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在師言師」楊河舟:育根——鄉土教育應迴歸本真的個體思量

「在師言師」楊河舟:育根——鄉土教育應迴歸本真的個體思量

楊河舟,洛川縣朱牛中心幼兒園教師,做為從教20年的一名普通的鄉村教師,只想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讓更多群眾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而堅持不懈地努力著……

回首間,我已在一線教育崗位上浸潤二十年了,每當放學鈴聲響起,看著孩子們走出校門的景象,我的思緒也被拉回到了自己的兒時,那時候一個村子都有一所學校,放學時我們都會踩著夕陽照斜的身影,蹦跳著竄出校門,任輕薄的書包在斜挎後的春夏秋冬中翻飛,笑語叫囂裝滿了童年的村落巷道,彌散出無憂與歡愉,幸福的回味久久在我眼前晃動、搖曳……

教育發展到今天,資源整合後從硬件設施到師資力量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幼兒園發展的兩輪三年行動計劃如期完成,實現了鄉鎮幼兒園全覆蓋,對提高學前教育質量和普惠性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學校的硬件設施水平不斷提高,不難看出整體國民經濟水平提高過程中優先發展教育相關政策落地後的成果在不斷呈現出來,從老百姓角度來看自己好像也為改變子孫後代命運增添了一份希望和信心,從國家層面上看也是實施民生工程戰略中的又一次質的飛躍。

回首建國後經過改革開放直至今天人們整體生活水平提升這一曲折、艱辛歷程,摸著石頭一路走來,在外憂內患夾縫中砥礪前行,走出一條符合著事物發展規律的前行之路,行業內部不斷優化結構降速提質的革新過程中必然產生制約發展桎梏。冷靜審視教育發展的變遷,從一窮二白的新中國認識到落後就要捱打這一歷史教訓起,就更加重視教育對改變落後現狀的重要性,可當時人才奇缺逐步到民辦教師這一歷史名詞應運而生卻又似乎在歷史長河中宛如曇花一現般在疾速發展中退出了歷史舞臺,這一群體的人生走向了他們的轉折點,轉眼六七十年代為教育獻身的師範生也芳華不再,完成了歷史使命後也華麗謝幕了。時代的列車駛向了21世紀,在這個臨界點上最後一批師範生地方統一分配端上“鐵飯碗”的常規也被打破了,國家在歷史機遇關口推出全新的用人機制,在高校的機構改革中率先出拳,直接對這一背景下的教育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地方教育發展也緊隨國家的前瞻規劃,整合區域內的鄉土資源,過去子女在村裡上學,父母就在身邊既能管理田間勞作還能照顧子女學習生活這一現狀開始轉變,村子裡的學校逐步撤併、消失,優質師資都整合到鄉鎮中心小學,國家對這一類學校也加大投資力度,從教學設施改善到後勤服務跟進、提質,寄宿制小學也就順勢而生,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除享受國家的“兩免一補”的惠民政策外,還免費實施“蛋奶工程”,到現在改為直接提供營養餐來全面改進學生的營養水平,突顯國家重教興教和普及義務教育的信心和決心。

如此發展就如同一個工廠,更新設備後高效運轉的廠房卻因工人數量沒有增加相類似,在這一革新背景下,新的用人機制打破分配的常態,直接導致師資輸入沒有完全同步,致使學校教師數量呈現出一些捉襟見肘,加之在當時資源整合過程中群眾對優質資源的追求出現了進城熱,雖然鄉鎮資源不斷完善,但大量湧入縣城的學生同樣在爭優質教師資源,為了保證已有的進城學生享受教育權利卻加劇了鄉鎮教師——尤其是優質師資湧入縣城各大學校,鄉鎮學校教師數量更顯入不敷出,如此往復成了一種顯性的不良循環,鄉下越沒有了優質師資學生越留不住,越沒有學生老師也越不安心守職,很快資源配置和生源減退的矛盾日益加劇,成了發展鄉鎮教育管理者不得不面臨和突圍的核心、緊迫問題……

