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我心目中的“素德育”

我心目中的“素德育”(省論文特等獎)

我心目中的“素德育”

司慶強

【摘要】

素德育,是基於當下德育流弊而提出的,是去偽存真、去表就裡、去繁就簡的德育,是對德育的原點回歸,是真實而本色的德育,是素淡而簡樸的德育。做真的德育,追求德育的本真質地;做“消極”的德育,追求自由的德育;做有“低度”的德育,做平等的德育;做有故事的德育,追求有情有義的德育;做有書香的德育,追求有文化底色的德育;做有感悟的德育,追求有個性表達的德育。

【關鍵詞】素德育 真德育 “消極”德育 “低度”德育

素德育,是去偽存真、去表就裡、去繁就簡的德育,是對德育的原點回歸,是真實而本色的德育,是素淡而簡樸的德育。當下,德育重形式輕生命、重活動輕品質、重結果輕過程,重管制輕自由、重單向輕互動、重服從輕批判,流弊甚重。再細讀陶行知德育思想,筆者更堅信了還原“素德育”本色的重要價值。

一、做真的德育

先講個自己的故事。

教師節那天。上課鈴響,全班主動起立,皆面帶詭異的笑。PPT放,齊讀PPT上讚頌老師的話。我驚奇,然後欣欣然享受這份榮耀,但越聽越肉麻,越覺得空洞無物,越覺得刺耳。什麼“蠟燭”啊,“燈塔”啊,什麼“點亮智慧”啦,“辛苦園丁”啦,簡直是嚴肅的荒誕。我打斷大家,說了句感謝的話,轉而一句一句地“點評”。然後問,誰寫的?群指一男。一男頗有些難為情,實話實說——“百度”來的。

大家用真情朗誦的竟是百度來的!這麼大而空的讚許全班竟這麼自自然然堂而皇之地讀給“敬愛的”司老師聽,這麼大排場,那麼精美的PPT,那麼深情?這節課讀給我,上節一定讀給了“敬愛的”張老師聽,下節又得讀給“敬愛的”徐老師聽,不一樣的老師,一模一樣的祝辭和愛?就不能默默地專門給我寫一兩句,比如“祝老師頭髮掉得再慢點,再少點”,或者什麼也不寫,謀個面,嘿嘿一笑,說聲“節日快樂”。這不比你折騰了半天結果說了些費話、虛偽的話要強?只要真誠,哪怕幼稚,也強過虛偽,更何況是習慣性的虛偽、集體性的虛偽和成熟性的虛偽?就在課前操場升旗儀式上,演講的學生“深情謳歌”老師,但一聽那話,滿嘴空大,滿天飛假。十之八九是從網上扯下來拼了拼湊了湊。朗朗乾坤下,主席臺下,五星紅旗下,全校師生靜靜地聽,然後熱烈地鼓掌。好像也沒什麼不妥,又一個慶祝活動結束了。

我想,我們當然有充足的理由去批評學生,但這不正是教育的報應嗎?教育中的假話、空話、大話以及連自己心裡都懷疑的鬼話不少,有的說多了,連自己也信了,而這些話,我們充分藉助於我們教育者的話語霸權以居高臨下的姿態或以諄諄告誡的語氣或以恨鐵不成鋼的心腸說教於學生,學生是聽著,但是,他們究竟在想什麼呢?他們多數是在心裡嘀咕這些話的真偽,並因青春年齡的天然的逆反情緒而生牴觸。不過,看起來,他們多數很乖。可他們心裡卻已在革我們的命了,我們在培養與我們的想法截然相反的學生。甚至,當這種教育愈甚,這種偏離就愈大;甚至,他們今後很可能會繼承我們教育的虛偽精神,並極可能理所當然地發揚光大;甚至就是此時此刻他真的是對我們的虛妄之語深信不疑,但事後,必當悟及那些話的空虛和可惡,並加倍痛恨和排斥整個的教育。他們的心底會迴響著“告訴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的聲音。這太可怕了。不僅如此,他們的心還必會遠離我們,用另種虛假來矇蔽我們的眼睛和判斷。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做真人”就是陶行知的德育目標。他經常教育自己的孩子,要“‘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絲毫妥協……決不向虛偽的社會學習或妥協。”為此,他給孩子取了“問真”、“探真”的學名。要培養“真人”,就要有“真教育”和“真教師”。先生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裡發出來,才能打到心靈的深處。”“教師只能說真話。說假話便是騙子。”

