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現在人們喝白酒為什麼不溫酒、燙酒?

小九唐


白酒正宗的喝法,就是燙熱了喝。有三個原因:

⒈白酒的前身是黃酒,黃酒至今保持著燙熱再喝的法子。遠的不說,曹操的“青梅煮酒論英雄”就是證明。由黃酒升級到白酒,仍然是燙熱了喝才最舒服,可口可心,符合規制。


⒉喝白酒要的是懂酒,知道酒的脾性。白酒有個共性,常溫下加溫到三十多攝氏度,酒的性質和味道都會發生變化。喝下去,是一股暖流順喉而下,溫暖到胃,隨即上行到大腦,熏熏然感覺,輕鬆愉悅,並保持到酒意消去。從開喝到醒酒,整個期間愜意至極。涼酒就不是了,下到胃裡,冰涼難受,沒有酒的美味不說,好不容易肚裡暖熱,冒不騰的酒意發作,醉了還不知道。


⒊賴酒經不住燙。喝酒人都要喝到好酒,起碼的真酒,釀造酒,沒誰願意喝酒精兌水的酒。糧食酒在溫燙過程中,散發出的是酒的醇香,酒精酒散發的是酒精和香精味,外行都可以分辨出來。即便是高檔的酒精酒,老喝家也會輕易分辨出來。

現在人們喝白酒不溫不燙,算不上酒文化的進步,也有三個原因:①生活節奏快了;②快餐文化影響;③選擇多了,白酒再不是唯一。


普濟


燙酒的由來

再早些年,我們中國人喝白酒都喜歡燙一下,那麼這種燙一下的原因是什麼呢?就是因為我們早些年的白酒生產設備並不是很完善,導致酒中會有一些有害物質,比如甲醛。但是由於甲醛的沸點過低,只有60度,所以燙一下就能使很多甲醛揮發出去。從而降低白酒中的有害物質。

現在為什不燙酒了

因為我自己是做純糧小燒的,我做了二十年的固態發酵原漿酒,從原來的木火炭火一點點到現在的蒸鍋,設備逐漸完善完美,所以我可以和你解釋一下現在的酒為什麼不需要燙了,為什麼沒有人燙酒了?

因為現在生產白酒的工藝都比較完善。採用的酒麴子,玉米,高粱等原材料也比較好。用好的糧食經過發酵之後,再經過高溫蒸餾,這個時候白酒內的有害物質基本沒有多少了,也就是說現在的純糧食燒酒裡邊基本不含有太多的有害物質,只不過有一些非常小型的酒坊,還在用著古老的設施在做酒,會有一些雜質而已。不過很多不懂酒的人還始終認為白酒會有甲醇。甲醛等有害物質,這種物質現在還是有的,只不過不存在純糧食酒當中存在那種用低溫蒸餾的果類酒中。所以現在的白酒已經沒有燙的必要了。因為在燒酒時候隨著高溫已經揮發掉了,然後在進行過濾除雜等,最後進行貯存。
有很多酒廠的白酒生產之後就可以進行銷售,但是我一直沒有這樣做,我家的白酒都要儲存三個月以上再進行銷售。因為新酒當中會有很重的酒麴味,口感不是特別好,有的酒廠會通過一種機器進行催陳處理,但是我認為這種機器的摧陳不如自然存放,口感好


。所以我始終在堅持把新酒存放三個月以上再出售。

我以上所說的都是指純糧食酒,至於勾兌酒我就不過多進行解釋了,如果想知道什麼是勾兌酒去市場上隨便買一瓶中低端價位的白酒都是勾兌酒。常見的品牌我給你列舉兩個,前一段時間特別火的江小白以及牛欄山二鍋頭。

