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兵馬俑規模那麼大,為什麼史書上沒有記載?

墨臺青筠


史書不載,是因為兵馬俑根本不是陪葬品,而是秦國的軍事基地。

長久以來,我們一直認為兵馬俑是陪葬品,但隨著考古的深入,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兵馬俑不是陪葬品。

首先,兵馬俑坑中出土了4萬餘件兵器,全部來自秦國本土,而沒有一件來自東方六國;此外,兵馬俑坑中出土的兵器皆有“某某年呂不韋造兵器”等銘文,工匠籍貫也都為秦國本土,沒有來自六國的工匠。而其中最晚的一件兵器是公元前228年製造的,此時距離秦始皇統一六國還有7年時間。也就是說:兵馬俑是在秦王時代完工的。《史記》記載: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而兵馬俑服飾卻是五顏六色,這也佐證了兵馬俑早在秦統一之前就已經建造完成,與秦始皇陵在秦始皇死後才完工有著很大差異。

其次,兵馬俑坑距離秦始皇陵封土距離有1.6公里,這種佈局也不符合戍衛需求。如果秦始皇希望死後有衛隊長相守衛,那麼兵馬俑應該在秦始皇陵封土附近更為合理,豈有衛隊離統帥1.6公里這麼遠的道理?

第三,兵馬俑坑為半地下結構,其上方原本有棚木並且高出地表,這與秦始皇陵其他陪葬坑低於地表8-10米形成鮮明對比,坑內甬道縱橫交錯,僅1號坑就有供人行走的通道多達20個,這種完全開放式的結構完全不符合深埋地下的陪葬規格。

第四,兵馬俑為真人大小的陶俑假人,但兵馬俑配發的兵器卻採用了實戰用的真實兵器,並嚴格按照秦國兵器的製作要求,層層把關,刻有工匠籍貫姓名,彼時,秦國尚未發動對六國的統一戰爭,如果這個時候就耗費國力將大量實戰兵器用於陪葬,顯然不合常理。顯然,這些兵器原本就是用於實戰的。秦末時,周文的大軍攻入關中時,章邯曾統率刑徒前往抗擊,章邯曾說“今發近縣不及矣。驪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如果兵馬俑原本就是一座開放的軍事基地的話,那麼章邯就近從這裡取走兵器,也就順利成章了。如果兵馬俑坑是陪葬坑,章邯是斷然不敢挖掘秦始皇陪葬坑來武裝刑徒的。

此外,尉繚在任秦國國尉時,曾提出“治兵者,若秘於地”,李斯在獲罪為自己開脫時,也曾向秦二世提起自己的功績“臣盡薄材,謹奉法令,陰行謀臣……陰修甲兵”。而韓非子在出使過秦國後,也曾向韓王提到:秦國在修象兵“與象人同事也,夫知禍磐石象人”。這個“象兵”應該說的就是兵馬俑。如果兵馬俑只是陪葬用途,韓非子不會這麼緊張的向韓王上書示警,應當是韓非子發現了兵馬俑的軍事用途。

綜上,兵馬俑坑應該是秦王嬴政在統一六國前,秘密在驪山一帶修建的軍事演練基地,用於訓練軍官,為統一戰爭做準備。出於這種目的,兵馬俑如此大規模的工程沒有被史書記載,也就合理了。畢竟,秦始皇陵修建的細節都被司馬遷記載了下來,兵馬俑如果是陪葬附屬品,又怎麼會漏掉?


秦皇漢武


兵馬俑規模再大,它也只是秦始皇陵的陪葬衛隊,和秦始皇陵相比,不算啥。而帝王的陵墓到秦始皇的時候被他改成“山”了。

秦始皇陵叫“麗山園”。麗山就是驪山。

秦始皇大興厚葬,營建於麗戎之山,一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之。麗山就是驪山。

有了這麼隆重高大上的陵墓,“樹草木以象山”,旁邊還有車隊、食堂、還有一個一直向東方向的東門大道……直通東方……誰還關心陪葬坑?

