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二战中如果日本和德国共同夹击苏联,苏联会灭亡吗?

勇敢的罗


即使日本和德国同时进攻苏联,苏联也不可能灭亡。可能有人会说:“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当然,我们今天暂不讨论战争正义性上的问题,只从军事上看看为什么苏联不会灭亡。

可能很多人会提到诺门坎战役。的确,诺门坎一仗,苏军是在绝对绝对优势下惨胜,伤亡和消耗大大超过日军。但这并不能够说明日本可以在西伯利亚为所欲为。诺门坎一役,只是一场规模不大的战役,朱可夫临战之后,指挥装甲部队突破敌人防线来了一个大包围。所以日本若想凭借它那些机器人般的小坦克跟苏联的装甲集群去刚,这是鸡蛋碰石头。

空中的力量对比也是如此,诺门坎战役初期日军还稍微有点儿优势,但随着苏军新型战机的加入和战机数量不断增多,优势逐渐落在了苏军这一方。

即使是在1941年下半年苏联远东部队回师莫斯科的情况下,苏联在远东仍然驻有130万大军,而能够用于进攻苏联的关东军就算全算上,也不过几十万。而且,日本人奉行的是“以战养战”的战略方针,就算关东军有能力横扫西伯利亚,真要到了那些一片蛮荒、资源尚不能有效开发的大平原上,日本人也得饿死。

还有,俄国人由于信奉东正教,他们对“苦难”有一种天生的亲切感,所以任何想要通过施加“苦难”来让老毛子屈服的做法都是痴心妄想。


兵说


二战中,如果日本和德国共同夹击苏联,苏联到了十分危险的时候,甚至苏联很有可能会灭亡,还一定会灭亡。问题是,日本配合德国进攻苏联,出工不出力,做做样子,也会吓死苏联的呀!日本进攻苏联,小打小闹,转为大打大闹,变配合为主攻,苏联在两线作战中分兵拒之,无法集中兵力来歼灭德军,德军不会被包围歼灭,相反苏军也会被德日两大主力歼灭。问题是日军被强大苏军打怕了,吓怕了,吓破了胆。日军不再有信心,决心,和勇气来进攻苏联了。日军打败苏联,没有这个实力和能力了呀!如果日军在德军大力配合帮助下,才有这个实力和能力打败并消灭苏军。可惜,日本太笨了,太蠢了,不积极配合德军来全力打败并消灭苏军,是日军最大的战略失误。这导致德军被苏军包围歼灭。日军失去德军强有力的依靠,最后才遭致美军两颗原子弹的凶残报复,苏联进攻日本关东军后夺得北方四岛的控制权。致此,强大德军灭亡后,弱小的日军也随之灭亡。真实历史是残酷的现实,没有假设和如果的呀。日本和德国虽为轴心国,两国各怀鬼胚不团结,同床异梦打败仗,斤斤计较打小算盘,日本和德国太聪明了,人算不如天算,德军先败,日本后败,导致法西斯集团轴心国彻彻底底地失败。


中国美6220


如果日本和德国共同夹击苏联,那么苏联的形势会非常严峻,至于说苏联会不会灭亡?这要看灭亡的定义是什么?如果灭亡的定义是,日德军队汇合,苏联政府垮台,红军被消灭殆尽或举手投降?这不太可能,因为德国的战略目标在苏联的西部的欧洲部分,而日本的战略目标,是消除中苏边界对满洲国的威胁,迫使苏联承认日本在满洲的存在以及库页岛和千岛群岛的所有权,对于日本来说,能达到这些要求,早就满足了,不会傻到掏空国内所有战备物资,全力攻占西伯利亚去和德军会师,再说日本国内石油储备最多在西伯利亚只能支撑三个月的大规模战争,苦寒的西伯利亚又不能就地补充,怎么去会师?基于这点看苏联是不会灭亡的。


