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3 八百破十萬,張遼威震逍遙津

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實力大增,遂準備南下消滅劉備和孫權。但由於孫、劉聯合,大敗曹軍於赤壁,使形勢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赤壁戰後的五六年間,曹操不斷在江淮地區用兵,欲從此處突破長江天塹,統一江東,但遭到了孫吳的頑強抵抗。曹操只好改變策略。為避免兩面受敵,他一面暫且放棄統一江東,派大將張遼等在合肥屯兵息軍養士;一面親率大軍西征張魯,試圖奪取漢中,進一步擴張自己的實力。

八百破十萬,張遼威震逍遙津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八月,吳主孫權乘曹操西征之際親自率兵10萬進攻合肥。而此時合肥城內僅有張遼、李典、樂進及薛悌等率7000餘人駐守。兩軍對峙,眾寡懸殊。

八百破十萬,張遼威震逍遙津

曹操在出徵之前,估計到孫權有可能再次進犯合肥。因此,他預先寫了一道命令,封於木函中,交給護軍薛悌,要他“賊至乃發”,按計行事。讓在有敵人來攻時再打開來看。不久東吳孫權率領十萬大軍進圍合肥,張遼與諸將打開信,信中說:“若孫權軍來到,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不得與戰。”諸將看罷命令,疑慮重重。樂進、李典等認為,兩軍兵力對比懸殊,出戰很難取勝。張遼見此拍案而起,曰:“曹公今遠征在外,若坐等援軍來救,即便援軍來到,那時吾等也早被吳軍擊破。現當乘吳軍立足未穩之時,主動出擊,方能挫其銳氣,守住城池矣。”樂進等聞聽張遼之言,仍猶豫不決。張遼怒曰:“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若疑,吾張遼獨決之。”李典素與張遼不和,此時見張遼如此堅決,亦慷慨陳詞:“此國家大事,既然將軍主意已定,奮不顧身,吾等能以小私而舍大義乎?”於是,眾將遵從張遼之見,連夜徵募敢死之士800人,並設宴犒饗,以壯軍威。

張遼在夜間募集敢於迎戰的精銳將士八百人,開剝牛支讓將士飽食,準備明日大戰。天未亮時,張遼被甲持戟,獨自先登直陷敵陣,親手斬殺了孫權軍隊的數十人和兩名將領,並於陣中大呼自己的名號,然後突擊衝入重壘,直至孫權麾旗之下。孫權見狀大驚,東吳軍將手足無措,不知所為,只得走登於高丘之上,用長戟自衛。張遼見敵軍退避,便叱喝孫權,挑釁他下來對戰,但孫權沒有輕舉妄動,隨後孫權發現張遼所率領的士兵非常少,於是聚攏士兵將張遼包圍。張遼在吳陣中左衝右突圍,率領麾下數十人得以突出重圍。但陣中仍然有沒出突圍出來的將士,他們向張遼大喊呼道:“將軍捨棄我們了嗎!”張遼又殺入重圍,救出被圍困的眾人。孫權人馬皆望風披靡,沒有人敢抵擋張遼。江東名將、孫權禁衛軍司令陳武也在此戰中戰死。

早晨戰至日中,吳軍銳氣為張遼所奪,曹軍此時還城修業進行守備,眾心方才安定下來,諸將對張遼所為均表示歎服。孫權攻打合肥十餘日,始終攻不下來,於是還軍退師,張遼率諸軍乘勢追擊,幾乎捉住孫權,曹操聞此,對張遼的表現大加讚許,並拜張遼為徵東將軍。 張遼大敗孫權一事震驚孫吳,計《三國志·吳書》連裴注中,述及此事的列傳有七篇。據《魏略》記載,此役之後,江東小兒啼哭不肯止者,其父母只要嚇唬說:“張遼來了,張遼來了!”孩童就沒有敢哭泣的了。

八百破十萬,張遼威震逍遙津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再徵孫權。軍到合肥,曹操循行視察昔日張遼作戰的地方,讚歎良久。於是給張遼增兵,多留諸軍徙屯居巢。

合肥逍遙津一役,造就了張遼的絕世名將之譽。曹丕說"合肥之役,遼、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自古用兵,未之有也。"

八百破十萬,張遼威震逍遙津

此戰更致孫權在張遼重病期間仍忌憚其威名,“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張遼這一戰殺得東吳“人人害怕,聞張遼名,小兒也不敢夜啼”,日本俗語中有所謂“遼來來(遼來々)”一語,正是來自張遼止啼的典故。

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魏徵東將軍晉陽侯張遼”。同時代被列入廟享名單的只有關羽、張飛、周瑜、呂蒙、陸遜、鄧艾、陸抗而已。

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張遼。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張遼亦位列其中。

八百破十萬,張遼威震逍遙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