秦始皇陵的佈局是按照秦都咸陽的設計風格設計的,雙重圍牆的陵寢造在陵園的西部,陵墓在西南角,從東北5裡的地方去取土挖成魚池,水西北流經始皇冢北。

陪葬區在陵園的中部南方,兵馬俑在北,整個陵園朝向東方,在東方正中設大道和東門闕,東門大道相當於神道。

兵馬俑就設在這個神道的北面,一方面符合當時的禮制,一方面用來表現秦威震東方的形勢。

秦始皇東巡到連雲港,造了個“秦東門闕”,很巧合的是,這個“秦東門闕”、秦始皇陵的東門大道、秦宮咸陽的東門闕……處於同一緯度上!


終南高揚


俗話說:江南才子北方將,陝西土地埋皇上。陝西因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澱在地上地下有珍貴的古蹟和文物。因為兵馬俑到底是不是屬於秦始皇陵史學界有爭論,而且有非常多的證據,先將兵馬俑歸為秦始皇陵來說。

圖為兵馬俑的御手俑。

秦始皇在13歲還是秦王時就開始修建自己的陵墓,到50歲死的時候還沒有修好,胡亥即位時給他爹又繼續修了2年才草草完工,這前後歷經了近40年的時間,修築這個陵墓最高峰時從全國徵發了上百萬人。而作為皇家陵墓,特別是秦始皇的陵墓,這屬於國家機密的最高級別了,是禁止在歷史上留下任何記載,更別說宣傳了,而且在出土的秦陵墓的瓦當裡有許多的記號,但這些僅為職位、地區等代號,不像修長城時每個磚上都刻有人的名字,所以皇陵和兵俑都是非常隱秘的事情。

圖為秦兵馬俑坑鋪地磚。

在秦皇陵的西南方向1.5公里就發現了面積一千多平方米的墳場,這裡的累累埋骨有十幾釐米厚,據考證像這樣的墳場還有很多處,看來這些陵墓的修築者都飲恨於此;在酈道元的《水經注》記載,公元前207年項羽攻入咸陽屠城焚燒後,來到剛建好的秦始皇陵,用30萬人運送陵墓裡的隨葬品與財物,運了30天還沒運完,後來一把火又燒了秦皇陵的地面建築,直到今天還能看到皇陵裡的殘破瓦礫,就是當年項羽焚燒的證據。

圖為兵馬俑出土的石鎧甲。

如果兵馬俑的主人另有其人,那就是更好解釋了。首先無論兵馬俑主人是誰,肯定是秦朝的,如果不是秦始皇的,那兵馬俑主人肯定是秦始皇之前的,在秦始皇之前這樣一個浩大的工程史學家根據資料給了個推斷是秦宣太后,這個結論在央視科教頻道以前做過一個記錄片詳細講過。這個宣太后就是前段時間很火的電視劇孫麗演的《羋月傳》羋月的原型。

圖為秦陵墓建築用的瓦當。

他兒子秦昭襄王剛即位時這個宣太后掌權,公元前265年這位出身楚國的宣太后去世,因戰國後期人殉制度基本消失取而代之是燒陶俑,於是昭襄王為表達孝順,下令燒製仿真人大小的陶俑,還為上馬管軍下馬管民的宣太后燒製了一批軍隊守衛。還是那句話,作為皇家陵寢,建設工作都嚴格保密的,記錄不會出現在歷史上,況且秦始皇搞的焚書事件,將對秦不利的統統清理乾淨了。


圖文繪歷史


中國西北地區1974年3月進入了持續的旱年,秦始皇陵東側西楊村的村民不得不打井取水,村民挖了一半的廢井,他們挖到了一座石像,這是何方神聖?


不久後,考古隊進駐西楊村,有誰能夠想到,這個看似不起眼的考古工作在半年後震驚了全世界。這就是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秦始皇兵馬俑,它們是以個體形象呈現的整體塑造藝術,這8000兵馬造型各異,絕不雷同,是2000年前世界塑造史上的巔峰之做。為何史書沒有記載?

