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民革建言長三角區域交通一體化:成立長三角城際鐵路公司

長三角一體化,交通互聯互通是基礎。

近日,在中共上海市委舉行的調研協商座談會上,民革上海市委主委高小玫代表民革上海市委作“關於長三角區域交通一體化的若干建議”的主題發言。

她建議,應更好地協調不同主體服務長三角軌交發展,需要採取機制化措施整合建設主體,如參照京津冀城際鐵路公司的方式,成立長三角城際鐵路公司,各條線路成立線路公司等。同時,應重視輕軌等中運量公共交通的建設,健全長三角軌道交通體系。

建言“軌交優先”

高小玫在發言中提出,長三角區域交通一體化中應堅持貫徹軌交優先的理念。

“依靠軌道交通實現大量人口在更廣區域的流動,這是世界級都市圈的經驗。”她說,在長三角地區,從人口密度、土地資源、城市群規模看,大容量集約化的軌交網絡也應作為主導的交通方式。

但是,目前長三角區域軌交線網密度、軌道分擔率都與知名城市圈有較大差距,道路交通依賴度明顯偏高。因此,編制長三角區域城際鐵路網規劃,應當將軌交優先作為原則之一。上海的軌交建設經驗對長三角可有借鑑作用。

同時,城際鐵路網規劃應重視城市群的通勤要求。“建立核心城市通勤圈,對於保持城市人才供給和就業活力,使核心城市的輻射能力向更廣闊的區域釋放,十分重要。”高小玫認為,當前長三角區域城際鐵路網、車站布址、運行方式更多是適合商務出行或旅遊,卻遠未達日常通勤要求。為此,在制定和執行長三角區域軌道交通指標體系時,要充分考慮通勤出行需要。

例如,強調出行時間指標和換乘方便程度;車站的選址在更大程度上靠近居住中心和就業中心,設計細節更適於快速乘車;在運營上安排適合通勤的車型和車次,以滿足更多運量;票務制度要給依賴城際鐵路的通勤乘客以方便和實惠等。

在高小玫看來,目前,長三角地區在交通建設中還存在一些值得重視的問題。

第一,城際鐵路站點與周邊規劃融合度不高,制約了鐵路的服務能力。由於鐵路與地方規劃分屬兩個系統,難免站點規劃選址不科學,對周邊的帶動不充分。甚至有的站點周邊是基本農田,土地利用形態比較不合理,更談不上站城一體化。而開發建設時序不銜接,車站周邊區域規劃所控制的土地不能及時開發,不利於新中心的成熟,也影響了鐵路功能的發揮。

第二,交通樞紐接駁設計不科學,這也是影響城際鐵路出行便利性的重要原因。一些車站樞紐中各種交通方式整合差,換乘步行距離長,還存在軌交換乘重複安檢等流程問題。換乘時間長導致乘客大量採用私家車或出租車來換乘軌交,推高了小汽車的使用量。這不僅導致與火車站相連的道路擁擠,小汽車換乘需求又導致了大廣場、大馬路的設計,浪費了高品位的土地資源。

建議成立長三角城際鐵路公司

針對上述問題,高小玫建議,應更好地協調不同主體服務長三角軌交發展。

“站城分離與接駁不便的重要原因在於鐵路、地鐵等軌交企業各成體系,鐵路企業與地方條塊分割,缺乏協同的內在動力。”她認為,需要採取機制化措施整合建設主體,如參照京津冀城際鐵路公司的方式,成立長三角城際鐵路公司,各條線路則成立線路公司。

“必要時,還可考慮將站點周邊土地開發職能授予軌道建設主體(線路公司),由軌交企業和政府共同修訂軌道和土地開發融合的規劃,線路公司則負責軌交服務於土地開發的基礎設施。”她建議。

同時,應重視輕軌等中運量公共交通的建設,健全長三角軌道交通體系。長三角城際鐵路在規劃之初,即應考慮(尤其在人口密度達不到支撐地鐵等大運量標準的地區)中運量的公共交通系統建設,包括單軌列車、有軌電車、BRT等,作為聯繫周邊較遠區域和交通樞紐的交通方式。核心城市還要大力進行市域鐵路等中距離線路建設,使跨越長三角的整個出行鏈更加順暢。

第三,應優化交通樞紐規劃,提升鐵路站點乘客集散功能。以交通樞紐對周邊的出行服務為取向,可將火車站周邊區域由內向外分出步行範圍、非機動車範圍和公交範圍。

“從我們在調研中發現的實際問題看,一要加強樞紐地區的步行系統建設,有合理的步行流線和清晰的引導;二應考慮非機動車的安排,包括路權和停車等;三是公交集散要重視常規公交。”高小玫建議,此外,不同位置的車站樞紐應強化其相應的城市功能,如中心城區建成區的站點可設為提供公共空間的“公益性”站,周邊同步開發的郊外站點可作為商業開發的“市場性”站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