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6 古徽州一府六縣,名字很難全讀對現分屬兩省三市

徽州,又稱歙州、新安,是現安徽黃山市的舊稱,為我國極富歷史文化底蘊的地名。古徽州包括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六縣,共一萬三千平方公里土地,在這片土地上,中原文化與當地幽閉的地理環境及社會生活融為一體,形成了獨樹一幟、博大精深的徽文化(徽州文化)。

古徽州一府六縣,名字很難全讀對現分屬兩省三市

徽州,秦時設黝、歙兩縣,均地域廣大,屬會稽郡,東漢末改黝縣為黟縣,隋時設休寧縣,並置歙州,此為徽州設州之始,唐時設婺源、祁門、績溪三縣,均屬歙州,自此形成了古徽州一千多年的“一府(州)六縣”格局。

古徽州一府六縣,名字很難全讀對現分屬兩省三市

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平歙州人方臘起義,改歙州為徽州,轄歙、休寧、黟、績溪、婺源、祁門六縣。徽州之名來歷說法眾多,個人認為最靠譜的應該是“徽”有繩索、束縛之意,可能北宋朝廷在平定叛亂之後,要加強對這片土地的統治之意。

古徽州一府六縣,名字很難全讀對現分屬兩省三市

元時,改徽州為徽州路,升婺源縣為州,徽州路領五縣一散州。元末,朱元璋攻克徽州後改徽州路為興安府,不久改稱徽州路。洪武元年,徽州府屬中書省,洪武二年降婺源州為縣,洪武八年徽州府直隸六部,永樂元年改隸南京(南直隸)。清初改南直隸為江南省,徽州府屬之,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省東西分置後屬安徽省,安徽省名就是取自“安慶”“徽州”二府首字而得。

古徽州一府六縣,名字很難全讀對現分屬兩省三市

民國初,廢府留縣,徽州府廢,古徽州六縣均直屬於省,民國二十一年設安徽第十行政督察區,仍轄徽州六縣,1934年,蔣介石為“剿共”所需割婺源縣於江西,婺源與其餘五縣民眾掀起“婺源回皖”運動,經過十多年努力,1947年婺源復歸安徽管轄。

古徽州一府六縣,名字很難全讀對現分屬兩省三市

1949年5月,徽州六縣全部解放,成立徽州專區,轄屯溪市及歙、休寧、黟、績溪、祁門、旌德六縣,婺源縣劃歸江西,婺源自此與安徽分離。建國初,徽州專區屬皖南行政區,1952年安徽省成立後徽州專區屬之。徽州行政區劃在建國後變遷頻繁,曾撤銷併入蕪湖專區,也曾轄縣眾多,面積最大時轄屯溪市及歙、休寧、績溪、黟、祁門、旌德、太平、石棣、寧國等1市9縣。

古徽州一府六縣,名字很難全讀對現分屬兩省三市

1987年,徽州地區、縣級屯溪市、縣級黃山市撤銷,成立地級黃山市,同時績溪、旌德兩縣劃歸宣城地區,石臺縣劃歸池州地區,1988年,地級黃山市正式成立,轄黃山、徽州、屯溪三區及歙、休寧、黟、祁門四縣。自此,古徽州六縣分屬兩省三市,歙、休寧、黟、祁門屬安徽黃山市,績溪屬安徽宣城市,婺源屬江西上饒市。

古徽州一府六縣,名字很難全讀對現分屬兩省三市

古徽州歙、休寧、黟、績溪、婺源、祁門六縣中,有三縣名字較為難讀,非本地人能全讀對的那可真是牛人。其中,歙縣之“歙”來自於古越語發音,讀[shè] ,自唐時就為徽州治所,黟縣因黟山(黃山古稱)而得名,讀[yī],婺源以婺水源頭而得名,“婺”讀[wù]。古徽州六縣均歷史悠久,為千年古縣,現在歙縣、績溪兩縣為安徽省僅有的五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二。

古徽州一府六縣,名字很難全讀對現分屬兩省三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