當然還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舉了,我可以明確的告訴你,白酒市場當中瓶裝酒的勾兌酒基本是90%。只有10%不到是純糧食酒,但是價格又特別昂貴。
我做了20年的純糧燒酒,現在只有一個想法,就是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打造出一款群裡面是白酒,並且讓所有人都知道純糧食酒,好於勾兌酒做出一款平民平價的純糧食酒,讓所有人都能喝到最放心最純正的糧食酒,我的第1個目標就是打到江小白,下一個目標就是打掉所有市場上勾兌酒。因為現在我們的糧食已經非常富裕,人們的生活水平已經提高了,完全沒有做勾兌酒的必要了。但是有一些廠家因為把利益要最大化,所以一直在做勾兌酒,沒辦法,儘量讓他們無路可走吧。


我用心用糧食,用最好的泉水來燒純糧酒,懂得酒魂,懂酒的人你們一定會喝到放心酒的,至於那些不懂酒的,懷疑我的無所謂,我的酒只賣給懂酒人





良心哥的糧芯酒


我國傳統文化中,飲食多風雅,古人歷來就有“煮酒烹茶”這一風雅軼事,於隆冬大雪之時,取數捧白雪化成雪水,煮酒烹茶、賞雪吟詩,盡顯風流。


其實煮酒烹茶不僅僅是文化人的專屬,古時人們喝酒,幾乎都會先把酒燙一下再喝,人們最耳熟能詳的煮酒故事,就是三國時候的“關羽溫酒斬華雄”和“曹劉煮酒論英雄”,充分說明煮酒算是一項歷史悠久的傳承。


即使到了近代,農村的一些酒友在喝酒之前依然會把酒燙一燙再喝,但這樣做的人越來越少,“煮酒”這項技藝將近失傳。現在喝酒的人大多沒人願意再緩緩溫酒、燙酒,這其中有哪些原因呢?


其實溫酒技術的“失傳”要歸功於釀酒技術的發展提高。


古人喝酒前需要先溫酒,可不單單是為了風雅格調,更多是為了去除酒裡面的有害物質;今天的人不再溫酒,自然是因為酒裡面的有害物質減少了,可以放心飲用。


眾所周知,乙醇(酒精)是白酒的主要成分,酒精度就是表示乙醇在酒裡面的含量佔比。


但除了乙醇,酒裡面還有甲醇、乙醛、正丙醇、異丁醇等諸多脂類、醛類物質,這些物質被稱為雜醇油,雜醇油過多的酒,香氣濃郁複雜、飲用口感差、飲後頭疼容易上頭,對身體有害。


雜醇油是釀酒的穀物糧食在發酵、蒸煮過程中自然產生的一系列產物,古人由於制酒工藝的限制,對雜醇油沒有較好的提純技術,酒中的雜醇含量比較高,在飲用前通過加熱可以有效減少雜醇油含量,由此降低飲酒風險。



追其原因,是因為酒中各種醇酯類物質的沸點不同。比如甲醇的沸點是64℃,乙醛的沸點是21℃,乙醇的沸點則為78.3℃,把酒加熱到不同溫度,達到沸點的有害物質就會揮發,從而降低飲酒危害。


現在農村的老人們喝酒時喜歡先燙一燙也是這個原因,農村酒友飲用的大多是周邊鄉鄰自釀的散酒,這些酒因為是純穀物糧食釀成,在當前酒精酒橫行的時代,很受人們歡迎。


以前人們用的燙酒壺


但這種鄉村作坊式自制的散酒,其中的雜醇油含量卻往往比較多,人體攝入過量就會出現頭暈、頭疼等中毒症狀,甚至導致失明、休克乃至危害生命。


因此建議喜歡自己釀酒或者從農村買散酒的酒友們,在飲酒之前,適當溫酒,燙一燙、煮一煮,一方面可以充分感受古人煮酒烹茶的風雅,一方面也可以降低飲酒風險。



現在燙酒再喝的人越來越少,主要是因為現在大家買的酒大多是企業規模化生產的白酒,正規廠家對甲醇、乙醛等有害物質的含量都有嚴格要求,而且規模化生產雜醇提純的技術和設備相對完善,酒裡面有害物質少。


