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電影《鋼的琴》怎麼樣?

靈安


電影《鋼的琴》是一部大時代碾壓下,小人物的浪漫情詩。

這個故事其實很簡單,講述了婚姻崩裂的主人公陳桂林,為了爭取女兒的撫養權,也是成就其音樂夢想,在為女兒尋找鋼琴的一通折騰後,最終選擇號召眾人親手為他打造一部“鋼製”鋼琴的故事。

這個故事的時代背景設定在上世紀末,東北重工業基地呈現轉移和總體頹勢,曾經的“鐵飯碗”鋼廠也一個個面臨被替換、倒閉、拆遷的危機,在這種大環境下,無數的東北人面臨破產、失業,曾經還早出晚歸的人,瞬間變得無所事事,他們有點手藝的,組建了樂隊拿起了話筒去到人家的婚喪典禮、拿著砍刀走進了屠宰場、拿起工具箱給人開鎖修鎖,繼續工作……

這種生存現狀都面臨無數困難的現實,在這部電影裡卻被繪色得極其“浪漫”,影片從頭到尾都沒有刻意吟唱眾人心中現實與夢想不搭調的苦痛,處處張揚著優美的樂聲,人人心中的那份“堅持”也沒有被這粗糙、殘酷的現實洪流所打亂:沒有婚姻做保障的淑嫻仍舊死心塌地地跟著陳桂林;開鎖修鎖難以繼日的“快手”仍舊不會發揮特長、堅守本心;沒什麼本事的王抗美依舊堅持著“友達至上”;跟妻子剛鬧完離婚、沒了事業的陳桂林,卻還在心大地給女兒謀鋼琴……

這種“堅持”在電影平實樸素的濾鏡中顯得極其優雅,極其高尚,甚至有些浪漫,看著無法抑制的時代大潮匆匆撲面而來,人們雖有彷徨、雖有落寞,雖然時時刻刻都在做著自己人生前幾十年從未做過的事,但是從這種無謂什麼意義的“堅持”中,我們仍能感受到那些絲絲縷縷的“樸實的浪漫”情懷。

雖然《鋼的琴》當年秉持著“國產片希望”的高口碑,雖然它沒有刻意走現實主義尷尬賣慘、強行反思的路線,甚至在這種令人有些心疼的故事中,展現出一種與眾不同的浪漫情懷,但電影上映期間,它過於平實內斂的風格使得票房和排片都將它完全冷遇了,這可以說是國產電影市場的一種悲哀,也是一種無奈,如今它以這麼高分數排在豆瓣電影TOP250的榜單上,姑且算是一種最低限的安慰吧。


狗蛋兒的私人影院


鋼的琴 (2010)



上世紀90年代初,東北某重工業城市。原鋼廠工人陳桂林(王千源 飾)在下崗後,獨自拉起了一支樂隊,終日奔波在婚喪嫁娶、店鋪開業的營生之中,生活勉強維持。他的妻子小菊(張申英 飾)離家出走,轉投有錢的假藥商人懷抱。如今小菊光鮮迴歸,不僅要與桂林離婚,還要爭奪獨生女小元的撫養權。桂林慨嘆自己失敗的命運,於是一心要將女兒培養成鋼琴家。為了得到女兒,他四處籌措買鋼琴的錢,甚至和女友淑嫻(秦海璐 飾)以及當年鋼廠的好哥們夜入學校偷鋼琴。


隸屬小人物的故事,深諳大時代的變遷,《鋼的琴》以鋼琴為媒介,將現實主義的壓抑與浪漫主義的文藝,巧融一體,荒誕的黑色幽默中呼之欲出的是夢想的堅韌,而與之中電影所寄予的情懷不僅飽涵以友情的羈絆,更令人動容於那父愛的偉岸。 這部電影有多用心,聽聽它的背景音樂就知道,一部不可多得的好電影。


草根中的親情、愛情、友情。劇情既灰諧又無奈。其實每個人都會有夢想,或大或小,或平庸或偉大,又或許只是內心的一種堅持。用內心去愛!


