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清代四品官相當於現在的什麼級別?

李輝148427839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王毅

(清代四品文官鴛鴦補服)

清代官品從一品到九品共分為三個層次:

一品至三品的官員構成第一等第,包括大學士、尚書、侍郎、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領侍衛內大臣、都統、提督、總兵,是中央主要部門的主、副官和省級的文武官員。這些官員,至少從唐代以來,就形成不同於其他官品的特殊地位,清代依然如此。

四品至七品的官員構成第二等第,包括中央部員的郎中、員外郎、主事、御史、給事中、學士、中書、編修、檢討,以及地方的道員、知府、同知、知州、知縣、清朝皇帝稱州縣官為微員,將其納入第二等第的原因在於:州縣官員是地方主管,所擁有的權力(如封贈)與五、六品多同,而與八、九品大異,歸入第二等第較為合適。

八至九品的官員組成第三等第,包括布政使照磨、庫大使、倉大使、按察司知事、司獄、府經歷、州吏目、縣丞、主簿、學正、教諭、訓導、學檢等。

清朝官分九品,每品又分正、從,故為十八級(綠營武職從一品到九品,分為十四級。),十八級之外的官員如縣典吏、驛丞,河伯所大使,閘官,府州縣的醫學、陰陽學、僧、道官員,他們是政府的職員,因無品級,稱為“未入流”,考慮到他們的官員地位,歸入第三等第。

由以上可知,清朝四品官屬於中等偏上的職位,或許我們從一些主要職官的對比中大致瞭解到與當今官職的匹配狀況。

(現行行政體系示意圖)

由以上簡單對比可知,清朝四品官員與當今現行的六至四級行政級別職能大致相同,按當今行政級別劃分,大致處於廳局級正職到省部級正職之間,屬於國家的高級幹部。如若按照官品層次劃分,也基本處於第二等第之中。


參考文獻:

1. 艾永明著. 清朝文官制度[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3.

2. 趙德馨. 中國經濟通史(第八卷)[M]. 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3.

3. 徐珂. 清稗類鈔 第13冊·《服飾類·文武品官服飾》[M]. 北京:中華書局, 1986.

4. 王月. 清代武官選任制度研究[D]. 南開大學, 2011.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季我努學社頭條號(搜索季我努學社)及季我努學社微信公號(名稱季我努學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學社系國內著名的歷史學民間學術社團,已出版中國近現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萬字,代表作為《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中國抗戰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遠東戰爭罪行叢書》(第一輯5卷,第二輯已出1卷)。其創辦的季我努沙龍系國內最著名的公共歷史講座。


季我努學社


清代的官制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同一個職務的品級在不同時期也有微調。

先看地方官:

乾隆十八年,罷參政、參議、副使、僉事諸銜,特峻其品秩。初制,參政道從三品,副使道正四品,參議道從四品,僉事道正五品。至是俱定正四品。

府知府一人。初制正四品。乾隆十八年改從四品。

即乾隆規範後的品級,地方官上,正四品為道員(俗稱道臺),從四品為知府。道員分為兩種,守道,分管幾個州府。巡道,分管某項重要事務。

今天地方建制中,從四品知府可理解為正廳級,即地級市市委書記,市長可參考正五品的同知。正四品的道臺,可理解為不是常委的副省長。

再看朝廷中樞官制,六部中各司的負責人品級情況:

郎中,初制三品。順治十六年改五品,尋升四品。康熙六年仍改三品,九年定正五品。各部同。

員外郎,初制四品。順治十六年改五品。康熙六年復故,九年定從五品。各部同。

堂主事,初制四品。順治十六年改六品。康熙六年升五品,九年定正六品。各部同。

郎中對應機構相當於今天的各部司長,但品級又比地方官低了些。

朝廷中,正四品官:通政使司副使、鴻臚寺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僕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都察院六科給事中。從四品官: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光祿寺少卿、國子監祭酒。都是非六部系統的。

這些可以籠統的理解為副部級機構的副職。

總之,沒有完全的對應關係,只能大致參考。同一朝代中,官制也有各種變化,同個職位名稱,可能權責、品級都有差異。


幾葦渡


我們都知道,清朝的官制是九品十八級,而清代的行政劃分是省、府、縣,其長官分別為正二品的巡撫(正常從二品,一般加兵部侍郎銜,相當於省委書記),從四品的知府(相當於市委書記),正七品的知縣(相當於縣委書記、縣長)。