如果灭亡的定义仅仅是,苏联在日德两线的共同打击下,招架不住了,愿停下来谈判,签订些城下之盟,这一点是极有可能的,因为德军的“巴巴罗莎”计划,根本没打算邀请日本共同作战,全面进攻时德军是有足够信心的,如果不是斯大林紧急从远东调来30万精锐红军,莫斯科保卫战谁胜谁负就很难说了,恐怕斯大林格勒也得沦陷,苏联政府和红军只能撤退到乌拉尔山以东,此时日本再全面出击,红军的人员,装备都得不到补充,还拿什么坚持战争?那么只能请求谈判,结果可能就是苏联15个共和国提前50年解体。


在这要强调一点,日本和德国同为轴心国成员,地位是对等的,日本不是德国的马仔,发动战争,先打哪里,是根据本国利益决定的,打苏联对日本的意义不太,到莫斯科和德军会师,更是想都没想过?大家想一想,会师干什么?难道要和德军抢利益吗?大家说是不是?

谢谢阅读


雪上长留马行处


美国之所以一战后不遗余地扶持德国和日本,就是要防备斯大林式共产主义的输出,好保住资本主义的利益,因为无产阶级是要从肉体上消灭资本家的。

德意日结成“反共”联盟,美国不仅没有限制它们,还默许德国吞并奥地利,捷克,还默许意大义军事冒险,还默许日本侵占东北,向华北进军,只是在道义上遣责日本一下而己,照样跟日本做石油,军火,粮食的生意,并没有军援国民党,更没有给共产党一分钱。

当德国横扫英法荷比,占领西欧地区时,美国只是军援英国,不让德国出大西洋与美争天下,还是不与德国宣战,照样做生意,跟没事似的。

当德国进攻苏联时,美国并没有支持苏联,只是卖点战略物资给苏联,并没有卖军火给苏联,只是希望德苏二虎相争,美国好渔翁得利。

当日本在39年发动诺门坎战役刺探苏军实力时,美国并没有制裁日本,还是支持日军的军事冒险的。

只有当日本不听话,占领了法国殖民地越南,并打荷兰殖民地印尼的主意时,美国才联合英国对日本实行石油禁运,冻结日本外汇存款,并没派太平洋舰队去威胁日本政府。

美国当初的想法是,亚州我做主,法属越南,荷属印尼殖民地,应该是归美国的,不是归日本的,所以联合英国,法,荷海外政府对日进行全面的经济制裁。

日本却认为法荷已经战败了,被德国占领了,只要德国同意就能进驻越南,印尼了,并提出了大东亚共荣这个口号。

美国也不是省油的灯,就看准日本的痛处,骸中国并向日本提出退出中国,归还台湾地区给中国的主张,让日本吐出所有侵略而得的土地,永远离开中国。

日本就面临了人财两空的境地,要么继续当美国的狗,要么把主义咬了,独霸亚洲。

所以日本制定了先南后北战略,想先取得东亚各国资源,再得澳大利亚,印度的战略,彻底将英美赶出亚州,再与德国会师中东。

可理想是很丰满的,现实是很残酷的,日本的国力,财力,人力,重工业,科技是不支持日本的军事冒险的。

武大郎永远成不了武松,也永远打不过西方大官人的,最后日本不仅输了战争,连女人也输了,人财两空。


光芒万丈34957


没什么指望。虽然二战前期德国、日本在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上的攻势给人以非常深刻的印象,但指望这两个国家能够夹击苏联并使苏联灭亡,纯粹就是痴人说梦。

如果德国和日本要夹击苏联,那么就需要两国具有从两个方向协同进行大兵团作战的能力。然而,对于日本来说,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陆军兵力方面来说,日本无论是兵力规模、装备水平还是人员素质都全面落后于苏联(日本与苏联在陆上交火的结果1939年在诺门罕已经验证过了),更不要说日本还需要分散出兵力来对中国、朝鲜半岛和东南亚进行侵占。