考古研究表明,這些兵馬俑的製造年代,大約在秦統一全國的公元前221年動工,至公元前209年結束,前後大約歷時10年,需要幾萬工匠共同勞作。

很多人一致認為是因為當時修建這一聲勢浩大工程的工匠全被殺掉了,導致這一工程無人知曉。然而事實並沒有那麼簡單。



這些兵馬俑都是皇家的陪葬品,也就是說除了秦始皇,其子孫後代都將會葬在這裡,就好比今天的八寶山。既然是皇家墓地,那就屬於國家機密了,這是嚴禁記載和對外宣傳的,當時挑選工匠預測也對其要求過,誰的嘴巴漏風,可能要株連九族!

另一方面這些工程屬於“爛尾樓”,秦朝滅亡的時間是在公元前207年,也就是說兵馬俑停工兩年後,秦朝滅亡了。可以猜測秦朝當時的暴政讓老百姓苦不堪言,給你修兵馬俑,你不給錢,不出惠民政策,家裡有老人孩子的也無人問津,這就導致了農民起義!當然工匠也選擇了罷工,對於中央集權的國家,秦始皇一怒之下將這些工匠滿門抄斬了……後來國家越來越亂,最終秦朝走向滅亡。總之,修皇陵,長城,直道,阿房宮,等大型建築,成了壓倒秦皇朝的催命符。

另外一種原因,那就是關於兵馬俑的修建,成了全國老百姓揮之不去的噩夢,一是怕被這些復活的“兵馬俑”給纏身,二是記載這些很晦氣。秦朝的滅亡,最讓新的統治者以及老百姓擔心的是,就是這些兵馬俑會“復仇”,乾脆將兵馬俑有關的資料全部毀掉,將兵馬俑徹底埋入地下,永不見天日。因此,關於兵馬俑的事也就無人敢提,最後被遺忘了。

From:本文小編故事小燈塔,若需轉載請聯繫小編,加個關注支持一下吧!


故事小燈塔


這是個奇怪的現象。

應該說是有明確記載的。司馬遷應該知道,他說過"吾讀《秦記》,至子嬰車裂趙高,未嘗不憐其志,健其決,嬰死生之義備也"。《秦記》裡應該有。

秦始皇"焚書”,沒有焚《秦記》。

蕭何收取秦帝國圖書檔案材料,裡面很多秦國的資料。

項羽燒咸陽,圖書擋案不應該在裡面。

但是,為什麼對兵馬俑的記載廖若星辰呢?而司馬遷的記載又那麼少?有皇陵,阿房方面的記錄,偏是沒有兵馬俑?這說明,司馬遷不願提,還是不知道,還是不敢提?我們就不敢亂猜胡想了。但是,這兵馬俑確是出來了,又是在大秦首都的地盤上。這就讓人訝然了。

目前有兩說,一是宣太后時的產物;二是秦始皇時代的產物。而目下稱為"秦始皇兵馬俑",想是有理由的,畢竟這是個男人的世界,也是偉烈豐功的結果,與此相形益彰,為秦皇時代產物更合理。

秦帝國的東西實在太多,走在二千三百多年前的世界前頭,有許多不解之謎。

不論是什麼時代的產物,都是先人留下的鉅額財富,後世要有敬畏之心,不能想當然地胡來。

或許它就是一個國家的軍事博物館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向後人展示的是一個國家的武力和強盛的一個側面。





劉一千五


關於兵馬俑規模那麼大,為什麼史書上沒有記載這個話題?我認為應該是以下原因:

一,在《史記 秦始皇本紀》中記載:

九月,葬始皇酈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葬既已下,或言工匠為機,臧皆知之,臧重即洩。大事畢,已臧,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臧者,無復出者。樹草木以象山。


這裡面對秦始皇陵地宮的富麗堂皇,作了詳細的描述,也提到,為了防止秦始皇陵墓的秘密洩露出去,在安葬完秦始皇后墓道大門被關閉了。工匠們都被活埋在了陵墓裡。所以關於秦始皇陵的秘密都不為人所知。

二,秦始皇陵是,李斯根據其師荀子的《禮論》中關於“葬禮”的論述而設計的,可以說他是對始皇陵瞭解最深之人,另一個就是朝中大臣鄭國。但是,在胡亥繼位後,趙高為了確保手中的權力,大肆屠戮國之重臣和皇族,使得皇族公子只剩子嬰一人或子嬰下一代的少數幾人,而眾多大臣死的死逃的逃,幾乎無法處理政事。之後子嬰刺趙高,誅其三族,又一輪清洗,於是。這短短時間裡,李斯等大臣和皇族成員基本死絕了。於是就的很小有人知道秦始皇陵與兵馬俑的事情。



