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皇后乐队传记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怎么样?

明天坏女人


《波西米亚狂想曲》是皇后乐队的音乐传记片,能引进到大陆上映实在是实属罕见。在记忆中还很少见到过如此历史性的时刻,因为皇后乐队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传奇般的存在。皇后乐队的魅力在于无论你是否是粉丝都能感受到音乐的热情与摇滚精神。这次,《波西米亚狂想曲》给了我们圆梦的机会,终于能走进电影院近距离接触传奇了,上次有这种体验还是2016年的《星球大战7》在大陆上映的时刻。

《波西米亚狂想曲》的故事从一个具有普通的机场搬货工人弗莱迪·摩克瑞的日常工作展开,然而弗莱迪并没有被繁重的工作所拖累,他在业余时间非常喜欢唱歌,有一次到酒吧喝酒,他展露了自己惊人的音乐天赋,从此踏上了自己的乐队之旅,而他也顺理成章成为了乐队主唱,并取名为皇后乐队。

好事成双,弗莱迪在酒吧不光是找到了自己喜欢做的事,还邂逅到了自己喜欢的人。可谓是一见钟情,弗莱迪看到她就不顾一切的上去搭讪,结果意外的了解到对方是一名服装店服务员。于是弗莱迪便经常去店里光顾,也邀请她看自己的乐队演出,一来二去,两人便成为恋人,而这个人就是弗兰迪一生唯一的挚爱----玛莉·奥斯汀。

随着一次次的表演,皇后乐队的名声越传越远,一次弗莱迪在家庭聚会时,接到了百代唱片的电话,经纪人要签约他们。从此他们的演艺事业便蒸蒸日上,巡演越开越多。

与此同时,弗莱迪也变得越来越自大,常常在歌曲创作中占据强势地位,主导乐队风格。对其它人也是严格要求,近乎于独裁。

祸不单行,由于常年在外巡演,弗莱迪和妻子的见面机会越来越少,逐渐地两人开始疏远。虽然两个人并没有什么太大的过错,但现实让他们渐行渐远了,两个人眼中已是不同的天空。一次见面后,玛丽对弗莱迪说:“我爱你,可是我们无法在一起了”,于是玛丽摘下了曾经许诺永不摘下的订婚戒指,至此两个人劳燕分飞。

弗莱迪备受打击,人生仿佛跌入了低谷,于是他在私人生活上变得放纵,在事业上更加偏执独裁,根本听不进去别人给的建议,把所有的信任全部托付给自己的同性伴侣吉姆。

弗莱迪不堪重负,选择了单飞,不想与之前的人产生联系,想要找他都必须通过吉姆。一次拯救生命的公益演出的邀请电话打到了弗莱迪家中,但却被吉姆接到了,然而并没有告诉弗莱迪这件事。

一次玛丽突然来看弗莱迪,弗莱迪非常感动。玛丽在闲聊时询问他是否参加了公益演出的事,弗莱迪这时才发现自己一直被蒙在鼓里。弗莱迪顿时惊醒了,于是一见面便让其滚蛋,永远不要再出现在他面前。

弗莱迪决定出席这场名为“LIVE AID”的公益演出,回归皇后乐队。同时他选择了勇敢面对自己的人生,坦白了自己患上艾滋病的事实,但弗莱迪并没有因此失落,而是说自己的生命只属于音乐,其它事情无暇顾及,至此便有了这名垂青史的20分钟精彩LIVE演出。

皇后乐队影响了二十世纪后期几乎所有的重金属乐队,它独特的歌剧式摇滚为后来的前卫金属指引了方向。他们华丽的舞台表演方式也常为后人所效仿。尊贵与不朽的乐坛地位犹如他们超长待机的女王,几十年音乐生涯锻造的非凡荣誉与国际影响,已非更多奖项所能承载与描述!