更糟糕的是,由于德日两国距离遥远、且两国之间相隔的部分为大陆而非海洋,德国对日本进行军事援助也十分困难(二战期间德国对日本有限的军事援助都是使用潜艇向日本输送装备样品和技术资料),因此也不存在用德国兵器武装日本的可能。

即便苏联在德国和日本的双向进攻之下节节败退、从高加索到东西伯利亚全面沦陷,苏联也并非没有翻身的可能——别忘了,苏联不只是俄罗斯,在中亚地区苏联可是有着超过40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战略纵深。

即便德日两国从东西两个方向压缩苏联的生存空间,苏联仍然能够向南进行回旋、甚至能够以蒙古和中国作为后援与依托,这显然已经超出了德国和日本的后勤保障范围。如果德国和日本在二战时从两个方向对日本发起进攻,恐怕真正会灭亡的是轴心国阵营。


军机图


不会,苏联不同于德国,苏联的力量加上英美的输血完全可以做到两线作战。

你要苏联崩溃除非日本把军队空投到德国的东线战场还有戏,让日本自己向远东苏军进攻等于找死。

在1941年的时候,德国刚开始侵略苏联那个时间点苏联在远东驻军70万,主要防范日本人,而此时虽然日本有100玩关东军驻扎东北,但是让日本派出同等实力的军队进攻苏军是不可能的——关东军最重要的任务是维持日本在东北的统治,东北是日本最重要的战争基地,一旦有变整个日本的战略链条都会断掉。

而且面对远东苏军的3000余辆坦克和自行火炮,4000架左右的飞机,1万门迫击炮和火炮,日本人进攻苏联怕是拿头去撞——更可怕的是在苏德战争逐渐白热化的时候远东的驻军被苏联增加至100万以上,日本自诺门坎战役之后对苏联就一直是防御姿态,黑龙江边境上日军可没少修要塞。

何况北上一直就是日军大本营的伪命题,连维持关内80万人的军队日军都吃不消,就算打进了西伯利亚能找到弥补伤亡的战略资源吗?况且英美在二战以来对日禁运各种战略物资,一旦深入苏联要是没有得到回报日军就要崩溃了——诺大个西伯利亚就算不是100万苏军只是10万,日本人也没有能力维持太长的补给线,德日在苏联会师是个幻想。

所以说日本对苏联可以说根本没有战斗欲望,即使恐怕参战了打到贝加尔湖估计就把日本人的战争资源榨干了,苏联什么也不多让出半个西伯利亚日本都占不起。

其实本质上日本陆军和德国、美国、苏联比起来都不是一个次元的,题目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日军日军表示头没那么铁......


历史区的旅法师


日本早在1904年就与苏联的前身沙皇俄国有过一场战争,即在中国东北爆发的日俄战争,那一战日军大胜俄军。四十一年后的1945年,日苏之间又爆发了著名的诺门坎战役,此战日军惨败。德国则早在1941年就主动进攻苏联(苏德战争),一直到1945年二战结束,德国以伤亡1180万人的惨重代价都未能完全占领苏联,苏德战争反而严重拖累了德国,成为其战败的主要原因。




我们假设以1941年6月作为德国和日本联合东西两线共同夹击苏联的时间。此时,德国依靠“闪电战”几乎横扫整个欧洲大陆,累积了雄厚的资本后,德国开始选择主动向苏联进攻。而日本,东京大本营自执行“南进策略”后,其势力发展飞速,朝鲜半岛、中国、东南亚等亚洲广大地区尽数沦陷,日本成为轴心国中力量仅次于德国的国家。1941年的德国、日本,正是他们实力最巅峰的时期,是具备条件东西两线夹击苏联的。




但是,日本、德国所面对的并不是一般的国家,而是当时公认的超级大国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于1922年12月30日成立,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第三多的联盟制国家。苏联国土面积巨大,东西距离超过12000公里,总人口超过2亿。德日若实施共同夹击,苏联能扛得住吗?答案当然是能。




