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2 趙強社:西部地區農民就地城鎮化的一面旗幟

點擊上方“鄉村發現”可以關注哦!

西部地區農民就地城鎮化的一面旗幟

——白村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模式探析

內容摘要

白村新型農村社區作為關中地區促進農民就地城鎮化的有益嘗試,探索形成了“主體重造、身份重構、產業重轉、設施重布、資產重組、服務重塑、組織重建”的“1+6”建設模式,為關中平原地區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提供了可借鑑、可複製的經驗。並用行動回答了三個疑問:“建社區就是逼農民上樓”的問題;“建社區違反了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問題;“建社區只解決農民有房住,沒有解決沒錢花”的問題。白村的探索實踐具有五個方面的啟示:一是必須要有“好”規劃引領;二是必須要有“好”產業支撐;三是必須要有“好”政策保障;四是必須要有“好”模式實施;五是必須要有“好”帶頭人組織。

關鍵詞

西部地區;就地城鎮化; 新型農村社區;白村模式

新型農村社區作為新農村建設的提升工程,既是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美麗鄉村的有效途徑,更是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重要載體,對促進農民就地城鎮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禮泉縣西張堡鎮白村作為關中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改革試點村(圖1),自2014年啟動實施以來,創新模式,大膽探索,積極實踐,邁出了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新步伐,為關中平原乃至全省促進農民就地城鎮化探索了路徑,總結了方法,積累了經驗。

赵强社:西部地区农民就地城镇化的一面旗帜

圖1 白村社區總平面效果圖

一、基本情況

白村作為關中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改革試點村和咸陽城鄉發展一體化試點示範社區,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就啟動了新村建設,2006年又啟動了新農村建設,儘管村莊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但依然沒有達到治本的目的。以白村為例,2000人,僅村莊佔地就有730畝,基礎設施攤大餅,究竟怎麼搞新村建設?長期的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一是白村由於村莊佔地面積大,基礎設施戰線長,前後進行了八年的改造,投資1000多萬元,改來改去把“豆腐攪了個肉價錢”,到頭來站在村口咋看不像個新農村,更談不上“美麗鄉村”;二是村內空莊基居多,全村420戶,空莊基就有60多戶,這些戶大部分已在城鎮成為“三固定”戶(有固定收入、固定住所和固定的職業);而村子的新生戶不斷在增長,需要宅基地,過去村莊預留地早已用完,只好在沿路和村外承包田裡建房,造成村內閒置,村外不斷擴張,擠佔基本農田,土地浪費現象極為嚴重;三是村莊缺乏規劃,農民建房沒有統一設計,形成“年年拆、年年建、年年搗騰半截磚”的惡性循環,一代兩建甚至三建的現象比較普遍,農民積累的資金都花在了建房上,嚴重影響提高生活質量。

正是基於上述原因,在省市各級領導的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下,2014年以來,白村整合周邊草灘、周邢、劉林三個小村,以白村為中心,實施四村合一、小村並大村。按照“四化”“四通”“十有”的標準,規劃建設6000人的社區。整合前四個村共有17個村民小組,4700人,土地面積10000畝。其中,四個村的村莊佔地1900畝,另復耕磚場廢棄地200畝,兩項合起來2100畝。新社區規劃用地600畝安置6000人,節約土地1500畝,用於爭取省市土地指標增減掛鉤政策,讓土地改革的成果惠及農村老百姓。

二、建設模式

白村新型農村社區作為關中地區促進農民就地城鎮化的有益嘗試,積極順應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趨勢,採取“主體重造、身份重構、產業重轉、設施重布、資產重組、服務重塑、組織重建”的“1+6”建設模式(圖2),加快農村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經營方式、管理方式和服務方式的升級改造,全力促進農民就地城鎮化。

