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9 緊要關頭,女人比男人更抗壓?

聖加侖大學的亞力克斯·克雷默(Alex Krumer)和同事對超過8200場大滿貫網球比賽進行了研究,發現在獲勝風險高的比賽中,男選手的實力下降明顯,而女選手則不然。他們得出的結論是:緊要關頭,女人比男人更抗壓。

克雷默:我們研究的是2010年法網、美網、澳網以及溫網四大滿貫比賽中,第一盤發球者的表現,發球者通常是佔有獲勝優勢的那一方。我們發現在緊要關頭,男選手發揮得比女選手更糟。例如,比分到達4︰4。平局後男選手輸掉自己發球局的幾率提高了7個百分點,而女選手在影響勝負的關鍵時刻前後,實力發揮幾乎沒有變化。即便女選手也隨著壓力增加而實力下降,下降的水平也平均比男選手低50%。

因此,我們可以自信地說,在職業網球世界中,女性抗壓能力比男性更強,她們更不易被緊張局面壓倒。但這一規律是否適用於其他領域還有待考證。

緊要關頭,女人比男人更抗壓?

HBR:研究對象為什麼是四大滿貫網球比賽?而且只看第一盤表現?

網球是一項非常容易評估競爭性壓力和選手表現的運動。每一分、每一局、每一盤、每一場比賽都有明確的勝者,而且你可以估算在某場比賽中勝利的幾率。1︰1、 3︰1、或5︰0等不同的比分對獲勝可能性的影響各異。我們只看第一盤,是想要避免後面比賽中局面過度不對稱、選手疲憊以及體力下降等因素對於結果的影響。而且,拿下第一盤比賽會佔據巨大優勢。

我們的數據顯示,85%拿下第一盤比賽的女選手和77%的男選手最終都贏得了比賽。而聚焦於四大滿貫比賽則是因為這些賽事有獎金激勵,排名積分最高,還是唯一給男女選手提供同等金額獎金的錦標賽。在這些比賽中,男選手的確要比女選手打更多的比賽(大滿貫賽中男子是5盤3勝制,女子是3盤2勝制——譯者注)。但這就更加說明,拿下第一盤比賽對於女選手的重要性。

HBR:所以大滿貫級別的獎金和積分會增加比賽壓力嗎?

有很多研究都表明業務表現和激勵壓力的反向關聯。杜克大學的丹·艾瑞里(Dan Ariely)和他的同事發表過一篇名為《高激勵,大錯誤》的論文,研究對象為印度村民和大學生。在這些群體中,那些被給予高額激勵的人比激勵較少的人表現更糟。還有其他研究表明,澳大利亞籃球運動員在練習中罰球的命中率比在比賽中高,職業高爾夫選手更可能在高獎金比賽的最後一洞錯失良機。

HBR:你期待過研究可能會發現性別差異麼?

我們並不確定,因為在性別、壓力和業務表現方面的證據有限且混雜。有些研究發現男性和女性並沒有太大差別,有些發現男性在預熱階段表現更佳,也有些研究發現在特定環境中,女性比男性表現得更好。

波士頓大學的達尼埃爾·帕舍曼(M. Daniele Paserman)在我們的研究之前就觀察過大滿貫比賽的數據,他的結論是男性和女性都會在關鍵得分點表現得更保守,失誤更少,得分也更少。但他沒有直接評估競爭性壓力對於獲勝可能性的影響。我們覺得,看看這些明確客觀的結果會很有趣,並且問問,重要關頭到底是男性還是女性更能抗壓?

HBR:但等一下,你們觀察的是男對男、女對女的比賽。如果其中一個人因為壓力而發揮不佳,可他的對手與他性別一致,對手是否在同等情況下發揮得更好?

這就是我們為什麼只關注發球者。網球專家普遍認同,發球者更容易掌控第一球的得分,而接球者只能應對。平均來說,發球者獲勝的幾率高達72.6%。因此,如果發球者失去了關鍵一分,通常是因為自己發揮不佳,而不是對手發揮得太好。

HBR:在男子職業網球賽中不是會更勢均力敵些?或許發球的男選手只是想要比賽更激烈,又或許費德勒和德約科維奇的出色表現可以扭轉結果?

在一場特定比賽中,我們的評估會控制包括世界排名、體重指數、身高和主場優勢在內的選手特徵。

HBR:那如果我們看看大滿貫的男女混雙比賽呢?你覺得會得出不同結果麼?

這當然有可能。至少有一個實驗室研究表明,女性在單一性別環境中抗壓能力更好,而男性在混合性別環境中表現更佳。因此,我們在得出結論時必須更加小心。而且在絕大多數實際生活場景中,包括勞動力市場,女性顯然都要和男性共同競爭。

HBR:並非所有的女性都是小威廉姆斯。

我理解你的意思。我們的研究關注的是頂尖的網球選手,也許這些網球女將有一些尋常女性沒有的特質,讓她們能夠在同樣高水平的競技中,比男性更具掌控力。但想想其他需要面臨壓力、保持冷靜的角色,比如大企業的CEO,他們也非普通人,而是另外一種類型經驗豐富的精英人群。不過,在財富500強的榜單上,只有4%的高管為女性。

HBR:即便我們堅持在這一狹窄領域內的發現——在網球大滿貫比賽中,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突破瓶頸,那你要如何解釋它?

我們不知道,但可能有生理學原因。查閱關於控制壓力的荷爾蒙皮質醇的資料,你會發現在面臨壓力的場合,如高爾夫比賽或者公眾演講,男性的皮質醇比女性增長得更快,而這些增長可能會影響表現。我們沒能獲得網球選手的血液樣本,但我猜測也許會有相似的現象。丹尼·科恩-扎達(Danny Cohen-Zada)、齊夫·舒迪娜(Ze’ev Shtudiner)和我還發表了一些研究認為,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受到心理動力因素的影響。

我們研究了從2009年至2013年的柔道銅牌比賽,發現在過往比賽中獲勝的男選手比輸過比賽的選手更容易贏得銅牌賽,而女選手的戰前紀錄對能否贏得銅牌賽基本沒有影響。這個現象同樣可以從生理學角度解釋。睪丸素被證明有助於提升表現,男性的睪丸素在贏得比賽後上升,落敗後下降,但女性卻沒有同樣反應。雖然贏家一直獲勝聽起來不錯,但在競技體育世界之外,這就可能造成過度自信的風險。

HBR:所以其實女性並非更軟弱更情緒化?

說來有趣,我來自以色列,我們國家每個人都要去軍隊服役,現在大家正在爭論該不該讓女性承擔戰鬥角色。在最近的一次電視討論中,一位發言人引用了我們的研究來證明在軍隊中應當男女平等。從生理角度來看,平均而言,男性依然比女性更強壯。但如果要論心理堅強程度,也許在某些情況下,女性更有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