先说西线的日军,如果要进攻俄远东地区,不出意外的话应该会从中国的东北进攻阿穆尔州、海参崴、伯力等苏联人口稠密的州和城市。苏联人在远东地区一直是处于增兵状态,1941年六月远东驻军才70.37万人,到了1942年7月,驻军达144.6万人,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苏军人数更是达到174.7万人,有火炮29835门,坦克5250辆,飞机5171架。苏联军队无论是驻军人数(占日本总兵力的35%),武器装备数量都占据绝对的优势。日本内阁当初制定了“东进”和“南下”两个侵略方案,但经过内阁几轮会议的讨论,日本决意避开苏联,积极南下。日本实际上对入侵苏联信心还不足。




而我们假设日本选择和德国共同进攻苏联,日本是绝无可能再复制1904年“日俄战争”大胜俄国的奇迹。日本的劣势很多,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日本的兵力不足,武器装备不如苏联、战斗力不如苏军、对西伯利亚的地势地形不熟悉、耐寒能力低。日军对苏联西线主要以关东军为主,总兵力约为70万,不仅武器装备一般,而且不少精锐师团还被抽调到太平洋战场,与百万苏军相比,日本对西伯利亚的丛林战不擅长,二战期间日军不敢贸然北进去进攻苏联,是从综合考虑论证,苏联这个庞然大物日本远非其对手。




再说说东线的德国,比起日军,德军的战斗力就要强多了,而且武器装备要优于苏联。德国通过“闪电战”,横扫欧洲无敌手,但德国人清醒的意识到,要想做欧洲之主,必须要打败苏联。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大举集结军队向苏联进兵。妄言“三个月解决苏联战事”。为了对付苏联这个实力最强大的对手,德军几乎出动了半数的军队:集结了190个师550万人、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190艘军舰,划分为三个集团军群,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这个所谓的“巴巴罗萨计划”显然是来势汹汹,要一举击垮苏联称霸欧罗巴洲。




德国人来者不善,苏联人难道就好欺负?苏联的一大优势,是连德国和日本加起来的不够,那就是充足的兵源。为了应对严峻的局势,苏联号召全国上下踊跃应征,除了超过1200万的正规军,苏联还有数千万的预备役部队,甚至连普通老百姓都能举起枪组成民兵团开赴前线。苏联能在苏德战争中获得最后的胜利,主要原因就是人力物力上占有绝对的优势。拼着苏联人顽强的抵抗意志,德国人还需要面对苏联境内冷到变态的冬天(日本人同样如此),仅莫斯科保卫战一战,德军因酷寒的冬天,冻死冻伤而减员达50多万人。




苏联对德日双线夹击应该早有准备,面对边防薄弱的远东地区,苏联五年时间增兵到170多万人,各种武器装备武装到牙齿,即便日军来犯也能保证万无一失。苏联在斯大林主导的两次“五年计划”(1928年至1937年)下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从沙俄时代的衰败时期一跃成为当时的欧洲工业强国,可以说,凭着强大的国家力量和雄厚的人力物力优势,苏联应对德国、日本的双面夹击完全不在话下,苏联必胜!


大国布衣


1.希特勒希望日本进攻苏联,绝不是指望日军与德军会师在莫斯科城下,日军没那个能耐,希特勒也没这个与日本人共享胜利成果的格局和必要……

2.但不可否认,当时德军跟苏军打得很惨,有点深陷泥潭的被动感觉,尤其是希特勒擅长的闪电战并没有迅速击垮苏联的斗志,反而让对方更团结……

3.毕竟从战争潜力来说,坐拥20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欧洲的两倍)和两亿多人口(仅次于中国吧)的前苏联,拥有近乎无穷大的战争潜力,尤其是其欧洲部分的重工业区,德军绞尽脑汁也没能彻底摧毁……

