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明代崇禎過度的自信與孫傳庭的悲慘結局!

《大明劫》是一部近年來難得的國產電影,可惜好評如潮的口碑並沒有帶來盆滿缽滿的票房,就如同影片中的孫傳庭,驍勇善戰並沒有為他帶來加官進爵,反被多疑的崇禎猜忌而打入天牢。

明代崇禎過度的自信與孫傳庭的悲慘結局!

崇禎15年,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包圍了河南境內最後一座孤城--開封。如果開封陷落,則整個中原地區將全部落入李自成之手。在此危急關頭,生性多疑的崇禎不得不重新啟用已是階下囚的孫傳庭。

重見天日的孫傳庭臨危受命,率領大明朝最後一批精部隊督師開封。此時,一位名為吳又可的遊醫也來到了開封。吳又可原本是大明朝的高級御醫,因為受不了太醫院領導的弄權,辭官而去,成為一名江湖遊醫。

明代崇禎過度的自信與孫傳庭的悲慘結局!

當時的開封,瘟疫橫行。在戰場上所向披靡的孫傳庭對此束手無策,而吳又可此時的治瘟則稍見成效。然而,在疫情並未徹底解除的時候,崇禎的聖旨接連來到開封,催促孫傳庭出戰。

剿匪心切的崇禎並非對前線的情況一無所知,只不過自信的他認為孫傳庭可一戰而滅李自成。崇禎的自信並非痴人說夢,因為孫傳庭是名將,而且是李自成的剋星。在孫傳庭被下獄之前,就與李自成有過多次交手,並曾一度全殲李自成部,逼得李自成僅率十七騎狼狽逃脫。

明代崇禎過度的自信與孫傳庭的悲慘結局!

然而,自信的崇禎不知道的是,孫傳庭入獄三年之後的形勢已然大變,李自成不但東山再起,而且已成大勢。在李自成凌厲的攻勢下,官軍已是節節敗退。當孫傳庭督師開封的時候,他面臨的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大敗局。

為了迎戰李自成,孫傳庭首先斬將立威,處決了擁兵自重的陝西總兵賀人龍。此後,孫傳庭一面整頓軍紀、打造器械,一面鎮壓地方豪強,補充軍餉。突如其來的瘟疫讓孫傳庭雪上加霜,面對日益緊逼的戰事和不斷惡化的疫情,孫傳庭鐵血治軍,鐵腕防疫--殺部下、殺豪強、殺醫生、殺染病士兵。

明代崇禎過度的自信與孫傳庭的悲慘結局!

最後,在崇禎的一再催促下,孫傳庭被迫倉促出關迎敵,結果戰敗身死。他死後,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在起義軍的怒吼中覆亡。

縱觀全片,有幾處亮點非常精彩,尤其是孫傳庭與吳又可的兩處討論更是引人深思,堪稱神來之筆。

因為軍餉不足,孫傳庭向潼關當地豪強募捐,但是卻遭到豪強的萬般推諉。無可奈何的孫傳庭只好用侵佔軍田的罪名將這三十多家豪強悉數處斬,並沒收其家產充公。

在行刑前,面對跪地求饒的豪強,孫傳庭慷慨陳詞地說道:"你們都是害國之賊。天下糜爛,百姓從賊,皆因飢餓,百姓飢餓,皆因無地可耕。得人心者得天下,你們知道什麼是人心嗎?人心,就是糧食,就是源源不斷的後備兵源。這就是為什麼他李自成可以輸個十回八回,而我孫傳庭連一回都輸不起。"

孫傳庭的這一番話很值得深思。他知道,所謂的闖賊其實是百姓,百姓之所以變成了闖賊,是因為活不下去,之所以活不下去,是因為沒有田地可耕,之所以沒有田地可耕,是因為田地都被豪強和官吏所侵佔和剝奪。

在當時的農業社會里,土地是唯一也是最大的生產資料,而這個唯一的生產資料卻被豪強所霸佔,百姓無地可耕,成為流民就是唯一的活路,當流民達到一定的數量,揭竿而起就順理成章。簡言之,反賊之所以造反,乃是官逼民反,百姓從賊,是絕望中的鋌而走險。

孫傳庭說,"得人心者得天下"。在他看來,正是因為大明朝失掉了人心,所以才沒有了賦稅(糧食)和兵源,因而官軍只許勝不許敗,而得人心的李自成卻可以在大敗之後東山再起。

敗不起的孫傳庭深知自己已經走上了一條不能回頭的絕路,要麼絕處逢生,要麼萬劫不復。所以,為了目的他可以不擇手段,為了戰場上的勝利,他可以拋棄任何人,包括身染瘟疫的部屬和傷殘的士兵。

明代崇禎過度的自信與孫傳庭的悲慘結局!

在最後決戰的前夕,孫傳庭與名醫吳又可有一段尤為精彩的對話。

面對危急的局勢,孫傳庭對吳又可悲壯地說道:"為臣者,別無選擇,唯有馬革裹屍。"然後,他又以一種近乎哀嘆的語氣問道,"又可兄,你覺得大明朝氣數已盡了嗎?"

吳又可沒有正面回答孫傳庭的問題,引用《黃帝內經》中的話說道:"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歷朝歷代,皆是始興終衰,其中道理,皆是重馭世之術而輕經世之道,我朝積弊已久,非一味猛藥可以痊癒。"

聽完吳又可的回答,孫傳庭默然良久。其實,作為一名儒將,飽讀史書的孫傳庭何嘗不知其中道理。不治已亂治未亂固然是最佳良方,然而如今已是天下大亂,人心盡失,整個大明王朝的統治根基已經鬆動,明帝國開始搖搖欲墜。面對這樣的局勢,他孫傳庭就是再有能耐,也是獨木難支大廈將傾,大明帝國的悲歌早就在農民失去土地的時候就已敲響。

明代崇禎過度的自信與孫傳庭的悲慘結局!

在亂世之中,如果說能打仗的孫傳庭是位英雄,那麼也只能是一個悲劇英雄。他對手有很多,昏庸的皇帝,貪婪的官吏,廢弛的軍紀,失散的民心,這些對手的殺傷力遠勝於吞噬士兵生命的瘟疫和摧枯拉朽的義軍。對於孫傳庭而言,前者才是導致大明王國和他本人戰身死的根本原因。

正如孫傳庭所言,"得人心者得天下"。大明失掉了人心,所以淳樸的百姓百姓變成了兇悍的反賊,官軍的剿匪也才越剿越多。此時的孫傳庭,面對的不再是李自成一個人,而是數以億萬計飢餓且憤怒的百姓。至此,明王朝已是窮途末路,孫傳庭更是困獸之鬥,任何人已是無力迴天。

一代名將孫傳庭的命運最後以悲劇收場,勵精圖治的崇禎沒過多久也落得個自縊煤山的結局。悲劇往往只能用更大的悲劇來終結,所以驍勇的孫傳庭獨木難支明帝國將傾的大廈,自信的崇禎帝無力挽回大明朝的末日悲歌。

《大明劫》是一部歷史題材的電影,也是一個充滿悲壯情緒的故事。孫傳庭的慷慨陳詞,吳又可的一語道破天機,都是我們民族用苦難抒寫的悲壯歷史,這歷史不但警示著後世的歷代之君,而且告誡著當世的有權之人--民心,是帝國的基石,更是共和國的目的。

明代崇禎過度的自信與孫傳庭的悲慘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