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8 寧高寧:企業管理系統改革需注意五個邏輯關係

寧高寧:企業管理系統改革需注意五個邏輯關係

以下為寧高寧演講

企業是人類社會、特別是現代社會中最重要的組織形態。人類目前大多數和自然之間的交換、謀取生存資料的活動,都是通過企業來進行的。國家是企業的國家,城市是企業的城市。但如今,企業這種組織形式,包括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並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反而有很多誤解。

國有企業走到今天,在當下經濟中發揮作用,是從歷史中逐步演變而來的。在整個中國的經濟體系中,國有企業穩定了五千萬就業人群,也帶來了大產業的穩定。我認為,這麼多年國有企業的進步是非常大的。

國有企業會創造價值,也會提供環境。從政治角度來說,國有企業和國家、民族的歷史是關聯在一起的,是制度穩定的一個因素。今天說國企改革,可以通過多種形式進行,但是國有企業本身的存在價值和作用,首先應該要得到承認。

改革開放40年,國有企業經歷了不同階段。從最早的可以發獎金、多勞多得,把國有企業推進了一步;企業自主權,又推進了一步;廠長負責制,再推進了一步;再往前走,開始做資本市場、上市了;實施現代企業制度、股權激勵等。這些措施有效率層面的、成本層面的,也有治理結構層面的、資本市場層面的。

現在,我們開始說混合所有制。過去僅僅改效率、改治理結構、改短期的激勵,現在要改到所有制上,改變國有企業的實現形式。這並不是說國有企業就沒有了,混合所有制是國有企業實現的一個主要形式,它變成了不同所有制的形式,有國有企業、有民營企業、有私人、有員工的這樣一種混合所有制的動力系統,這個動力會比較長久。

企業的動力系統,最早是錢的問題,好好幹,發錢給你;再往下深入,就有組織動力系統,有組織的榮耀感、職業感、進步感。先有錢,再有榮譽,還有精神。20年前的一本書《基業常青》說,

一個好企業一定是有正向的企業文化,用這樣一個組織架構、所有制形式,把這個動力系統維持得更久,不斷去激勵、產生出新動力,這就是國有企業要做的這一步。

我給大家帶來一個模型,比較適合我們對中國企業的認識,包括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我們在進行企業管理系統改革的時候,會有五個邏輯關係在裡面。

第一個是企業屬性作用。社會上把企業家變成了一種財富、娛樂、奢侈生活的象徵,企業家的事業重要性、對社會的推動作用反倒論述得少。企業,首先是現代社會中最重要的組織形態,它有組織屬性,有社會作用,而不是去關注誰捐錢了,誰捐得少了,關注誰有錢,誰是首富。

第二個是企業用什麼樣的體系來工作,也就是動力體系。

很多人習慣把做企業說成做買賣,這個思維比較短淺,也影響到動力系統。我們現在提出了科學至上,希望變成一個由科技驅動的公司,科技創新在公司裡起到重大戰略的決策和推動的作用,儘管這可能需要十年,甚至十年都不一定能做到。

國有企業目前對企業的屬性認識還不深,對企業屬性的不同認識,會導致動力體系不斷變化,財富、精神、名譽、職業性、科技等因素都會驅動企業走向不同的方向,這就造成了動力系統的不斷變化。

第三個是評價系統。評價系統在不斷地改變,而所有企業的改革基本上都要建立在這個評價體系之上。科學的評價太難了,數該怎麼算?該如何對數作出解釋?應收款的撥備、折舊的提取到底怎麼做?稅到底怎麼交?這裡沒有百分之百的標準,這時候評價系統就來了。如果對企業屬性理解不對,就會帶來評價系統問題。

對戰略的評價、對創新的評價、對品牌的評價、對技術積累的評價,因為企業屬性的不一樣,做出評價標準是很難的。如果簡單看一個數,一年賺一二百億,大家會說那還不錯啊,但是裡面包含的東西,沒有人去看清。

評價往哪裡走,人就往哪裡走。評價系統不一樣,帶來了經營的不一樣、投資的不一樣。今天如果我們說要去做一個研發,研究五年,要請500人,每年會虧10個億,這個資源配置在目前幾乎是不可能的,沒有人可憐你,因為你沒有價值創造。而只有完善的評價系統、清晰的評價標準,才能實現對企業經營管理和組織人事的科學評價,從而推動資源的有效配置。

第四個是資源配置的問題資源配置包含很多因素,其中人力資源的差別最大。人,幾乎是整個產業裡能動性、伸展性最大的一個元素,也是成本最低的一個元素。同樣的機器,不同的人來用,結果就不一樣,帶來了資源配置的不同效果,那麼評價、激勵、培養等問題也就隨之而來。其中,選擇怎樣的管理者,是企業中最有力和立竿見影的信號。

現在我們對什麼樣的人適合做CEO、具備什麼條件可以做CEO的認識還有很大差距。因為在同樣的環境下,同樣的國有企業或同樣的民營企業,為什麼會差別很大?同樣的環境、同樣的資產、同樣的時間、同樣的企業性質,為什麼會差別很大?恰恰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沒有很好地去總結。這又回到了開頭說的,因為人們對企業的屬性並不在意,對企業的重要性並不在意,對企業的創造性並不在意,特別是對企業應該完成的任務、發揮的作用,並不很在意。這讓整個評價系統也模糊了。

最後是人的選擇。我覺得我們要真正對人作出評價,要承認人是不一樣的,承認人的工作是不一樣的,承認有的人是適合做企業家,有的人適合做管理者,有的人更適合做具體事,這個必須要承認,這是對社會的負責。但是有的時候我們不願意承認,我們覺得誰都能幹。

如果在大街上你隨便問一個人,說醫院缺一個開刀的醫生,你敢不敢幹?這個人肯定說不敢幹。那我們缺一個企業家呢?他可能覺得這個也許可以試一試。

所以對於人的選擇,根本上也要回歸到對企業屬性和目標的認知。這裡是一個綜合作用,五個環節環環相扣,會不斷地循環。

當然,循環也是會進步的,我們不能太著急,大家要有信心。只要穩定發展,中國總會發展到更好的階段。中國企業一定會成功,國有企業改革也一定會成功,我們正在逐步加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