赵强社:西部地区农民就地城镇化的一面旗帜

圖2 白村新型農村社區1+6建設模式

一是推進主體重造。針對新社區帶來農村生產、生活、經營、管理、服務等方式的深刻變革,新社區按照專業化的理念,對其管理主體、建設主體、經營主體、管理主體和服務主體進行科學分工,優化組合,確保新社區高度契合農民就地城鎮化的新趨勢(圖3)。第一,在管理主體上,成立白村新型社區管委會,當好“總舵手”,統籌負責社區規劃設計、項目協調、資金落實等具體事宜,保障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積極穩妥實施。第二,在建設主體上,按照“政府主抓、企業主建、群眾主體”的原則,由各級政府在政策支持、項目配套、資金傾斜等方面為新社區建設提供全方位支持和保障。由陝西地建集團和陝建集團採取市場化運作模式,以土地指標增減掛鉤的方式由企業完成社區住房和相關配套設施建設。由社區群眾全程參與制定社區建設方案,發揮好群眾主體作用。第三,在經營主體上,順應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大趨勢,大力培育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和職業農民,促進農業社會化分工,解決好“誰種地、怎麼種”的問題。第四,在服務主體上,依靠社區服務中心的平臺,整合社會組織、自治組織、群團組織、民間組織的力量,構建多元化服務體系,確保社區居民享受與城市居民一樣的公共服務。

赵强社:西部地区农民就地城镇化的一面旗帜

圖3 主體重造示意圖

二是推進身份重構。針對新社區居民跨村落、跨區域集聚的實際,推進社區居民社會身份、經濟身份和職業身份“三分離”,為實現“農民變居民、資源變股金、身份變職業”夯實基礎(圖4)。第一,在社會身份上,採取就業、社保、住房、教育、衛生“五納入”的辦法,讓落戶新社區的四村居民和外來人員享受同等的社會福利和政治權力,打破依附在戶籍上的城鄉待遇差距,讓農民變居民。第二,在經濟身份上,採取對原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宅基地使用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和集體收益分配權“三保留”的辦法,通過產權改革,讓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不動產”變成“流動產”,使依附於集體經濟的社員轉變成具有自由身份的股東,促進農村資源資本化。第三,在職業身份上,採取重新就業、自主創業、職業塑造等辦法,促進農民身份向職業身份的轉變。以新社區為例,四村居民共6000人,勞動力約2300人,其中常年在外務工的達到800人,自主創業的有300人,在環保產業園、西部農機裝備物流產業園就業的有400多人,加上將來在農業園區、商業門店和社區服務管理可提供的500多個就業崗位,剩餘300人按照職業農民的要求,培育成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專業合作組織帶頭人,實現農民身份向職業身份的有序轉變。

赵强社:西部地区农民就地城镇化的一面旗帜

圖4 身份重構示意圖

三是推進產業重轉。堅持以工業化的理念發展農業,以信息化的手段提升農業,以科技化的方式改造農業,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白村在產業重轉中,做到園區化承載、規模化發展、科技化支撐、生態化引領、設施化配套、組織化服務、多元化推進,以“七化”促產業轉型(圖5)。第一,園區化承載。2011年,白村現代農業園區被確定為首批。

赵强社:西部地区农民就地城镇化的一面旗帜

圖5 產業重轉示意圖

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園區核心區已發展到3000畝,輻射區達到10000畝,核心區畝均效益達到15000元左右,初步具備了“產業完整、要素聚集、裝備完善、管理規範、效益顯著”的現代農業園區的條件,成為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孵化器”。第二,規模化發展。按照“明確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的原則,依法、自願、有償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圖6、圖7),促進土地向新型經營主體集中,實現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使農業經營方式逐步由分散經營向集約經營和規模經營轉變。目前,新社區的土地流轉率達到50%左右,為實現規模化經營奠定了有利條件。第三,科技化支撐。大力推進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成果運用,先後建成千畝櫻桃示範園、設施果蔬大棚50個,改造傳統果園5000畝,測土配方施肥新技術開始推廣應用,農業品牌正在不斷做強做大。第四,生態化引領。通過大力實施果畜沼生態養殖、病蟲生物防治、農業土壤改造、有機肥源建設、農業面源汙染治理等生態修復治理工程,初步形成了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系統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的綠色生態發展新格局。第五,設施化配套。大力實施節水灌溉、機械化耕作、溫溼度自動控制等農業配套設施建設,節水灌溉橋頭率達到40%以上,生物防治覆蓋面達到70%以上。第六,組織化服務。通過組建機耕服務隊、化防服務隊、養殖專業合作社、蘋果專業合作社、櫻桃專業合作社等專業化服務組織,引導農戶“抱團”發展,提升農業的綜合競爭力。第七,多元化推進。依託產業特色、田園風光、鄉土文化和民俗風情,深度挖掘農業的多種功能,大力培育壯大休閒度假、旅遊觀光、創意農業、農耕體驗、鄉村手工藝等新產業新業態,促進農業和農業多渠道增值增收。