可面對現狀僅僅靠上級主管部門和政府來解決鄉鎮教師嚴重的結構性不足顯得有些杯水車薪了。回到學校現狀冷靜分析,應該在留住好的生源首要應在管理中激發現有教師的內生動力上找到突破口,雖然現有的鄉鎮初中、小學及幼兒園中因優質師資爭奪結局使其在年齡結構上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絕大多數30歲左右的中堅力量師資都因經驗豐富、教學質量有保證的都優先進城,留下的都是步入45歲左右這一年齡段的教師和新分配回來的特崗教師,這種經驗和年齡嚴重兩極分化的現狀和其臨界點的戲劇性的尷尬,更是導致鄉鎮學校生源逐年下降的潛在推手,發展壯大鄉鎮教育規模,唯有從現有的師資中尋找發展的合力,才能謀求對現狀的突圍。具不完全統計,目前鄉鎮學校教師中是由在編教師和特崗教師構成現有的教師隊伍,而在編教師中有11.3—18.9%面臨馬上退休或將要退休,剩餘的所有教師中從數據分析來看呈現出這麼一個似乎成為規律的規律,在這兩大主體結構的人數中,屬於本鄉鎮平均佔到33.78%,屬於鄰鄉鎮的平均佔到21.28%,也就是說所有鄉鎮教師中平均一半以上為本鄉鎮和鄰鄉鎮的老師。再看這其中包含的退休或將要退休這一特殊群體,他們也是站了一生講臺、粉染兩鬢而且都因當年在教壇上叱吒風雲、碩果累累的德高望重之人,更加上年事漸高且身體逐步呈現出體弱多病態勢,多數都被照顧到後期崗位上繼續發揮重要作用,這一群體中當年也都是教壇精英、桃李滿天,只因年漸長、眼漸花更加之教育信息化技術升級換代讓這些前輩們再學PPT、用現代化媒體設備組織教學已成不現實,但前輩們的教學經驗、管理策略和睿智獨特的視角這些用時間積累起來的個人成就,是年輕特崗教師不可跨越和不可模仿的,更重要的是他們歷經輾轉、奮搏後迴歸到本鄉本土,對調動、升遷不存任何念想,確實是死心蹋地地守護著鄉土之根,近乎奮鬥一生的教壇生涯也擬或對自我成長、發光發熱不抱有更深厚的牽掛了,但畢竟我們從事的是啟智育人的事業,而且就在我們自己的門邊,理應繼續為鄉土教育做出更大貢獻,可無奈年齡、體質更畏懼科技發展前沿的育人平臺,這些也構成他們畏縮不前直接誘因,不可辯駁這是你們奮鬥一生接近臨界點不爭名不奪利的最好詮釋,可不管科技如何騰飛、理念多麼前沿,傳授知識過程和你們當年在講臺上妙語連珠、對學生諄諄教導的智慧以及獨特效果靠電腦是無法代替的,所以在教育發展到今天出現教師結構短暫青黃不接、厚重積澱斷層之際,應該站在當年從教初心、站在家鄉門邊孩子成長角度上,用黨和國家賦予你們成就孩子而積累豐厚經驗的使命,伸出建家鄉基業、育故土壯苗的援手,與本鄉鎮、鄰鄉鎮的教師以及背井離鄉來給家鄉教育事業做出貢獻的所有教師一道同舟共濟、攜手共進,用不可或缺的責任、擔當更多的是經驗和智慧與年輕教師優勢互補、風雨兼程,共同支撐起家鄉教育發展大廈,為助推其發展、壯大而增磚添瓦,尤其年青的特崗教師中也有17.4%的本鄉和鄰鄉教師,你們更應該固守本土發展,回報二十多年前這個承載了你們夢想之地,用你們風華正茂的年華和你們現在如此認真踏實、吃苦肯幹的精神和幹勁,和志同道合的同齡人一起向經驗豐富前輩虛心學習,攜手走出這一困境,讓鄉土教育之根因有你們、因有風撲塵塵、遠道而來有志青年能扎得更深,枝葉長得更茂,同時更願縣城的精英教師隊伍也能充分利用得天獨厚地理和資源優勢,發揮好鄉鎮學校的排頭兵作用,凝聚更大的合力,引領全縣教育朝著更高更遠的方向發展,從而為下一代的成長貢獻著我們同為教育人的合力!

我覺得,育根正當時,因為我們都是時代重軛下的不可缺少的一分子!

「在师言师」杨河舟:育根——乡土教育应回归本真的个体思量

主張尊師重教 倡導快樂工作

引領健康生活 服務職業發展

延安教職工的精神家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