影片全程充滿濃郁的蘇俄懷舊情懷,音樂和畫面都異常飽滿,未著重渲染故事背景卻相當發人深思。


JH你的女孩


《鋼的琴》:跟往事幹杯

一、故事梗概

陳桂林的妻子要離婚並且要帶走女兒小元,小元說誰能讓她彈鋼琴就跟誰走。為了留住小元,陳桂林先是做了假鋼琴,後來又向朋友親戚借錢,偷琴,最後召集一群朋友製作一架鋼製的鋼琴。鋼琴接近完成,季哥被警察抓走,陳桂林決定不做鋼琴了。陳桂林讓小元跟了母親。大煙囪終於炸掉了,陳桂林也正式離婚了。大夥又聚集完成了鋼琴,小元在大夥面前用這家鋼琴彈出了美妙的音樂。


二、結構大綱

開場(35s——1m35s)

陳桂林和妻子關於離婚和女兒小元的對話

開端(1m35s——37m32s)

陳桂林給小元做了一架假鋼琴,同時向朋友親戚借錢,不成功轉而合夥偷學校的鋼琴,被抓進了派出所,放出來以後砸掉了假鋼琴。

展開(37m33s——57m53s)

陳桂林召集了一夥朋友組成了鋼琴製作團隊。

遞進(57m54s——1h30m52s)

大夥製作鋼琴,季哥被警察帶走後,陳桂林宣佈放棄,將小元讓給了其母。

高潮(1h30m53s——1h37m31s)

煙囪炸燬,鋼琴完成。

結尾(1h37m32s——1h44m4s)

陳桂林的爹死了,陳桂林晚上家中獨坐。

小元在母親和大夥面前用鋼製的鋼琴彈奏出動聽的樂曲。


值得注意的是,因為情節主線比較漫長而單調,也沒有激烈的衝突,為了彌補這點,影片在製作鋼琴的過程中加入了一些小情節和矛盾。比如大夥一起去找讓胖頭女兒懷孕的男人,陳桂林和王抗美因淑嫻打架等;矛盾關係體現在鋼琴製作初期的快手和胖頭,後期陳桂林和淑嫻、陳桂林和王抗美。


編導為了使稍顯平淡的劇情更活潑和戲劇化,甚至讓陳桂林宣佈放棄製作鋼琴,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出人意料而又情理之中的突轉。

這些都比較有效地調和了單調的情節主線。

三、主題思想

影片敘述了一個要離婚的父親為了留住女兒而製作一架鋼琴的故事,那麼影片的主題在於顯示父愛的偉大嗎?不,不是,至少不僅僅是。


影片圍繞著製作鋼琴留住女兒這條線,展開了一副底層小人物的生活畫卷。影片其實是一場群戲,花了許多筆墨在表現小人物艱辛的生活上。陳桂林、淑嫻、王抗美、胖頭、快手等無一不是底層的小人物,但是他們有他們的情懷。小人物雖然做不了大事,有時候甚至有點小壞,比如他們去偷鋼琴。但是他們能去造一架鋼製鋼琴,這誰能想到?這其中有他們的執著和智慧,也有他們的浪漫。


陳桂林、快手這些小人物都是曾經國營工廠的工人,但是在時代車輪的轉向下,東北的國營工廠紛紛倒閉,東北這個中國工業長子沒能跟上時代的腳步。影片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展開的,所以觀眾可以看到一片破敗的景象,尤其是那座破舊廢棄的工廠和那兩根大煙囪。


影片出現的留學蘇聯的工程師汪工,那幾首蘇聯歌曲都能讓人聯繫到東北重工業曾經得到過蘇聯的支援,蘇聯對中國的深刻影響。

這一切都帶有那個90年代初工業轉型,市場化浪潮湧動的濃重時代印記。職工紛紛下崗,有一些人唯錢是從,靠賣假藥暴富。而陳桂林這一夥下崗職工卻還保持著工人的踏實肯幹,勤奮質樸。面對拜金風潮,他們想要捍衛他們的精神家園,也正是他們內心還有一股不服輸的精神,所以大家才會一起克服困難造出一架鋼製鋼琴。這架鋼琴是批判物質享樂的宣言,也是向過去告別的紀念品,更是曾經輝煌的勞動工人的精神。


然而,生活畢竟是生活,在時代變革中,陳桂林這樣的小人物下崗、離婚、放棄撫養權……這既是一曲時代的輓歌,又是對那逝去的美好時代的深深懷念,就如淑嫻在片中唱道“明日的酒杯莫再要裝著昨天的傷悲,請與我舉起杯,跟往事幹杯。”

艱苦生活中小人物的作樂態度,平靜破敗生活下小人物的對生活的深厚感情,時代變革下底層勞動人民的生存狀態等,是張猛喜歡錶現的方面,他的上一部作品《大耳朵有福》也是這種情懷。《鋼的琴》比之加入了更多的荒誕和浪漫元素。