赵强社:西部地区农民就地城镇化的一面旗帜

圖6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交易流程

赵强社:西部地区农民就地城镇化的一面旗帜

圖7 農村產權流轉管理模式

四是推進設施重布。針對城鎮化加速推進帶來的空心村、空莊基、空巢老人不斷增多的實際,打破傳統村莊建設佈局亂、投資大、設施差等弊端,劃定為建設區、設施區、生態區和搬遷區,對村莊建設進行重新規劃佈局(圖8)。第一,建設區按照建設與保護、培育與傳承相結合的原則,突出“傳承歷史、彰顯文明、風情民居、詩意鄉愁”主題,體現關中民居風貌。社區建築面積30萬平方米,建設關中小院583套,多層住宅564套(6+1層),小高層住宅504套(12層),其中關中小院主要滿足50歲以上的農戶家庭居住;多層住宅主要滿足返鄉創業的年輕居民;小高層主要滿足工業園區的產業工人和從事商貿服務業的創業者,更大程度地滿足不同層次社區居民的住房需求。第二,設施區圍繞“四化、四通、十有”的目標,“四化”就是道路硬化、環境美化、路燈亮化、汙水淨化;“四通”就是通電、通水、通暖氣、通天然氣;“十有”就是有學校、幼兒園、衛生院、敬老院、商業街、戲樓、健身廣場、文化活動中心、村鎮銀行和土地銀行,讓社區的老百姓享受到與城市居民一樣的公共服務。第三,生態區按照綠色生態的要求,突出美麗鄉村的田園特色,完成社區綠化、溼地湖面、汙水處理、垃圾處理等配套設施,著力提升社區居民的生活品質。第四,搬遷區按照“三保一防”的原則,做到保水、保電、保路,防止重複建設,做好搬遷群眾的過渡性生產生活安排,避免出現重複建設、資源浪費的問題。

赵强社:西部地区农民就地城镇化的一面旗帜

圖8 設施重布示意圖

五是推進資產重組。針對社區居民身份轉變的要求,以“一確權兩平臺”為載體,加快社區居民資產重組步伐(圖9)。“一確權”就是完成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讓社區居民的“資產”變“恆產”。“兩平臺”就是在完成產權改革和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的基礎上,組建社區土地銀行和村鎮銀行,讓社區居民承包地、房屋等“不動產”可抵押、可流轉、可入股、可貸款,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通過土地銀行為社區居民依法有償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提供全程服務,讓社區居民通過出租、轉讓、入股、抵押等方式,進一步放活土地承包經營權,讓更多的農村居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讓土地的資本效應發揮出來,為進一步盤活土地資源、激活土地資本創造有利條件。通過鎮村銀行讓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和職業農民的“不動產”可抵押、可貸款、可融資,解決社區融資難題,為繁榮農村經濟提供強有力的資金保障。

赵强社:西部地区农民就地城镇化的一面旗帜

圖9 資產重組示意圖

六是推進服務重塑。按照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充分發揮社區公共服務中心的平臺作用,完善服務功能,強化服務保障,為社區居民提供優質高效的便民利民服務(圖10)。第一,設立黨建服務站,加強社區黨員和流動黨員信息管理服務,組織發展黨員,開展黨員教育培訓,開展黨員活動,提升社區黨組織的戰鬥力。第二,設立勞動力就業服務站,開展勞動力技能培訓、就業援助、創業諮詢、勞動力信息發佈等服務,為多渠道保障社區居民充分就業提供全方位服務。第三,設立社會保障服務站,開展低保、大病救助、社會救助和失業、養老、醫療、生育和工傷“五大保險”等社會保障綜合服務,提高社區保障服務水平。第四,設立公共事業服務站,開展養老服務、環境整治、設施維護、紅白理事以及預防保健、健康教育等服務。第五,設立文體事業服務站,大力推進社區精神文明建設,提高社區居民文明素質和農村社會文明程度。開展“星級文明戶”“五好文明家庭”評選,培育文明鄉風、優良家風、新鄉賢文化,樹立健康文明新風尚。第六,設立綜合治理服務站,開展普法宣傳教育、矛盾糾紛調解、治安群防群治和法律援助的等服務,全面提升社區法制化水平,建設平安和諧新社區。