三,兵馬俑根本就不是秦始皇的,而是給羋月陪葬用的,羋月作為秦國有影響力的太后,她夜有資格擁有這種高規格的陪葬。證據是兵馬俑的髮型是斜髻,當時的楚國人喜好斜髻,而羋月正好是楚國人。並且,秦始皇時期的士兵服裝為黑色,兵馬俑出土時卻色彩斑斕,更像是為羋月送葬的隊伍。

四,要知道,始皇帝為自己營造陵墓,是為了自己死後的永遠快樂幸福的生活,因為他活著的時候,就十分渴望長生不老,曾派人四出尋找長生不死的仙丹妙藥。為防陵墓被盜絞盡腦汁,把兵馬俑甚至陵寢詳細寫下來是害怕盜墓賊不知道麼?再說,秦始皇陵不僅有兵馬俑坑,還有徇葬坑,裡面埋有上千嬪妃官女,說明秦始皇是個極度荒淫無恥的帝王,那他這一面不怕被外人知曉麼?

五,當初在項羽等人打下咸陽後,就放火焚燒了秦朝的宮殿。那場大火燒得很大,據說大火三月不滅。這時候秦朝大量國家檔案都被燒燬了。可見當時就是有關於秦始皇陵和兵馬俑的記載,也很可能都被焚燬了。


超能博士


兵馬俑作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自出土以來,一直為全世界所關注。它不僅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更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然而,規模那麼大的兵馬俑在史書中卻沒留下任何記載,這是為什麼呢?懷著深深地好奇,有書君查閱了許多資料,得出瞭如下結論:


一、修皇陵之事當時就沒記入史書,即使有也已經被銷燬。

在司馬遷所著《史記·秦本紀》中,可以看到秦始皇死後下葬的記載 : 九月,葬始皇酈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這段記錄向我們展示了秦始皇陵的兩大特點,奢華和保密性。兵馬俑數量如此之多,工程如此浩大,在秦朝的時候不可能沒人知道。

連下葬時都要處心積慮的設機關防盜,說明秦始皇對於自己陵墓的保密工作非常重視。因此可以斷定,秦朝史官不把這事兒寫進史書肯定是有意而為之。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喪葬不記檔的規矩。況且,哪個皇帝樂意把自己的陵墓地點及陪葬品公諸於世呢?這麼多豪華陪葬品也不敢寫進史書吧?

俗話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只要寫入了史書那就免不了有人天天惦記。因此為秦始皇修陵墓應該在當時就是一件不準記入史冊的皇家秘事。

但是,鑑於秦朝末年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也不排除有一種可能就是,項羽軍隊以及一系列農民起義軍進入咸陽城,對於咸陽大肆破壞,把秦國對這方面可能存在的簡單記載,一把火付之一炬了。

二、修陵墓的當事人不久便都不存於人世。

看到這兒,有看官說了,正史中為了保護皇家秘密不做記載,那當初修造陵墓用了刑徒七十萬人,難道沒人知道嗎?只要有人活下來,怎麼著也該有些記錄流傳於世吧?那些人後來都去了哪裡了?


關於這件事,《史記》中也有記載: 二世曰:“先帝後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眾。葬既已下,或言工匠為機,臧皆知之,臧重即洩。大事畢,已臧,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臧者,無復出者。

這段話清楚記錄著為了保密的需求,當時的秦二世下令將建造秦始皇陵的那批工匠直接封死在了秦始皇的陵墓裡面的暴行。

另外根據歷史記載,我們還推測出了修建皇陵的工匠們另一種悲慘的結局 :

秦二世時,陳勝吳廣起義,負責監造陵墓的章邯請旨後,發造墓刑徒七十萬前往鎮壓。此後,歷經多此大戰,章邯所部刑徒軍和王離所部九原軍於鉅鹿血戰,全軍覆沒。

章邯、工匠和刑徒都死了,因此這事又少了一個流傳下來的源頭。

三、兵馬俑的主人根本不是秦始皇

這第三種說法一經提出,等於在史學界扔下了一顆炸彈。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自兵馬俑面世以來,它一直都被人們認為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儘管圍繞它,有許多無法解釋的現象,各種長盛不衰的猜測和討論性話題,但始終未曾偏離這一原則性主題。