饰演弗莱迪的拉米·马雷克同样也是亚裔出身,演员经历可谓和弗莱迪早期一样不温不火。记得看过他演的第一部作品是喜剧电影《博物馆奇妙夜》,在电影里扮演法老的角色,可谓是本色出演,得益于他自己本身是埃及人,并没有过多的发挥空间。

拉米·马雷克并没有安于现状,寻求了多重戏路发展,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黑客军团》中以精彩的表演塑造出一个充满天赋、精神不稳定的科技天才。他是该剧的门面,他毫不费力地将他如同远光灯般的目光在脆弱和自信之间自由转化。

在《波西米亚狂想曲》中,拉米·马雷克的外表与肢体动作表演传神逼真,真实捕捉弗莱迪极度戏剧化、感染力十足的舞台魅力,因此他也获得了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的奥斯卡影帝。

导演布莱恩·辛格是个不折不扣的科幻电影专业户,多部《X战警》作品都是出自他手。然而早期的布莱恩·辛格也是多面手,尝试过悬疑电影和奇幻电影,也都赞誉颇多。所以并不难理解这次为什么想要拍《波西米亚狂想曲》,导演在这些过往作品中体现出的深刻挖掘人物内心的本领很适合传记片,加上巧合的是导演也是皇后乐队的粉丝。

剧情方面故事的起承转合十分有看点,弗莱迪的内心戏也刻画地入木三分。弗莱迪的经历可以说是色彩斑斓的传奇人生。他经历过事业的光辉时刻,也经历过爱情的甜蜜,更经历过人生的孤独时刻。他既心比天高、自负自大,又孤独傲娇,却对爱人和伙伴爱得深沉。

作为一部音乐传记片,本片的音效自然是做的非常出众,获得了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音响效果和最佳音效剪辑两项音效大奖。

笔者是在杜比影院观看的,《波西米亚狂想曲》中高低不同的乐器声和人声都能得到层次分明的展现,配合顶级的杜比全景声音响所传递出来的沉浸感和临场感令人心醉神迷,甚至会恍惚间觉得自己身处演唱会现场一般,非常推荐大家选择杜比影院去聆听《波西米亚狂想曲》的完美音乐表现。

最后20分钟是著名的LIVE AID演唱会表演,可谓是弗莱迪一生的高光时刻,在这20分钟里注入了弗莱迪对生命的热情和亲人爱人朋友的热爱。他的声音铿锵有力,语调高昂,感动了全场所有人。人群也齐刷刷地跟着摇动和跟唱,这场演出堪称是上个世纪最伟大的演出之一。



浮梦电影


今年在电影院看过的电影,可以说是非常非常震撼。唯一的遗憾看的不是iMax版的,不过2D也挺带劲的。还有就是没有和心里念念不忘的人去看。

那天也是机缘巧合本来打算早点回学校练一下吉他,明天又要开始上课了。无意提到这部电影 不过真的真的真的没有让我失望,弗莱迪的扮演者真的惊艳到我了。从天赋异禀带着无限荣耀的皇后乐队,之后因为弗莱迪的自大和性取向,加上保罗和狐朋狗友的摧残加上他吸毒酗酒,让他迷失自我,离开了他的家皇后乐队。最后玛丽的话让他重回自我,但是他已经病魔缠身。弗莱迪没有放弃,电影中他说不希望别人来因为艾滋病来怜悯他,想让人们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他孑然一身住在诺大的房子了却没有人陪伴,真正的艺术家音乐家都是孤独的。

最后的大合唱隐隐约约可以听见周围好多人在跟着唱:We are the champion.我们也是这样,生活中多多少少有许许多多的困难,生而为赢。没有人希望自己碌碌无为的过一辈子,没有人喜欢第二名。科比说过第二名是头号输家,所以现在曼巴精神可以影响全世界,就是不服输的信念加上一颗强大的内心。这也许是这部电影要告诉我的吧,弗莱迪失去了挚爱玛丽失去了名声,朋友,好兄弟甚至家人,他还是站起来对抗世界。

电影结束没几个人离开都留下来等字幕出完,听着一首首歌。真正的好电影可以进入你的内心,和你说故事。正如我朋友说的因为我的年龄已经错过了《八英里》,但是收货了《波西米亚狂想曲》。此文献给所有迷失自我的人。


MCChigga


龅牙差点让 他与皇后乐队失之交臂。但又给他一个大口腔,天生比别人有发音优势。

上帝总干这种事:一个地方关闭一扇窗户,另一个地方又打开一个。。

所以,有缺陷或碰到不顺心的事情,得赶紧想,上帝大哥给我开的另一扇窗户在哪里?