赵强社:西部地区农民就地城镇化的一面旗帜

圖10 服務重塑示意圖

七是推進組織重建。針對農村社區的特點,對各類社區組織進行科學合理安排(圖11)。第一,設立社區工作辦公室,承擔政府管理社區職能,領導社區公共服務中心,指導社區管委會開展工作,協調社區各單位間的關係。第二,設立社區公共服務中心,承擔社區居民的就業、保障、醫療等具體事務,由政府主導、社區自治組織和社區單位參與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組織,協助社區工作辦公室開展相關的行政和社會事務工作。第三,設立社區黨總支,配合上級黨組織完成社區黨建的各項任務,按照黨章的規定開展工作,確保基層民主有正確的發展方向,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得以貫徹落實。第四,設立社區管委會,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社區居民自治組織。同時,通過社區成員代表大會,實行民主選舉、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定期召開會議,討論決定社區建設中的重大事項,依法選舉並監督社區管委會的工作。凡社區的重大事務尤其是與社區居民切身利益相關的事項,都要提交社區居民會議討論,真正體現居民自治。社區管委會對居民代表大會負責,執行社區居民代表大會的決議,管理社區日常工作。第五,健全社區民間組織,成立文化體育、助養服務、志願者服務、治安巡防等民間組織,為提升社區管理服務水平注入新的活力。

赵强社:西部地区农民就地城镇化的一面旗帜

圖11 社區組織重建示意圖

白村“1+6”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模式回答了三個問題。

一是回答了“建社區就是逼農民上樓”的問題。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是一項新事物,一些專家學者甚至是一些領導幹部從一開始就有各種不同看法,最大的質疑是建社區就是蓋樓,建社區就是讓農民上樓。參考市城鄉一體化辦公室設計的16種新型農村社區民居建築圖樣,白村設計的關中小院沒有讓農民上樓,既使社區功能達到城市的標準,又傳承了農耕文化,使農村的田園風光得到延續和昇華;既節約了土地,又體現了關中民居的建築風貌,使傳統與現代、歷史與現實有機結合,使新型農村社區的民居符合農民的生產生活狀況(見圖12)。

二是回答了“建社區違反了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問題。一些地區在小村並大村,建設新社區的過程中,成立社區居民委員會代替原來的村民委員會,村委會不搞換屆選舉,在新社區中,群眾沒有代言人,群眾利益難以得到保障。針對這一問題,白村完善了在村黨組織領導下、以村民自治為基礎的農村社區治理機制。即在各村民委員會選舉的基礎上,成立社區居民委員會,成員由群眾選舉的各村委會成員組成。這樣既沒有違反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同時社區居民委員會中有各村的代言人,群眾利益得以保障,也有利於群眾工作的開展。

赵强社:西部地区农民就地城镇化的一面旗帜

圖12 白村社區街景效果圖

三是回答了“建社區只解決農民有房住,沒有解決沒錢花”的問題。白村按照“產業向園區集中、土地向適度規模經營集中、農民向社區集中”的原則,堅持“兩區同建”,即農村社區和農業產業園區同步建設,大力推動農民集中居住和現代農業發展,促進農民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兩個轉變”,使農民進入新型農村社區後有業就、有事幹、有錢花。

三、推進措施

在歷時兩年多時間的籌劃建設過程中,白村新型農村社區著力在統籌上做文章,在整合上下功夫,在推進上求突破,多措並舉,多管齊下,確保新社區建設積極穩妥推進。

一是堅持規劃引領。新社區建設按照“先佈局、後落子”的要求,由上海同濟大學和陝建設計院設計團隊負責設計,規劃設計遵循“以人為本、生態文明、適度超前”的理念,以“產業強、村莊美、群眾富”為主線,突出“山水鄉愁”主題和“唐風、唐韻、唐文化”特色。以工業化的理念發展農業,以城市化的理念改造農村,以社區化的理念服務農民,實現農民向社區聚集,產業向園區聚集,土地向規模經營聚集。