教育者應是我們這個價值迷亂時代的良心。當下教育還存在著深刻的多元矛盾衝突,如何在喧囂中保持一份獨立、本真和智慧,讓教育本質慢慢地不斷彰顯出來,讓自我人格永葆完整和向上,這也許是當下教育者需直面的心理挑戰。說真話,做真人,搞真教育,只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劍合璧”了,教育的潛能才能爆發,光芒才能四射。臺灣大學傅鍾為何二十一響?源於臺大校長傅斯年的名言:“一天只有二十一小時,剩下三小時是用來沉思的。”教育需要這種沉思的精神。教育需要一場深切到骨髓裡的反省,不是一個兩個人,而是整個教育。

二、做“消極”的德育

水滿溢,月滿虧。當下德育責任無限,內容包羅萬象,形式五花八門,擠簇逼仄,結果呢,老師整天忙得要命,德育卻往往低效甚至無效。黑格爾說:“現實上很高的利益和為了這些利益而做的鬥爭,使人沒有自由的心情去理會那較高的內心生活和較純潔的精神生活,以致許多優秀的人才都被這種環境所束縛,並且部分地被犧牲在裡面。”教育,我主張要“消極”些。

“消極教育”,是盧梭在其教育論著《愛彌兒》中力倡的。他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現行的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成長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讓孩子像野草一樣自然成長!”與“消極教育”相應的是“無為而治”思想,道以自然為本,對待事物應順其自然,無為而治,讓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發展,使其處於符合道的自然狀態,不對它橫加干涉,不以有為去影響事物的自然進程。

陶行知先生強調“消極”德育,他認為:“我們德育上的發展,全靠著遇了困難問題的時候,有自己解決的機會,就長進了一層判斷的經驗。問題自己解決得愈多,則經驗愈豐富。若是別人代我解決問題,縱然暫時結束,經驗卻也被旁人拿去了。”教育者的“消極”,智慧地培育出受教育者的“積極”。

做“消極”教育,要確立正確的樹人觀。一是學生觀,要順天致性,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真正信任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允許學生出錯,敢於放手,還德育以本來面目。二是教師觀,教師是學生的服務者、幫助者、保護者,唯獨不是他們的代替者。三是.課程觀,以學生為本,教皈依學,讓學生處於美好的德育生活中。四是策略觀,緊扣“自主”,融於生活,注重“體驗”(情感體驗、審美體驗、道德體驗),強調“內化”。

做"消極的"德育,要多給學生和老師留點空兒,多些自主和自由。一方面,需要重新審視學生出現的問題和所犯的錯誤的教育成長價值。壓制問題和錯誤的產生,事實上是阻障學生新的進步,是淡薄教育者的職責。學校就是學生出錯的地方,某種程度上誰犯的錯多,誰的進步就大。教育非萬能,有些可為,有些不可為。不亂為,不胡作非為,不折騰,不添亂,不自戀,不自大,不抓狂,做該做的。班主任要有足夠大的舞臺和安全的心理環境,有激情有智慧去創新經營,切莫以精細管理的名義壓抑了他們的激情和智慧。有膽識多放手,允許他們出錯,做他們的知心朋友、堅強後盾。第二方面,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對老師,"消極"一說,並非放任不為,而是積極培育和發展。梅洪建老師在《不再做一個瞎忙的班主任》一書中提出“培育——發展”理念,不妨將其外延擴大至整個學校德育——所謂“培育”,就是為學生和班主任的發展搭建儘可能廣闊的、動起來的、可持續發展的平臺;所謂“發展”,則是指學生在班主任、班主任在學校搭建的平臺上、充分地舒展靈魂、習得知識和發展能力,使得每個學生和每位班主任都獲得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如此,校園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閒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