一上舞台就是另一个人,专注而迷人,这就是天生艺术家!

“义欧。。哎欧。。。”,与歌迷的合唱互动,让人无法不激动。巨星闪光,永载史册。

能在现场该多好。。

点击“关注”按钮,关注“吃瓜影视通”头条号,推荐精彩电影美剧~


吃瓜影视通


一、“生活才刚开始”

1985年7月13日,伦敦城内,女王(皇后)乐队主唱佛莱迪·摩克瑞(Freddie Mercury)在温布利体育场内一开口就惊艳了全场,《纽约时报》盛赞他们,称之为“最精彩的一次现场”。而这次演唱会就是全球瞩目的“拯救生命”演唱会。

电影《波希米亚狂想曲》在影片的一开始和结束的时候,将这场演唱会准备的台前幕后交代的十分清楚,真实生动的展现了女王(皇后)乐队最巅峰的状态。

正如他在演唱会中所唱的那样“生活才刚开始”,的确,在经历了重重波折之后,女王(皇后)乐队重新相聚在一起,这是他们再一次展开的新生活。但无论对于影片中的佛莱迪·摩克瑞(Freddie Mercury),还是现实中的他来说,生活所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二、“曾被多次提醒,前方道路多荆棘”

实际上,我一直不怎么喜欢看音乐电影,尤其是那种带有摇滚性质的音乐电影。本身我就会对这些摇滚抱有天生的抵触,因为他们似乎从根子上就有一种非常让人不安的感觉,有一股躁动,有一股冲劲,所以摇滚乐我从来都不会听,更别说和摇滚乐结合的电影了。

在我潜意识里,似乎电影和音乐本身就是两码事,怎么能凑在一起,让音乐喧宾夺主呢?如果说电影是依靠画面来组织人物和事件、情节的艺术,那么音乐则是依靠旋律来组织和表现创作者情感的艺术,这根本就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如果凑在一起就会显得有些臃肿不堪。

尤其是像一些喜欢经常动不动就要唱要跳的电影,我常常会嗤之以鼻。

但是,在我看到《波希米亚狂想曲》之后,才意识到,这不是一部普通的音乐电影,因为剧中的音乐,不是作为电影的陪衬,不是作为活跃气氛、渲染情感的背景,而是女王(皇后)乐队的生活,是佛莱迪·摩克瑞(Freddie Mercury)的生命。

三、“对我来说,一切都无关紧要了”

在整个影片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围绕音乐而展开叙事的,甚至整个电影人物活动的背景都在播放音乐。音乐,贯穿于电影始终。即便如此,我仍然不认为它是一部音乐电影,而是一部传记电影。它所讲述的,是一位用生命真正在创作音乐的人,一个为音乐而活着的人。

在这部影片里,音乐以及围绕音乐所产生的故事、牵涉的人物是主线。并且,这部电影在融合电影叙事以及音乐叙事上,是相当成功的,每一首音乐和他背后创作的故事都配合的相当贴切,像一个讲故事的人再向你娓娓道来,从容不迫,却趣味无穷。

两个小时的观影体验非常美好,它不会让你感到丝毫的厌烦或者赘余。每一个音符和节拍似乎都能跟随着情节的推动而自然生发出来,而又能体现人物情感变化。

所以,在电影院里,整个电影带给我的感受就是,它就像一场演唱会,让我享受到了一场空前绝后的音乐洗礼。

很庆幸自己能在人生最焦虑无助的时候遇到这部电影,在经历了一系列考研失败、调剂失利的状态下,我终于把自己逼出病来了,每天喝着苦涩的药水在研招网上查看各种调剂信息,遭到各种永远打不通、打通了也对你永远不耐烦的咨询人员的冷漠,那种无助和焦虑是非常让人痛苦的。

