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孩子更喜歡:你這樣批評他

孩子更喜歡:你這樣批評他


小的時候,父母批評你時,你是不是老是不認同?還感覺他們嘮叨起來好煩?

如今,你會發現你的批評對你家孩子根本起不到作用,就算有,也是反抗的作用,彷彿歷史在重演。

我們常說對孩子要正面鼓勵,不能批評懲罰,但誰帶孩子誰知道,有時候還就得批評。可怎樣的批評才是有效的呢?

別忘記和孩子的身體連接

那天送涵涵去上學,回來的路上看到一對母女在那裡等車。那小孩兒要撿地上的樹葉,媽媽說很髒,不可以撿。孩子不聽,媽媽就生氣了,一邊罵著娃,一邊使勁把撲過來的孩子往外推,嘴裡還喊著:“你走,你走,管不了你,我不要你了!”

而且那位媽媽還真的扭頭就走,孩子在後面大聲哭喊著,邊哭邊追。從娃的哭喊聲裡,我聽到了深深的恐懼。她是真怕媽媽走掉啊,可那位媽媽卻仍然堅持走了很遠才停下腳步。

孩子更喜歡:你這樣批評他

也許孩子撿到的那些樹葉真的很髒,也許孩子在馬路邊上撿樹葉的行為真的很危險。我們可以批評她,但卻不能帶給她恐懼。

你也可以忍不住大聲斥責她,但請你不要忘記,用身體和孩子做連接。比如,你蹲下來,握著孩子的手或肩膀,然後看著孩子的眼睛,告訴她:“寶貝,你這樣做很危險知道嗎?而且這個地方的樹葉很髒,你不可以撿!”

這種方式讓孩子感覺到,你只是在批評她,而並非在拒絕她。給孩子傳達一個認知:“媽媽批評我,但不代表媽媽不愛我,不要我了!”那孩子就不會那麼恐懼,她也更容易接受這樣的批評方式。

注意你的語氣和語調

交流心理學通過大量的研究證實:在我們跟一個人交流時,55%的交流是通過肢體語言、臉部表情和手勢進行的;38%的交流是通過語調和說話的方式進行的;只有7%的交流是通過內容和說話的意思傳遞給孩子的。

所以,當你批評孩子時,就算你說的再對,可當你說出的話,伴隨著圓睜的雙目、尖利的叫喊脫口而出時,我們就已經激起了孩子的防衛甚至逆反心理。

當然,親愛的,發怒是人之常情,我不是說熊孩子惹咱炸毛了,咱不能發火。而是說,當你真正想要通過批評幫助孩子進步時,最好別在氣頭上進行。

當你的情緒不佳時,先按下暫停鍵,等你緩解了再去溝通。

孩子更喜歡:你這樣批評他

因為你要記住:

咱批評孩子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孩子心灰意冷、垂頭喪氣,也不是因為咱受到了孩子的傷害必須出氣,更不是因為孩子的過失給咱丟了面子,而使我們氣急敗壞。而是想幫助孩子認識錯誤、糾正壞習慣。

所以,我們就算批評孩子,也請儘量“溫和而堅定”。

我在上心理學課程的時候,一個媽媽問老師,說他們家寶寶22個月,見不得別人批評他。只要一聽見家裡人說他不好,他就會拿東西狠狠地砸頭,或者打自己的臉。

後來諮詢的結果是這個媽媽說話時音量會特別大,而且語氣非常不好。另外呢,她和老公的關係也不是很好,也就是說家裡的氣氛很壓抑。從而使得這個寶寶內心積壓了很多情緒,不得不通過這種看似自殘的方式來發洩出來。

因此,我們在批評孩子的時候語氣和語調也是很關鍵的。那些說話尖酸刻薄的人,大人都不喜歡,何況孩子呢?

切記對事不對人

經常會聽到很多家長批評孩子說:“你怎麼這麼笨呢?”“你可真夠懶的,自己的玩具都不收拾!”

其實,你不喜歡的不是孩子這個人,而是她不收拾玩具這件事,這個行為。可你為什麼責備孩子的語言,卻成了針對她這個人的呢?這樣的話說出來,孩子心裡會舒服嗎?如果你因為粗心,把文件搞錯了,老闆說你笨,你願意嗎?