做“消極”的德育,需要釐清三種關係。一是德育和活動的關係。"活動"不是德育的全部,甚至本應是德育極小的部分。最基礎最核心的德育應是活動之外的時空,或者可以這麼認為:德育如鹽,融化在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菜無鹽不香,你吃的是菜,還是鹽?諸如“德育活動”“學科德育滲透”之說,非要扯德育大旗立山頭,其實是搞德育和生活的對立。 二是德育隊伍和全員德育的關係。德育處似乎是學校德育的職能部門,班主任似乎是學校德育的具體實施者,但我們又有"全員德育"一說。全員德育,聽起來多麼美妙,但除了德育處和班主任,沒多少人會承認自己是個德育工作者。人人德而育之,處處德而育之,我看除了不在把德育觀念轉變外,恐怕還要真正構建起全員德育的有效機制來。三是德育實效和德育榮譽的關係。評價德育高低優劣,根本標準不在於你榮獲多少相關榮譽,而在於德育新常態裡學生的行為習慣和精神狀態的提升。德育搞特色,創品牌,無可厚非,但德育究竟好不好,還是要看學生的精神變化。

“消極”德育是“鹽化”的存在,是空白的藝術,是平常的生活,是精神的提升。

三、做有“低度”的德育

筆者曾在校園裡拍過兩張照片。一張拍的是偏於一隅的嫩草,小草堅挺上衝,如果拍攝角度再往下一點,那就可以直插雲霄了。雖一張是紫玉蘭花苞。枯枝嫩葉之隙,藍天做背景,翹立枝頭,身材豐腴,氣質優雅,辭柯欲飛,叫人愛憐。其實,花苞僅與我胸齊,我是極力下蹲才拍得這幅《玉蘭飛天圖》。調整視角,降低高度,就會有奇趣心得。德育,要有足夠的低度。

我們德育習慣“高大上”,習慣於“師道尊嚴”,習慣於俯瞰式的指訓,習慣於板著臉,習慣於像教條式的表情。學生就覺得沒意思,沒意義,沒勁,沒誘惑。他們希望同樣是人的有著七情六慾的老師,表情是豐富的,人是可親近的,是有意思的。前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現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作客嶺南大講壇時,對小學生守則做了個對比。他說咱們的守則空洞,什麼都對,都沒問題,但一個小學生他不知道怎麼做。反觀英國小學生守則,則大不同。第一條,平安成長比成功更重要;第二條,背心、褲衩覆蓋的地方不許別人摸。小秘密要告訴媽媽;不喝陌生人的飲料;不與陌生人說話;遇到危險可以打破玻璃、破壞傢俱。最後,壞人可以騙。我們空洞的德育,太需要降低高度。

有低度,是基於學生心理發展特徵和成長需求的平等民主的教育視角,是一種“蹲下來和孩子說話”的教育姿態,是一種美好而深刻的教育理念,是一種自然而融洽的教育方法。筆者倡行“蹲下來,到學生中去”。這是基於教育的良知、教師職業的特性和過一種詩意人生的夢想提出來的。陶行知先生曾言:“你若變成小孩子,便有驚人的奇蹟出現:師生立刻成為朋友,學校立刻成為樂園;你立刻學得和小孩子一般兒大,一塊兒玩,一塊兒做工,誰也不覺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所以一個教師,來到學生身邊,來了就是來了,自然得像一陣風。到了學生中,妙絕的靈感、鮮活的發現以及莫名的機智,總是不失時機來到,情誼的美好、青春的激情以及人生的幸福,總是幸福得讓你心顫不已。“到學生中去”,是構建起一種師生互動的精神臍帶,是探尋一種真實的靈魂訴求,是追求一種平等對話中的教與學無從理清的境界,是尋求一種真誠的理解和純粹的情誼,是收穫一種青春不老的幸福。堅持到學生中去,成為諸多先生的自覺行為,成為一種不用標榜的文化,那麼,先生才能稱得上真先生,教育才稱得上“新教育”“真教育”。