而遇到了这部电影,在看到佛莱迪·摩克瑞(Freddie Mercury)的人生经历后,我才稍稍有些释然。

四、“你若不爱我,我偏偏爱你”

在电影《波希米亚狂想曲》中,主角也是先后经历了种种波折,从对妻子坦白性取向、遭到小人算计、疏远亲友和染上艾滋,他的人生似乎已经跌进了低谷。

但是,在佛莱迪·摩克瑞(Freddie Mercury)心中,在他的生活中,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这件事情,从来没有停止继续这件事情,这件事情就是他的音乐事业。

前妻雨夜来访,最终帮助他认清了现实,让他远离了一直企图挑拨他关系的小人。音乐是他最后的救赎,是他和他的家人们唯一可以为之奋斗并且让他们团聚在一起的事物。

除了音乐之外,他还有家人,他还有可以帮助他不断取得音乐事业进步的好友兼乐队成员,有他死板传统但是默默关心、爱着他的爸爸妈妈,有他一直关心呵护他的前妻。他们之间也许有过争吵、不合甚至是愤怒。但是在经历了一切痛苦的抉择和现实打击之后,家人永远是你可以给你温暖和庇护的人。

他们或许曾经有过“不爱”,但是他们在内心深处还是深深的“相爱”。

五、“世间只有一刹那甜蜜为你我保留”

影片中后部分有一个小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是佛莱迪·摩克瑞(Freddie Mercury)去医院寻求帮助,咨询医生,在得知身患艾滋的他已经没有可能治愈了之后,他似乎好像很落寞,戴着墨镜和太阳帽走出了医院。在医院走廊上,一位身上已经伤痕累累,看样子奄奄一息的艾滋病友似乎认出了他,并且用它标志性的曲调来给他打招呼。而佛莱迪·摩克瑞(Freddie Mercury)则同样报以回应,两个身患艾滋的人惺惺相惜,感人至深,在此刻,世间的确有一丝刹那间的甜蜜吧。

如果将这部电影归入音乐电影的行列,显然没有看到音乐在整个电影中所起到的作用,它是佛莱迪·摩克瑞(Freddie Mercury)一生传奇经历中无法分割的部分,是他的挚爱和永恒的事业。就像他和这位陌生的艾滋病友之间的互动,也许他从来没有发生过,但是我宁愿相信它的存在,这一刻,没有猜忌,没有恐慌,只有被命运捉弄的两个人之间的惺惺相惜,而表达的方式,就是音乐,是音乐,架起了他们之间沟通、信任和安慰的桥梁。这或许也是影片中佛莱迪·摩克瑞(Freddie Mercury)选择在生命最后时刻疯狂投入音乐的原因吧。

电影中的他向友人坦白自己得了艾滋,并且他把自己近乎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到了音乐上。我们会看到,人生有些时候所能支撑一个人的,不是他有多少名利和金钱,而是在自己的一生中,真正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乐此不疲。

现实中的佛莱迪·摩克瑞(Freddie Mercury)是在拯救生命演唱会的两年后才知道自己得了艾滋这件事情,而导演则将这一件事情挪到了演唱会之前,虽然不符合事实,但是在某种程度的上,他将人物对于音乐的狂热、喜欢,对于音乐的执着展现的淋漓尽致,也让他的人生充满了更多感染人的音乐力量。而整个关于佛莱迪·摩克瑞(Freddie Mercury)一生故事的电影,也在这一刻得到了升华。

六、“谁能帮我寻到,我的挚爱”