一些酒精酒則是基本由食用酒精加水加糖精加香精組成,基本不含有甲醇等有害物質,除了口感差點,安全性其實比很多自釀酒要好。


其實如果同時把含甲醇的自釀酒和不含甲醇的酒精酒讓酒友們來選,相信大多數會選自釀酒,畢竟只有穀物純糧發酵釀造的才會產生甲醇,即使需要先體驗一下“煮酒”去除甲醇的古人體驗,也別有一番風趣。


好酒盡在痴心釀酒人cxjiushi,關注、點贊、分享,瞭解更多酒文化知識。


痴心釀酒人


這個問題有意思啊!基本上大家有點常識都知道溫酒一般來說是黃酒為主的!而中國酒文化最早的酒就是米酒這類糧食作物釀造的酒,黃酒也是米酒的一種!正好昨天看到一個電視劇是講的炎帝黃帝和蚩尤大戰的故事,但是我注意看了裡面有喝酒的場景,而且是很多地方出現


這是黃帝炎帝兩人一起喝酒的鏡頭,

我在想到底那個時候有沒有酒這個東西出現還是個問題吧?這就喝上了!蒸餾酒這樣的工藝是從元朝開始的,那麼既然是蒸餾酒肯定會被加熱過的,我認為在蒸餾酒之前的米酒因為釀造工藝的不同,沒有經過高溫的蒸餾工序,要想喝到好的酒質必須有過濾和加熱體驗才會更好!而以後出現的蒸餾酒,有高溫的工序能很好的排除酒裡的甲醛和醚這類有害物質,所以不需要加熱也可以的!
我認為現在的白酒越來越標準化了,不加熱是可行的,但是像黃酒這類米酒加熱了飲用口感體驗更好,也有這個傳統文化,顯得更佳有古韻遺風!加熱了酒溫度上升酒精濃度會降低。以醬香酒為列它的標準度數是53度,是酒和水結合最好酒分子群定最牢固的!加熱飲用感覺破壞了它的平衡點,口感體驗上可能不會太好!再說了好的醬香酒進入肚子裡是一團熱氣讓全身都暖和了,你了喝我感覺可能喝起來更為燥熱,易醉!

如果只是加熱飲用剛烤出來的酒也是熱的,你如果嚐嚐就會覺得熱酒真的不怎麼好喝,特別是白酒!我倒是覺得啤酒加熱了喝感覺比較舒服些!煮啤酒加熱了放點姜和紅棗枸杞,喝起來感覺很不錯的!白酒嘛還是算了吧!黃酒本來就是這個傳統另當別論了!

誠信做人踏實做事為大家推薦高品質醬香好酒,分享酒類趣聞軼事歡迎大家一起把酒言歡,交天下朋友!


已逝情殤


自杜康發明了酒以來,酒不斷變遷著。江湖上大碗豪飲,快意情仇。而對於溫酒,不僅有白居易所寫的“紅泥小火爐,綠蟻新焙酒,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還有《三國演義》中的關羽“溫酒斬華雄”、曹操和劉備的“煮酒論英雄”。但是,在這些溫酒故事裡,他們喝的都不是白酒,而是度數低的發酵酒,如黃酒、米酒等。雖然白酒的溫酒沒有什麼流傳甚廣的故事,但是以前的人喝酒前無疑都是會溫酒的。

以前對白酒進行溫酒的目的在我看來主要有二,一是為了去除酒中的一些雜質、有害物質等,使酒喝起來更健康,口感更為醇正。釀造出的白酒不免都會有甲醇、雜醇油等有害的物質,而以前對酒的過濾處理技術並不精通,而甲醇、雜醇油等是可通過酒體被加熱而蒸發掉一部分。加熱酒液還可使所含的乙醛、乙醇有所蒸發掉,自然口感會變得柔順,讓人覺得更好喝了。

二是為了禦寒。溫酒大多是在冬天,在以前生活還沒那麼好的時候,冬天喝酒就是為了暖身。從寒冷的室外進到屋裡時,喝上一口暖乎乎的白酒,全身立馬有種溫暖、舒適的感覺。這樣暖身遠比烤火暖得快,且還可享受一下這悠閒的冬日時光