有低度的德育,就是要儘可能摒除教育成人化影響,還原學生德育主體性,還原學生的生命真實和本色,還原德育的生活化和生命化,創造美好的童化世界,讓孩子真正成為校園生活的主人。李鎮西在博文《給孩子一個撒野的地方》中寫道:“近年來,參觀過許多新建的學校和一些名校的新校區,校園一個比一個氣派——豪華教學樓,現代雕塑,塑膠跑道,還有演講廳、體育館、LED顯示屏,有的學校甚至還有天文館、音樂噴泉……可我總覺得這些豪華學校缺少點什麼。缺少什麼呢?缺少樹木,缺少野草,缺少泥土……缺少一塊讓孩子盡情嬉戲的地方。”“給孩子一個撒野的地方”透露著豐富的教育啟示,不斷警醒著我們:把高度試著再降了降,再降一降。

四、做有故事的德育

今年3月19日,李鎮西老師蒞臨我校為全園區德育幹部做一場題為《幸福比優秀更重要》的報告。李老師是哲學博士,是知名教育家,是校長,但他並沒講什麼大道理,而是一開始通過一幅幅舊時照片,深情而幽默地講述了一個個動人故事。三十年的故事,是那麼純美醇樸,彷彿全場一下子回到那個泛黃而又動人的時代:和學生郊遊探險、學生們在站臺上奔跑著揮手告別、大片澄黃的油菜花裡和學生誦讀美文、雪地裡身體拼寫“一班”、雪地裡“活埋”後悼念、三千銀杏葉書籤贈給三千學生、大街上的忽然擁抱、“未來班”20年後的聚會驚喜和激動、全班和著名女作曲家谷建芬的美麗情誼、純粹得令人心醉的班歌音符、一封批評信……笑聲激盪,深情凝望,熱淚盈眶,沉思回味,全場莫不動容。一個個美麗的故事,背後蘊涵著深刻的思考。

校園的故事就是師生個體的故事集。師生其實就是時時在寫故事,有的是構思設計過的,有的是不期而遇的,有的淡如青煙,一會兒就飄逝了,有的則不斷長高長大,矗立如山,有的幸福得叫人心顫,有的則令人沉思如潭。每一個故事都是獨一無二,永遠鮮活如新的。故事裡的每一個人,都是主角,都行走其間。活在自己的故事中,用文字記載和思考故事,富足和智慧就會充盈心間,教育就有了溫存而深刻的表情。聽聽,有沒有流傳的好故事,看看,有沒有好故事集。這就夠了。

陶行知先生就是一部故事書,一個個美麗動人的的故事背後,折射出先生“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赤子情懷和“教育即生活”“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深邃的教育思想,堪為萬世師表,真教育之旗手。

所有偉大的教育概念和旗幟,若沒有教育故事的滋養和支撐,就顯得那麼蒼白空洞,甚至卑陋粗俗。沒有美好故事的學校,其實是教育的荒漠,即便你中考高考GDP多麼高,即便對學校內涵,你筆頭寫得多華麗口頭吹得多懸。學校應該是不停地孕育故事、演繹故事、流傳故事和沉澱故事的地方。每一所真正的好學校,都擁有並開發著豐富的教育故事資源。校園故事,是校園文化的活化石,是校園裡飛舞的精靈,是靈動的文化風景線。

這種叫人心動不已、迷戀忘返的校園,如此抵達教育和幸福的真諦,這種教育那麼醇厚、芳香而美妙。用愛心培育愛心,用激情點燃激情,用智慧點亮智慧,懷揣著教育故事上路。因為有好故事,才真會有好課,才真會有好文化,才真會有人文。