4.而斯大林手上甚至还有随时可以用来反攻的战略力量,那就是一直部署在远东、防范日本关东军的苏军西伯利亚方面军,这超过一百万训练有素的部队可以通过西伯利亚铁路在几个月内就能机动到欧洲战场……

5.斯大林也是这么干的,这也是莫斯科保卫战的转折点之一,在莫斯科凛冽的寒风中,来自苏军远东军团的上百万军队成了向强弩之末的德军反攻的主力……

6.所以,这就凸显出希特勒希望把日军搅合进苏德大战的必要性了……并不是指望关东军能挺过几千公里的苦寒西伯利亚,挺进欧洲,而是希望这支日军精锐能虚张声势,将苏军的远东方面军粘住、吸附在远东,哪怕是拖个一年半载,德军也有希望在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把苏军精锐彻底绞杀……再腾出手来沿着西伯利亚铁路东进,从中亚五国向南突破,或者通过白令海峡进攻美国本土,就都不再是空话……

7.然而日军对于自己陆军的不自信和对海军力量的过度自信,让希特勒的如意算盘彻底泡汤……经历过诺门坎的关东军没有底气跟苏军在远东、西伯利亚或者蒙古草原上再两军对垒……大本营南下的思路占据了上风……

8.偏巧山本五十六这小子玩了个偷袭,还成功了……

9.所以,历史,真是没法假设……


搬不动的小强


那个样子,战争会更早的结束,只不过胜利的不会是日本和德国,而是同盟国。

首先从纸面上的力量对比来看,如果日本进攻苏联似乎能占了不小的便宜,而且有人专门搬出诺门坎战役苏日双方的交换比,想说明苏军的战斗力其实并不比日军好,只不过是靠着大规模机械化作战才最后赢得了胜利。但是如果真的考察一下子诺门坎战役前前后后的一切因素,我们就会发现上面那个结论是错的。

首先诺门坎战役爆发的时候是苏联大清洗带来恶果最为严重的时候,朱可夫到诺门坎进行指挥实际上是临阵换将。苏联在诺门坎战役和芬兰战役中间吃了亏之后,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进行整改和反省,许多被诬陷的高级军官从监狱里放了出来,罗克索夫斯基就是在这一期间重新回去当机械化军军长了,当然了,他后来成了苏联元帅………

其次总有人说苏联消耗了更多的武器弹药才打赢了,这实际上也挺可笑。战争不是单纯士兵去拼勇敢和技术,更多的是两个国家之间整体的较量,能造出更多武器弹药并且及时运到战场,获得胜利当然是非常光荣的。美军什么时候不是这个样子打仗的?苏联的工业化能力虽然跟德国和美国比起来还差一点,碾压日本也不是问题。

最后,二战爆发之后,西方向苏联提供大批援助的主要路线,实际上还是北极航线。虽然在远东方向美国也向苏联提供了许多援助,但是跟北极航线比起来还是不值一提。为什么?海运的低成本和便捷性啊!从西伯利亚方向向苏联的工业区提供援助,美国要么是空运,要么是海运到苏联的远东港口,然后再依靠西伯利亚铁路的陆运,不管是从成本和效率来说都没法跟北极航线比。

所以考虑着三点因素之后,如果日本在两年后的1941年再去进攻,恐怕要吃的苦头会更大。首先苏联重新调整部队的指挥体系和组织编制已经两年了,虽然说大清洗造成的伤害一时可能还没有办法搞完,但是肯定要比最高峰的时候好很多吧?

即便是苏联调动了40万西伯利亚的军队前往莫斯科,留在远东的还有七八十万之多,而且他们的机械化程度不是关东军能比的。只要指挥体系不像大清洗刚刚结束的时候那么混乱,足够让日军喝一壶的了吧?

然后呢,日本能够切断苏联获得少量美国援助的路线,但是这件事情无伤大雅。再往下日本会遇见点什么?一个还需要大量牲畜作为运输工具的军队,被困在西伯利亚冰天雪地的荒原上……

大批的精锐部队不得不调往苏联作战,这边还在进行抵抗的中国会干点什么?