佛莱迪·摩克瑞(Freddie Mercury)终于在伦敦城内找打了吉姆 赫顿,那个令他魂牵梦萦的男人。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也是最后陪伴佛莱迪·摩克瑞(Freddie Mercury)走完最后六年光阴的人。在佛莱迪·摩克瑞(Freddie Mercury)敲门的那一刻,影片中响起这一句唱词“谁能帮我寻到,我的挚爱”。对于佛莱迪·摩克瑞(Freddie Mercury)来说,眼前的这个男人就是他的挚爱,但我想,从电影乃至于整个人生的角度来看,这个挚爱还有更为深刻的含义。

他其实展现了一种生命的状态,一种对生命梦想执着的渴望,一种想要掌握自我生命,渴望度过自己喜欢生活的愿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未成年之前,你的命运完全取决于你的家庭,在很大程度上,你的成就就是你的家庭所塑造的;而一个人一旦成年之后,你的人生和命运,则与你的选择有关。你会过什么样的生活,取决于你的选择。

我们应该怎么度过自己的一生,这个问题大概佛莱迪·摩克瑞(Freddie Mercury)也在思考。所以当门后那个男人打开大门的时候,佛莱迪·摩克瑞(Freddie Mercury)似乎已经知道了答案,便对他说“我需要一个朋友”。

在事业上,他的“朋友”、他的“挚爱”就是音乐,而在情感上,他则需要找到一个真正信任他、渴望他的人。但在这之前,他必须要做到“爱自己”,这是他们俩第一次相遇后,吉姆赫顿对他的要求。而现在,他似乎已经做到了,因为回归音乐,回归乐队和朋友,实际上就是“爱自己”。

而每一个渴望被爱的人,实际上都应该从爱自己开始。这就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松风阁书法日讲


《波西米亚狂想曲》

传记片成功的前提是主人公必须要有魅力,无论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其次便是选角,演员必须能够演出主人公的魅力。幸运的是《波西米亚狂想曲》这两点都做到了。

Freddie本身是无与伦比的,主演Rami也尽最大的可能展现出了Freddie的孤独与伟大,他也以这个角色获得了今年的奥斯卡最佳男主。

实际上这部片前半段的剧情是普通的,但是最后Live Aid演唱会的十几分钟对于看IMAX版的我过于震撼,宛如真的身处当年的演唱会现场,真的目睹了Freddie那掀翻天的表演。

毕竟我们记住Freddie,记住Queen,是因为他们的音乐。不是因为他的花边新闻不是因为他的性向不是因为他的死,只是因为他的他们的音乐。

可能你不了解Freddie不了解Queen,但你应该都曾经听过他们的歌,这部电影会让你不只是喜欢他们的音乐,还会爱上他们本身。如果你没有听过Queen的音乐,快去听啊!

爆米花指数:3+音乐的1



十二月的阿阮


这部影片还没有在国内上映,确实没看过。

不过可以扒一下资料。豆瓣评分8.9,而最近上映的《毒液》豆瓣之后7.3评分,《海王》则只有8.0.

《波西米亚狂想曲》,是一首歌颂皇后乐队与其传奇主唱佛莱迪·摩克瑞的励志电影。以皇后乐队充满革命性的单曲《波西米亚狂想曲》作为影片的名称,可以看出这不电影的主题也就是在讲皇帝乐队的奋斗历程。

从海报上来看也“摇滚味”十足。

皇后乐队来自英国,1970年出道至今,唱片销超过三亿张,是乐坛史上销量最高的超级乐队之一,他们对音乐的贡献可以从他们获得的奖项上表现出来:

1990年获得全英音乐奖杰出贡献奖

2001年入驻摇滚名人堂

2003年入驻创作名人堂

2018年获得格莱美终身成就奖

皇后乐队一步步走上神坛,可以说是凭借他们传奇的经历与杰出的音乐,"We Will Rock You"与 "We Are the Champions”这样的流行摇滚经典中的经典,如今依旧被无数人翻唱,每一次听到这些歌都让人感到热血沸腾,充满力量。

