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封神時代”是什麼時候?有什麼歷史嗎?

園園熊


約公元前1044年,中國歷史上發生了一件今天家喻戶曉的大事:武王伐紂。

此時,在九天之上、雲霄之中,凡人目光難以企及的深處,封神位面第一高手昊天上帝命令闡教掌教元始天尊座下十二弟子拱手稱臣。稱臣則需兵解,眾仙不願,故曰“殺罰臨身”。

元始是個護犢子的老師,在與昊天上帝進行利益妥協之後,選闡教、截教及人道三教共計三百六十五位成神代替十二弟子,製成一榜,就是“封神榜”,凡榜上有名者,無論是否情願,皆需身死道消,以靈魂入榜而受封神之厄。

此時正逢人間成湯已失民心,氣運歸於西岐。改朝換代之際,正是一將功成萬骨枯之時,正好藉此人道大數,使365位上榜之人各為其主、浴血廝殺,以完成封神之戰。

封,即封印,而不是冊封。

因此兩場戰爭實則是同一場戰爭,人間稱“伐紂之戰”,仙界稱“封神之戰”。


《史記·殷本紀》記伐紂之戰前後:

西伯既卒,周武王之東伐,至盟津,諸侯叛殷會周者八百……(比干)強諫紂。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剖比干,觀其心……周武王於是遂率諸侯伐紂。紂亦發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紂兵敗。紂走入,登鹿臺,衣其寶玉衣,赴火而死。周武王遂斬紂頭,懸之大白旗。殺妲己,釋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閭。封紂子武庚祿父,以續殷祀,令修行盤庚之政……而封殷後為諸侯,屬周。

這段話清清楚楚地記載瞭如下幾件事,可與《封神演義》參照:

1、八百諸侯歸周;

2、比干剖心,殷臣外逃;

3、牧野之戰;

4、紂王自焚;

5、妲己之死;

6、大封功臣。

然而其對牧野一戰的記載簡直堪稱惜墨如金,通過《周本紀》的記載可約略還原:

紂師雖眾,皆無戰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紂師皆倒兵以戰,以開武王。武王馳之,紂兵皆崩,畔紂。

西周大軍推進迅速,紂王倉促之下,但仍然湊了七十萬人列陣迎敵。但人數雖眾,卻大部分都是臨時拉來的奴隸俘虜湊數。紂王的大軍無心應戰,反而希望周師趕快攻入朝歌。在周軍高昂的士氣、嚴明的紀律及強大的進攻下,紂師大半倒戈,轉而攻擊紂王一方。武王揮軍進擊,紂王七十萬大軍崩潰如山呼海嘯。

牧野一戰,西周消滅並收編了紂王的全部抵抗力量。紂王逃回朝歌,穿上天子冠冕,登鹿臺自焚而死。


在伐紂之戰中,周師士氣如虹,牧野一戰而滅其國,前後所持續時間,僅止一夜罷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間天上所有能影響戰局的勢力,都使勁維護並幫助西周,正是: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更高層次的戰鬥,即封神之戰,其實從崑崙山姜子牙七十二歲下山就開始了。

那時是武王之父文王姬昌在位,姜子牙八十歲時時來運轉,在渭水畔、皤溪旁為周室所聘,任右靈臺丞相,君臣有輔,龍虎有依,秣馬厲兵,準備東進。

隨著兵伐崇侯虎打響反紂第一槍,闡、截兩教門人或是自願、或因人為,紛紛下山,保紂或保周。

申公豹或許是元始天尊派出的間諜,又或許是他確實痛恨姜子牙,總之他開始了三山五嶽的奔走,遍請高人,一句“道友請留步”坑了多少修真之士、世外高人!

各為其主,便必然互有殺傷,然而總的說來,是闡教撿了便宜,截教吃了大虧。闡教好比軟刀子殺人,長此以往,截教身上之肉會越割越少,終於這種對截教的惡毒算計激怒了本來高居幕後的截教通天教主,他一怒之下下山,先擺誅仙陣,再擺萬仙陣,造成滔天殺孽,單是這兩陣就為封神榜貢獻了接近一半的人頭。

萬仙陣被破後,眼看封神榜完成在望,通天、元始、老君共同的師父鴻鈞老祖現身,帶走了小徒。

從此闡教一家獨大,元始得封神之功,姜子牙享將相之福。

封神故事自此完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