更重要一点的是,美国就不需要去考虑什么先欧后亚战略了,能够先就倾力一击掐死日本……

美国真正在太平洋战争中投入力量进行反击是什么时候?

所以说,如果日本真的去打西伯利亚了,二战也许不用再45年结束,43年底没准就打出个分晓了。结果也许会跟现实中的二战倒过来,日本肯定先完犊子,德国能多顶一年半载。


千里岩


不会的!因为你可以保证苏联受到东西夹击,却不能保证苏联不会得到美英等国的援助。

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我这边德日疯狂地让苏联掉血,而那边美英疯狂地给苏联输血,而且输血的速度还贼快,加上苏联不断造血,最后不但没有把苏联打垮,反而把自己拖垮了,这就非常不划算了。

而事实上,德日对美英等国的援助真的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1941年3月11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签订《租借法案》,此举标志着美国开始免费或有偿为法国,英国,民国,以及苏联和其他同盟国提供粮食,军事物资以及武器装备。美国开始参与到二战的大潮中。

1941年6月22日,德国即仆从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军队共550万人突破苏德边境,开始闪击苏联。由于大清洗带来的军官断层,苏军上下不能迅速反应,加上斯大林对局势的乐观估计,导致开战初期,苏联军队一片混乱。

不到4个月,苏联损失军队高达300万,其中超过70万人被俘,飞机损失了96%,火炮坦克等损失不计其数。到莫斯科会战前夕,苏联损失国土面积超过150万平方公里,人口损失超过苏联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1941年10月,莫斯科会战开始,此时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这里。战役的结果是苏联守住了莫斯科,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苏联用这次胜利赢得了西方国家的尊重,莫斯科会战前苏联接受的援助主要以英国援助为主,莫斯科会战后逐渐转为美国援助。

整个二战期间,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向苏联援助的主要物资包括:

炸药:132237吨,

钢材:2589766吨,

铝:26110吨,

石油:2622357吨,

化学品:631017吨,等等。

另外还有:

鱼雷艇:200艘,

小型猎潜艇:60艘,

AM扫雷舰和UMS扫雷艇美:77艘,

登陆舰:43艘,

“塔科马”级护卫舰:28艘,

雷达:1196部,

声呐:329部,

卡车和吉普车:420000辆,

拖拉机:8700多辆,

机车:1981辆,

机床:350000台,

防空火炮8218门,

反坦克炮5800门,

枪弹:4.7亿多发等等。

而美国援助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

1、北大西洋-摩尔曼斯克路线

北大西洋航线是美国援助苏联最近但是最危险的航线。二战期间,德军建造了大量的U型潜艇,出没于整个地中海、英吉利海峡以及北大西洋地区,对同盟国的船只造成巨大的威胁。

在二战开始的第一年时间,德国的U型潜艇在大西洋上就击沉了超过400万吨的船只。

这条航线从美国东海岸出发,除了支援英国之外,剩下的船只顺着北大西洋暖流向东北方向行进,绕过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到苏联的摩尔曼斯克港口。

虽然在北极圈内,但是由于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导致这里常年不冻,在这里卸下装备后,这些装备可以通过苏联在东欧地区发达的铁路网运到列宁格勒、莫斯科等地。