現在的人之所以不溫酒了,無非是酒變了,變得好了,也變得壞了;生活也變了,變得快節奏了,也變得不需借酒取暖了。酒變好了,現在的正規酒廠,其所擁有的白酒釀造工藝以及設備都可很輕鬆的將新酒帶的甲醇、醛類、重金屬等雜質除去。而且還有國家的監督,需要質量檢驗合格後方可出廠。故酒質一般來說是有所保障的,並不需要通過溫酒來提升健康度和口感。

酒變壞了就是現在很多白酒已經不是單純的純糧酒了,其可能為食用酒精加水、香精等勾兌出來的酒。純糧酒加熱後糧香四溢,而酒精酒加熱後十分刺鼻,且酒精揮發強,香氣以及口感都會大打折扣,實在是沒必要多此一舉去溫酒。

而生活變了,就是節奏快了,物質豐富了,誘惑也多了。日常要上班,休息時候也有各種娛樂。不像以前生活那麼單一,但是純粹。酒嘛,反正溫不溫差別都不大,就直接喝好了,已經很少有人願意把時間花費在慢慢溫酒上了。且現在物質豐富,喝酒取暖已經沒有必要,對於很有時間觀念的現代人來說自然是能省一步則算一步。

那麼冬天其實有沒有溫酒的必要呢,若是要追求更好的口感,其實冬天可試一下溫酒。因為白酒的最佳飲用溫度為37度,即與人體的溫度接近,在這個溫度的白酒其酒香釋放最為完全,口感也更為細膩,層次更為明顯,酒體的風格能更容易被凸顯出來。至於冬天室內有暖氣的酒友,室內溫度也不低,那大可不必多此一舉。

只能說,若是不習慣於溫酒,還是不要溫了。畢竟口感也是有所不同的,也不是所有酒友們都覺得溫過的酒好喝的。飲酒最重要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喝自己喜歡的酒,可以去嘗試,但是沒必要勉強。


一個小酒酒


我想現在的人們不溫酒燙酒了,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1,最主要的原因,現在的白酒變了,變的跟過去不一樣了。自從國家因為糧食短缺的原因允許了液態法白酒的存在以後,到現在,中低端白酒市場幾乎完全被酒精酒佔據了。酒精酒能加熱嗎?顯然不能,在標準範圍內的酒精酒,加熱後酒精揮發的快,再喝已經沒有酒味了。如果是劣質的酒精酒,假酒,加熱後甚至有怪味,令人作嘔。

我們應該知道,古時人們喝酒喜歡燙一下,那是因為祖宗們喝的都是純糧食酒,純糧食酒當然可以燙,而且稍微燙一下令酒分子更加活躍,口感更好。

2,我想原因在於我們人變了。我們現在雖然科技發達了,但是人們的生活節奏卻因為身上揹負的責任和壓力變的更快了。普通人沒有多少人有這個心情和閒暇時間去溫一壺酒了。

作為一個純糧食酒釀酒人,我也希望我們喜歡喝酒的酒友們空暇時可以溫酒一壺,暢談天下,當然,一定要聞純糧食酒哦。




古惟藏風酒


這個問題我覺得還是值得一聊的,不管是“煮酒論英雄”還是“溫酒斬華雄”之類的故事中,我們都能發現好像古人更樂於燙酒、甚至是煮酒來喝。而現在好像在外面這麼喝的不太多了,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一下這個問題。

有的人認為現在不溫酒、燙酒了是酒文化的倒退,我覺得這麼解釋稍微有點牽強。首先必須承認很多酒溫熱的來喝,對於一些朋友來說更舒服、更好入口,這因為酒中的乙醛會增加酒辛辣的口感,但是這種物質用溫水加熱就會蒸發掉,所以燙過的酒更好入口。不過這最多隻能算是一個飲酒習慣,不至於上升到文化的程度去。