所以我认为这一定是一部不错的影片,上映时一定要去看看。


娱乐圈十大盘点


《波西米亚狂想曲》关于摇滚乐你知道什么 《波西米亚狂想曲》讲的是皇后乐队主唱弗雷迪灿烂复杂的一生。传记类电影再加上皇后乐队摇滚界的知名度,让此片成功斩获奥斯卡多项奖项。影片的制作团队精益求精最大程度的再现了皇后乐队的疯狂和辉煌。 弗雷迪作为乐队的主唱他凭借对音乐独特的理解了再加上近乎完美的追求,创造出一首又一首的经典,在运动赛场上家喻户晓的《We Are The Champions》也是出自皇后乐队,在影片中弗雷迪描述他想要创作出来的音乐是具有摇滚的疯狂,兼具歌剧的恢宏,希腊悲剧的悲怆,莎剧的诙谐,音乐剧的自由奔放,是一场全方位的音乐体验,音乐不仅仅是简单的重复,音乐是一种为所有人而生的,一种让所有人都有归属感的音乐,不断的融合,打破界限,甚至在里面说天书,没有人能够明白皇后乐队在唱什么,因为皇后音乐包罗万象。弗雷迪正是凭借这份天赋创造出重金属摇滚乐的黄金时代。 弗雷迪被誉为流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表演者之一,他的演出可达到戏剧化程度,将观众掌握在手心中,在影片中万人齐唱的画面也是震撼人心的。所谓天才和疯子是一墙之隔,弗雷迪对艺术的疯狂也超越了极限,曾经在温布利体育场举行的“Live Aid”援助非洲义演,被评为史上最伟大的摇滚乐演出之一。 《波西米亚狂想曲》还描述弗雷迪的私生活很奢侈,被爆料有很多的同性伴侣,这又引出来另外的一个话题,为什么很多著名的艺术家都是同性恋,有相关研究表明,艺术家的感情比普通人存在更多的挫折,而挫折引起了很多精神上面的痛苦,这让他们拥有更加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对人性有更丰富的认识,从而是他们身上有着自由而且异常旺盛的自由智力,不再受身体欲望和意志的驱使,这些自由智力是超出人类本能的,是一种非常罕见或者是超自然的能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重要的是伟大艺术家弗雷迪创作出的伟大作品。 这部电影会带着你一起经历皇后乐队曾经的辉煌,一定不要错过。



