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一山更比一山高,孔聖人也有被降服的時候

一山更比一山高,孔聖人也有被降服的時候


孔子曾經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學問。(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水經注·渭水》也記載說:“孔子年十七,問禮於老子。”

一山更比一山高,孔聖人也有被降服的時候

一見面老子直接開門見山說:“善於經商的人雖然富有但卻像什麼也沒有擁有,而德高的君子往往像個愚笨的人一樣毫不外露。你應該儘快去掉你的驕氣和過多的慾望,因為這些東西對你沒有一點好處。”

老子又問孔子讀什麼書,孔子說是聖人都在讀的《周易》。老子說:“聖人讀它可以,你為什麼要讀它呢?知道這本書的精髓嗎?”孔子說:“精髓是宣揚仁義。”老子說:“仁義,是一種白白惑亂人心的東西,就像夜裡讓人不能安心睡覺的蚊蟲一樣,只能給人們增加混亂和煩惱。你看,那鴻鵠不用每天洗浴羽毛就自然雪白,烏鴉也不用每天染墨而自然漆黑。天自來高,地自來厚,日月自來就放射光芒,星辰自來就是排到有序,草木生來就有區別。你如果修道,就順從自然存在的規律,自然就能夠得道。宣揚那些仁義之類的東西不是和敲著鼓去尋找丟失的羊一樣可笑嗎?因為你是在破壞自然規律,敗壞人的天性啊!”

多年後,二人再見,老子問孔子:“你現在差不多得道了吧?”孔子說:“我求道求了二十七年,還未成功呢。”老子開釋道:“如果道是一種有形的東西可以拿來給別人,那人們早就爭著拿它獻給君王、親人了。如果道可以說得清楚,人們都會把它告訴自己的姊妹兒女了。然而上面說的那些都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

如果一個人沒有正確地認識道,道也就絕不會來到他內心。”

一山更比一山高,孔聖人也有被降服的時候

孔子說:“我研究《詩經》《書經》《周禮》《周樂》《易經》《春秋》,學得治國之道,深明先賢成功之路,我以此謁見了七十多個國君,但它們都不採用我的主張。是因為人太難說服了嗎?”

老子說,“你那'六藝'全都是先王時代的陳舊歷史,你說哪些又有什麼用呢?你現在所修的,也都是些陳陳相因的舊東西。'跡'就是人的鞋子留下的印跡,腳印和腳印還能有什麼不同嗎?”

孔子從老子哪兒回來,三天沒有說話。

弟子子貢很奇怪地問怎麼了,孔子說:“如果我遇見的人,他的思路像飛鳥一樣放達,那我還能用弓箭般準確銳利的論點,射住他制服他;如果對方的思想像麋鹿一樣奔馳無羈,我也可以用“獵犬”來追逐從而使他被我的論點所折服;如果對方的思想像魚一樣遨遊在理論的深淵中,我就用釣鉤來捕捉他。

一山更比一山高,孔聖人也有被降服的時候

老子如龍——莊樹鴻作品

然而如果對方的思想像龍一樣,乘雲駕霧,遨遊於太虛幻境,無影無形捉摸不定,我就沒法追逐和捕捉他了。我見到老子,覺得他的思想境界就象遨遊在太虛中的龍,使我幹張嘴說不出話,舌頭伸出來也縮不回去,弄得我心神不定,不知道他到底是人還是神啊。”

孔聖人的經歷告訴我們,在沒有得道之前,任何人都應該保持謙卑的態度、學習的步伐、挨訓的堅韌,高山凌峰固然難以一步跨越,可經過自己一步兩步地攀登之後,再駐地回首時,會發現屬於自己的路已然趟了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