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1 甘肅最大的軍閥,控制二十餘州事,被封隴右王。可惜後人犯了大錯

隴右王,汪世顯家族的傳奇往事

亂世是梟雄的舞臺。十二、十三世紀,我省的隴中等地是宋、西夏、金、蒙古政權角逐的舞臺。在這個風雲變幻的亂世中,漳縣鹽川(今鹽井)走出了一個龐大的豪強勢力集團,這就是汪世顯家族。在元代,這個家族先後出了“三王十公”,到明中葉時,這個家族有三十多人被《元史》、《明史》等史籍所記述。可謂是名震元明兩朝。

甘肅最大的軍閥,控制二十餘州事,被封隴右王。可惜後人犯了大錯


這是一個怎樣的家族呢?在風雲變幻的亂世中,在4個政權的先後角逐中,一代梟雄汪世顯是如何走上他成王之路的呢?

我們走進漳縣尋訪一代梟雄汪世顯的傳奇。

家族傳說

如果沒有汪世顯家族,漳縣的歷史肯定會黯淡許多。一走進漳縣縣城,我們就能感覺出漳縣人對汪世顯家族歷史文化的重視。

剛和漳縣政協主席趙玉忠相見,他就趕緊給我們介紹了一位年輕人汪小紅,他是漳縣汪氏文化研究會的副主席,也是汪世顯的後人。

話題自然就從汪世顯開始了。汪小紅的講述通俗易懂,我們漸漸對曾經聲名顯赫的隴右王——汪世顯,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汪世顯,字仲明,鞏昌鹽川人。縱觀汪世顯一生,完全可以當得上“梟雄”二字。

甘肅最大的軍閥,控制二十餘州事,被封隴右王。可惜後人犯了大錯


民間傳說中,汪世顯家族之所以能稱雄隴右,完全是他們的祖先佔了一塊風水寶地的緣故。故事是這樣的,一個姓汪的小孩放羊時睡著了,忽然聽有人說這裡的風水非常好。小孩醒後,就把跟著的一隻白狗打死埋在此處。小孩老死後,就埋在白狗處,他的孫子就是汪世顯。這就是汪世顯家族起步的“白狗立祖”傳說。

其實,漳縣汪氏家族是隸屬於臨洮包氏家族的吐蕃部落,而崇拜狗也是吐蕃人的習俗之一。人們認為,汪世顯家族即便不是吐蕃部落,至少也是吐蕃化很深的漢族。隨著汪世顯的崛起,汪氏的起源也被籠上了神秘色彩。

漳縣以盛產食鹽而聞名,也是南下四川的重要通道,更是農耕和遊牧民族過渡地帶。十二世紀前後,宋、金、西夏在這裡多次發生爭奪,幾乎年年有大戰。尤其是西夏和金國、南宋曾展開了長達十幾年的爭奪,包氏家族是金國在西北的主力,汪世顯跟隨著包氏家族在屢次大戰中逐漸嶄露頭角。

這些年,漳縣人全面系統地梳理了漳縣的歷史脈絡。在人們的努力下,原本模糊的往事逐漸清晰了。1214年,汪世顯以戰功擢為千夫長(相當於團長),完成了從士兵到將軍的關鍵一步。

梟雄面目

在趙玉忠、汪小紅的帶領下我們邊走邊說,前往小井溝。小井溝距漳縣縣城大約5里路,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汪世顯家族墓地的所在地。

甘肅最大的軍閥,控制二十餘州事,被封隴右王。可惜後人犯了大錯


在他們的帶領下,我們沿漳河而行,出縣城後不遠,是一座大橋,穿橋而過,不遠處一塊巨大的石碑迎面矗立。這是汪氏家族墓地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標示。被人們稱之為海內最大的元墓群就在不遠的山窪中。

石碑後面是個小村,村民對我們這些拜訪者早已見慣不驚了,下棋的依舊下棋,聊天的依舊聊天。穿過小村,沿著彎彎曲曲的小井溝而行,就進山了。小井溝的溪水形成了一個白色冰龍,緩慢地往下湧動。結冰的小溪和蜿蜒的山路時而交叉,時而分離。我們不時從冰和水中衝過,走了十幾分鍾後,前面的路斷了。

汪小紅說,只能下車步行了,汪世顯家族墓地就在前面不遠處。下車,沿著河道而上,已經接近汪世顯墓地的保護範圍。一道高高的圍牆,將墓葬群從農田中分離了出來。圍牆裡面就是曾經叱吒風雲的隴右王的歸宿處。

遠遠地看見了兩個人,趙玉忠主席介紹說,其中一個是漳縣文物管理所的汪三同所長。汪三同所長是一個很精幹的人。汪小紅給我們說,汪所長也是汪世顯的後人。在漳縣汪世顯後人超過了 1萬。

甘肅最大的軍閥,控制二十餘州事,被封隴右王。可惜後人犯了大錯


在一場場的戰鬥中,汪世顯逐步高升,勢力也急劇膨脹。他利用漳縣鹽川的井鹽聚財,從西蕃十八族、西夏流民、宋軍逃亡弓箭手中聚集精銳,又從吐蕃人手中換來了大量的馬匹,組建了一支強大的私人家族武裝——汪家軍。同時,又拉攏了生活在隴西、臨洮的李氏等豪強,結成了一個強大地方利益集團。