四品官有正四品和從四品兩種,那我們來看看都有哪些具體的官職。

正四品的官職分別有以下幾種。

通政使司副使,是通政使司的副職。通政使司主要負責各地與朝廷的奏章公文的來往。

鴻臚寺卿,鴻臚寺的主官,鴻臚寺主要負責與禮儀有關的東西,比如祭祀,宴會,朝會,還負責少數民族的管理與外國使者。

大理寺少卿,是大理寺的副職,大理寺負責重要案件的審理,有點像最高法院,大理寺與刑部、都察院並稱為三法司,一些特別重要的案件會交三法司會審。

太常寺少卿,是太常寺的副職,太常寺負責宗廟祭祀。

太僕寺少卿,是太僕寺的副職,太僕寺負責皇帝出行的車馬事宜。

詹事府少詹事,是詹事府的副職,太僕寺是東宮太子的輔佐機構,另外也兼有翰林院的輔助機構。

奉天府丞(奉天府尹的副職),順天府丞(順天府尹的副職),道臺(負責某種事務的,比如負責鹽、茶,屯田)。

從四品的官職有以下幾種。

內閣侍讀、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這些主要給皇帝、皇子講書。

光祿寺少卿,光祿寺的副職,光祿寺負責朝會、祭祀、宴席所需要的飲食。

國子監祭酒,最高教育機構主官。

知府,各府的主官。

都轉鹽運使,負責各地的鹽務。

四品官的頂戴是青金石(不透明的藍色,三品為透明藍色,二品為不透明紅色,一品為透明紅色),補子是文官用雁,武官用虎。

由以上正四品和從四品的具體官職來看,對應到現在,那就是四品官相當於極少數的正部級,部份的副部級,部份的正廳級。


歷史簡單說


想要了解清代四品官相當於今天什麼級別的幹部,必須先釐清清代的官制。清代官員共有九品十八級(正、從),大體情況如下:

一、一品到三品。這些品級的官員包括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各部尚書、侍郎等中央官員以及總督、巡撫、按察使、布政使、提督、總兵等封疆大吏和駐防武官。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省部級以上高官。 晚清一品大員李鴻章

二、四品到七品。清代京官中的各部郎中、員外郎、主事以及御史、翰林學士、編修等都屬於這個層次,地方官中的道臺、知府、同知、知州、知縣也在此列,相當於今天的縣處級以上、副省部級以下幹部。

清代四品文官鴛鴦補服

三、八品至九品。這些都是基層辦事官員,包括六部中的辦事官員和州縣的屬官及主管教育的官員等。清代政權不下縣,縣級以下沒有政府機構,只是鄉紳自治,所以沒有今天的鄉鎮一級官員。八至九品官員大體相當於現在的科級幹部和科員。

清代官員像

從以上三個層次中,我們可以看出清代四品(包括正四品和從四品)官高於正五品,低於從三品,屬於中高級官員。以文官為例,這個層次的官員主要有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僕寺少卿、鴻臚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給事中以及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及各省道員和知府,大體上相當於今天的正廳局級到副省部級幹部。


民國年間那些事


清代的官員分為九品十八階,其中第四品分為正四品,從四品。在實際中,有的崗位的四品崗位,有的崗位會高配四品官員。大體而言清代的四品差不多相當於今天的廳局級,屬於中高級幹部。

(四品官服)

清代的文官系統主要分為兩類:地方官與中央官。注意督撫都屬於中央官。

按照《職官志》記載,清代的文職中央四品官有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僕寺少卿、都察院六科掌院給事中。

這些崗位還真不好類比,比如大理寺少卿是負責司法審判的二把手,和刑部、都察院合成為三法司;太常寺少卿是負責朝廷典禮的二把手,屬於禮部系統;太僕寺少卿是負責國家馬政的二把手,屬於兵部系統;都察院可以類比為今天的紀委,六科掌院給事中相當於其中每個局局長。

(順天府)

清代文職四品地方官有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員。順天府丞是順天府尹的屬官,同時兼管學校,其具體職務就看分管什麼了,相當於北京市副市長。地方上守巡道員都是布政使、按察使派出的人,分管著兩三個府,或者某一項專門事務。

清代的從四品中央文官有,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這些都是偏學術的崗位,比較清流,他們做的理論文章比較多。

清代的從四品地方文官有知府、鹽運使司運同。各地知府和今天的市長差不多,鹽運使司運同是鹽運使的屬官,可以理解為國企地方分公司的副總裁。

(廣州知府)

這些類比並不準確,只是為了方便理解。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作為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官制分為九品十九個級別,其中又分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類。 中樞部、佐理部和帝室部屬於中央官職。比如內閣、軍機處、六部等。地方官職則分文官、武官等幾類,如總督、將軍、提督、巡撫等。