二是強化產業支撐。始終把產業發展作為社區建設的核心,2006年以來,白村開始著手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升級改造,先後完成了5000畝果園改造,建成了3000畝櫻桃園、1000畝設施大棚果蔬示範園、1000畝觀光農業體驗園、萬頭生豬養殖場、萬噸果蔬儲藏庫,100多戶農家樂啟動營業,推進種養一體化和果畜循環發展,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極大地提升了農業產業化水平。2011年,白村現代農業園區被確定為首批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圖13),白村現代農業開發公司被確定為省級重點產業化龍頭企業,原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原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全國人大副委員會吉炳軒等領導同志先後到白村現代農業園區考察。正是依靠產業支撐,富裕起來的農民群眾對建設幸福美麗家園的願望更加強烈,為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提供了堅實的產業支撐。

赵强社:西部地区农民就地城镇化的一面旗帜

圖13 白村農業採摘園

三是突出政策保障。新社區規劃籌建以來,始終把爭取中省市扶持政策作為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的基礎保障,先後被陝西省確定為土地增減掛鉤試點項目和關中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試點村,被咸陽市委、市政府確定為城鄉發展一體化試點示範社區。特別是通過土地增減掛鉤項目的實施(圖14),將1500畝復耕指標交易到城市規劃區使用,將土地指標收益投入社區建設,解決了“錢從哪裡來”的問題,加之其作為省市重點試點項目,在配套設施、公共服務、產業發展、移民搬遷等方面有配套項目資金,這些極大地緩解了社區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

赵强社:西部地区农民就地城镇化的一面旗帜

圖14 白村土地增減掛鉤項目示意圖

四是調動群眾力量。新社區籌建過程中,始終堅持依法、自願、公開、公平原則,通過“三會票決”的形式(圖15),統一群眾思想,堅定信念信心。第一,召開黨員幹部會議,對社區建設的可行性進行分析辯論,暢所欲言,集體表態,實行票決;第二,召開群眾代表會議,集思廣益,徵求意見,對是否同意建社區實行票決;第三,召開黨員幹部、群眾代表共同參加的會議,評審討論規劃,制定拆遷補償辦法,對規劃和辦法實行票決。使社區建設的規劃方案和拆遷補償辦法,從老百姓中來,又回到老百姓中,反覆醞釀,總體讓利於老百姓,做到和諧拆遷,妥善安置,實實在在地把社區建設變成老百姓共同的事情,充分調動了群眾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赵强社:西部地区农民就地城镇化的一面旗帜

圖15 “三會票決”制度

五是整合項目資金。在社區建設過程中,依託社區建設規劃,對土地增減掛鉤指標收益、基礎設施專項資金、產業發展扶持資金、公共服務配套項目資金、銀行“農村農民集中居住”扶持貸款資金、農村貧困戶搬遷扶貧資金、村民自籌和集體經濟收益部分貼補資金等項目資金進行有效整合,按照社區建設規劃,集中管理、集中投放,保障項目資金在社區建設中效益最大化。

六是爭取各方支持。省市領導先後多次指導工作,莊長興副省長親自現場辦公,省發改委、國土、財政、農業等部門在項目資金和政策上給予了大力支持。咸陽市委、市政府專門安排市財政落實1000萬元啟動資金,咸陽市城鄉一體化辦公室連續三年落實150萬元以獎代補資金,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定期深入社區解決問題。禮泉縣委、縣政府專門成立建設領導小組現場指導。省地建集團加快實施土地指標增減掛鉤落實資金,成立項目部進駐現場;陝建集團成立精幹隊伍全力加快工程進度,確保新社區籌建工作全面展開。

四、主要成效

白村新型農村社區在邊探索、邊建設、邊完善、邊規範中逐步走上正軌,儘管在兩年多探索實踐中取得的成效只是初步的,甚至還存在一些爭議,但在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新常態下審視新型農村社區,其在許多方面取得的突破依然值得肯定。

一是優化了村莊建設佈局。建設新社區是對傳統村莊建設的一次深刻革命,既運用城市的方式改造農村,使社區功能達到城市的標準,又傳承了農耕文化,使農村的田園風光得到延續和昇華;既解決了城鎮化加速推進過程中空心村、空莊基等問題,又使農村居民的房屋、集體收益分配權得到了保障;既遏制了村莊無序開發、無序建設的勢頭,又體現了關中民居的建築風貌,使傳統與現代、歷史與現實有機結合,達到村莊建設既治標更治本的效果。

