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9 淘汰手段不應成為供應商管理的主旋律

在供應商管理問題上,很多情況下淘汰供應商遠比選定供應商更能奪人眼球。

首先,淘汰供應商看上去令人業績更好,有點替天行道的趕腳。你看你看,這些劣質供應商的影響太大了,現在把這樣的供應商淘汰掉,是為民除害功不可沒。如果你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的話,更能凸顯政績和能力。這其實是個誤區,因為凡存在即合理,之前之所以沒淘汰,其中肯定有隱情,要麼是供應商具備壟斷性,要麼是新的供應商成本太高。不問青紅皂白就淘汰是不負責任的做法。

淘汰手段不應成為供應商管理的主旋律

其次,有些人是以淘汰為藉口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們明知有些供應商沒法被淘汰,但還是大呼小叫,為的就是製造藉口:你看我想淘汰這個供應商,是研發部門不願意投入精力、生產部門不願冒斷貨的風險,所以我就不對供應商的績效負責。要麼就是,你看了吧,我敢對供應商痛下殺手,我和他們不是一夥的,以此來標榜自己是廉潔和拒腐防變的。其實,這些都是不負責任的做法。採購人員,首先是站在採購立場上解決問題,然後再談績效和拒腐防變。再廉潔的採購人員,成本降不下來也是失職;再有力的藉口,交付指標不改善也是無能!

淘汰手段不應成為供應商管理的主旋律

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幾年前我從事摩托車採購的時候,有年夏天接手了一個供應商,公司內部基本都是負面評價,說這個供應商的主要客戶是我們的競爭對手,一旦產能吃緊,他們會以犧牲我們為代價;又說這個供應商交貨週期長,催貨難,出了質量問題,也不肯配合解決;還說這個供應商不重視我們等等不一而足。從技術到計劃再到品質,大家誰也沒有好辦法,確都說該淘汰這個供應商。

但是,仔細研究之後,我發現淘汰的成本太高了。為什麼呢?該供應商的設備能力、工藝水平、市場佔有以及產品研發等方面,在同類產品中處於領先地位。不是沒有其他的供應商能替代,但成本上漲;另外,換了新供應商以後,整車和零配件全部需要重新通過歐盟和美國DOT安全認證,不僅成本高而且週期長;最重要的是,那些摩拳擦掌要淘汰供應商的,他們並沒有能力指導供應商進行產品開發。

沒辦法,重新訪問供應商並展開洽談,瞭解之後才知道,之前的那些印象都是片面的:說供應商不重視我們,其實旺季的時候,供應商的很多客戶都駐場盯貨,那肯定是誰盯得緊就生產誰的;說供應商交貨週期長,是因為供應商規模很大,全部生產組織都按照訂單和批量,你訂單零散、預測很差而且總是變化,理所當然你的訂單後置;說供應商不配合,其實供應商也埋怨:你們光知道設計外觀,從不管生產工藝,也不聽我們的建議。我們對他們有意見,他們也是我們的受害者:預測太差,催貨太多,生產忙起來僱人都來不及,訂單少了工人都得裁掉。那些傳遞負面信息的人也是道聽途說,連去過供應商的都沒幾個,對他們的瞭解就更少了。雙方互相理解後,一起做預測、排產、解決問題,最後成了一個還不錯的供應商。道聽途說的都是不需要負責的,因為它不需要成本,但它帶給你的麻煩遠比把事情做好還浪費時間。

淘汰手段不應成為供應商管理的主旋律

第三,還有一些淘汰想法的滋生,完全是因為供應商沒有順著某些人的想法來,不論這些想法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他們往往第一個念頭就是淘汰。就像兩口子離婚,一旦淘汰成為供應商管理的主旋律,雙方就失去了合作的基礎,工作就處於戰爭狀態;淘汰不了還得談判,這時不僅時間已經浪費了,關係也破壞了,最終採購的業績也搞不好。

淘汰手段不應成為供應商管理的主旋律

最後,熱衷於淘汰供應商的“積極分子”,往往也是“不合格供應商”的製造者。運動式的淘汰現有供應商,貌似“修正”前人“錯誤”,但忘了採購的最大職責,就是在新品開發時選擇合適的供應商。抓了芝麻丟了西瓜。

淘汰供應商要講究策略,單純說淘汰其實很簡單:停止供貨另謀他家就可以了。新產品選定,該淘汰的供應商自然淘汰就OK。相反的,不講規矩不顧情面,執意淘汰,兩敗俱傷的情況也很常見。很多時候,這個新產品不選你,下個新產品還不選你,時間長了老產品停產了,自然就被淘汰。這應該是一個溫和不傷和氣的辦法。畢竟大家都在一個圈子裡,各有各的活法,能夠生存下來已屬不易,沒必要弄的雞飛狗跳。

淘汰手段不應成為供應商管理的主旋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