即使不瞭解到影片的背景,仍然可以深切體會到陳桂林這些人生活的酸甜苦辣,比起無產階級這樣的定位,小人物的說法更親切也更普適,生活對不同民族和國家的人來說是共通的。就像卓別林的喜劇,與其說表現的是資產階級社會里的貧苦人民,不如說是社會底層的窮苦小人物。超越時空的傑出作品,總是能夠挖掘出人性中和生活中的共通點,這應該是藝術家的著力點。本片說到底就是小人物的生活,這能夠激起全世界人民的共鳴,值得肯定。


一部影片應該要呈現出渾然一體的純度。塔可夫斯基說他拍電影不在於拍攝中的拓展,而在於保持住腦中影片初始的純度。本片小人物們的悲歡離合,時代的獨特印記,傾圮的街道和廠房,荒誕的生活,浪漫的情懷,這些天衣無縫融合在本片裡,體現出渾然一體的凝練和高純度。導演的掌控力由此可見一斑。


生活雖然艱苦,但是他們內心裡對生活還是充滿著感情。就像那兩根大煙囪(兩根大煙囪被炸完全是為了表現主題,並沒有嚴密嵌入影片敘事系統裡而顯得生澀突兀),過去的日子終究要過去,要被新的替代,那既是一個時代的結束,也是小人物新生命的開啟。為了女兒的未來,放棄女兒,這是一種大愛。對陳桂林來說,失去了寶貴的東西,有如此多的不如意,但是生活還要繼續。本片體現出一種笑中帶淚,哀而不傷的格調。

影片主題是舊的美好時代畢竟要過去,小人物會堅強面對著生活,因為他們對生活飽含感情。


四、影片風格


影片呈現出明顯的舞臺劇風格。

首先,影片有多處使用明顯的舞臺劇場面,將其嵌入情節線。比如開場陳桂林夫婦的談話,眾人在偷鋼琴的車上唱歌,高潮鋼琴完成時的歌舞等。

其次,影片的空間也呈現出與舞臺劇相符的平面感,縱深感不強。在場面調度上有意安排演員與後景兩個層次的走位。構圖完整、講究。


再次,影片的用光也帶有顯著的舞臺效果。比如,陳桂林彈奏鋼琴的段落,影片末尾陳桂林和淑嫻在工廠見面的段落等。

最後,多用景深鏡頭、全景、固定機位拍攝,製造出舞臺劇的觀看感覺。

五、形象系統


本片瀰漫著一種衰頹的現實主義氣氛,其中又夾雜著荒誕的元素。

這種氣氛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靠完整成系統的形象群。本片一開始就揭示出這種風格。

陳桂林和妻子談話的背景是一個衰頹的街道,之後的送葬變成了雜耍,都表現出生活的衰頹和荒誕。而在這種有些荒誕的氛圍裡,也使得鋼製鋼琴的產生比較順其自然而不那麼突兀。


全片更是瀰漫著衰頹的氣息。舊煙囪、舊廠房、破敗的街道、破樓房、破舊的室內等等形象營造全片出強烈的衰頹的現實主義風格,正配合出劇情上的送葬、離婚、炸煙囪等的破敗感。這些形象反覆出現,從而製造出影片的特定質感,表達出象徵意義,構建起一套完整的形象系統。

這一套完整的形象系統象徵著小人物生活的破敗和荒誕,一個逝去時代的遺蹟。

為了配合這套形象系統,影片沒有豔麗的色調,影調為暗調。


編劇小哥


用一個詞的話叫“笑中帶淚”。

2010年上映,張猛導演,王千源秦海璐導演的喜劇故事片《鋼的琴》中,王千源飾演一名鋼鐵廠下崗工人陳桂林,用他自己的話說,他的名字本來是父親希望他能桂林山水甲天下,結果夾生了。秦海璐飾演的角色淑嫻是陳桂林的藍顏知己,是陳桂林組織的小樂隊的歌手。

《鋼的琴》背景是上世紀90年代初的東北老工業基地,體制改革的浪潮下老國企的下崗潮。陳桂林的妻子小菊在與一個買假藥的商人好上之後,要與他離婚,面臨的最大問題便是女兒的撫養權問題。