二是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通過社會身份、經濟身份、職業身份的分離,社區居民收入來源更加多元化。通過建設現代農業園區,產業化水平不斷提升,社區居民可務工、可經營、可管理,經營性收入有基礎;通過發展鄉村旅遊、電子商務、觀光農業等新業態,社區居民可創業當老闆,工資性收入有來源;通過產權改革和搭建土地交易平臺,房屋和承包地可入股、可流轉、可分紅,財產性收入有依靠;通過社會化大服務,惠農強農富農政策惠及千家萬戶,轉移性收入有保障。

三是加速了農民職業分工。通過創辦農民技術培訓中心、土地銀行、村鎮銀行、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等服務平臺,促使城鄉土地、信息、人才、資金、項目等資源要素進一步融合,加快農村居民職業分工,解決農村勞動力分流問題,讓部分社區居民創辦實體,發展微小企業,率先脫離土地;讓無力種地、無心種地的農民主動將承包地參與流轉,逐步退出土地經營,放心外出務工,使他們既有一份工資收入,又有一份土地收入;讓想種地農民放手發展家庭農場,種養加工一體,拉長產業鏈,激活土地經營,培育造就一批“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職業農民,保障農業生產後繼有人。

四是轉變了農業發展方式。通過園區化承載、規模化發展、科技化支撐、生態化引領、設施化配套、組織化服務、多元化推進,促進了農業增長由主要依靠土地、勞動力投入向依靠科技、投資和提高勞動者素質轉變,農業經營由分散的家庭經營向專業園區、家庭農場經營轉變,農業功能由以農產品生產為主向提供產品、休閒觀光、生態改善等功能並重轉變,極大地提升了現代農業發展水平。

五是推進了土地集約利用。新社區集中連片進行規劃建設,有效改變了長期以來存在的建房點多面廣等狀況,徹底解決了“空心村”“空莊基”問題,做到科學合理使用土地;對騰出的原舊村址進行整理復耕,增加耕地1500畝建設現代農業園區;特別是通過社區重新佈局調整,原四村佔地由2100畝減少到600畝,節約用地率為 70%,有效緩解了城鄉用地供求矛盾,既增加了耕地保有量,更為工業化和城鎮化騰出了發展空間。

六是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通過村莊合併,組建成規劃科學、佈局合理、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管理完善的新社區,加速了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文明向農村傳播,城市資源向農村流動。農村基礎設施得到了顯著改觀,農村居民越來越多地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基本相同的居住條件和公共服務,使廣大農村居民的居住環境、生活條件、文明程度得到有效改善和提高,逐步享受和城裡人一樣的服務和待遇,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圖16)。

七是提升了公共服務水平。通過土地增減掛鉤建設新社區,就是城市資本和資源加速向農村投入的過程,更是公共服務體系加速向農村覆蓋的過程,農村的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體系越來越健全,過去只有城市居民享有的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體系出現在農村,更為可貴的是醫療、衛生、教育、社會、住房等方面的公共服務體系差距越來越小,農村居民的補助標準不斷提高,覆蓋面不斷擴大,社區居民真正享受到了和城市居民一樣的福利待遇。

赵强社:西部地区农民就地城镇化的一面旗帜

圖16 白村社區關中小院

八是創新了社會管理方式。通過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新的居住模式打破了舊的村與村、組與組以及家族、宗族的傳統居住格局,消除了長期以來形成的鄰里矛盾、家庭矛盾,形成了“廣入住、大融合,謀發展、促和諧”的新人際關係。同時,城市先進的生產管理模式有利於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催生對傳統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的改造,特別是新一代職業農民對互聯網、電子商務、信息物流等先進技術的應用,正在改變著傳統農業生產管理方式,這些都使農村正在或者即將發生著深刻改變。