一川聊电影


在我还没看过这部电影的时候,他的一句“ma ma”俘获了我的耳朵。
在我听到第二句“ma ma”的时候,我流下了眼泪。
在我听到第三句“ma ma”的时候,我决定去看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就是最近上映的热门影片《波西米亚狂想曲》,刷了两遍,还是不喜欢。
这部电影不好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故事讲得不流畅。
其实故事结构很清晰。讲了一个年轻的机场搬运工弗雷迪,因为爱好音乐,一次偶然加入乐队,凭借天才的创作力以及独特的舞台爆发力,征服了观众,他在的乐队火了。后来,他发现了自己是同性恋,结交多名同性伴侣,不幸染上艾滋病。但病魔缠身的他,依然全身心投入到音乐的创作和演唱中,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听起来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是影片最大的问题是结构衔接不流畅。电影中一段一段的人物经历叠加,如同百度百科上的人物简介一样:他叫什么名字,哪年出生,父母是谁,家住那里,什么时候参加工作,最突出的工作业绩有哪些。整部电影就是这么流水账,甚至感觉枯燥。之所以看下去全为了等待最后20分钟的高潮时刻。
另一原因是男主角“演”得太用力。
尽管拉米·马雷克凭借此角色获得了本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但影片中他还是“演”得太过了。
尤其是他每次唱歌得时候,仔细看发线他的脖子上两边的青筋暴突,要知道人只有大声呼叫的时候,才会这样。还有他每次挥出的手臂都是直挺挺的,肌肉紧绷。
整个感觉就是拉米·马雷克太紧绷了。他当然也很投入,甚至完全进入了状态,但他进入了一个演员的状态,而不是剧中歌手的状态,他所有的力气好像要用来征服观众,而不是作为一个歌手享受在舞台上全然的释放以及和通过音乐和听众交流的过程。
尽管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不好看,但我还是感谢它。
因为这部影片,很多人第一次认识了“皇后乐队“,成了“皇后”新粉儿。当大家看完电影像捡到宝一样反复观看“皇后”的原版视频,沉迷在妙不可言的音乐中时,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因为这部影片,打开了很多老粉儿的记忆匣子。当一遍遍单曲循环“皇后”的歌曲时,仿佛回到了往日的摇滚岁月,这一切都是有意义的。
看看网友们的评论,你就知道,如果不是这部电影,大家将错过什么。
新粉儿
大荧幕让我这个晚出生十几年的人,能听到Queen的live show!感动的一塌糊涂
—— 豆瓣网友 @ Christy
两天看了三遍电影,然后成了皇后分粉,可是我是一个听粤语抒情歌曲的人。
—— 云村网友 @ 请叫我耳朵东-此大调-alivae
今年我18岁,喜欢上波西米亚狂想曲。
—— 云村网友 @ 小阳子123
刚看完波西米亚狂想曲,又看了晓说高晓松评价,感觉他说的不对,像我这种打工族没有这部电影我是不会知道牙叔和皇后乐队的。
—— 微信网友 @ leeSimpson
老粉儿
坐在几百个白发的叔叔阿姨中间观影,感觉我们虽隔了二十多年但共享了一段青春。
—— 豆瓣网友 @ 赵贾森
外公83岁 ,最近迷上了玩手机,刚刚推开门,他竟然在听皇后乐队的波西米亚狂想曲。
—— 云村网友 @ 赤x小刀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这部电影让他们知道了皇后,意义不仅是让老乐迷怀念,更是皇后乐队辉煌的延续,摇滚不死。
—— 微信网友 @ 无厘头
刚去香港看完了波西米亚狂想曲 坐在后排一个观众和我一样呆到了影片黑幕,突然,他开始鼓掌。
—— 云村网友 @ Timothevan
不可否认的是皇后乐队是一支伟大的摇滚乐队,背后的真实故事也许比电影本身更有趣儿,那又能怎样?电影看了一遍,故事读了一遍,也许第二天就忘了。但是音乐,却可以一直陪伴我们,这就是音乐的魅力,不也是音乐人最大的愿望吗。
时光流逝,音乐永存。

时空记1994


没看过影片不知道无法确定观感如何,但是可以从两点来分析这部片子对于喜欢摇滚的人来说非常期待的

据上个月网上消息,11月份《波西米亚狂想曲》在日本上映,第二周在荧幕483张的情况下,把日本当地的大地头蛇索尼发行的《毒液》,排片740荧幕这样的情况下。《波西米亚狂想曲》依然是票房第一

其次,这部片子完全是以皇后乐队成名曲来命名的影片,纯粹的乐队传记片,想想当年

《we will rock you》唱响世界的,还有《We are the champions》(我们是冠军),这两首歌,因为在比赛场合十分应景,甚至在政治场合都非常适合,以至于传唱度极高。

而皇后乐队经典的歌曲不止这两首,乐队在英国的地位,可以直接和披头士比肩。

而且在英国,德国,荷兰,奥地利,新西兰等国家史上专辑销量上,皇后乐队的专辑销量,至今一直保持第一名

从这两点来看,不管这部影片拍出来的效果怎么样。但是对于热爱摇滚的人来讲,冲着皇后乐队他们也不会吝啬一张电影票的钱


小二娱乐TVV


性取向男女不是重点,我只触摸到了自己的眼泪。

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的故事,讲的是一代音乐传奇皇后乐队。

叶秋臣没有生在他们最辉煌的时代,也不是皇后迷,更不是为了情怀就不顾一切的狂热粉丝。因为皇后乐队的代表作太火,所以平日里在各种场合里总会偶然听到,所以能够简单哼唱几句。但对于皇后乐队在音乐旋律上的震撼,以及传达情感上的力量,却是深有所感。

