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6 世界多奇妙,現在戰士頭盔的出現源於一個鐵鍋

第一次世界大戰造就了一個個名將,誕生了一個又一個的戰鬥英雄,同樣也促進了各式武器的研發進展,而這當中,軍用頭盔的由來卻頗有戲劇性。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1914年的法國的陣地上,德軍的炮火突然襲來,所有人都在找掩體躲避,但是仍有很多人受傷陣亡,之後救護人員卻發現一個炊事兵只有一點輕傷——原來炮火來襲時,情急之下,炊事兵竟然把一口鐵鍋頂在了頭上。於是,法國的亞德里安將軍深受啟發,要求部隊研製金屬頭盔,並裝備於部隊,而這型頭盔也被稱為“亞德里安”頭盔。之後的各國也開始裝備類似的鋼盔,打開了單兵防護的大門,而頭盔就是那把鑰匙。

世界多奇妙,現在戰士頭盔的出現源於一個鐵鍋


早期的的鋼盔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止破片對頭部的傷害,對於子彈的防護能力基本為零,而且重量較重。但是即使如此,它的防護效果還是很顯著的,戰士戴了頭盔傷亡率明顯降低,所以各國儘可能的多裝備一些。在我國其實早在軍閥混戰時期,各系軍隊都不同程度裝備有鋼盔,不過因為那個時候主要裝備都靠買,所以也就出現了“萬國造”的情況。我們熟知的29軍的大刀隊就有裝備英制MK/M1917鋼盔,他們英勇的奮戰也讓侵略者知道了什麼是有血性的中國軍人;之後的“德械師”也有裝備德制M35鋼盔,不過數量有限,並沒有在全軍全部裝備;而八路軍和新四軍沒有生產頭盔的能力,也沒有渠道和購買能力,也就沒有裝備,主要是靠繳獲日製90式鋼盔,而這些也只是一部分有裝備,大部分部隊還是沒有裝備的。後來的遠征軍也根據武器來源不同裝備了不同的頭盔,比如有裝備英制Mk2頭盔和美製M1頭盔,也沒辦法統一。

總之中國之前裝備的頭盔樣式較多,質量不一,可以用五花八門來形容。建國後部隊一直是以繳獲的90式日製頭盔以及其他的頭盔混裝,沒有自己的制式頭盔。因為日製90式頭盔符合亞洲人的頭型,所以戰士還是比較喜歡戴它的,在部隊中裝備也較多。

世界多奇妙,現在戰士頭盔的出現源於一個鐵鍋


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我軍才開始研製新型頭盔來替代老舊的各式頭盔,並在之後的不久研製成功,也就是我軍第一代國產軍用頭盔­­­­——GK80型防彈頭盔。該型頭盔參考了90式頭盔的外形,並採用新型材料新技術,主要材料是223防彈鋼,重量約1.25公斤。該頭盔抗擊性強,抗衝擊能量大於392焦耳,研製成功後就在1979年的戰爭應用到。實戰表明,該型頭盔具有簡單、防彈效果好、摘戴方便的的優點,較好的保護了參戰戰士,之後在全軍大規模裝備。但同期的美軍裝備的已經是凱夫拉防彈頭盔,性能遠好於普通鋼製頭盔,隨著時代的發展,GK80型頭盔也逐漸顯露出缺點,舒適性,重量和防護能力無法滿足新的需求。

世界多奇妙,現在戰士頭盔的出現源於一個鐵鍋


針對新的需求,我軍科研人員經過不停的探索和創新,於90年代成功的研製成功了新一代國產頭盔——QGF02型芳綸頭盔,該型頭盔是以我軍自行研製的高強度合成纖維為主要材料,性能優異,可以在5米距離,對54式手槍51式標準彈垂直入射條件下,防護成功率達到100%。該型頭盔還加大了防護面積,對耳部和後頸部增加防護。其主要有防護效果好、舒適性高、質量輕、隔熱性好等優點,由於性能優異,很快在全軍配備。它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我軍以鋼質材料為主設計頭盔的落後局面,也第一次向美軍看齊;不僅僅填補了我軍非金屬頭盔的空白,最主要的是大大提高了我軍戰士的防護能力,主要性能指標也達到了世界主流產品的水平,走入世界前列。

世界多奇妙,現在戰士頭盔的出現源於一個鐵鍋


隨著裝備的換裝,它也進行了針對性改進,也就是現在的QGF03式頭盔,主要改進了護耳和懸掛,由02式的單點式懸掛改為三點式。雖然之後也研發了其他型號的新式頭盔,比如QGF11式頭盔,但是我軍並沒有裝備,武警倒是有采購。雖然有新式頭盔的配備,但是我軍現在有的陸軍部隊和炮兵部隊還有裝備老式GK80型頭盔(加了防彈材料盔罩),並沒有統一換裝。而前段時間我軍一組新疆軍區特種兵空降訓練照片的出現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那就是戰士們戴的新型頭盔,這是一種類似於美軍的FAST輕量化頭盔,該型頭盔是我軍單位自行採購的國產新式頭盔,不是制式頭盔。這也體現了我軍在裝備的需求性自主採購有所開放,不再有侷限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