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毛澤東詩詞中的“沁園春”究竟指的哪裡?

八十多年前,毛主席一首充滿帝王氣象的《沁園春·雪》響徹大江南北,“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境界之雄渾廣闊直追蘇、辛。然而,“沁園春”這一詞牌名的出處卻鮮為人知。事實上它最早出自《後漢書·竇融列傳》,在前文《東漢名將竇憲參與的一件地產爭奪案》中已有提及。換句話說,歷史上真正存在過一座“沁園”,那麼,它究竟在哪裡呢?

毛澤東詩詞中的“沁園春”究竟指的哪裡?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從浩如煙海的歷史中尋求答案。史書之中,沁園初現於東漢時期,但除了竇大將軍搶奪沁水公主田園的記述外,對沁園沒有過多的描述。在消失了數百年之後,才重新出現在唐宋文人的詩歌唱和之中,成為公主園林的雅稱。

毛澤東詩詞中的“沁園春”究竟指的哪裡?

唐代公主壁畫

到了唐末宋初,隨著詞的興起,《沁園春》詞牌也誕生。然而,沁園卻始終沒有重現,她就好像是一位神秘的美女一般,被歷史的重重帷帳遮蔽,失落在這長達七百多年的歷史之中,勾起了後人的無限遐想。

詭異的是,一千五百年後的明朝正德年間,沁園再次出現在懷慶府(今河南省焦作市)的方誌之中,書中記載了沁園位於沁水北岸,懷慶府城東北的三十里之處,是金代官僚文人們享樂宴會的地方。

毛澤東詩詞中的“沁園春”究竟指的哪裡?

明正德《懷慶府志》圖

針對這段記載,今天河南的焦作與濟源兩地就開始了對沁園遺址的爭奪戰,雙方各執一詞,焦作地區的學者以方誌為依據,而濟源則請來了考古專家,對東漢遺址進行考察,挖出了些陶罐瓦片,卻沒有發現文字器皿等直接證據,為保護古蹟而修建了一座遺址。更可笑的是,有的學者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直接斷章取義,從方誌中截取有利於自己一方的史料。中國歷史悠久,看來這種文化遺產爭奪案到處都有。

毛澤東詩詞中的“沁園春”究竟指的哪裡?

今濟源市沁園遺址

既然雙方吵得難捨難分,不如讓我們換個思路來撥開迷霧。明清的《懷慶府志》和《濟源縣誌》中都提到了沁園是金代官僚文人的宴遊之地,而傳世資料上也留下了金代大儒李俊民專門為沁園所作的《沁園十二詠》,描繪了包括江源亭、七賢堂、屏俗庵(子猷別墅)在內的十二處景觀。

毛澤東詩詞中的“沁園春”究竟指的哪裡?

江源亭想象圖

毛澤東詩詞中的“沁園春”究竟指的哪裡?

竹林七賢像

那麼,也就是說只要知道了李俊民的人生軌跡,就可以找到沁園的所在。據學者考證,李俊民曾接受當時的懷州太守的邀請,來懷州隱居,那他們就極有可能在此地遊山玩水,也就說明了沁園應該在懷州境內。

毛澤東詩詞中的“沁園春”究竟指的哪裡?

金代行政區劃圖

然而,在從東漢到宋金的一千多年中,究竟懷州的這座沁園與東漢沁水公主的沁園是否是同一個?或許仍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但是,從文化意義而言,沁園是以其文化底蘊才得以流傳千古,即便歷經了數千年風霜雨雪的打磨,仍歷久彌新,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之中熠熠生輝,而毛主席筆下的《沁園春·雪》,也是這一文化傳統的延續。因此,沁園究竟在哪裡,似乎並沒有那麼重要,沒準兒她(們)仍靜靜地躲藏在層層帷帳之後,等待著有緣人的喚醒。

參考資料:唐侍陛:《懷慶府志》;李俊民:《荘靖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