2、印度洋-伊朗高原路线

这条航线在三条援苏路线中距离最远的航线,也是最艰难的路线,但是却是最安全的路线。

从美国东海岸启航的船只,绕过好望角,穿过印度洋到达伊朗海岸。

由于此时的德日都没有侵占中东地区,因此从这里卸货最为安全。从伊朗卸货后,物资会沿着陆路北上,从黑海高加索等地进入苏联境内。

由于伊朗高原地形崎岖,且海上航线最远,所以这条路线的运量也相对较小。

3、太平洋-西伯利亚路线

这条线相对于前两条航线而言距离适中,运量也很可观。但是在太平洋地区受到日本海军的威胁,此条线路在战争前期也是无法高效使用。

在美国取得太平洋地区的优势后,这条线路成为最安全的路线。

从美国西海岸以及阿拉斯加启航的物资到苏联远东的港口卸货,然后经过西伯利亚大铁路最终运到东欧前线。

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日本进攻苏联,只能导致美国援助苏联的远东路线被切断,对于伊朗高原的路线,无论德国还是日本都没有办法将其彻底封锁。所以美国援助苏联是一定的,是德日无法阻挡的。

所以,即使德日同时夹击苏联,最后先倒下的也会是德日。

另外,决定德日合击苏联必败的因素还有以下两个:

一、首先,日本陆军能力不足

1939年诺门坎战役战役中被朱可夫打得满地找牙后,产生了强烈的恐苏情绪。

不过,诺门坎战役以及先前的张鼓峰之战,本质上都是关东军和苏联的试探性交锋,并不是双方的决战,而且双方分别使用伪满洲国和蒙古国的旗号,和苏德战场上的大兵团厮杀差了好几个层次。

在日本军队中,存在着严重的“下克上”的传统,也就是说挑起事端并非日本高层的意思,而是关东军内部的下级军官,而日本高层采取是默许和纵容的态度,一旦取胜了他们就继续支持这样的军事冒险,如果失败也怪罪不到天皇身上,鬼子奸诈可见一斑。

虽然苏联的装备落后,但是依靠巨大的数量优势对日军形成了碾压之势,使日本彻底失去了北进的勇气。

诺门坎战役中,暴露出日军两个问题,一是兵力不足,二是装备简陋。

此时的日军正在中国境内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且进入相持阶段,因此日军不可能从华北地区调兵北上,而关东军镇守东北都捉襟见肘,更不可能增兵北上西伯利亚。

在装备上,日本将大量的钢材等用于海军建设上,航母和战列舰一个比一个精良,而陆军的装备可怜到普遍装备三八式步枪,大量制造薄皮坦克。这样的装备对抗装备落后的中国军队来说可能还占优势的,但是面对基本完成工业化的苏联而言就是巨大的代差了。

这样的军队数量和装备,是不足以北上西伯利亚的,即使打赢了诺门坎战役,也不可能打垮苏联。

最可怕的是,虽然斯大林调兵数十万远东军区的西伯利亚师增援莫斯科,但是苏联仍然在远东招募了很多二流军队,继续威胁日本,这让日本十分消停。

二、其次,德日同盟貌合神离

德国和日本,还是有很多不同的!比如一个陆军很强,一个海军见长。

这种不同决定了双方虽然结盟,但是只能求同存异,不可能做出协调一致的步伐,比如夹击苏联。

话说1941年12月9日,日军偷袭珍珠港曾经让希特勒暴跳如雷,大骂日本人蠢。而在希特勒大骂日本人之前,日本人也对希特勒非常不爽。

1939年5月11日,诺门坎战役爆发,此时的德国,早已经在1936年和日本结盟。作为盟友,希特勒应该知道日本和苏联开战的目的。

此时,即使希特勒不能及时进攻苏联,给日本提供实质帮助,在西方拖住苏联,保持压力也是应该的。

然而,1939年8月23日,为方便进攻西英法,消除后顾之忧,苏德在莫斯科签订《苏德互不侵犯协定》。

得知消息的日本人心中真的是一万只草泥马来回奔腾。

从这里以及以后的一系列动作来看,德日的结盟,与其说是结盟,倒不如说是德日相互妥协的结果,因为对双方而言,不相互拆台火并,就已经是老天保佑!

所以,在陆军不给力、德国不给力的情况下,日本海军开始发挥作用。1941年12月9日,珍珠港事件爆发,标志着日本开始执行南下战略。随后,美国参战,二战进程加快!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