僅僅有武力,顯然還不夠梟雄的資格。梟雄基本上都是文武兼備的。汪世顯也不例外,他非常喜歡讀書,還從四川等地掠奪了大量圖書古董,建起了甘肅歷史上罕見的私人藏書樓——萬卷樓,這自然是後話了。

汪世顯有稱雄亂世的資本後,就耐心地等待機會。而此時,成吉思汗正率領他的蒙古鐵騎,四處攻城略地,蒙古人先後攻滅了西夏等眾多政權。1234年,蒙古大軍攻破蔡州,金哀宗自殺,金亡。

金亡前夕,甘肅中部被會州郭斌(郭蝦蟆)、秦州(今天水一帶)粘割完展、鞏昌(今隴西)汪世顯三人控制,人們將他們稱為金末隴右三雄。為避免滅亡,金國準備遷都到鞏昌(今甘肅隴西)。此時,汪世顯的梟雄面目初現,他自然不願意為一個已經行將垮臺的王朝殉葬。汪世顯率先動手,攻殺了佔據秦州的粘割完展,徹底斷送了金朝遷都的計劃。

做完這些後,汪世顯就待價而沽了。

稱王隴右

在汪所長的帶領下,我們爬到了汪世顯家族墓地後的山坡上,整個墓園的情形盡收眼底。歲月無情,高大的封土被推平了,巨大的神道碑斷裂消失了,石人石獸不翼而飛了,墓地平整如農田,只有黃土依舊,小井溝的流水依舊……汪家墳的鉅變,汪世顯自然是不會知道的。

甘肅最大的軍閥,控制二十餘州事,被封隴右王。可惜後人犯了大錯


不管怎樣說,汪世顯的確是個亂世博弈的高手。他掌握了秦隴二十餘州後,周旋於蒙古汗國和南宋之間。

此時,南宋正在慶祝世仇金國灰飛煙滅,絲毫沒有唇亡齒寒的憂慮,自然也顧不上汪世顯伸出的橄欖枝。就在這時,蒙古鐵騎攻佔了臨洮等地,下一個目標直指鞏昌。起初,蒙古人派了個小頭目前來談判,他們顯然低估了汪世顯的目標。經過鬥智鬥勇,窩闊臺的兒子闊端皇子只好親自前來招降,汪世顯面子有了,這才扭扭捏捏地答應了,條件是保全全城百姓性命。對一個皇子來說,這不算是什麼條件,自然就痛快地答應了。於是,梟雄完成了他在亂世中的最難抉擇。在汪世顯的號召下秦鞏一帶先後有20餘州附降蒙古。

站在半山坡上,在汪三同所長的指點下,我們審視著汪世顯家族墓地的地形。這是一個簸箕形山窪,正對兩山相夾的豁口,遠方大山如同屏障一般,而小井溝則從墓前流過。正如民間所說,前有照,後有靠。人們認為,正是這裡風水成就了汪世顯家族,毫無疑問,這是無稽之談。

在亂世稱雄,一需要實力,二需要眼光。這就是梟雄,他們善於審時度勢,善於火中取栗,汪世顯也自然是。

甘肅最大的軍閥,控制二十餘州事,被封隴右王。可惜後人犯了大錯


我不由想起了選擇英雄之路的會州郭斌(郭蝦蟆)。在蒙古大軍壓境時,郭斌帶領會州軍民同蒙古軍隊進行了殊死戰鬥,最後眾寡懸殊,大部分戰死,成為了一個悲情英雄。如果郭斌不選擇英雄之路,也許會成為另一個豪強集團。這就是英雄,英雄是孤獨的,是死了以後的稱呼,自然也是悲壯的,帶著雖千萬人吾獨往矣的氣概。

或許英雄和梟雄就是同一個命題的不同解答吧。

梟雄自然有梟雄的本錢。汪世顯不但眼光毒辣,而且打仗也很有一套。蒙古大軍掃清隴右的金國殘餘勢力後,下一個目標就是南宋。汪世顯就隨蒙古大軍南征西川,屢立戰功。後來他的兒子汪德臣也在同南宋作戰中在釣魚城下受傷而卒。1253年,汪世顯被封為鞏昌便宜總帥,“秦、鞏等二十餘州事皆聽裁決。”並賜給錦衣、玉帶虎符,稱譽他為“隴西長城”。1262年,汪世顯病逝在任上,被追封為隴西公,後又追封為隴右王。

從山坡上下來,我們沿著一條小水渠前行,這是一條通往山下的小路。流水潺潺,冬天能看到一溪流水,的確讓人眼前猛然一亮。

甘肅最大的軍閥,控制二十餘州事,被封隴右王。可惜後人犯了大錯


汪小紅給我們說起了汪世顯家族的衰落。汪世顯依靠著毒辣的眼光,在亂世中成王。而他的後人,則在1328年的元朝帝位爭奪中站錯了隊,最後被逐步排擠出權力核心。一個聲名顯赫的家族開始沒落,直到明中期才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走到山下,繞過一個山彎後,回頭看去,大山將一切掩蓋嚴嚴實實。誰能想到默默無聲的汪古山下,竟然埋葬著一個亂世梟雄叱吒風雲的故事。

甘肅最大的軍閥,控制二十餘州事,被封隴右王。可惜後人犯了大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