清朝的四品官分為正四品和從四品,正四品包括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鴻臚寺卿、太僕寺少卿、各省道員。而從四品包括翰林院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內閣侍讀學士、各省知府。以下是各品級人員分佈。

簡單來說,從四品官員相當於現在的正廳級幹部,正四品相當於現在的省秘書長之類的職務。雖然清朝是距離我們現代最近的一個朝代,但是由於其官職改革導致幾百年來各有出入。



正四品位於從三品和從四品之間,也是古代嬪妃的品級,但是兩個人即便品級相同,所轄區域不同,所擁有的權力也不盡相同。為官弄權,還是要靠人脈。


歷史密探


不同時期品級與職務的設置及對應關係不相同,很難同今天一一對應起來,清代品級的設定從最高層(不算皇帝)到知縣是正一品到正七品,而現在則是國家級,省部級,廳局級,縣處級,而品級與職務的對應關係更加複雜,為了便於理解,就從職務上從上往下大致的對應一下吧,政治局常委可以對應於清代軍機大臣(明代內閣),國務院副總理對應於六部尚書,直轄市市委書記對應於總督,各部部長(省長省委書記)對應於侍郎巡撫,地級市市長對應於知府,縣長對應於知縣。這中間還有一些職務因為特殊的地域關係並不好對應,比如京城周邊縣的縣令品級高於普通縣,而現在從一般省份的省委書記調任直轄市的市委書記屬於升遷,從非常委的副省長調任省會城市的市委書記也屬於升遷,儘管級別不變。


41408731


清朝官員制度比較完善,不像唐宋時期那麼凌亂,四品官分正四品、從四品。正四品相當於正廳級(正師級),從四品相當於副廳級(副師級)。

(▲圖為清朝一品文官官服)

正四品,相當於正廳級

1,文職京官,即中央文職官員

大多是中央政府部門、直屬機構的副職,地位和品級遠比不上六部的副職左右侍郎(正二品),相當於副部級的直屬機構,正職相當於副部級,副職就相當於正廳級。

僉都御史(供職于都察院,在副部級的副都御史之下),通政使司副使(供職於通政使司,在副部級的通政使司使之下),大理寺少卿(供職於大理寺,在副部級的大理寺卿之下)、詹事府少詹事(供職於詹事府,相當於內務府,在副部級的詹事府詹事之下)、太常寺少卿(供職於太常寺,掌管宗室祭祀和禮樂,在副部級的太常寺卿之下)、鴻臚寺卿(供職於鴻臚寺,相當於民宗局,副部級)、太僕寺少卿(供職於太僕寺,主管全國馬政,在副部級的太僕寺卿之下)、六科掌院給事中(供職于都察院,相當於派駐監察組組長)。

2,文職外官,即地方文職官員

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地位品級在府尹之下,權力上相當於直轄市副市長,但級別是正廳級。各省守巡道員,俗稱道臺,權力上相當於副省長,但級別是正廳級。

3,武職京官,即中央武職官員

二等侍衛、雲麾使、副護軍參領、副前鋒參領、副驍騎參領、 太僕寺馬廠駝廠總管、貝勒府司儀長、侍衛領班。

這些武職和文職在品級上有對應關係,類似於如今省部級對應軍級,廳局級對應師級,縣處級對應團級,這些武職級別相當於文官的正廳級,不再贅述。

4,武職外官,即地方武職官員

防守尉、佐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

這些武職和在京武職沒有本質差別,只是一個在地方,一個在中央,級別對等。

從四品,相當於副廳級

1,文職京官

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相當於皇帝的參贊、顧問或高級秘書,級別是從四品,相當於今天的副廳級,可以理解為副廳級秘書\\參贊\\顧問。

國子監祭酒,相當於國家行政學院院長,但品級比不上如今的國家行政學院院長,只有從四品,副廳級。

2,文職外官

知府,相當於地級市書記兼市長;土知府,相當於民族自治州書記兼州長;鹽運使司運同,相當於鹽運使司副司長,這些跟如今的官職和品級比較容易對應。

3,武職京官

城門領、包衣副護軍參領、包衣副驍騎參領、包衣佐領、 四品典儀、二等護衛

相當於今天的副師級軍官,對應文官副廳級,不再贅述。

4,武職外官

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這些武職和在京武職沒有本質差別,只是一個在地方,一個在中央,級別對等。

古代官制和現代官職雖有傳承關係,但畢竟屬於不同時代,很難完全一一對應,上述內容若有疏漏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清承明制,把職官的級別分為九等,每等又有正從之別,故而又稱九品十八級。不在十八級之中的,稱為未入流。那麼,官員的品級從高到低排序為:

正一品,從一品,正二品,從二品,正三品,從三品,正四品,從四品,正五品,從五品,正六品,從六品,正七品,從七品,正八品,從八品,正九品,從九品,末入流。

我們今天覺得縣處級(縣長,縣委書記和省屬廳局的處長,地級市屬各局長)都算是權力很大的官了,但在清朝,他們的品級只有正七品,即所謂七品芝麻官。

回到題主所說的問題上來,清朝的四品官相當於相在的什麼級別呢。

先看從四品。

京官中,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國子監祭酒,他們都是從四品,但現在已經不好找相應的位置了;在地方上,知府和鹽運使司運同也屬於從四品;而知府,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市的市長。

那麼,從四品就是現在的地廳級。國子監祭酒相當於國立大學校長,鹽運使司運同是省一級負責鹽業官員的副職,因古時鹽稅是國家重要收入,因而負責鹽運的官員級別也較高。另外,武職中,像二等護衛和宣撫使也屬於從四品。

再看正四品。

京官中大理寺少卿,太僕寺少卿,都察院六科給事中都屬於正四品。大理寺是國家司法機構,少卿是其副長官,可以理解為司法部副部長;太僕寺掌馬政,少卿也算是副部級;都察院的六科給事中相當於紀委駐各部的紀檢組長。那麼,正四品相當於現在的副省級。


聶作平


先回答問題:市委書記,市長級別的文職幹部。比如說我們的達康書記和祁廳長。高育良要比他們兩個大一級。

一、古代的文官制度。

中國古代的文官制度自古以來都是差不多的,有人說清朝沿襲了明朝的制度,其實不盡然。確切的說應該是沿襲的漢魏以來的制度。這種制度就是 “九品十八級”。每一品有正、從之別,如正一品、從一品。此外在清朝,宗室、輔國公、八旗蒙古王公和非宗室封爵伯以上的,都不在九品十八級以內,視為超品,因為這些人要麼是皇親國戚,要麼就是和皇帝一起打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的貴族。

還有一些不在十八級以內的叫做未入流,比如說保長,衙役。這些人在級別上是附於從九品。意思就是比九品還小,已經不能再小,但是又不能說是九品,所以叫做附於從九品。九品十八級中,正級比從級大。

二、現在的文職官員制度。

我國現在的幹部級別目前是這樣的:國家級、副國家級、省部級、副省部級、地廳級、副地廳級、縣處級、副縣處級、科級、副科級、股級、副股級、主任科員、副主任科員、科員、辦事員。

其實是15級制度,但是對應古代的話可以總結為:八品十六級。國家、省部,地廳,縣處,科室、股,主任、科員。每一品又分為正副。到了鄉鎮上的一些基層工作人員是最低的了,也就是辦事員。村裡的主任啥的都不算在裡面,和古代的不入流是一樣的。同時,我國很多的城管一般都是臨時工,並不是事業編制,也不是公務員。

三、古代四品官職。

在中古古代京官和地方上的是不一樣的。

京官正四品的有: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僕寺少卿、鴻臚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給事中。從四品的有: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

京職外官正四品的有: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員。從四品的有:知府、土知府、鹽運使司運同。這是文官的制度,沒有武將的。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古代四品官根據不同的位置,實際權力和作用也是不一樣的。有很多都是我們平時的時候沒聽說過的,但是有一些還是聽說過的。總結一下就是:權力越大的官職有些偏低,閒職等無關緊要的官職品級會高一些。這一點在明清兩代尤其明顯。在明朝的時候內閣官員都是四品官,但是權力很大。在清朝的時候,軍機處大臣的品級也很低,但是權力很大。

四、對應的現在四品官。

對應古代的官職和品級,筆者認為最好的對應方式是和市級官員對應起來。

現在的地廳級的下一部分和縣處級的上一部分差不多就是以前的四品官的位置。翻譯過來就是:市委書記、省委的部長,市長、人大主任、廳長。這五個位置上的人可以說是古代的四品官,其中:市委書記、省委的部長,這兩位應該是正四品;市長、人大主任、廳長,這三位是從四品。

現在的幹部制度是分兩套的:軍隊和地方上。其中軍隊又分為:指揮類軍官和非指揮類文職幹部。對應起來比較麻煩,筆者直接告訴大家好了:正四品對應的應當是旅長(師長)極其上一級幹部,從四品對應的是(旅部參謀長)。當然,軍銜是另外一回事,對應不起來。

總結:古代的四品官大概相當於市委書記,省個部門的主要負責人(公安廳廳長),市長之類的文職幹部。實在想不到究竟是多大的官的話,想一下達康書記和祁廳長你就清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