但是,長期關注、研究兵馬俑的建築學家陳景元先生卻提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觀點。

他提出,兵馬俑的主人並非秦始皇,而是秦始皇的高祖母秦宣太后,就是我們在影視劇中所熟悉的女政治家羋月。圍繞這一論點,陳先生給出了許多強有力的佐證。

根據《陝西通志》、《臨潼縣誌》中的記載,秦宣太后羋月的陵墓,就在秦始皇陵的東側偏南,也就是人們現在所熟知的俑坑附近。

秦宣太后是楚國顯赫王族家的女兒,後嫁於秦惠文王。她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掌權治國的女王,甚至有人稱她為兩千多年前的“慈禧太后”。她當政時間長,勢力強,影響大,當然是有條件、有資格修建豪奢大墓及陪葬坑的。

兵馬俑出土時,人們發現不少秦俑的頭頂,梳有當時楚國人特有的、偏於一側的歪髻。而這完全符合羋月娘家楚國的裝扮習俗。

我們都知道,秦始皇崇尚黑色,所以秦朝的士兵統一穿黑色的衣服。而出土的秦俑所穿服裝,卻都是色彩斑斕,十分鮮豔。

此外人們還發現,在陶俑身上刻有一個“羋”字,與當年發掘的阿房宮“北司”遺址中的“羋”字相似。阿房宮由秦惠文王始建,而宣太后羋氏,正是秦惠文王的妃子。

還有一點,兵馬俑如果確為秦始皇陵墓陪葬,那麼秦始皇選擇用兵馬俑而不是活人作為陪葬,應該是他不願意殺害士兵的生命去為他殉葬,這一點與儒家一直宣揚秦始皇暴政的觀點相左,也是難以解釋。


更重要的是,在俑坑底部,存在有厚厚的、可分為14層的淤泥層。從歷史上臨潼大暴雨的頻率及旱、澇交替的規律和特點看,要形成這麼厚的淤泥,至少需要40年以上。一層層的淤泥,好比最真實的“時間年輪”。如果俑坑的確毀於秦末,根據時間推算俑坑的主人,幾乎可以確定,正是秦宣太后羋月下葬的年代。

如果第三種說法成立,當然修建秦始皇陵的記載中也就沒有關於兵馬俑的事了。

兵馬俑自1974年挖掘以來,共出土了陶俑、陶馬約8000件,這個龐大的地下軍團,靜默地向人們展示那個遠去帝國的無限榮光。同時,也讓無數歷史愛好者們困惑不解,因為窮盡史料,都無法找出關於這佔地200多萬平方米的地下陪葬的任何線索。

對此,作為一個歷史發燒友,有書君期待,圍繞兵馬俑為何不見於史書這一話題,隨著考古研究工作的進展,能有更加令人信服的觀點產生。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當然沒有記載了,當時修建秦始皇陵的人都被殺死在陵墓裡,為的就是不想讓別人知道❕

據說,陵墓裡還有暗器,就算是進去了也出不來❕



秦始皇不讓史官把這一切記錄下來,一是怕別人盜墓,二是死後不想讓人來打擾他❕

秦始皇陵兵馬俑是在1974年2月,當地農民在秦始皇陵東側1.5公里處打井時偶然發現了與真人真馬一樣大小的兵馬俑❕

從此,一個埋藏了兩千多年的地下軍陣被挖掘出來,並建成博物館❕

如果史書有記載的話,那麼兵馬俑早就被世人發現了,甚至在中國近代時期,將成為帝國主義列強的肥肉被掠奪去❕


再說,秦始皇給自己設計的陵墓肯定會很龐大,他將當時為他建造陵墓的工匠全部活埋作為陪葬,能有幾個人知道呢❔


四都火雞


秦兵馬俑數量驚人,工藝精湛,氣勢磅礴。工程量非常龐大屬於皇陵工程建造的一部分。史書上卻隻字未題也是一大歷史謎題。至到建國初期1974年才備一耕田的農民發現。整整在地下埋藏了兩千多年未被發現。不合常理,非常神秘。依考古發現,結合秦皇陵有關記載分晰,可能有一下幾個原因