五、做有書香的德育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一種熱愛書、尊重書、崇拜書的氣氛,乃是學校和教育工作的實質所在。”閱讀能積累語言、發展表達力、滋養心靈、完善人格,是最基本、最經濟、最有效的教育和培養。沒有閱讀就沒有教育。教育諸多問題都可歸結為閱讀問題。從蘇霍姆林斯基到葉聖陶,從杜威到陶行知,從懷特到第斯多惠,從雅斯貝爾斯到雷夫,古今中外的教育名家都勸導要閱讀。學校的基本責任就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與習慣。

書香校園,不止是好聽。首先,師生個體要過閱讀人生,“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其次,班級、教研組等團隊要過閱讀生活,一個團隊的發展潛力和前途,其閱讀氛圍和習慣至關重要;然後,才談得上書香校園、學校精神境界。同時,積極推動家庭閱讀,促進書香家庭建設。每位教師是書香教師,每個學生是書香子弟,每個教室是書香教室,每個團隊是書香共同體,更多家庭成為書香家庭。這樣,才能稱得上是書香校園。中國教育報2014年度推動讀書十大人物候選人物,從學科教學、班級管理、團隊建設、學校管理以及區域發展不同層面推進閱讀,真是善莫大焉。

所有全校職能部門中,可能最忙活最無奈的就是德育處了。可是,閱讀本應是德育處最重要的抓手,但現實中卻往往熟視無睹,或者認為應是教務部門的事。可是,教務處卻認為,這應是語文組的份內事。語文老師呢卻往往因為課業負擔重,結果把閱讀說得重要做得稀鬆。如何在真正意義上重視閱讀對學生成長的作用,如何旗幟鮮明地豎起閱讀的旗幟,如何智慧地協調與課業的關係,如何讓閱讀沉澱為師生的一種習慣,如何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閱讀中享獲福足感,是當下學校德育需直面的挑戰。

讀書,要智慧。一是讀活書,讀書活,活讀書。陶行知指出:“我國曆來的教育只是教員教書、學生讀書,刻板式的自古迄今不稍易變,就是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因此弄成整個死的教育。”所以,讀書不能離開生活,但必須從生活中濾出真理來。二是不迷信書本,要有批判意識。陶行知提倡以用書驗真假。他說:“我們與其說‘讀書’,不如說‘用書’。書裡有真知識和假知識。讀它一輩子不能分辨它的真假;可是用它一下,書的本來面目便顯了出來,真的便用得出去,假的便用不出去。”三是“聞知、說知都是安根在親知裡面”“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德育為先,先智讀起來。

六、做有感悟的德育

讀陶行知先生文章,見字如晤,讀如圍爐夜話,寧靜而溫暖,對教育常生髮洞然的感悟。“教育是什麼?這個最簡單最普通的問題,還需要問嗎?……我們不用教科書上的語言,都能用自己的感悟,個性化地獨到地表述出教育是什麼嗎?”這是蘇州十中柳袁照校長的善意尋問和提醒。而陶行知先生正是在艱苦卓越的教育實踐中能放出自己的歌的歌者。

德育言語表達系統,固然有相對的範式,但從根本上來說,德育是個體的個性的,是充滿獨特生命氣息的,是排斥統一性、抗拒教條的。眾口一詞的表達背後,透露出教育生命的蒼白和滑稽。鮮活的、有溫度的體驗和凝思,應充盈在德育言語中。我們要吸納、內化他人智慧,堅守自己的言語系統,呵護自己的言語表達慾望,構建屬於自己的德育言語王國,絕不背棄自己的德育言語操守和尊嚴。用心感悟教育,用言語流載感悟。

當讀到海倫·凱勒《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的下面這一段時,我感到她是用最溫柔的語言,引導著如我一般的“明眼人”,去觸摸教育,感悟美好。