拋去讓酒好入口的這個原因,更主要的是古人喝的酒跟我們現在喝的酒是不一樣的,這才是古代人們煮酒、燙酒的最初原因。因為古人釀酒的技術相對落後,沒有辦法分離出其中的甲醇(現在俗稱的工業酒精)等有害的物質,這種酒喝了是會出問題的,而甲醇的沸點比乙醇低,所以加熱的方式可以去除甲醇。在古人視角來看就是煮過燙過的酒更順口好喝,而且喝了不容易出毛病,那麼這個習慣自然就保持下來了。

其次我覺得跟古人的生活環境也有關係,現在有供暖、有空調,但是在古代可是沒有這些的,不能說取暖基本靠抖吧,可是也差不太多了,這個時候想喝點酒的話,涼酒是肯定不舒服的。哪怕帝王將相家裡有銅爐火盆之類的取暖,但是也受不了大冬天一碗涼酒下肚,所以燙酒、煮酒就理所應當了。

其實我們家裡不少長輩到現在也還有燙酒喝的習慣,不過現在很多人在外面喝酒,其實更多的是應酬或者發洩、澆愁,也就沒那個心氣兒慢慢的邊燙邊飲了。

你喜歡喝酒嗎?有沒有燙酒溫酒喝的習慣呢?

對於美食、健康飲食和美食趣聞軼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和贊支持一下,以後一起分享有趣有用的相關內容!


啞巴美食家


現在人們喝白酒為什麼不溫酒、燙酒,今天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酒,特別是白酒一直是國人非常喜愛的一種餐桌佐餐的飲品,同時由於酒這種飲料在華夏的歷史有千年之久,所以衍生出了酒文化一說。

酒為什麼和文化沾邊

這個問題和酒飲用和傳承有關係,眾所周知古往今來好酒者不止有販夫走卒還有廟堂上的大夫,有莽漢也有文人。莽漢傳播名號和口感,而文人則傳播的是酒中文化。用文字來傳播喝過的酒,喝這種酒的感受等等方面的內容。

酒精能一定程度上活躍人的思維和提高大腦的興奮度,大家都知道,那麼作為文人個相對比較需要創造性的群體,喝入適量的白酒,則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文人的詩性、酒興、創造力,寫出了很多流傳千古的名篇,詩、詞、歌、賦、表,題材、形式、內容多種多樣。

從士大夫角度酒也成為一種外交溝通的禮儀和交往溝通增進了解和情誼的媒介,並且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這樣士大夫們也對酒非常的推崇。

販夫走卒們在每天辛苦勞作之後,渴望得到休息,喝點兒酒能夠緩解疲勞、促進睡眠、增加朋友交往、因為古代釀酒的水平所限,酒的度數也比較低,類似於現在啤酒的度數,甚至還要低一些,這樣也使酒也成為一種飲料,特別是在夏天天氣炎熱的時候,是人們比較喜歡的飲料。

綜合上面提到的,也就不難直到酒被社會各階層人們的喜愛,雖然飲酒的作用和目的不同,但對酒的喜愛確是一致的,所以酒就成為文化和飲食的載體流傳了下來,同時,酒文化和飲食文化一樣,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中有機的組成部分散發著悠香。

溫酒、燙酒也是酒文化中的一部分

古代由於釀酒的水平導致釀出來的酒雜質會有一些,口感也會差一些,那麼作為古代的好飲者自然會想辦法讓酒變得口感更好,也就是更好喝。這也催生了溫酒和燙酒的習慣。

白酒中的乙醇、甲醛等的沸點相對比較低,經過熱水或者是沸水的燙、溫、甚至是煮過之後,酒裡的有害雜質就會揮發掉,這樣也使得經過燙煮的白酒入口更綿柔、不辛辣、口感更好。

再者,經過燙煮的白酒喝進喉嚨,就會有一股溫熱順著喉嚨下滑到胃,一種溫暖的感覺就會從胃發散到人體的四肢百骸,讓喝酒的人感覺到非常的溫暖舒服,而沒有經過燙煮的白酒可能會存在一些雜質,喝了以後對身體會有一定的傷害,同時,如果在冬天喝沒有燙煮過的白酒則會有入喉冰冷的感覺,再加上天氣和室內溫度的下降而體感非常的寒冷和不舒服。