第一因時間倉促是未完工的工程。現今發現的秦俑坑道位於皇陵東面1,5公里處共四個俑坑。1號2號3號坑發現大量人俑車馬。而4號坑有坑無俑。秦俑作為象徵皇陵的護衛或秦始皇死後要歸他調遣的軍隊。應排布陵墓四周。但只發現東面,其它三面沒有,證明這項工程只是初期開始就被迫腰折。公元前221年,秦王贏政統一六國建立中國第一個君主專政的統一王朝自詡千古一帝,稱始皇帝。大秦基業要專承千秋萬代。為彪炳自已的功業由承相李斯為其統籌修建驪山皇陵。舉全國之物力,財力,人力。動用四十萬勞工,歷時近二十年皇陵主體完工,兵馬俑坑要晚於主陵開工,是主陵的附屬工程。秦始皇在位十五年病逝於南巡途中,時年38歲。公元前210秦二世繼位。公元209年全國大規模農民起義反抗秦暴政。公元207年劉幫入關攻佔皇城秦朝滅亡。驪山陵墓工程太過浩大秦始皇去世時工程還沒完工。做為開工較晚,還有大量工程沒完工的外圍工程沒被記錄可能性很大。

第二戰亂四起工程腰折為皇陵保秘,工匠全被滅口。眾所周知歷代帝王修陵保密是最重要的,一旦工程結束,工匠的結局都是被密秘處死以防內部結構甚至位置外洩。

第三因工程深埋地下強度高隱蔽性好才歷經兩千多年沒被發現。兵馬俑坑是的結構是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每隔三米設有承重牆。深入當時土層地下五米的地下土木結構建築。承重牆兩邊立有樑柱坑頂為密集的橫木,上面鋪有草蓆,再上面為兩米封土地下部分高3.2米。坑底青磚鋪地。其結構合理,堅實。

第四,秦兵馬俑屬歷史首創,沒有先例。後面歷朝也都沒出現類似工程。可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一般來說帝王陵墓的建造屬極度保密在當朝很少有史料記載,多為後世朝代整理記入史冊,大都不完整。多為猜測。因以上原因才使秦兵馬俑工程未入史冊,歷經兩千多年後才被意外發現。


我在塵世修行115077


歡迎打開歷史寶庫,一起來讀秦朝那些事兒。(本文約600字,閱讀需時2分)

中國數千年曆史,文獻記載的,只是很少很少一部分。

真可謂是九牛之一毛,“文獻不足”,也是歷史研究的最大痛苦,特別是中古之前的歷史。

目前關於秦始皇陵的記載,最為可信的,應該就是司馬遷的記載了。

司馬遷像

因為司馬遷是距離秦始皇較近的史書撰述者。

再者,司馬遷的《史記》內容是比較可信的。

但是《史記》中沒有關於兵馬俑的記載。

其實這也是很正常的,古代帝王之陵墓,不管是從選址還是修建,都是在秘密的情況下進行的,當時眾口傳言的,也多是關於秦始皇陵墓裡面機關、水銀、珠寶之類的傳言。司馬遷對這些傳言還是很慎重的,不會將自以為沒根據的也寫進史書。

像兵馬俑這樣很少人知道,並且社會上並無太多傳言的,就鮮為人知了。

因此兩千年來,越隨著時間的流逝,這段歷史就越是沉埋土中,以至於當年臨潼人偶爾不小心挖到個別的兵馬俑時,還以為是怪物,將之打碎。

由此也可以得知,歷史書上記載的內容,只是真實歷史的很小一部分。

而中國的廣袤大地上,肯定還有更多的歷史等著我們去深挖。

不過相對於其他國家來說,中國的情況已經很好了,有數千年傳承不絕的漢字,有數千年代代相傳的歷史與傳說,我們至今生活在數千年前祖先走過的大地,因此我們有很多機會,去挖掘我們的歷史,瞭解中華文明的過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