孩子更喜歡:你這樣批評他


你可以堅定地告訴孩子,你不收拾好玩具,那我們可就沒辦法出門去。儘量用溫和的語氣表達出不收拾玩具的結果,否則就會變成威脅與恐嚇了,那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溫和而堅定”的方式,不僅能讓孩子明白你的底線在哪裡,而且表明我不是在威脅你,而是不喜歡你這種行為,如果你不那樣做,那你將會得到這樣的後果。

正面鼓勵比批評更有效

上次涵涵他們幼兒園開家園溝通會時,老師說:“涵涵最近沒禮貌,見了老師不打招呼。上課回答問題也不積極。”

剛好前幾天涵涵她爸跟我說過,早上涵涵到了學校,說了3遍老師好,老師都沒轉過頭來回應。我猜可能是因為涵涵像我一樣說話聲音小,老師沒聽見。因為我小時候給別人打招呼,人家經常就因聽不見而不理我。

反正不管是出於何種原因,我都不會去斥責涵涵是個沒有禮貌的孩子。

回到家後,爸爸問,這次家長溝通會上,老師都說了啥。看見涵涵也在一邊打算認真聆聽,我就趕緊趁機開啟戲精媽媽的模式說:“老師表揚咱涵涵了呢,她說,涵涵每次見了老師都積極打招呼,就是聲音小了點兒,要是聲音大點,那就更加禮貌得體了。”

爸爸看出我在演戲,配合著問:“還有呢?”

我說:“老師還說了,咱家涵涵上課的時候,經常積極回答問題,不過要是她下次能把手舉得高高的,更積極一點,就更好啦。”

孩子更喜歡:你這樣批評他

然後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每天跟涵涵聊天的時候,我都會了解到她在學校裡上課時的表現,好確定她是不是有所變化。而且上次母親節,去幼兒園,她確實也很積極地去上臺發言。

每天送她或者接她的時候,看到她有大聲跟老師問好和再見,也及時給予表揚。

有時候,別人說了什麼,我們不要立馬去質疑自己的孩子。就算孩子真的做的不好,也不要立馬氣急敗壞地去批評。畢竟咱的目的是想讓孩子變得更好,而不是為了要面子,是吧。

老實說,當老師當著那麼多家長的面,說涵涵沒禮貌時,我也挺臉紅。但我知道,別人的眼光,比起涵涵的健康成長來根本不算什麼。

別說涵涵只是打招呼的聲音小,就算她真的不打招呼,我也不會去批評她。也會耐心地去引導她,直到花開。因為我每天都跟她在一起,她是個什麼樣的孩子,到底有沒有禮貌,我最清楚。

針對有些行為,正面鼓勵會比批評更有效。比如,你非常想讓孩子自己收拾玩具。那你就不能只是在孩子沒收拾的時候批評,而收拾好了覺得理所應當。

相反,應該在她收拾好的時候,鄭重地給予表揚。通過這樣不斷地正面鼓勵,強化他這種好行為,使之變成好習慣。

把自尊留給孩子

教育家洛克說過:“父母越不宣揚子女的過錯,則子女對自己的名譽就越看重,因而會更小心地維護別人對自己的好評。若父母當眾宣佈他們的過失,他們越覺得自己的名譽已受到打擊,維護自己名譽的意識也就越淡薄。”

這不就是咱中國人常說的破罐子破摔嗎?所以,我們要懂得“往孩子臉上貼金”,而不是打破他的罐子。

孩子更喜歡:你這樣批評他


畢竟,再小的孩子他也是有自尊的,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最強。

有一次,我們幾個朋友一起吃飯,其中一個媽媽是典型的愛說教型的。幾個孩子在一起吃飯的時候亂跑,她把女兒說哭了,這個時候她要說教也無不可,完全可以把娃抱到衛生間,或者別的地方。

但她卻在餐桌上直接發飆,並用權威壓制孩子不許哭,坐在那裡不許動,也不許吃飯。

這樣批評管教孩子,對娃的自尊心有很大的傷害。或許你暫時用家長的權威壓制住了她,但到了青春期,她有“成人感”了,你就該頭疼了,因為我們學心理時,老師曾說過“孩子在小的時候壓抑的憤怒和不滿,都會在青春期等著你。”

要知道,我們之所以批評孩子,並不是不愛孩子,而是對他的某種行為不認同。可不注意方式方法的批評,不僅不能達到效果,反而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跟你對著幹,漸漸地在你的批評聲裡變成你最不想他成為的樣子。

所以,對孩子,可以批評,但要注意方式方法。

作者簡介:涵涵媽,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專注兒童心理和親子閱讀。愛看書愛研究的媽媽。推崇接地氣兒的育兒理念,分享最實用的育兒方法。育兒路上我們攜手同行,讓更多媽媽少走彎路。歡迎添加涵涵媽私人微信:hhma06,一起探討育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