女兒喜歡彈鋼琴,也有鋼琴天賦,最終提出來誰能給她鋼琴她就跟誰。陳桂林在嘴上罵著白眼狼,心裡卻十分著急。小菊能夠輕鬆地給女兒買一架鋼琴,而陳桂林只能嘴上說著“我從德國訂了一架最好的鋼琴,在海上呢,如果沒有什麼風浪,這兩天就要上岸了”。在四處借錢未果、偷鋼琴失敗後,陳桂林決定發揮他和朋友們的優勢,自己做一架鋼琴,這就是鋼的琴。

自己造一架鋼琴,這個腦洞還是頗大的,整部影片背景寫實,故事卻有著藝術的昇華。既是一部人由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誇張黑色幽默,又有著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的勵志元素。故事的最後,鋼琴造出來了,女兒給爸爸彈奏了一曲最簡單的曲子之後,跟媽媽走了……多麼痛的領悟!

影片還暗含著另外一條輔線,就是鋼鐵廠的兩座大煙囪要被定向爆破,下崗工人和退休工人們都聯名上書力求留住煙囪,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時間一到,煙囪轟然倒地,很多鋼鐵廠工人都去看了爆破過程,或許只有那個年代過來的人們才能體會這份感情吧。

《鋼的琴》無疑是一部喜劇,劇情乖張而又貼地氣,臺詞更是充滿了東北特有的詼諧。東北人的詼諧是有傳統的和環境的因素,寒冷的環境限制了許多戶外活動和工農業生產,大把的時間處於“白天沒鳥事兒,晚上鳥沒事兒”的狀態。

另外本片中大量的鏡頭給到了荒蕪的田野,破敗的工廠,工業區一片老氣橫秋的景象。

現在的東北老工業基地被人戲稱“重工業靠燒烤,輕工業靠直播”,既然沒落已成不爭事實,那應該知恥而後勇希望振興老工業基地不只是一年又一年的空喊口號,提及東北,不應該只有趙本山。

本片的兩位主演王千源和秦海璐都奉獻了職業生涯的上乘演技,王千源更是憑藉本片攬下東京影帝,在當年的金馬獎上也只是惜敗給了《桃姐》的劉德華,也許是這次機緣,後面才有了兩人合作的《解救吾先生》。不過我覺得秦海璐的表演更讓人印象深刻,講一個能歌善舞、氣場強大,性格鮮明,敢愛敢恨的東北女人刻畫的栩栩如生。

“能倒牙的愛情都是忠貞不渝的”便是淑嫻對陳桂林說出的,淑嫻雖然一面說著“各取所需”的話,一面卻付出了比“各取所需”多的多的東西,她骨子裡是嚮往一份忠貞浪漫、又能踏實過日子的愛情的,他對陳桂林有著愛情的幻想,卻在現實的面前一度迷失,經歷了隔壁老王的風波,最終也終於等來了自己的愛情。

一部優秀的影片離不開優秀的插曲和配樂,本片有近二十首配樂,首首經典,恰到好處。有《張三的歌》、《懷念戰友》、《三套車》等經典老歌,也有以手風琴和薩克斯為主樂器的俄羅斯風格的配樂,情懷滿滿,文藝浪漫。


秋天以北的二十四格


父親的愛是深沉而質樸的,母親的愛是柔軟而堅毅的。

以前總說,寫親情,多是寫母愛的,到現在越來越多的寫父愛的作品出現,二者似乎達到了一個平衡,然而二者都是極為美妙而漸至腐敗的。

從前覺得,爸爸媽媽真是太厲害了,什麼也不必煩惱,長大了才發現,他們的生活大多數時候都是千瘡百孔的,小部分時候縫縫補補的,也還有表面上的快樂。

只是小時候我們看不見也看不明白,長大了,漸漸看懂了,卻也仍覺得粉飾太平的那段日子十分美好。

父母越來越老,我們需要擔負起的責任越來越多,需要考慮的東西也越來越多,日子就這麼飛快地過去,不給人一點喘息的空間,我們確實在長大,說不明白心智和身體是哪一個先成熟,但父母卻是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漸漸凋零了,隨之而來的,我們開始意識到父母那不純粹的,卻十分濃厚的深沉的愛,那散發著腐敗氣息的愛。

《鋼的琴》這樣的故事,呈現給我的就是一個上帝視角的父母在童年時期的愛與奉獻的故事,它既美妙又現實,是成人世界的現實童話,是孩童世界的神奇的夢。

女兒想要一架鋼琴,可父親買不起,於是四處找人幫忙,經過重重困難,最後造了一架以鋼鐵為材料的琴出來,女兒的夢想“實現”了。可這樣的故事背後盡是成年人的辛酸,影片以詼諧的方式講述故事,使它不盡是悲哀,裡頭處處有美好,像是醜陋的夾縫中生出的細小而繁多的綠草。

是的,它是浪漫的,是腐敗的也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影片質感很好。


蓮肉湯


先看《鋼的琴》豆瓣評分,妥妥的值得一看!