他们的主唱,是佛莱迪·摩克瑞(Freddie Mercury)。

Freddie出生于非洲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在英国伦敦组建了这支摇滚乐队,最后死于艾滋病引发的肺炎。

一代传奇,就此陨落。

而《波西米亚狂想曲》这部电影,只是将他人生中的几个阶段艺术化地拼在一起,不能说完全还原了当时发生的一切,但却实实在在做到了大部分的重现。

尤其在选择演员时,几乎做到了造型上尽量的相似性和一致性。

故事是非常传统的人物传记类型,但总体来说节奏很快。从自我欣赏,到组建乐队,到首次演出失利,再到被发掘成为巨星,然后不断循环发专辑巡演发专辑巡演的过程,前期铺垫和心理建设的时间很短,可以说这属于“小人物”迅速逆袭的人生。

影片更多是将重点放在了人物角色的人生选择上,对于Freddie的传奇人生,有许多细节化的描写。

他有极强的创作天赋,在Freddie与乐队成员们的第一次和声,以及同女友躺下时反手弹钢琴,再到一遍又一遍地创新音乐体验时,我们都能透过银幕去感受这个“天才”的魅力,感受到Freddie在唱歌和创作上天赋碾压的技能。

同时他也是个特立独行的人,例如在家庭聚餐中为自己弹唱生日歌, 不顾父亲的反对坚持走上音乐的道路,不在意旁人意见而坚持要将专辑作品趋向于完美,还有他改变了自己的性取向从女人变换到了男人。

天才的人生注定是难以理解的。

影片中的Freddie并不完美,他犯过错。

因为迫于主办方的要求,他们只能服从去假唱;太过狂傲地为了《波西米亚狂想曲》的推出与资本方强硬对峙甚至砸了对方的玻璃;在很快走到巅峰并火到一塌糊涂的时候,受小人挑唆而离开了关心和珍爱自己的妻子和战友;想通一切后从单飞再到重归原来的团队,结果却因曾沉迷于某种类型的聚会进而不小心惹上了艾滋……

他有艺术家的追求和坚持,也有艺术家的痴狂和疯癫。

叶秋臣在写这篇文章时,看了许多网络上的评论,尤其是翻看了差评。

在豆瓣上,点赞量最高的前五条差评,也没有一人打一颗星;13w+的观众评价,综合也有8.6的高分;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上《波西米亚狂想曲》这部电影共提名5项,获奖的就有4项,除了最佳影片被《绿皮书》摘走之外,一举拿下最佳男主角(获奖者拉米·马雷克)、最佳音响效果、最佳音效剪辑和最佳剪辑。

不论是专业评价还是观众缘,这部《波西米亚狂想曲》都是值得一看的经典。

叶秋臣为这部作品打了五颗星。

为了那些全美甚至全球的震撼巡演,结尾处那些数量惊人的听众,还有粉丝们接近疯狂的嘶吼与大合唱。

最让我震撼的,就是影片重现了1985年那次温布利体育场Live Aid 援助非洲义演。因为Freddie的生命源于非洲这片土地,这场Show的意义就更是非同凡响。

有那么一刻,我就像是坐在台下听歌一样。

面前的舞台上是令人拍手叫绝的演出,我在音乐副歌的部分甚至忍不住想要鼓掌的欲望而紧紧攥着拳头,然后发现自己触摸到了从眼眶中流下的泪水。

即便没有奥斯卡,没有皇后迷的情怀,依旧还是会令观众们泣下沾襟。

就像电影传达的主旨一样,Freddie性取向是喜欢男人还是女人并不重要,生活里多么令人难以理解和认可的行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听到他音乐时的那份感觉。

叶秋臣想起了某部电视剧里的某句话。

一个人一生中第一次接触音乐,是什么时候?

是在母亲的肚子里,听到的第一次心跳声。

所以你问我音乐是什么,我会告诉你。

音乐,就是生命。

———————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叶秋臣)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欢迎转发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