好的經驗和做法自然會保留和傳承下去,所以溫酒燙酒的習慣一直保留到現在了。

現在人喝酒為什麼不燙不煮或者說很少有人燙煮了呢

現在喝酒的人中,很少見到有人在喝酒之前把白酒拿出來等上半個小時,進行燙煮。這個到底是為什麼呢?主要原因我個人感覺,第一就是嫌麻煩。現在我們走親訪友、交朋友、談生意,在家裡或者是飯店吃飯,客人來了總不能在飯菜上桌之後讓對方等上半個小時以上的時間,只是吃飯、吃菜等著酒溫燙好了再喝吧,這樣是很不禮貌的、也會讓對方感覺很厭煩。

釀酒技術現在的也比古代先進了很多,所以酒的雜質就會少很多。酒的質量提高了,自然選擇燙酒、溫酒的方式的人就會少很多了。另外現代人生活節奏比以前快了不是一點兒半點兒,同時,現在人的生活壓力大,也不喜歡太繁瑣的飲酒方式,喝酒是為了放鬆,而不是為了讓自己的生活更麻煩的。

最後一點就是,現在非酒精類的飲品也有很多,口味也很多樣,這樣就為替代傳統的白酒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同時,即使是酒,也有紅酒、清酒、燒酒等多種品種、口味的酒可以選擇,所以,傳統的燙酒和溫酒的方法就越來越不被現代人所接受。

好了,今天的這個問題,現在人們喝白酒為什麼不溫酒、燙酒,就回答完了,各位讀者有什麼想說的,歡迎留言。


甄一味


因為現在溫酒比較浪費時間啊,溫酒肯定是好的啊。

再來簡單說下原因吧。

現在作為一個快節奏社會,酒瓶打開就是喝,多方便,溫酒什麼的現在顯得有點做作。再者以前溫酒燙酒,溫的燙的都是糧食酒,現在你去溫燙一個試試,滿鼻子的酒精味,誰還喝的下去。

再說下為什麼溫酒好。

溫酒這一說自古就有了,早在《紅樓夢》中第八回就有寶釵溫酒才能喝的爭議,寶玉要在薛姨媽處喝酒,說:“不必燙暖了,我只愛喝冷的。”薛姨媽說:“吃了冷酒,寫字打顫兒。”寶釵笑道:“寶兄弟,虧你每日家雜學旁收的,難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熱,若熱吃下去,散發就快,要冷吃下去,便凝結在內,拿五臟去暖他,豈不受害。”

再加上現在人普遍身體不太好,這兒那兒總有一點小毛病,喝冷酒容易醉,而且醉的時間比較長。

再從科學的角度看溫酒,白酒加熱後喝對身體是有好處的。白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同時伴有少了的甲醛、乙醛等物質,這些都是對身體有害的物質,但酒中的甲乙醛沸點分別是61℃、21℃。溫/燙酒之後,能將這些有害氣體揮發掉,乙醇也能適當的揮發,從而減少對身體的傷害。再加上白酒最適宜溫度大約在30℃到40℃之間,再加上熱酒的新陳代謝能力比較強,能及時把身體有害的物質排出去。

所以,溫酒肯定是好的,無論是古人還是科學。\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434332b61890adab85d4a4c8a0f539ba\

資六堂實業


最簡單的關鍵是:現在所說的白酒與古時的白酒是兩碼事。古時的〈酒〉=〈米酒〉是用米釀成白色的米酒。含酒精只3度~8度之間,講究的煮酒以碗盛之伴餐而喝。南方人/日本人至今仍有煮熱喝米酒習慣。

現在的所謂白酒是烈酒-50度~60度的,遇熱即會蒸發酒精,用小杯喝的。因為北方草原幹澡難種米,故不懂喝用米釀成白酒。加上天氣寒冷,北方民族流行喝以酒精勾兌成高濃度烈酒。

歐美與港臺習慣伴餐只喝13度以下的葡萄酒/紅酒。餐後也喝少許三五十度烈酒-飯後酒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