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中國的製造業之殤——遺失的企業家匠心

中國的製造業之殤——遺失的企業家匠心

中國的產業升級到底缺了什麼?

長期佔據製造業大國地位的國家,我們的製造業到底沉澱下了什麼?除了汙染的環境和長期受制於人的技術,中國製造似乎依然任重而道遠。

中國經濟的崛起從根本上是製造業紅利帶動起來的,從一窮二白到改革開放,我們的工業經歷了一個從無數空白到碩果累累的過程。一個全工業種類齊全的國家找遍全世界也屈指可數,Made in China,讓我們可以自豪的把工業品散播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這曾經讓國人無比的自豪。

中國的製造業之殤——遺失的企業家匠心

可是回顧中國製造業的歷程之路,伴隨我們走出國門的似乎不只是響亮的名聲,還有廉價劣質,成品組裝等名詞。工業革命走到今天這個地步,效率和質量似乎不該成為一個負相關的定義,而我們的製造業依然在低端產能下苦苦掙扎。儘管我們已經擁有了華為、萬華化學、福耀玻璃這樣一大批優秀的製造業公司,可不難看出我們的整體制造業依然缺乏引領行業的能力。

中國的製造業之殤——遺失的企業家匠心

我們已經是一個製造業大國了,可我們依然不是一個製造業強國,過去的三十年,我們的企業家們踐行的理論一直都是效率和產值,這當然也有歷史因素,可我不得不說他們也失去了一個企業家追求得最高理念——製造最優質的產品。

最近幾年最火熱的詞彙莫過於海淘了吧,大量的國人走出國門大肆購買國外品牌,甚至為了搶購不惜大打出手。說到底,就是我們自己人都認為中國製造的質量不行,如何讓別人相信?從三聚氰胺到山東疫苗,這樣的事情如何讓人相信我們自己製造的產品是合格的?連最起碼的安全都做不到,更不要談優質了。千萬不要怪我以偏概全,事實上比這更糟糕,這些製造業事故一次又一次的刷新國人的底線,恐怕不是一紙道歉就可以挽回的。

德國工業享譽全球,立足於自身對於質量的孜孜追求,甚至是苛求,從而讓其製造業獨樹一幟。我們學習了三十年到底學到了什麼?流程化和機械化倒是引進了,人家最寶貴的財富被我們棄之門外。

技術創新固然重要,然而一個國家的製造業如果連質量都做不好,再怎麼創新都是失去靈魂的。福耀集團總裁曹德旺先生在接受採訪時曾經說過,他30年只做一塊玻璃,這份匠心我希望我們的企業家能多一點。

少一點追逐速度,用多一點心沉澱行業,只有做質量才是製造業的根本,技術創新也是為質量服務的,規模擴張並不能代表我們的製造業有多麼的強大。如果我們的企業家不能做到秉持初心,那麼Made in China依然只能在製造業的低端徘徊,那麼中國製造2025也就無從談起了。

行程致遠,希望以後少一些山東疫苗,多一些中國華為。這樣我們的產品才能夠真正強大於世界,多幾個特朗普又能怎麼樣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