開場是陳桂林(王千源)跟妻子離婚的對話,這部電影好就好在畫面太好看,無論是色調還是人物鏡頭。

另外還有一些搞笑的地方,例如陳桂林所組的小樂隊在喪事上唱歌,因為太悲傷被要求唱《步步高》,瞬間變喜慶。

音樂是這部電影的第二大亮點,

大量的插曲和背景音樂,因為故事發生在東北,所以也帶有濃濃的俄羅斯風情,口琴、手風琴、鋼琴一個都不能少。

陳桂林為患病父親吹口琴女主秦海璐的表演也讓我驚豔,一口純正東北腔,艾瑪,老好聽了

故事很簡單,陳桂林為了離婚後能把女兒留在身邊,決定為她親手製作一部鋼琴,是的,一部真的用鋼鐵製造的琴。

後來製作鋼琴過程中,跟秦海璐鬧矛盾、跟基友鬧矛盾、基友的離開,一件件事情讓陳桂林最終明白,有些人和事,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無法強求,於是他決定把女兒給離婚的妻子帶,因為她的條件更好,能給女兒幸福。

就像那兩根具備時代意義的煙囪,大鍊鋼時代的久產物,即使再多人挽留,也敵不過歷史巨人的腳步,該拆的還是要拆,轟然倒下。

鋼的琴還是被製作出來了,女兒彈琴。

問爸爸:你想聽什麼?
爸爸說:越簡單越好。

最感動我的是這一幕,陳桂林買不起鋼琴,畫了一臺鋼琴,跟女兒一起彈著無聲的琴,豆瓣一網友的評論是:我終於明白父親曾經為我做過的那些沒有意義的事情的意義了


偷看電影


個人認為,電影《鋼的琴》是近年來比較優秀的電影之一。首先這部電影的內容相信大家都已經知道了,講的是九十年的東北國企改制的背景下,一名下崗工人為了爭奪離婚後對女兒的撫養權而製作一架鋼琴的故事。我們講一部電影劇本優秀就優秀在他能把一段歷史還原給熒幕前的觀眾,而鋼的琴的導演張猛本身就是一個在這種環境長大的工人子女,親眼見過國企改制後的整個當時的社會環境,整部電影就是九十年代東北的時代縮影,而且整部電影裡面的角色立體豐滿,將東北人的性格反映的淋盡致,自我,好面兒,愛吹牛,同時又重感情,小團體意識非常強,所以我跟身邊的朋友講,如果你想了解東北人,就去看電影這部電影。 從拍攝角度講,這部電影裡面前期動用了大量的水平調動,這在一般電影裡是非常罕見的,大量的水平調動體現了電影里人物的扁平感,讓人深深感覺到在這樣一個大時代的背景下,小人物對自己命運的無力感,整個社會曾經的主人公工人階級被邊緣化。而且導演對於構圖非常考究,細細觀察就會發現,每一幀導演都經過細細考究的比如下面這幕這是小圓在學校晚上偷偷練琴時候被學校發現時候。這一幕導演選擇用“爐桶”作為分隔來表現人物的立場。當然裡面還有許多畫面我就不一一拿出來了 (好麻煩--)但是到了影片結尾的時候導演用了三次縱深調度(自己去看)將人物立體化。影片前期男主為了爭奪女兒的撫養權而製作鋼琴,經過秦海璐和王千源在工廠的一幕後其實主人公已經起了放棄做琴的想法,後來繼續做琴,一方面是不想讓自己和朋友的努力白白浪費,另一方面是想為了自己作為男人的尊嚴而戰,主人公想在這樣一個時代裡用自己的方式去和命運反抗。影片中其實有大量的黑色幽默的對白,非常有趣。從背景音樂上講導演使用了大量的俄國音樂來凸顯社會的時代背景。(尤其是lube的Skoro Dembel 很好聽)裡面有一段是講炸煙囪的事,炸煙囪時候有很多人去看,不是那種環境下長大的人很難體會到那種工人對工廠的感情,那種將自己一輩子都奉獻給祖國工業建設的情感。用我的話說這部片子就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東北的紀錄片。挺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