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他深耕工業機器人行業十餘年,讓智能製造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

他深耕工業機器人行業十餘年,讓智能製造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

他深耕工業機器人行業十餘年,讓智能製造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

圖:劉增龍(中) 指南車機器人科技創始人、CEO

這是小智採訪的第 10 家中國人工智能小鎮入駐企業

工資水漲船高,企業求賢若渴,人力及售後服務市場卻顯得緊缺。

隨著工業 4.0 的到來,焊接、噴漆、壓鑄等工作強度大且環境惡劣的工序,正越來越多的被工業機器人代勞。隨之而來的是技術性崗位需求迅速增加,機器人相關專業人才正變得越來越搶手。

2015 年,劉增龍創立了杭州指南車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定位於智能製造行業高端工程師培養與設備運維服務商,通過培訓機器人應用工程師切入市場,對智能製造用戶提供技術服務,並開發出基於大數據的智能製造設備預測性維護系統,實時監控設備狀態並對維保提供支持,並提供大數據服務。

在工業 4.0 和中國製造 2025 背景下,助力中國傳統制造業企業完成“機器換人”改造,為智能製造產業提供人才與設備運維服務。

目前,公司已經與智能製造行業五百多家機器人生產商和集成商簽署合作協議,業務遍及全國十幾個城市。已向智能製造行業輸出近 3000 多名工程師,已完成幾百家機器人應用企業上千次的技術服務。

他深耕工業機器人行業十餘年,讓智能製造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

他深耕工業機器人行業十餘年,讓智能製造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

一、人才短缺

90 年代的機械專業,名聲並不好,劉增龍說,為什麼如今機器人專業人才短缺?終其根本,是有歷史原因的。

改革開放後,我國大力發展起了製造業,尤其江浙一帶,稍微有點資本的都想開廠當老闆,民營製造業一片火熱。

但我國製造業自動化整體水平並不發達,大部分傳統制造實際上是低端製造。來料加工、來件裝配,整個工廠生產線沒什麼技術含量,工人就能完成,根本不需要工程師。

這直接導致相關專業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劉增龍說,我就是工程機械專業,本科畢業後卻被分配到鐵道部做工程項目的設備管理。

也正因如此,許多院校對機械專業招生量逐漸減小,轉而把當時大熱的金融和軟件做為主要培養專業,一來一去,早期機械電氣自動化人才就是短缺的。

二、三大服務

20 年來,劉增龍的工作一直和機械緊緊粘連。研究生畢業後,他當過 10 餘年的大學老師,也在溫州做過(機器人自動化系統集成商)自動化公司總經理。

機器人自動化這個行業共分為三個部分,最上游是機器人生產商,中間是機器人的集成商,最下面是用戶。

劉增龍說,他之前做的是集成商,把買來的工業機器人、自動化元器件編程組裝,對應具體場景做出一套生產線,雖然利潤可觀,但卻是重資產模式,5000 萬額度的項目,需要 2000 萬左右的週轉資金。而生產商更是重資產模式。

劉增龍說,當下產業發展受限的技術,終其根本在人才。同時,人才也是輕量化打造公司的核心。依託於此,指南車又引出了工業機器人技術服務與智能製造設備大數據服務。

1.人才服務

指南車人才服務中心彙集工業機器人高端人才,已建成線上+線下的全國服務網絡,在杭州、蘇州、佛山、成都建設了培訓與技術服務運營中心,與 500 多家機器人集成商建立深度合作,圍繞其用人需求,為企業提供全面的人才解決方案,已成為國內工業機器人行業集專業培訓、認證、就業、服務於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平臺。

他深耕工業機器人行業十餘年,讓智能製造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

智能生產線

2.技術服務

全國性教育與技術服務,線下服務網與互聯網平臺的建立,將工程師的人力資源發揮至極致。

行業售後服務標準響應時間為 24 小時,指南車力求能在 8 小時內向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用戶提供緊急上門技術服務(維護和維修),解決機器人用戶產線停機問題。這不僅能讓我們的工程師(講師)獲得額外薪酬,也讓指南車培養的學員提供兼職機會。

換句話說,指南車為機器人企業提供高端人才、機器人售後維護維修、配件等一站式服務;目前指南車已服務了至少 500 機器人企業,提供了上千次技術服務。

3.大數據服務

從產品設計角度來說,任何產品都有使用壽命。機械零部件也是,只要有運動,必然有損耗。技術服務,很大一部分在於維護與維修,這種服務是被動的。依此,我們推出了主動服務——“保證生產線不壞”。

通過傳感器,我們把整條生產線監控起來,所有狀態數據均會上傳至雲端服務器,通過對數據代碼進行分析,知道該生產線的運行狀態,可以提前保養更換零部件,或通過故障代碼,迅速判斷問題源並加以解決。

而且,設備的故障數據,將來可以統計易損件、找出產品設計缺陷...機械生產商也想知道賣出後的機器人是什麼狀態。隨著用戶增加和時間積累,大數據會越來越有價值。

這就是指南車項目的三個服務,互相關聯,環環相扣。

三、20 萬天使夢想基金與 1200萬融資

剛開始做公司的前一年,發展勢頭不錯。劉增龍說:而且在杭州產業互聯網比賽拿了銀獎,享受各大政策利好。

但也是那年,五個人合夥,離開了三人。

劉增龍說,15 年底到位的 20 萬天使夢想基金,可能比我們後期的 1200 萬融資更有用,不然可能當時就得宣告創業失敗。用這些資金購置了兩個機器人設備,自取 4K 的工資,最低標準的在杭州苦熬了一年。

新合夥人的加入,為公司注入了新的動力,業務逐漸穩定,而後 17 年開始盈利,目前員工已經超過了 60 位。

劉增龍說,要說創業後最大的感悟,可能還是在用人上。在早期選擇合夥人的時候,劉增龍只考慮了高背景高素質,也願意共事的人,當時五個合夥人中有四個碩士,已是相當高配。

但實際最重要的卻應該為:能力是否匹配公司需求。

例如其中一位合夥人,會項目管理,擁有 PMP 國際證書,卻在五個人的創業公司內無法施展,兩難之下,選擇退出。

四、指南車新模式

在工業機器人產業聚集地建立運營中心,指南車已形成標準模式在全國複製。2017 年指南車在佛山開設了運營中心,今年又在成都、蘇州陸續開設。

未來,指南車繼續在工業機器人行業深度耕耘,助力中國智能製造產業發展,將人才服務、技術服務、智能製造設備大數據服務做到極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