五、重要啟示

白村作為關中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改革試點村,不但要將新社區規劃建設好,更重要的是搞好試點,總結方法,積累經驗,為關中平原地區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探路,提供可借鑑、可複製的成功模式。從白村的探索實踐看,在關中地區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必須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建設新社區,必須要有“好”規劃引領。規劃是建設新社區的先導和基礎。關中平原地區村莊之所以建設零亂無秩序,關鍵是在建築風格、村莊佈局等方面缺乏專業規劃。白村新社區就是從規劃抓起,由上海同濟大學和陝建設計院設計團隊負責社區規劃設計工作,並將社區建設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建築設計規劃、基礎設施規劃和公共服務規劃融合貫通,無論是產業發展規劃、空間佈局規劃,還是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規劃,都相互銜接,相互支撐,緊密配套,融為一體,既體現了科學性、超前性,更突出了系統性、整體性。特別是在住宅建築設計方面,有效融合現代建築元素與現代設計理念,由市城鄉一體辦聯合市建築設計院設計了16種民居建築圖樣供社區選擇,為建設濃郁關中民俗風情的新型農村社區提供了有力支撐,受到了老百姓的一致好評,更為社區建設提供了建築樣本(圖17)。白村的探索實踐靠訴我們,建設新型農村社區,規劃就是綱領和旗幟,規劃的水準決定著新社區的層次,規劃的落實體現著新社區的建設成效。

二是建設新社區,必須要有“好”產業支撐。社區建設必須有產業支撐,否則就是“空中樓閣”。白村之所以能夠啟動新型社區建設,就是堅持產業先行,在社區啟動之前,按照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較好地完成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升級改造。種植業、養殖業、旅遊觀光、創意農業、農耕體驗、電子商務、倉儲物流等新產業不斷湧現,大力推廣歐洲櫻桃、設施果蔬等新農業品種,廣泛應用節水灌溉、配方施肥、生物防治等新技術,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種養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不斷壯大,農業產業化水平走在關中地區前列。2015年,社區居民人均純收入突破15000元,遠遠高於關中地區農民的人均純收入。正是產業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夯實了群眾增收致富的產業基礎,更為群眾共同建設新社區提供了有力的產業支撐。

三是建設新社區,必須要有“好”政策保障。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涉及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基礎設施、住房保障、生態治理、精神文明等方方面面,是一項龐大而複雜的系統工程,必須靠好政策扶持、好機制引導。對此,咸陽市專門制定出臺《關於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的實施意見》,並連續三年為示範社區每年提供50萬元以獎代補資金支持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在此基礎上,協助社區管委會積極向上級爭取政策支持,將白村確定為全省關中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改革試點村和全省土地增減掛鉤試點項目區,並整合行業部門土地綜合整治、舊村改造、貧困戶搬遷、產業發展等項目資金,組織發改委、國土、財政、農業、民政等部門定期深入白村解決問題,多渠道、多領域爭取政策和項目支持,為新社區啟動建設提供了堅強有力的政策機制保障。

四是建設新社區,必須要有“好”模式實施。白村作為關中平原上一個典型的農業村,沒有資源優勢,沒有區位優勢,既不同於城中村、城郊村,可以資源換資金、土地換髮展,可以掛靠棚戶區改造和保障房政策項目;也不同於陝南、陝北及渭北旱腰帶地區,可以享受扶貧開發和移民搬遷政策。建設新社區,必須找到一條符合關中特色的新型社區建設模式。經過省市縣權威部門共同研討,在充分徵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提出了“1+6”建設模式,涵蓋了村莊建設、產業發展、社區管理服務、農村改革等各個方面。既順應了新型城鎮化的大趨勢,又充分體現了關中民居特色,更與當前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大背景相吻合,具有鮮明的關中地域特色,不但符合白村實際,更對關中地區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鑑和指導意義。

赵强社:西部地区农民就地城镇化的一面旗帜

圖17 關中小院作坊街(四合院)效果圖

五是建設新社區,必須要有“好”帶頭人組織。新社區建設工作千頭萬緒,“群眾看幹部,幹部看支部,支部看支書”。動員和引導老百姓共同建設新社區,關鍵在支部書記這個領路人。白村新型社區黨委書記李朝鮮同志在基層摸爬滾打幾十年,既是全國人大代表,更是致富帶頭人,在老百姓中口碑好、威信高。在建設新社區上,以“不怕磨破嘴,不怕跑斷腿,不怕操碎心”的擔當精神,為籌劃建設新社區,積極對上爭取支持,對下發動群眾,對內抓好管理,對外統籌協調,殫精竭慮,身先士卒,親力親為,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幹,以此來感染群眾、影響群眾、發動群眾,以幹部作為帶動群眾有為,使白村新型社區建設逐步走上了正軌。白村的實踐啟示我們,在關中平原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支部書記必須發揮好帶頭人的作用,勇於擔當,敢於突破,帶領廣大群眾共同建設好幸福生活的美麗家園。

作者系中共咸陽市委農工辦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