“這怎麼可能呢?我不禁自問,在森林裡散了一個小時的步,竟然看不到一點值得注意的東西?我一個盲人通過簡單的觸摸,還會發現成千上萬種使我感興趣的東西呢!我感到了樹葉精巧的對稱性。我用手撫摸白樺樹的光皮或松樹的糙皮,在春天我滿懷希望地觸摸樹枝以便能搜索到一個花蕾,它是冬眠之後大自然甦醒的第一個徵兆。我感到了花的使人愉快的、柔軟的質地,還發現了它巧妙地環繞成圈的花瓣。大自然的一部分奇景已展現在我的面前。如果走運的話,我會把手輕輕地放在小樹上,感覺到盡情歌唱的小鳥的幸福的顫抖。我很高興讓小溪的涼水衝過我張開的手指。對我來說,松針鋪成的厚厚的地毯或海綿似的草地比最華貴的波斯地毯還要受歡迎。對我來說,季節豐富多彩的景象變化是一部激動人心的、無休止的戲曲,它的變化都是從我的指尖上流過的。 ”

一路走來,一路感悟。柳校長出版了好些書,隔幾天會就在報上刊發感文,他的微信是常發些圖片,再配著文字。這些文字,幾乎是他對教育的深刻而美好的感悟。他看到“門裡有門,庭院深深”,慨嘆說:“常常我們以為入了門,其實,沒有入門。辦學校也是,多少年在學校,以為理解了學校、懂的得了學校,其實,只是浮在表面,並沒有真正理解教育、沒有真正進入教育的本質。”因此,他把感悟教育作為自己教育行走的一種方式,或者說是一種生活方式。他用詩性教育觸碰教育的本質,構築了屬於自己的開放的教育言語系統:教育是有生命質感的,如自然般美妙,是一路有風景的,能在陽光下個個綻放,敢於摔跤,能超越常態,甘於卑微,能在靜謐中堅守,有一份迷濛與神秘……

教育感悟從哪裡來呢?

首先具備"合和"力,也就是你手頭正做的、心頭所想的、口頭所說的、筆頭所寫的,是一體的,過的是一種和諧的研究的,而非分裂的兩面的教育生活。其次,要有意義追問的意識,始終對問題和現象背後的意義保持濃厚的興趣和強烈探究的衝動。第三要有轉化的本領。萬物歸一,大道至簡,從看到、聽到、感受到、想像到的表象和表徵中,總可以用教育的視角去解讀,轉化為自己的教育體驗和沉思。第四是要有對教育有種宗教情懷,如教育朝聖者行走,或有種戀人情意,朝思暮想,如痴如醉。把生活和自我用思考慢慢地昇華為一盞氤氳的碧螺春,與君品嚐,不知不覺中,向教育最深處漫溯。

當你長時間盯著某一事物時,你就會發現它背後隱藏的意義。這是我在某校園看到一景,覺得有意思,就拍下來,反覆看,就品讀出了教育的些許滋味:“我扭頭猛然發見她,她正明眸脈脈地望著我。如偶遇夢中情人般,我顫抖著趕緊定格這一刻。她那深情而深邃的眼睛,散發著誘發沉思的魅力。踏實的穩定感,自然的融合力,優雅的圓滿融通氣質,以及虛空的儒道圓心內核,都讓人潛靜而神往。與我眼神交匯的是歷史的眼睛、文化的眼睛。這眼睛靜靜地閃亮在校園一隅,溫和地看著教育的塵囂,默默散發著無香的啟示……”追隨著陶行知先生和柳校長,在教育生活中執著於慢的感悟,就如文火溫養,含光默默,溫溫不絕,綿綿悠存。

“有幸福感的人,是那些擁有創造性生活的人,是那些‘生活在自己的作品中’的人。”(劉良華《成為有魅力的教師》)因感悟而幸福,教育因教師而搖曳多姿,靈動深刻。

願感悟繼續溫柔地敲打你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